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数字时代多社会形态叠加与新公共性的再思索
- [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跃迁至数字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叠加发展的过程,多种社会形态在当下的中国共时性存在,呈现时间高度压缩、实践高度综合、风险高度共振、制度与文化快速流变等特征。在这种情境下,着眼于“新公共性”这一当代中国社会整合的核心价值纽带,认识数字社会多重主体间的关系,把握数字社会的独特属性与多社会形态相互交织背景下的社会整合逻辑,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至关重要,也凸显了中国社会学认知更新的紧迫性。结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现实要求,本文指出要与...
- 作者:李友梅
- 全文[ PDF 1367041.0 KB ] 2025.40(5) 共有 67 人次浏览
|
|
- 数字生态:概念源流与建构
- [摘要]借助生态视角理解数字化已成为诸多研究和实践的共识。然而,针对数字生态的理解各不相同且存在歧义,对生态概念的运用也多为隐喻式。在对相关概念和术语进行梳理辨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生态概念的本质内涵,从关联要素、行动主体、互连互动互倚和发展演化四个方面对数字生态概念进行建构,指出数字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相互作用又相对独立的复杂系统,是多主体及多关联要素互连互动,彼此依存、合作和冲突而形成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形态的整体性动态系统。构建平衡、繁荣的数字生态攸关中国发展和人类共同发展的前途命运。
- 作者:邱泽奇、乔天宇、宋洁、张平文
- 全文[ PDF 1388704.0 KB ] 2025.40(5) 共有 63 人次浏览
|
|
- 部门的终结:技术替代与任务转型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政部门改革采取大部制的总体思路,很多职能部门被撤并。如何解释部门的终结是组织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40多年来广州市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组织变迁为例,完整呈现这一领域的地方政府部门从产生到常规化,再到撤并的历程,并从技术和任务两个维度形成创新性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随着治理任务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逻辑超越了部门逻辑。在交互式大数据信息平台和App支持下,综合性的平台型组织兴起,而提供单一服务型任务的职能部门存在着被撤并的可能性。
- 作者:管兵、李思函
- 全文[ PDF 1803538.0 KB ] 2025.40(5) 共有 64 人次浏览
|
|
- 红利差异与组织失序——“技术—组织”互构视角下的基层智慧司法
- [摘要]技术应用后的组织失序现象有待关注与解释。研究发现,技术与组织的刚性互构可能会导致技术红利兑现和分配的组织内差异,造成不同业务部门间的效率分化和协作失调,从而引发组织整体的失序风险。以基层法院的智慧司法为例,相较其他部门而言,执行部门因业务特性和科层位置而较少获得技术赋能,不仅“案多人少”的困境加剧,而且陷入“以质换效”的绩效主义陷阱,面临较高的信访风险。本研究提出的“红利差异—效率分化”分析框架有助于理解技术与组织的良性互动机制。
- 作者:张琪琛
- 全文[ PDF 1535921.0 KB ] 2025.40(5) 共有 49 人次浏览
|
|
- 恩义与家国:建国一代女学者的工作家庭交融与职业成长
- [摘要]本文基于关系性视角,探讨建国一代女学者何以体会到工作与家庭的交融并获得职业成长。在个人与国家“恩义关系”的基础上,女学者秉持以国家使命为已佳的工作伦理,其工作价值成为家庭共识。“爱人同志”式的夫妻关系以同等社会人格为基础,形成恩义流动的家庭互动;“以身作则的母职”也勾连起女性的工作伦理与家庭责任,推动其投身学术。由此,她们将女性社会角色重塑为家国责任的承担者,并开拓了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双职工家庭精神形态。
- 作者:王思凝
- 全文[ PDF 1411234.0 KB ] 2025.40(5) 共有 47 人次浏览
|
|
-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生育率及生育年龄模式
- [摘要]既有以女性为中心的生育率研究难以揭示完整的生育图景。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我国生育水平、模式演变及其性别差异。结果显示,我国30~39岁晚育群体的生育堆积效应释放后迅速回落,加之20~29岁适龄群体婚育推迟和生育率持续下降,导致总和生育率降低。受婚育年龄差、性别失衡与队列规模缩减等因素的交互影响,男性生育率低于女性,生育高峰更晚,生育年龄分布更为分散,这一性别差异在时期与队列分析中均得到验证。本研究揭示了生育行为在性别与年龄结构上的差异,拓展了生育研究视角,为健全覆盖男女及全生命周期的生...
- 作者:卿石松、温敏
- 全文[ PDF 2045419.0 KB ] 2025.40(5) 共有 60 人次浏览
|
|
- 民群、民德与礼治:严复“群学”的社会学内涵及其展开
- [摘要]严复“群学”的社会学内涵表现为一种“民”与“群”的互动互塑与聚散离合的基本原理。具体而言,严复一方面从西学进入,通过建构“新民德”重构国民素质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从中学进入,通过调适“旧礼治”教化国民心性、维系社会秩序。总体来说,严复“群学”包含一种关于人性生成与社会演化的道德社会学路径。并且,严复也一直在“民群互构”“以译代著”“会通中西”三者结合的社会学方法论立场下寻求国民再造、国家出路与文化自觉。
- 作者:杨玲、陈云龙
- 全文[ PDF 1397871.0 KB ] 2025.40(5) 共有 47 人次浏览
|
|
- 社会政策何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个“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分析框架
-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需构建适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本文基于浙江省Q县W片区组团发展的政策实践,聚焦镇域尺度上“城乡融合发展行政单元”的创建,挖掘蕴含其中的以“引人走”与“资源找人”政策为实践形态的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具体而言,创建城乡融合发展行政单元的政策、实现地域性资源统筹和流动配置的政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相互转化的政策,为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将此种改变资源配置形态与经济社会协调水平的政策措施概括为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这对推动更大地域尺度的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 作者:贾玉娇、张译文
- 全文[ PDF 1480384.0 KB ] 2025.40(5) 共有 64 人次浏览
|
|
- 小地方的大产业——协作网络生长与县域产业集聚
- [摘要]资源禀赋匮乏且区位条件不佳的县域如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本研究通过剖析B县再生铅产业发展的案例发现,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交易网络、政策网络和行业网络持续扩展并相互嵌套,逐渐整合为协作网络的过程。嵌入该网络中的政企行动者能够低成本地获取生产技术、扶持政策、行业信息等资源,克服了资源不足和区位欠佳的困境。行动者在协作网络中的关键位置赋予其发展产业的能力;行动者发挥能动性向外拓展关系,又将反向重塑协作网络。
- 作者:鲁宇
- 全文[ PDF 1442752.0 KB ] 2025.40(5) 共有 71 人次浏览
|
|
- 抢病人:病源竞争与跨边界诊疗的形成机制
- [摘要]基于对A省W医院的田野调查,本文发现地市级医院中存在知识与组织边界错配导致的跨边界诊疗现象。横向跨知识边界源于诊断斗争,边界工作与院内病源协作强化了知识边界的模糊性;纵向跨组织边界则基于同质性组织结构的生产,由亚专业病区间的管辖权竞争和院内外病源交换网络共同塑造。跨边界诊疗虽提升医院创收能力,但也加剧医疗风险与患者就医成本。本文从职业社会学的视角揭示了诊疗边界动态变化的生成机制,对医疗资源配置和诊疗秩序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 作者:张晶、贾焦钰
- 全文[ PDF 1527060.0 KB ] 2025.40(5) 共有 57 人次浏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