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
  • [摘要]本文试图说明,在人们的财产观念中,出现了将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作出区分的取向。由于这种区分的原则尚未明确,也尚未得到各方的一致性认可,于是纠纷解决采取了双重承认的办法:既承认个人投资、也承认公共服务和管理作为财产身份的合法性来源。“双重承认”采取的特别路径是,将权利声称和利益分配分开处理,并可以根据不同乃至相悖的原则进行。作者称之为“二元整合秩序”。对于社会整合而言,权利声称具有象征性和强制性,它合法化一些制度认可的身份和权利;利益分配则具有修复和整合性,它缩小权利声称和社会公正观念(变迁)之间的差异。后者更...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594.0 KB ] 2005.20(3)  共有 2061 人次浏览
  •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
  • [摘要]本研究从“市民权”概念入手,探讨乡城迁移人员成为“非市民”的制度背景和身份建构机制。笔者认为对既有户籍制度的政府需要是户籍制度及“农民工”制度长期被维持的基本背景。而目前中央政府的放责放权与地方城市政府的自利自保倾向并不利于“农民工权益问题”的真正解决。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社会中的第三种身份,“农民工”的被建构和被广泛认同,既构成了现有“农民工”制度的合法性基础,也影响了乡城迁移者的权利意识和利益表达行动
  • 作者:

    陈映芳;

  • 全文[ PDF 494.0 KB ] 2005.20(3)  共有 3320 人次浏览
  • 现代性与文化:韦伯的理论遗产之重估
  • [摘要]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性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论解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韦伯之将现代性的一般文化特征归结为形式合理性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使他既看不到现代性与非西方文化传统共存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现代性在西方也有超越形式合理性的可能性。韦伯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其社会行动类型学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过于僵化,这种区分使他无法解释传统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也无法理解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共存
  • 作者:

    夏光;

  • 全文[ PDF 659.0 KB ] 2005.20(3)  共有 2344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收入分配中的集团因素:1986-1995
  • [摘要]本文分析城市在改革以来造成收入分化加剧的制度性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集团类别,如地域、行业、所有制类型和工作单位,不仅定义了当时收入分配的规则,这些重要的制度性因素在形成中的市场经济中也得以延续,它们组成了改革以来促成收入分化快速增长和新的社会分层模式的制度性基础。个人收入由于不同的个人特征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收入分配还清楚地显示了依据这些集团类别分化的模式。各集团通过各种策略谋求集体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内部平等。从收入变化的结构上看,收入分化的加剧正是因为集团间收入差异的快速上升。在收入分化...
  • 作者:

    王天夫,王丰

  • 全文[ PDF 775.0 KB ] 2005.20(3)  共有 2089 人次浏览
  • 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20世纪中后期以来,怀旧成为现代性视域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件。它是人的一种意识行为,是一种历史感和价值论,且带有审美体验的性质。现代怀旧体现了作为一种幻想文化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文化冲突,它顺应并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心灵宁静的需求,反映了现代精神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浸染和改变
  • 作者:

    赵静蓉;

  • 全文[ PDF 441.0 KB ] 2005.20(3)  共有 6102 人次浏览
  • 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
  • [摘要]《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视角下的村民选举参与》(以下简称《选举事件》)一书出版后, 虽然得到过学界同仁的一些批评,但是,应星的文章《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以下简称应文), 应该是各种批评中最为严厉的(应星, 2005)。应文的批评涉及到了进入和从事乡村政治研究必须思考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这为我和其他人提供了一个深化思考的机会。因此, 我非常乐意就应文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 ,并对相关问题加以讨论。当然,本文的某些观点也得益于应文的批评本身。
  • 作者:

    仝志辉;

  • 全文[ PDF 482.0 KB ] 2005.20(3)  共有 1581 人次浏览
  • 法律移植与合法性冲突——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基层司法
  • [摘要]这是一项对于中国河北省一个基层法院的个案研究。作者通过对法院的组织结构、人员、案件类型、司法过程等方面在1 978-2 0 0 0年间变化情况的分析说明,被移植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基层司法实践中的生存,是通过其自身意涵对本土的社会和政治需求的适应及本土化而实现的。中国法官的日常司法工作与他们的正式角色经常只有松散的联系,而案件的司法决策过程要受到司法机构的历史沿革、行政干预以及本地居民的法律意识的影响。这一法律制度本土化过程的内在原因在于本地的合法性问题的复杂性,全球化的制度要求、经济发展的压力、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
  • 作者:

