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大众时代的时尚迷狂
  • [摘要]资本主义精神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催发了大众时代的孕育和生成,而导源于古希腊的自然秩序的观念在其中也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大众时代的“拟像秩序”的基本特征在于“能指”蜕变为“能指的自我指涉体系”。符号消费因此成为大众时代基本的生活风格和生存体验。论文最后展示了大众时代的大众其自我救赎的几种可能的途径
  • 作者:

    方文

  • 全文[ PDF 207.0 KB ] 1998.13(5)  共有 1647 人次浏览
  • 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 [摘要]农村非农化过程既是一个农村经济社会发生裂变和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本报告把性别指标引入这一过程,作为观察农村社会结构性变化的一个视角,研究分析在非农化过程中,非制度性因素———血缘与地缘是怎样影响两性间的资源再分配的。文章既描述了血缘地缘对本社区女性完成第一次职业转换的积极意义,也描述了非农转移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序性、女性职业低层化的形成以及新的性别利益结构,分析了乡村工业化怎样“复制”、扩大了性别等级并通过工业组织使之制度化。从而提出一个随着市场化进程发展和乡镇企业改制,社区利...
  • 作者:

    金一虹

  • 全文[ PDF 257.0 KB ] 1998.13(5)  共有 1560 人次浏览
  • 从三项国际评估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 [摘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近年来国际社会又普遍将“可持续发展”做为重要目标,摒弃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本文利用社会指标确立了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化水平及特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并进行了国际比较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170.0 KB ] 1998.13(5)  共有 1722 人次浏览
  •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
  • [摘要]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既不是被租佃制严重分裂的两极社会,也不是和谐而自治的内聚性小共同体,而是大共同体本位的“伪个人主义”社会。与其他文明的传统社会相比,传统中国的小共同体性更弱,但这非因个性发达、而是因大共同体性亢进所致。它与法家或“儒表法里”的传统相连,形成一系列“伪现代化”现象。小共同体本位的西方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起步时曾经过“公民与王权的联盟”之阶段,而中国的现代化则可能要以“公民与小共同体的联盟”为中介
  • 作者:

    秦晖

  • 全文[ PDF 271.0 KB ] 1998.13(5)  共有 2743 人次浏览
  • 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
  • [摘要]关于清代社会慈善事业的研究,现在史学界总的来说是十分薄弱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直隶慈善事业的起源、经费来源及经营状况的研究,说明清代慈善事业的官倡绅办的鲜明特点,以透视在慈善事业这个封建道德色彩很浓厚的帷幕下,具有资产阶级萌芽性质的乡绅的社会地位的增强
  • 作者:

    刘瑞芳,郭文明

  • 全文[ PDF 175.0 KB ] 1998.13(5)  共有 1532 人次浏览
  • 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村性比例失衡的实证分析——以定县为例
  • [摘要]本文以河北省定县为例,探讨了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村的性比例关系。本文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妇女生育时死亡率高以及妇女家庭地位的低下等等,都易导致女子的死亡率高于男子,男女性比例因此失衡。病态的性别构成,又酿成男女婚姻关系的失调,许多男子成了婚姻的被剥夺者,男子的早婚与迟婚现象相当流行。所有这些,都成为当时农村中严重的社会问题
  • 作者:

    李金铮

  • 全文[ PDF 173.0 KB ] 1998.13(5)  共有 1603 人次浏览
  • 社会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
  • [摘要]社会史是历史学学科内方兴未艾却仍有许多争议的领域,同时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所注目的领域。本文认为,正是因为与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结盟,才产生了社会史,故而社会史与其说是历史学的学科分支,不如说是一种新的历史范式。只有在与社会科学学科的不断对话和批评中,这种新的史学范式才能得到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均可得到互惠
  • 作者:

    赵世瑜

  • 全文[ PDF 325.0 KB ] 1998.13(5)  共有 1751 人次浏览
  • 方法论的关系论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应用
  • [摘要]作者认为成熟的亚洲社会心理学的标志,不是它获得的有关亚洲人的知识本身,而是它用来创造关于社会行为的一般性知识的特殊方法。方法论的关系论是亚洲社会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可以作为分析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普遍性的概念框架。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作为方法论的关系论的基本观点。通过对儒家文化中的关系支配性、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等问题的讨论,作者分别说明了方法论的关系论在中西文化中的适用性。作者指出,在应用方法论的关系论时,也要注意关系本身的文化差异
  • 作者:

    何友晖,彭泗清

  • 全文[ PDF 286.0 KB ] 1998.13(5)  共有 1493 人次浏览
  • 西方社会政策概念转变及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 [摘要]本文阐释西方学者对社会政策概念理解的转变而建构一个社会政策概念架构。它是用来分析福利制度背后的理念、制度安排、政策输出及分配结果的。西方福利国家经验所显示的社会政策界定是,从资源分配走向社会关系分配。同时,将福利制度处理为再分配范畴也不再合适。因为,社会政策可以对经济发展起积极的作用。针对这些论述,本文基于经济改革下中国的处境,探索其福利制度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及社会议程
  • 作者:

    王卓祺,雅伦·获加

  • 全文[ PDF 222.0 KB ] 1998.13(5)  共有 1923 人次浏览
  • 香港政府在资本主义化城市发展中的角色
  • [摘要]西方城市社会学中有经典的“芝加哥学派”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之争论。前者认为城市的发展取决于“自然”或“生态力量”;后者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府,扮演了积极干预角色,营造了有利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城市化发展。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生活在香港的经历,目睹了香港的社会变化,并引用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有关城市化发展的理论更能解释香港城市化过程,即:香港城市化是由于港英殖民地政府积极介入的结果,而非纯粹由市场的“无形之手”“自然地”影响香港,使其成为亚洲“四小龙”...
  • 作者:

    ?徐永德

  • 全文[ PDF 213.0 KB ] 1998.13(5)  共有 1790 人次浏览
  • 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
  • [摘要]在近年来的社会学研究中,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主题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常常考虑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注意到了农民走出土地的社会成因和内在动机,但却极少有人分析流动及由此而来的城市体验对流动者本人——农民的精神世界或个人现代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浙江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流动历史的考察,探讨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变迁的作用和具体方式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378.0 KB ] 1998.13(5)  共有 1541 人次浏览
  • 成年子女对照顾老人的看法——焦点小组访问的定性资料分析
  • [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家,而成年子女是老年人家庭照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子女对老人照顾的看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目前城市老人家庭照顾过程中的问题和需要。本文通过焦点小组的方法,从对部分老人子女的访问中得到有关子女对“孝”、老人照顾需要的看法,以及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等定性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城市里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在老人照顾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同时反映出以女性照顾者为主的性别化趋势和照顾过程中出现的资源不足及冲突。基于研究资料,作者初步讨论了未来城市老人照顾服务发展应...
  • 作者:

    熊跃根

  • 全文[ PDF 414.0 KB ] 1998.13(5)  共有 2482 人次浏览
  •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
  • [摘要]20世纪初,由黄炎培等人倡导并发起的职业教育思潮影响了整个教育领域,科技救国的思想洗涤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面向现代化的新教育格局。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中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这是继近代职业教育思潮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变革”时期,推动这一变革的巨大动力就是“科教兴国”战略。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联,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变迁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变迁的条件和动因。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我们在不断地吸收外国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当发掘、整理和继承我...
  • 作者:

    钱民辉

  • 全文[ PDF 395.0 KB ] 1998.13(5)  共有 1879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