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乡城流动人口住房选择变迁及其影响机制
- [摘要]本文在经济社会双重转型背景下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度研究框架,研究乡城流动人口住房选择变迁及其影响机制。宏观的经济社会转型、中观的制度变迁与人口流动转型、微观的家庭诉求与经济能力分别影响乡城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可能性、可及性和可为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型进程中,中国城乡社会发展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工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阶四段式”进程,乡城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经历了回乡建房、城租乡建、城乡梯度化住房和城镇多元化住房的变迁。
- 作者:吴开泽
- 全文[ PDF 1734273.0 KB ] 2025.40(3) 共有 1187 人次浏览
|
|
|
|
- 食物体制理论的演进及其中国意义——一个农业社会学的视角
- [摘要]作为农业社会学的经典理论流派,食物体制理论揭示了全球农业和食物体系背后复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在贸易纠纷、政治斗争和地缘冲突不断的当下,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农业和食物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食物体制理论的渊源、内容及演进,讨论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国研究的可能。食物体制理论有助于认识现代农业体系的构成,对发展中国海外农业体系、探索“大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及完善中国内部粮食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该理论与中国经验的结合呼应了国际食物体制理论的最新研究动向,也是发展扎根本土的中国农业社会学的有益...
- 作者:熊春文、柯雪龙、李梦琪
- 全文[ PDF 1518486.0 KB ] 2025.40(1) 共有 2308 人次浏览
|
|
- 谁是家里人?——对中国家庭成员界定的调查实验研究
- [摘要]中国家庭边界的界定是研究中国家庭的理论问题,也是家庭变迁的现实问题和家庭调查的方法问题。本文关注中国人对家庭成员范围的认知可变性及认定标准。通过调查实验本文发现,人们对家庭边界的认知随语境不同而变化;直系亲属关系对家庭关系的认定比共同居住和经济联系更具优先性;代际同住和隔代抚养对主干家庭的认定有重要影响。本文为经典和当代中国本土家庭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并以此探讨问卷调查在测量中国家庭边界上面临的挑战。
- 作者:张春泥、孙妍
- 全文[ PDF 1507390.0 KB ] 2025.40(1) 共有 3569 人次浏览
|
|
- 城镇家庭住房保有中的责任伦理与经济实践
- [摘要]本文从家庭责任伦理的角度对普通城镇家庭的住房保有实践进行考察。基于对福建地区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工作情况和婚育状况的家庭的访谈发现,普通城镇家庭住房保有的内在动力仍是以家庭稳定延续的责任伦理为基础的,这种动力不仅能在家庭生命周期中进行积累,也能在城镇化进程中持续调适。同时,家庭责任伦理还构成了保有住房的价值来源,延展了弹性预算的策略集合,塑造了资产评估的主观标准,从而生成了独特的家庭住房保有经济实践逻辑。这些发现有益于进一步理解家庭在中国经济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位置。
- 作者:许弘智
- 全文[ PDF 1578081.0 KB ] 2025.40(1) 共有 1398 人次浏览
|
|
- 权力、利益与价值:城市数字化风险防控的实现机制——基于11座特大城市的调查研究
- [摘要]为什么经济社会条件相近的城市数字化风险防控存在明显不同?对11座城市17个案例的比较发现,技术应用并非数字化转型实现的充要条件,“权力—利益—价值”机制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密码。其中,权力机制强调主导性行动者权力和势能的提升,其权威性地位越高,数字化转型越能获得各方支持。利益机制关注对关联行动者的激励,行动者之间的收益兼容与风险分摊使数字化转型更为顺畅。价值机制则是依托共识与价值共创来实现数字平台的持续运转。以上发现有助于超越“技术—组织”互构的界面认知,打开数字化转型中组织间关系的理论“黑箱”。...
- 作者:吴晓林、邢羿飞
- 全文[ PDF 1612623.0 KB ] 2025.40(1) 共有 2656 人次浏览
|
|
- 示范的效应及其困境:挤压型情境与基层政策执行——石镇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 [摘要]作为治理机制的示范服务于多重治理目标,这导致示范效应的复杂化。从“苗木小镇”的显著成效到“全域乡村振兴”的形式化落地,石镇的案例呈现了乡村振兴基层实践中示范创建与示范效应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的本质是示范效应的目标替代:以政策知识生产和政策模式扩散为目标的任务导向型示范在基层执行时被以政绩竞争为目标的政绩展示型示范所取代。动态的挤压型情境使得基层政府在示范创建阶段和示范应用阶段处于差异化的政策执行情境,进而形塑了基层执行者差异化的政策执行逻辑。挤压型情境及其结构性变迁是示范效应困境的根本原因。
- 作者:李棉管、苏芮、谭添熙
- 全文[ PDF 1508599.0 KB ] 2025.40(1) 共有 1982 人次浏览
|
|
- 仁之以为治——以《牧鉴》为个案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有关传统型权威在传统中国地方治理实践中的基本性格,既有研究尚未在士人心性与治理实践之间搭建根本桥梁。本文通过对《牧鉴》兼及“儒先议论”及“经传之言”的编排方式与内容考察发现,《牧鉴》作为“官箴书”的一种,带有鲜明的理学色彩。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针对《牧鉴》所引人物事例展开分析,认为州县官作为传统型权威的代表,在其治理实践中必然展现出“教者”“父母之官”及“能吏”三种不同又统一的形象。本文将这种传统治理理想型独特的处理经术与治术关系的方式概括为“仁之以为治”。最后,本文指出《牧鉴》在现代世界必然遭...
