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
  • [摘要]专业性社团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北京大学公民社会团体研究中心的调查 ,作者发现 :由于国家的卷入 ,专业性社团的自主性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在具有法团主义特征的社团监管体系下 ,专业性社团享有垄断地位。绝大多数专业性社团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形成的 ,也就是所谓“由组织出面组建” ;虽然国家不再为专业性社团提供财务支持 ,但业务主管单位通过领导人选择有效地控制着专业性社团的活动。为了能够继续维持其垄断性地位 ,专业性社团大多也不积极寻求社团自主性的强化。由于国家主义的遗产 ,国家与专业性团体的这种法团主...
  • 作者:

    顾昕,王旭

  • 全文[ PDF 676.0 KB ] 2005.20(2)  共有 2484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收入分配中的集团因素:1986-1995
  • [摘要]本文分析城市在改革以来造成收入分化加剧的制度性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集团类别,如地域、行业、所有制类型和工作单位,不仅定义了当时收入分配的规则,这些重要的制度性因素在形成中的市场经济中也得以延续,它们组成了改革以来促成收入分化快速增长和新的社会分层模式的制度性基础。个人收入由于不同的个人特征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收入分配还清楚地显示了依据这些集团类别分化的模式。各集团通过各种策略谋求集体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内部平等。从收入变化的结构上看,收入分化的加剧正是因为集团间收入差异的快速上升。在收入分化...
  • 作者:

    王天夫,王丰

  • 全文[ PDF 775.0 KB ] 2005.20(3)  共有 1994 人次浏览
  • 男孩偏好的再考察
  • [摘要]国内已有的对农民生育行为的研究在个体与结构或者微观与宏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布迪厄明确反对机械论的结构主义和目的论的个人主义,反对在结构与能动、系统与行动者、集合体与个人之间进行二者择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选择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作为指导经验研究的框架。研究发现,尽管在过去的百年左右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地区的农民所经历的社会轨迹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由于可能性空间的限制,农民对男孩的偏好依然顽强地存留了下来。
  • 作者:

    王文卿,潘绥铭

  • 全文[ PDF 779.0 KB ] 2005.20(6)  共有 2378 人次浏览
  •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
  • [摘要]本文批判地总结了20世纪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三大视角:社会变迁、国家和社会的结构及结构性行为以及社会运动的话语(即变迁、结构,话语)。任何社会运动或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三个因素,但这三个因素之间却没有一成不变的逻辑关系。因此,建立一个不随时空和情境而变的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系统性理论是不可行的。但是,这三个因素之间也不是没有关系。特别是对于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革命来说,这三大视角的核心和有机连接点,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对社会运动或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在...
  • 作者:

    赵鼎新;

  • 全文[ PDF 1993.0 KB ] 2005.20(1)  共有 2488 人次浏览
  •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构性风险
  • [摘要]经济社会学,特别是其中的制度学派,在美国90年代以来的发展,为我们分析当今中国经济面临的局面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视角。从宏观制度的层面来看,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国际金融与贸易秩序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由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的转变,以及资本跨国界的自由流动,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制造出四个结构性条件,即出口严重倚赖美国市场、资源与能源利用的严重非经济性、GDP严重倚赖出口,以及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中国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实现浮动汇率和开放...
  • 作者:

    高柏;

  • 全文[ PDF 518.0 KB ] 2005.20(4)  共有 2010 人次浏览
  • 五饼二鱼:社区运动与都市生活
  • [摘要]本文以台北市的一个邻里社区为例 ,记录了都市居民寻求新生活意义的一段过程 ,主要讨论 2 0世纪 90年代末期的社区动员对都市社会生活与文化意义的影响 ,试图了解一个因公园保存运动激起市民参与的都市移民社区 ,其居民生活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 ,这个影响又如何改变社区运动的进程。本文认为都市居民寻求安身立命是一动态、开放且有时充满矛盾冲突的过程 ,都市空间陌生与快速变动的特性 ,都市问题的琐碎与复杂性 ,以及都市移民离乡背井的心灵冲击 ,使得都市生活充满不确定与挑战性 ,社区运动因此代表一个集体的寻求地方感觉和在地想象的过程 ...
  • 作者:

