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社会工作服务中专业伦理与人情伦理的调适——以一个灾后重建服务项目为例
  • [摘要]如何在专业伦理中安置人情是本土社会工作实践面对的重要问题。基于对一个灾后重建服务项目的研究,本文发现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分寸拿捏、意义重塑与情感定向等伦理工作,在规避人情互动的伦理风险的同时,释放了人情对专业服务的积极功能,从而促成了专业伦理与人情伦理的调适。这种调适之所以可能,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基础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持有的互以对方为重的本土行动伦理。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专业服务中由人情引发的界限问题。
  • 作者:赵万林
  • 全文[ PDF 1489120.0 KB ] 2025.40(2)  共有 1740 人次浏览
  • 代言人生产的组织化与“去污名”困境——一个社会企业的个案研究
  • [摘要]生产脆弱群体的代言人是公益组织经常采取的一种“去污名”策略,近年兴起的一种典型做法是社会企业通过创造多元就业岗位来试图去除残障者的就业污名。然而,本文通过对一个视障者咖啡馆案例的个案研究发现,虽然这类社会企业通过生产代言人的方式试图改变公众对残障群体的污名化印象,但残障群体中的大部分人也可能因与代言人积极上进的“明星”形象不符而更加不被公众接受。与此同时,本文发现代言人在商业化过程中也可能被重新标签化,存在自我认同的内在张力。
  • 作者:朱健刚、董上
  • 全文[ PDF 1417028.0 KB ] 2025.40(2)  共有 1590 人次浏览
  • 形塑市场:城市回收业二元结构的动态转化及治理适配
  • [摘要]现代市场变迁与社会发展历程紧密相关,有关中国市场建构的既有研究沿“体制分权”和“主体互动”两个视角展开,对“社会取向”的关注度仍有不足。本文以城市回收行业市场为例,提出建构市场的社会取向分析框架。城市利益的社会面向、作为一种行动者力量的社会因素和争取市场空间的社会过程构成了形塑市场的三种社会性因素,城市政府和社会行动者围绕各类市场要素争取市场的定义权。城市市场的“正规—非正规”二元结构在动态转化,相应治理随之调整适配。社会形塑市场的视角有助于丰富对市场建构过程的理解。
  • 作者:黄晓星、滑哲
  • 全文[ PDF 1493041.0 KB ] 2025.40(2)  共有 1561 人次浏览
  • 重返工业教育:产业园区青年农民工现代化研究
  • [摘要]工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重返工业教育视角,从产线生产塑造现代工人、社区生活培育城市公民的双向维度探究产业园区对青年农民工现代化的影响。基于对成都某制造业产业园区的研究发现,当前的产业园区已成为城市的一个特殊治理单元,呈现“政企社”共同参与、各有侧重的治理模式。车间的劳动经历塑造了青年农民工对工业时间、生产空间以及科层制的遵从,公寓的社区生活则促使工人在宿舍自治、社团组织和社区活动等公共参与中发展公民素养。尽管产业园区确实能发挥工业教育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拆分型用工固有的问题。
  • 作者:何明洁、管蓉、邓小兵
  • 全文[ PDF 1515282.0 KB ] 2025.40(2)  共有 1110 人次浏览
  • 叙事与再叙事——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在政策试点过程中的互动
  • [摘要]尽管许多政策试点实际上由国家部委发起和主导,但是政策试点过程中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的互动问题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对此,本文基于叙事工作的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探索性的分析框架,并针对S部委引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案例展开了一项叙事分析的研究。研究发现,基于叙事与再叙事的互动,S部委与诸地方政府共同推动了叙事工作的实施,从而促进了不同阶段政策目标的实现;也正是在叙事与再叙事的协作与张力之下,部地双方各自的权力才最终得以建构。由此,本文呼吁进一步关注部地关系以及其中的能动性和策略性问题。
  • 作者:王路昊
  • 全文[ PDF 1537904.0 KB ] 2025.40(3)  共有 1228 人次浏览
  • 情法两平:本地工业发展实际与地方政府劳动治理
  • [摘要]本文探讨了长时段工业发展情境下劳动争议治理的实践过程及其情法意涵,考察了地方政府调处劳动争议的差异化问题。研究发现,本地工业基础及其变迁深刻形塑了地方政府的情法认知,使其针对底线型争议和补偿型争议形成了不同取向的治理风格:底线型争议的治理遵循道义和科层的逻辑,倾向于实质化保障劳动者基础权益,体现情感道德保护和法律实用主义取向;补偿型争议的治理遵循以工业发展实际为核心的地方逻辑,倾向于保护当地企业经营,显示了区域情理对劳动法的调适作用。虽然地方政府以调解的方式实践“情法两平”,但仍需警惕其过度解读...
