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直与圆滑:国人在做人问题上的冲突——汉语谚语的社会心理研究
- [摘要]做正直人,还是做圆滑人?历来是中国人很关注的问题。汉语中有关这方面的谚语很多。通过这些谚语的初步分析使我们看到,正直与圆滑是两种相互冲突的做人价值和准则。这种冲突往往使国人在做人问题上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手段、应然与实然相互脱节。尽管在理念上国人一直追求做正直人的价值目标而极力贬斥做圆滑人,但在实际上却不得不做圆滑人而放弃做正直人的目标。这与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人情及面子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仅仅倡导正直而反对圆滑是不够的,要使倡导成为人们做人的实际规范,则必须从社会结构层面上触动并改造关系、人...
- 作者:
李庆善
- 全文[ PDF 250.0 KB ] 1995.10(2) 共有 1788 人次浏览
|
|
- 城市教育机会分配的制约因素——武汉市五所中学初中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 [摘要]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平等的重要表现和基本条件。教育机会均等实现的程度如何,又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在教育机会分配地区和群体差异评估的基础上,以武汉市五所中学初中毕业生作样本,分析了城市教育机会分配的个体差异及其制约因素。
- 作者:
刘崇顺,C.M.布劳戴德
- 全文[ PDF 422.0 KB ] 1995.10(4) 共有 1673 人次浏览
|
|
- 当代中国价值评判体系的转型
- [摘要]在相对稳定的社会里,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评判基本上是统一的,或者说人们社会行为的一致性程度比较高。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评判不是统一的而是多样的。几乎所有的社会行为都能得到相应的价值评判的支持,同时受到另一种价值评判体系的贬斥,除了违法行为之外。究竟以哪一种价值评判体系来裁决社会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呢?本文根据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描述了当代中国价值评判体系转型的轮廓,指出当代中国已形成多样化价值评判的格局,即存在原有的、不定的和新生的三种价值评判体系。代差的扩大,道德评判的模糊成为价值评判体系转...
- 作者:
郑杭生,郭星华
- 全文[ PDF 573.0 KB ] 1995.10(5) 共有 1873 人次浏览
|
|
- “男女平等”并没有错
- [摘要]“男女平等”这个口号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人种不分优劣要平等,国家不分强弱要平等,民族不分大小要平等,自然个人不分男女也要平等,因为这是基本人权。我理解“男女平等”这个口号的意思是指两性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两性关系和家庭生活中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平等的,在社会生活中在机遇、竞争和选择面前是平等的,最后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至于具体到我国过去几十年在某种程序上把“男女平等”理解差了,执行偏了,搞成“男女一致”了,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毛病出在“平均主义”这种农民意识上边。其表现不是没有差别,而是差别...
- 作者:
闵家胤
- 全文[ PDF 238.0 KB ] 1995.10(1) 共有 1679 人次浏览
|
|
- 北欧五国两性比较统计——关于男女平等的事实和数据
- [摘要]1994年8月,丹麦、冰岛、挪威、瑞典和芬兰五国政府委员会在芬兰奥波召开了“机会平等”正式会议,五国统计办公室向会议提交了题为《北欧五国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的统计成果。这一成果是为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五国委员会从1984年秋开始的“男女机会平等”研究的统计项目的成果。为此,1988年五国还在奥斯洛开了“机会平等”预备会议,提出了有关男女平等的指标编篡和评析报告。
- 作者:
戴可景
- 全文[ PDF 396.0 KB ] 1995.10(6) 共有 2022 人次浏览
|
|
- 老年社会学研究综述
-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在世界范围内的急剧发展,老年人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围绕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群体,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群在“老年学”的旗帜下正在形成和发展。老年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是这个学科群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她的发展将影响我们对老龄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没有详细地综合考察一下老年社会学在中国的起步、发展现状和前景,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没有能够得到详尽的阐述。笔者根据手头掌握的资料,通过对过去十几年老年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成就与不足的回顾,对...
- 作者:
张恺悌,夏传玲
- 全文[ PDF 885.0 KB ] 1995.10(5) 共有 2114 人次浏览
|
|
- 从社会学角度论四害的扫除
- [摘要]黄赌毒黑是社会的大毒,它侵蚀着一个健康社会的机体,破坏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摧毁了社会的蓬勃生机,也瓦解了整个社会的整合;伤害了社会主义社会美好的形象,也是社会上其他一切犯罪的根源
- 作者:
?何肇发
- 全文[ PDF 307.0 KB ] 1995.10(3) 共有 1367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自杀现象的本土特点
-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国内所能搜集到的几套自杀调查的统计数据来分析中国人的自杀现象,其总体特征为:①农村地区的自杀率高于城市;②青年人的自杀率高于中老年人;③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④未婚者的自杀率高于已婚者;⑤自杀诱因,主要包括躯体和精神疾病、家庭矛盾和人际纠纷;⑥自杀方式,以服毒、自缢为主。由于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结构与人格结构,致使中国人自杀现象有别于西方。
- 作者:
上官子木
- 全文[ PDF 537.0 KB ] 1995.10(2) 共有 2582 人次浏览
|
|
- 男女平等的历史学思考
- [摘要]母系社会在历史上存在过的事实,至少为中国丰富而确凿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而且,在现代原始部落遗迹的考察过程中,我们也屡屡重新有所发现。这不仅仅因为在群婚时期,人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因而男人无论怎样地有力量或卖力气,也不能树立起自己在氏族内部的权威地位,但原始社会生产力之低下,使氏族首领必须靠公众的信任来取得并维系。这多多少少有点像工蜂和蜂王的关系。即令在对偶婚的早期,母系社会依然有相当的威慑力,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中,尽管从发掘的房屋结构情况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氏族聚居的村落已由众多独立分居的小家庭来共同组成,可...
