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社会网络规模的影响因素:不同估计方法的比较
  • [摘要]在对社会网规模的估算中,0LS方法的适当性和实际效果目前还缺乏较为系统的考察。本文在对现有统计学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在估算社会网规模时OLS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通过对CGSS 2003数据集的统计分析及计算机模拟分析,本文在经验层面发现,OLS估计结果确实与替代方案(特别是负二项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最后,本文建议研究者采用可供替代的建模方式研究社会网络规模的影响因素。
  • 作者:

    黄荣贵; 桂勇

  • 全文[ PDF 1174.0 KB ] 2010.25(4)  共有 2642 人次浏览
  • 中国古典意义的“大同·小康社会”
  • [摘要]若干常规聚落以群相聚组成了史前的复合聚落,复合聚落内部随后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复杂化,最终形成了以陶寺中期城址为代表的各个社会阶层和谐共处于同一个大型聚落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随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转变为了以二里头遗址和殷墟遗址为代表的,在聚落居住方式上具有明显社会阶层分化的“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
  • 作者:

    李宏飞

  • 全文[ PDF 1357.0 KB ] 2010.25(4)  共有 2750 人次浏览
  • 灌溉制度与礼治精神——晋水灌溉制度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 [摘要]晋水灌区自明代以来就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灌溉管理制度,该制度由渠长甲制和轮程分水制度两个部分组成。从明代晋王府军屯进入晋水灌区以来,晋水灌溉制度几经变迁,直至难老泉断流,整个制度彻底废止。这个延续了近七百年的灌溉制度一直是靠着乡土社会的礼治精神来支持的。这一礼治精神主要体现为“崇始报本”、“盈科而进”和“本乎人情”等各个方面。士人政府、士绅和宗族在一次次用水冲突和水利变革中维系着灌溉制度背后的礼治精神。
  • 作者:

    张亚辉

  • 全文[ PDF 891.0 KB ] 2010.25(4)  共有 2118 人次浏览
  • 对中国“发展”和“发展干预”研究的反思
  • [摘要]从人类学视角回顾和评述中国的发展干预及相关研究,可围绕着三条脉络:首先,在最近30年的发展主义展现过程中,国家的发展大计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要背景,可以说,在实践的很多场域中难以区分国家与非国家(或社会)的联结点;其次,国际性发展产业的介入和由此催生的自下而上的发展干预活动是发展干预研究的另一条重要脉络;第三,在上述两条脉络交错下还凸现出关于发展的人类学理论探索和争论,这条线索可以概括为:从进化式发展到多样现代化,再到后发展。在中国向“发展援助输出国”转变的时刻,重新理解中国的发展干预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作者:

     朱晓阳; 谭颖;

  • 全文[ PDF 730.0 KB ] 2010.25(4)  共有 2153 人次浏览
  • 社会政策发展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理论发展述评
  • [摘要]社会政策与福利国家的起源、发展领域已形成既彼此互补、又相互竞争的理论视角,但中国社会政策学界的相关讨论较少。本文将批判性地检视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主要理论视角,对各视角所处的学术背景、回答的核心问题、揭示的机制、对应的解释力和缺陷,以及视角之间的竞争和更替进行分析,以期激发更多讨论,从而为中国社会政策之发展提供知识支持。
  • 作者:

    刘军强

  • 全文[ PDF 665.0 KB ] 2010.25(4)  共有 2399 人次浏览
  • 知识分子心史——从ethnos看费孝通的社区研究与民族研究
  • [摘要]我们对费孝通先生的理解通常有几个层次,例如从经济方面去讨论他的乡土工业,从社会方面去讨论他的“差序格局”,或从文化方面来关注他的“文化自觉”,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对费孝通缺乏整体的关照。根据这一考虑,本文侧重从文化方面对他进行整体的理解,试图通过挖掘他文本中对绅士与巫的关系之论述,来看他的文化论的基本特征。这也是过去对他的文本考察不够重视的地方。本文将通过对他这些论述的重新理解,来寻找他的汉人社区研究和民族研究两块内容之间的学术关联。其中,史禄国的ethnos理论是本文想要重点讨论的一个角度。
  • 作者:

    杨清媚

  • 全文[ PDF 871.0 KB ] 2010.25(4)  共有 1720 人次浏览
  • 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费孝通文化观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自觉和主体性是费孝通思想的一贯主题。费孝通的“文化主体性”,在20世纪40年代表征为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工业化浪潮时的艰难抉择,形成了费孝通式的充满矛盾情感的自由主义文化观;到20世纪80年代,表征为从本土文化出发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反思和重建;20世纪90年代则呈现为在直面全球化浪潮时主动放弃本土生活传统,在参与和学习世界游戏规则和技术的过程中创建新的主体性;到21世纪则表征为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克服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弊病,推动一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世界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 作者:

    李友梅

  • 全文[ PDF 530.0 KB ] 2010.25(4)  共有 3062 人次浏览
  • 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
  •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于两岸三地的市民/农民“保卫家园”的都市运动的个案考察,分析行动者是如何致力于发掘价值资源和政治伦理的正当性,以在以国家需要为名义的开发项目中维权。同时通过对韦伯中国命题的再认识,并以日本学界有关“日本的/亚洲的”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为借鉴,探讨“中国的”国家与社会间的价值地位秩序和政治伦理情景,对于市民的行动,以及国家—社会关系的演变具有怎样的意义。作为一种行动策略,都市运动对于价值规范的强调(特别表现在用“家园”对抗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话语),必须置于政治制度—本土文化关系变迁的语境下...
  • 作者:

    陈映芳

  • 全文[ PDF 748.0 KB ] 2010.25(4)  共有 2358 人次浏览
  • 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
  • [摘要]中国工会一直存在着脱离职工群众的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工会曾进行过三次大的改革,力图通过改善工会与党和政府的关系、降低工会的“官办”色彩、增强工会的自主性与活力、加大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力度等手段来加强工会与职工群众之间的联系。本文分别对这三次大改革的社会背景、大改革后工会的理想形象和力图进行大改革的后果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推动中国工会力图进行大改革的直接动力和制约中国工会改革的结构性因素。
  • 作者:

    游正林

  • 全文[ PDF 835.0 KB ] 2010.25(4)  共有 2665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