  • 作者:刘建
  • 全文[ PDF 1413634.0 KB ] 2025.40(3)  共有 1303 人次浏览
  • 弱激励创新:基层政府产业行为分析
  • [摘要]基层政府如何培育新产业?既有研究关注基层在“强激励”下的“(典型)产业打造”行为。本文以L镇电商产业为例指出,政府内部的激励结构并非“整齐划一”:强激励下的产业发展通常由领导班子“引领性干预”,弱激励下的产业发展则由边缘部门“自主探索”。弱激励结构为基层创新提供超越“激励悖论”的制度条件,使其能够在长期摸索中以较低成本解决问题,并为产业发展带来“意外的收获”。本文将这种产业打造行为概括为“弱激励创新”,为理解“激励与政府行为”的议题提供新思路。
  • 作者:凌争、郭宁
  • 全文[ PDF 1406599.0 KB ] 2025.40(3)  共有 1581 人次浏览
  • 数字经济下网络货运企业的合法性获得机制——基于上市企业LG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传统货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往往面临合法性缺失的困境。本文以某网络货运企业为例,呈现其获得合法性的三种机制:其一,通过缓冲策略获得基于正式规则的监管合法性;其二,通过让渡策略获得基于利益计算的实用合法性;其三,通过政治关联策略获得基于官方组织认同的认知合法性。每一类行动策略均涵盖多元路径,且企业获得的多类合法性之间亦可灵活转化。本文认为,企业家价值观及其实践会影响具体行动策略的选择,在推动企业合法性建设、建立行业规范乃至稳定社会秩序上均具有相当的潜力。
  • 作者:韩继翔、沈垚
  • 全文[ PDF 1391127.0 KB ] 2025.40(4)  共有 837 人次浏览
  • 数字平台文化生产者的魅力劳动与调节型劳动控制——以社交媒体的时尚与生活风格博主为例
  • [摘要]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生命史研究和网络民族志方法收集资料,研究数字平台时尚与生活风格博主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控制。研究拓展和深化了对魅力劳动的认识,并识别出调节型劳动控制这一新型控制机制。调节型劳动控制的核心是对魅力持续商品化的商业圈的动态运作及其衍生出的层级结构。劳动者被置入开放运作的商业体系中,在既定的关系、规则和框架下持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转化。利润和数据驱动下调节个性化魅力劳动的控制机制引导自我异化和自我剥削的主体的生成。  
  • 作者:申超、秦扬光
  • 全文[ PDF 1401676.0 KB ] 2025.40(4)  共有 1140 人次浏览
  • 不完全义务与责任边界:“踢皮球”现象渐进消弭的逻辑
  • [摘要]“踢皮球”现象常见于义务制度安排“不完全”之际,但现有理论对其条件和机制的探讨不足。本文基于义务主体道德身份认知的理想类型,搭建了一组不完全义务下的收益—决策模型与策略组合,以流动儿童教育责任边界厘定为案例,解析了流入地和流出地间“踢皮球”现象渐进消弭的历程。研究发现,不完全义务相继表现为归属身份、承担内容与履行方式等情境维度,与“踢皮球”现象呈现非线性关系;当事人则基于身份认知判断并结合制度回报、关联回报与成本付出来权衡践行义务的可能。本研究拓展了制度不完全的理论视野,“不完全义务”概念有其生...