    刘思达;

  • 全文[ PDF 954.0 KB ] 2005.20(3)  共有 2024 人次浏览
  • 探寻性别关系和性别研究的潜规则——从《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说起
  • [摘要]金一虹的《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以下简称《父权》)一书就是体现这种转变后的性别研究新范式的一部 本土代表作。虽然作者没有将此书明确定位为一本女性主义之作 , 而是更多地从自己的专业社会学背景出发, 选择的主题也是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这一号称最经典的社会学研究议题,但是作者明确指出“选择社会性别作为观察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相信“多文化视角的观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的脉动 ,而以往最容易被忽略的性别视 角,将让你看到一幅全新的结构变化图像”。因此《父权》 一书明显表现出以非主流...
  • 作者:

    吴小英;

  • 全文[ PDF 369.0 KB ] 2005.20(3)  共有 2331 人次浏览
  • 实践中流动的关系:一种分析视角——以《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为例
  • [摘要]作为一个人类学家,阎云翔以人类学特有视角进入中国东北下岬村做田野调查, 完成了有关一个中国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的民族志报告, 作者通过研究礼物馈赠和经验性实践考察, 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和诠释既定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的新路径。通 过描述社会实践中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社会网络的培育以及社会关系的实践运作图式, 通过策略性的礼物馈赠和实践性的社会关系 ,全面 呈现一个中国村庄中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和实践中的运作逻辑,呈现一个村庄中人际网络关系的建构和再生产。因此,以诠释“关系”的社会学传统为棱镜 ,解...
  • 作者:

    潘泽泉;

  • 全文[ PDF 220.0 KB ] 2005.20(3)  共有 2424 人次浏览
  • 真假马丁——《马丁·盖尔的归来》读后
  • [摘要]在《马丁·盖尔的归来 :一个法国16 世纪乡村的冒名顶替与身份认证》(下文简称《马丁的归来》)这本精炼的著作中, 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 (Natalie Zemon Davis)对于一则奇异的乡村故事的精致叙述, 向我们展 示了带有人类学理论关怀的历史写作是如何实践的 。这本初版于1983年的作品 ,数年之后便被誉为“新文化史”的滥觞 , 值得更多的读者给予关注。
  • 作者:

    吕文江;

  • 全文[ PDF 360.0 KB ] 2005.20(3)  共有 2626 人次浏览
  • 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利用GSS2 0 0 3的数据,集中探讨了中国城镇社会中客观阶层位置在有关社会领域中的后果和影响,居住模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阶层意识构成了这一分析的4个维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居住、交往和认同维度上,特别是在客观分层结构的两端,阶层化构成了主要的趋势;在生活方式维度上阶层化的趋势则比较模糊。在4个维度上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不对应关系。
  • 作者:

    刘精明;李路路;

  • 全文[ PDF 815.0 KB ] 2005.20(3)  共有 2759 人次浏览
  • 社会分层、住房产权与居住质量——对中国“五普”数据的分析
  • [摘要]迄今对中国社会分层模式变迁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收入和职业流动的分析上。本文则关心在分层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住房。通过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数据中的城市住户的分析,我们得以了解不同职业阶层在住房产权、房屋面积和房屋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在2 0 0 0年,72 %的城市居民户拥有住房所有权,比1 990年的2 4%增加了48%。户主职业地位高的住户在产权拥有率、购买租赁比、购房能力(特别是购买新建商品房)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另一方面,自2 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住房面积和房屋质量有非常大的提高。管理精英和专业...
  • 作者:

    边燕杰,刘勇利

  • 全文[ PDF 545.0 KB ] 2005.20(3)  共有 2270 人次浏览
  • 伤残农民工:无法被赋权的群体
  • [摘要]目前,针对农民工的各种法律和政策保护越来越完善,但与此同时,农民工,尤其是伤残农民工的处境却依然不利。本文认为造成伤残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悖论的原因在于伤残农民工的维权道路上存在着一个与赋权完全相反的剥权的过程。剥权主要表现为制度运作实践中形成的制度连接机制。本文主要分析了资本和地方权力体系在制度运作实践中形成的去合法性、增大维权成本、对制度的选择性利用和弱化社会支持四种制度连接机制。
  • 作者:

    郑广怀

  • 全文[ PDF 700.0 KB ] 2005.20(3)  共有 2623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