- 作者:
吴廷嘉
- 全文[ PDF 238.0 KB ] 1995.10(1) 共有 2068 人次浏览
|
|
|
|
- 肃毒扶贫振兴经济——云南省思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察报告
- [摘要]贫困与贩毒吸毒是云南省思茅地区的严重社会问题,作者针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建立“思茅肃毒扶贫试验区”,铲除毒源、开发扶贫振兴经济这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反贫困途径。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肃毒扶贫”课题组,南亚经济技术发展基金会“肃毒扶贫”课题组
- 全文[ PDF 792.0 KB ] 1995.10(3) 共有 2003 人次浏览
|
|
|
|
- 一曲男性主义的天鹅之歌
- [摘要]《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一文(简称郑文)的积极意义是引发了学者们对男女平等问题的再思考。但郑文的论据是难以成立的,他的结论也是难以接受的。 1.郑文对男女不平等下了一个错误的定义:男女不平等不外乎两种:女性凌驾于男性之日和男性凌驾于女性之日。但“不平等”的含义要比“凌驾”宽得多。女生入学要求的分数比男生高,并不能说男生凌驾于女生,而且这种不平等的标准也不是那些男生规定的,说不定是一个女性决策者作出的决定呢!解决了谁“凌驾”谁的问题不等于解决了其他“不平等”的问题。
- 作者:
邱仁宗
- 全文[ PDF 133.0 KB ] 1995.10(6) 共有 1777 人次浏览
|
|
- 近代西方赌技的东传及中西赌博之比较
- [摘要]本文在对近代西方赌技东传中国的过程作了较为详尽的考察之后,认为中西赌博在赌博观念、赌具形制和赌博形式诸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而这种种差异是东西方社会状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的一种折射。而近代中国人跨越社会、文化、心理障碍,接受且嗜好西方赌博,则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缓慢转变。
- 作者:
涂文学
- 全文[ PDF 767.0 KB ] 1995.10(1) 共有 2009 人次浏览
|
|
- 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因素
- [摘要]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文分析了日本人自杀行为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日本对自杀特有的道德评价;“义务”、“义理”与传统价值观;源远流长的死亡之道“武士道”及切腹的思想;审美意识中的自杀与自古的崇尚和渲染;宗教的思想与生死观;对自杀的法律评价;集团意识、依赖心理与自杀的“传染性”、集体性;情感模式中的拘谨自制与“内疚感”等因素。
- 作者:
李建军
- 全文[ PDF 566.0 KB ] 1995.10(6) 共有 2020 人次浏览
|
|
-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
- [摘要]本文从扩大社会保险对象、改进社会保险金的筹集与给付以及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和家庭保险功能的弱化,有必要将医疗保险的对象扩大到全社会成员,将养老保险对象扩大到全体劳动者。作者主张打破城乡界限和所有制界限,把保险对象分为有雇主的劳动者、无雇主的劳动者以及劳动者供养的家属三类。在保险金的筹集方面,有雇主的劳动者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保费,其他两类投保者由本人负责缴纳保费。为了建立统一的社会保...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605.0 KB ] 1995.10(4) 共有 1569 人次浏览
|
|
- 成都市婚姻家庭追踪调查综述
- [摘要]1982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的“五城市婚姻家庭调查”是我国社会学恢复以来最早的大型调查之一。成都市如是庵街道是那次的一个调查点。1992年,由本文作者——当时成都调查负责人与10年前原课题组成员又对当时的调查点进行了全面的追踪调查。这是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学研究中不多的追踪调查之一。调查结果认为,与10年前相比,在联姻区域、婚姻结合途径、婚后居处、生育及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有了较显著的变化,而联姻模式、家庭结构、婚姻关系等方面则比较稳定。
- 作者:
吴本雪
- 全文[ PDF 425.0 KB ] 1995.10(2) 共有 1756 人次浏览
|
|
- 现代、后现代与九十年代的社会学
- [摘要]本文从理论与时代背景互动的关系的角度,研究一些有关现代与后现代的基本理论问题。后现代理论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后工业化社会的复杂的社会变迁的产物。这些杜会具有非组织化、知识化、身份认同分离化、知觉影像化等特点。后现代理论正是基于对这些变迁的理论认识,重视对文化、话语、大众传媒的研究。经过去伪存真,后现代理论是可以对社会学的理论批评、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
- 作者:
张世平
- 全文[ PDF 355.0 KB ] 1995.10(5) 共有 1392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学大事记
- [摘要]补充1994年1—7月 1月—1995年1月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处辉两次赴日本名古屋学院大学访问,合作研究“中国学术信息的多媒体系统整理”。 1月—1995年1月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彭华民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讲学,主要讲授“中国家庭”。 1月18日 “上海社会学界如何参与浦东开发研究座谈会”召开。(《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2月 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社会学学会举办“第三次农村社会问题研讨会”。
- 作者:
张志敏
- 全文[ PDF 349.0 KB ] 1995.10(6) 共有 1492 人次浏览
|
|
- 1992年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已上升为世界67位
- [摘要]要比较准确反映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当前国际上已用社会指标来衡量,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计算的“人文发展指数”,还有“社会进步指数”等,因为社会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科技、人民生活等多方面因素的发展,它避免了用单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片面性。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314.0 KB ] 1995.10(3) 共有 150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