  • 作者:王元腾、严俊
  • 全文[ PDF 1418552.0 KB ] 2025.40(4)  共有 1338 人次浏览
  • 基层职责过载:一个双层风险转化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以中小学安全职责为例,探究基层职责过载的结构性根源。基于国家、基层单位与民众的互动关系,构建“双层风险转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基层职责过载源于两个层次的风险转化:一是国家与民众间的“事故风险—社会风险”转化,该转化取决于国家责任边界和上下关联程度;二是国家与基层单位间的“社会风险—问责风险”转化,该转化取决于问责导向类型和信息对称程度。当双层风险转化效率均高时,三类风险高度绑定,传统避责策略失效,基层单位被迫采取过载型履责模式。
  • 作者:周逸然
  • 全文[ PDF 1416787.0 KB ] 2025.40(4)  共有 948 人次浏览
  • 部门的终结:技术替代与任务转型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政部门改革采取大部制的总体思路,很多职能部门被撤并。如何解释部门的终结是组织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40多年来广州市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组织变迁为例,完整呈现这一领域的地方政府部门从产生到常规化,再到撤并的历程,并从技术和任务两个维度形成创新性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随着治理任务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逻辑超越了部门逻辑。在交互式大数据信息平台和App支持下,综合性的平台型组织兴起,而提供单一服务型任务的职能部门存在着被撤并的可能性。
  • 作者:管兵、李思函
  • 全文[ PDF 1803538.0 KB ] 2025.40(5)  共有 201 人次浏览
  • 红利差异与组织失序——“技术—组织”互构视角下的基层智慧司法
  • [摘要]技术应用后的组织失序现象有待关注与解释。研究发现,技术与组织的刚性互构可能会导致技术红利兑现和分配的组织内差异,造成不同业务部门间的效率分化和协作失调,从而引发组织整体的失序风险。以基层法院的智慧司法为例,相较其他部门而言,执行部门因业务特性和科层位置而较少获得技术赋能,不仅“案多人少”的困境加剧,而且陷入“以质换效”的绩效主义陷阱,面临较高的信访风险。本研究提出的“红利差异—效率分化”分析框架有助于理解技术与组织的良性互动机制。
  • 作者:张琪琛
  • 全文[ PDF 1535921.0 KB ] 2025.40(5)  共有 209 人次浏览
  • 恩义与家国:建国一代女学者的工作家庭交融与职业成长
  • [摘要]本文基于关系性视角,探讨建国一代女学者何以体会到工作与家庭的交融并获得职业成长。在个人与国家“恩义关系”的基础上,女学者秉持以国家使命为已佳的工作伦理,其工作价值成为家庭共识。“爱人同志”式的夫妻关系以同等社会人格为基础,形成恩义流动的家庭互动;“以身作则的母职”也勾连起女性的工作伦理与家庭责任,推动其投身学术。由此,她们将女性社会角色重塑为家国责任的承担者,并开拓了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双职工家庭精神形态。
  • 作者:王思凝
  • 全文[ PDF 1411234.0 KB ] 2025.40(5)  共有 334 人次浏览
  •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生育率及生育年龄模式
  • [摘要]既有以女性为中心的生育率研究难以揭示完整的生育图景。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我国生育水平、模式演变及其性别差异。结果显示,我国30~39岁晚育群体的生育堆积效应释放后迅速回落,加之20~29岁适龄群体婚育推迟和生育率持续下降,导致总和生育率降低。受婚育年龄差、性别失衡与队列规模缩减等因素的交互影响,男性生育率低于女性,生育高峰更晚,生育年龄分布更为分散,这一性别差异在时期与队列分析中均得到验证。本研究揭示了生育行为在性别与年龄结构上的差异,拓展了生育研究视角,为健全覆盖男女及全生命周期的生...
  • 作者:卿石松、温敏
  • 全文[ PDF 2045419.0 KB ] 2025.40(5)  共有 235 人次浏览
  • 食物体制理论的演进及其中国意义——一个农业社会学的视角
  • [摘要]作为农业社会学的经典理论流派,食物体制理论揭示了全球农业和食物体系背后复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在贸易纠纷、政治斗争和地缘冲突不断的当下,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农业和食物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食物体制理论的渊源、内容及演进,讨论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国研究的可能。食物体制理论有助于认识现代农业体系的构成,对发展中国海外农业体系、探索“大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及完善中国内部粮食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该理论与中国经验的结合呼应了国际食物体制理论的最新研究动向,也是发展扎根本土的中国农业社会学的有益...
  • 作者:熊春文、柯雪龙、李梦琪
  • 全文[ PDF 1518486.0 KB ] 2025.40(1)  共有 2541 人次浏览
«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