    庄雅仲

  • 全文[ PDF 645.0 KB ] 2005.20(2)  共有 1978 人次浏览
  • 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20世纪中后期以来,怀旧成为现代性视域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件。它是人的一种意识行为,是一种历史感和价值论,且带有审美体验的性质。现代怀旧体现了作为一种幻想文化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文化冲突,它顺应并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心灵宁静的需求,反映了现代精神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浸染和改变
  • 作者:

    赵静蓉;

  • 全文[ PDF 441.0 KB ] 2005.20(3)  共有 5762 人次浏览
  • 社会变迁的折射:20世纪50年代的“毛人水怪”谣言初探
  • [摘要]论文回溯了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几个省的“毛人水怪”谣言,指出这一谣言爆发是当年社会巨变的一种反应;谣言的实质是被重新建构的集体记忆。在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中,社会变革的受冲击者起了关键的作用;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民众呈现出集体行为的非理性,同时也存在理性的成份。
  • 作者:

    李若建;

  • 全文[ PDF 588.0 KB ] 2005.20(5)  共有 2192 人次浏览
  • 全球性、民族性与本土性——香港学术界的后殖民批评与香港人文化认同的再建构
  • [摘要]本文回顾了香港学术界对香港人文化认同的讨论和后殖民批评,透过香港知识分子对香港人、香港历史和香港特性的表述来探寻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香港本地意识在香港人近30年的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的冲突、并存与混合关系,显示回归前后香港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围绕全球性、民族性和地方性三个不同主题在发生变化。
  • 作者:

    黎熙元;

  • 全文[ PDF 527.0 KB ] 2005.20(4)  共有 2251 人次浏览
  • 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
  • [摘要]当今的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阶层分化之中,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常常处于对立状态。要搞清出现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需要深刻认识中国村落的社会结合性质究竟是建立在合理打算基础之上的结社,还是受共有的社会规范制约的、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村落共同体。围绕这一根本问题,日本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学者基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资料,展开了一场被称为“戒能—平野论战”的大辩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村落是以完成特定功能为目的的结社,村落由于阶层分化和宗族组织而缺少凝聚力,村干部并非村民利益的代表因而缺少绝对权威。村民...
  • 作者:

    李国庆;

  • 全文[ PDF 578.0 KB ] 2005.20(6)  共有 2300 人次浏览
  • 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
  • [摘要]《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视角下的村民选举参与》(以下简称《选举事件》)一书出版后, 虽然得到过学界同仁的一些批评,但是,应星的文章《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以下简称应文), 应该是各种批评中最为严厉的(应星, 2005)。应文的批评涉及到了进入和从事乡村政治研究必须思考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这为我和其他人提供了一个深化思考的机会。因此, 我非常乐意就应文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 ,并对相关问题加以讨论。当然,本文的某些观点也得益于应文的批评本身。
  • 作者:

    仝志辉;

  • 全文[ PDF 482.0 KB ] 2005.20(3)  共有 1498 人次浏览
  • 交易秩序的多重面向——寻访新经济社会学
  • [摘要]本文是对新经济社会学进行重新解读的一种尝试。这一尝试建立在作者对经济社会学的独特理解的基础之上 ,即这一学科应该把自己的任务限定在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交易秩序 ,也就是说 ,经济社会学的议题应该紧紧围绕交易秩序来进行。本文归纳和整理了新经济社会学中散布的关于交易秩序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交易秩序应被理解为多向度的社会空间。这一多重空间除了包括传统的经济层面 ,还至少应包括政治和象征这两个相当重要的维度。本文还指出 ,对于这样一个多维空间来说 ,社会网络是最好的分析载体。 
  • 作者:

    李林艳;

  • 全文[ PDF 570.0 KB ] 2005.20(2)  共有 2064 人次浏览
  • 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
  • [摘要]本文以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中国期间香港人经历的社会认同历程为例,阐述社会认同的基本社会心理原理。讨论范围包括社会认同研究在欧洲和北美的发展简史,社会认同论中重要概念的定义,社会认同背后的心理动机、认知历程,及其对社群观感、社群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影响。文中特别强调社会认同的动态历程及其与社会中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信念间的相互关系。
  • 作者:

    赵志裕,温静,谭俭邦

  • 全文[ PDF 695.0 KB ] 2005.20(5)  共有 2339 人次浏览
  • 法律移植与合法性冲突——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基层司法
  • [摘要]这是一项对于中国河北省一个基层法院的个案研究。作者通过对法院的组织结构、人员、案件类型、司法过程等方面在1 978-2 0 0 0年间变化情况的分析说明,被移植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基层司法实践中的生存,是通过其自身意涵对本土的社会和政治需求的适应及本土化而实现的。中国法官的日常司法工作与他们的正式角色经常只有松散的联系,而案件的司法决策过程要受到司法机构的历史沿革、行政干预以及本地居民的法律意识的影响。这一法律制度本土化过程的内在原因在于本地的合法性问题的复杂性,全球化的制度要求、经济发展的压力、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
  • 作者:

    刘思达;

  • 全文[ PDF 954.0 KB ] 2005.20(3)  共有 1902 人次浏览
  • 也谈国有企业工人的行动选择——兼评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
  •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已经20多年了 ,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各种研究文 献早已浩如烟海 ,不过,真正研究国有企业工人的行动选择的文献并不多,因此, 当笔者看到刘爱玉博士《选择 :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以下简称刘著)(2005)一书时, 不禁为之一振, 然而,拜读之后, 却有意犹未尽之感。笔者想就刘著涉及的三个主要问题进一步谈些自己的看法,兼与刘爱玉博士商榷 。
  • 作者:

    游正林;

  • 全文[ PDF 405.0 KB ] 2005.20(4)  共有 1806 人次浏览
  • 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
  • [摘要]近10年来,对村民自治的研究一直是当代中国研究中的热门课题。然而,无论是那些对村民自治持有功利主义期望的务实派人士,还是对之怀有理想主义期望的民主派学人,大多未能将村委会的选举与村庄的治理问题及村庄内部的互动机制联系起来思考%将村民自治的研究重心从民主问题转向治理问题,从村庄自治的 外生价值转向内在机制的,是华中地区一批可称之为乡土派的学者。他们怀有对乡土社会的深厚感情,对村民自治这一新生事物抱以很高的期望,但他们强调的是自治对于解决当前特定背景下农村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545.0 KB ] 2005.20(1)  共有 2023 人次浏览
  • 探寻性别关系和性别研究的潜规则——从《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说起
  • [摘要]金一虹的《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以下简称《父权》)一书就是体现这种转变后的性别研究新范式的一部 本土代表作。虽然作者没有将此书明确定位为一本女性主义之作 , 而是更多地从自己的专业社会学背景出发, 选择的主题也是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这一号称最经典的社会学研究议题,但是作者明确指出“选择社会性别作为观察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相信“多文化视角的观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的脉动 ,而以往最容易被忽略的性别视 角,将让你看到一幅全新的结构变化图像”。因此《父权》 一书明显表现出以非主流...
  • 作者:

    吴小英;

  • 全文[ PDF 369.0 KB ] 2005.20(3)  共有 2129 人次浏览
  • 社会心理学的话语转向及其学术议题——评《话语与社会心理学》
  • [摘要]作为一本近 20 年来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话语》的引入或许会进一步增 强我们的失落感 ,但也未尝不是一个奋起直追的契机 。对中国社会心 理学而言 ,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议题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新方法——话语分析方法, 还在于它体现了对社会心理学发展方向的思考,在更广泛的意义上, 它也容纳了 20 世纪以来社会科学所积累 的重要争论,如反身性问题和客观性问题等, 而后两项对当今中国社会 心理学的发展尤其重要。作为一个简要的书评 ,本文的重点不是介绍 这一系统方法, 而是对该书所涉及的这些议题进行简要的评析。...
  • 作者:

    肖文明,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瑟雷尔

  • 全文[ PDF 381.0 KB ] 2005.20(6)  共有 1830 人次浏览
  • 实践中流动的关系:一种分析视角——以《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为例
  • [摘要]作为一个人类学家,阎云翔以人类学特有视角进入中国东北下岬村做田野调查, 完成了有关一个中国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的民族志报告, 作者通过研究礼物馈赠和经验性实践考察, 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和诠释既定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的新路径。通 过描述社会实践中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社会网络的培育以及社会关系的实践运作图式, 通过策略性的礼物馈赠和实践性的社会关系 ,全面 呈现一个中国村庄中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和实践中的运作逻辑,呈现一个村庄中人际网络关系的建构和再生产。因此,以诠释“关系”的社会学传统为棱镜 ,解...
  • 作者:

    潘泽泉;

  • 全文[ PDF 220.0 KB ] 2005.20(3)  共有 2116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