- 作者:王绍琛
- 全文[ PDF 1506667.0 KB ] 2025.40(1) 共有 1186 人次浏览
|
|
- 通往“未来”的社会学:认识延展与核心议题
- [摘要]相较于对过去和当下经验的再现,“未来”的重要性被社会学研究忽视,甚至始终未能进入其主流视野。21世纪以来,社会学正在重启对“未来”的研究兴趣,并思考通往“未来”的新认识通道和知识生产方式。当前,“未来”不仅获得了现代意涵,还逐渐成为考察社会变迁中人类能动性和时间开放性的重要认识范畴。围绕“现实未来”“主观未来”“潜在未来”和“替代未来”,未来社会学研究以多元化的研究进路,通往真切的人类未来经验、潜在的社会进程和可欲的发展空间。
- 作者:吴越菲
- 全文[ PDF 1578745.0 KB ] 2025.40(1) 共有 2215 人次浏览
|
|
- 多重印记、制度积淀与组织演进——关于大学组织的一项扎根理论研究
- [摘要]以大学为例,本文研究组织如何从自身的历史中寻找其发展的制度资源。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在组织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理论和经验数据之间对话,提炼关于组织演进的新模型。通过多案例研究的复制逻辑,本研究整合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和组织印记理论,提出制度积淀理论。研究发现,大学在发展中主动建构制度资源,以强化其组织能力和潜力。本文以大学组织为研究对象,所提炼的理论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一些组织类型,用以理解并指导组织的积累式发展。
- 作者:韩亦、范文、郑恩营
- 全文[ PDF 1662548.0 KB ] 2025.40(1) 共有 2014 人次浏览
|
|
- 保障凝聚认同?——社会保障建构国家认同的异质性研究
- [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认同生成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交换是社会保障建构国家认同的一个关键机制。以往研究认为个体纳入社会保障将自然生成国家认同,却未充分讨论不同类型社会保障产生的异质性效应。本文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了何种类型的社会保障能起到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供给主体上,纳入以财政补贴为主的国家补助型保障后,民众的国家认同感显著增强;在分配方式上,普惠型与选择型保障对国家认同不具有显著差异;在待遇水平上,认同建构呈现边际递减曲线效应,待遇适中的社会保障发挥着更强的建构...
- 作者:黄种滨
- 全文[ PDF 1655657.0 KB ] 2025.40(1) 共有 1506 人次浏览
|
|
- 灵活用工与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的发展——基于弹性积累体制的分析
- [摘要]灵活用工相关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分析视野。本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野的指引下,通过对资本循环过程分析的继承性发展,梳理弹性积累体制下灵活用工与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发展的机制。在弹性生产网络和平台经济下,基于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居于流通阶段(W′—G′)的商品经营资本不断重组生产,从而衍生出对灵活用工的深度需求。企业对灵活用工需求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导致流通阶段(G—W)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的深化。相关资本主体主要通过规避标准劳动关系约束、按时按质按量供给劳动力来确保生产以灵活、低成本的...
- 作者:汪建华
- 全文[ PDF 1583129.0 KB ] 2025.40(1) 共有 1674 人次浏览
|
|
- 尺度重构:城市空间治理的社会学分析——以C市2003—2021年的实践为例
- [摘要]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引入尺度重构概念,从空间尺度、关系尺度和治理尺度三个维度展开尺度重构内容和过程的分析。基于对C市2003—2021年实践的分析,本文提出,城市空间治理涉及行政边界与空间结构、权力关系与组织机构,以及协调机制和治理方式的尺度重构,这是国家空间战略布局、治理模式转型和多主体互动博弈的结果。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对空间治理的理解,对于完善尺度重构的中国知识图谱也具有积极意义。
- 作者:吴莹
- 全文[ PDF 1535938.0 KB ] 2025.40(4) 共有 483 人次浏览
|
|
- 家国之间:城市社区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与社区生成
- [摘要]本文把社区视为一种经由社会互动不断生成的动态关系状态。社区工作者基于行政、政党、人际的多重身份开展社会互动,促进家国之间的社区生成,通过两重机制构成链接家国的关键“中间群体”:其一,通过多重身份的共时、转换与结合,构造制度化互惠关系,生成社区网络;其二,经由互动融合政治、生活、法理的多重伦理,通过“拟家不是家”的运作生成社区伦理。由此,在面向居民的互动中,社区工作者才有可能通过丰富自身人格产生主体性,这一根本属性是其构成社区政治秩序的关键但又无法被彻底制度化的原因,而构建社区秩序的关键亦在于为其...
- 作者:纪莺莺
- 全文[ PDF 1391101.0 KB ] 2025.40(4) 共有 429 人次浏览
|
|
- 数字经济下网络货运企业的合法性获得机制——基于上市企业LG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传统货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往往面临合法性缺失的困境。本文以某网络货运企业为例,呈现其获得合法性的三种机制:其一,通过缓冲策略获得基于正式规则的监管合法性;其二,通过让渡策略获得基于利益计算的实用合法性;其三,通过政治关联策略获得基于官方组织认同的认知合法性。每一类行动策略均涵盖多元路径,且企业获得的多类合法性之间亦可灵活转化。本文认为,企业家价值观及其实践会影响具体行动策略的选择,在推动企业合法性建设、建立行业规范乃至稳定社会秩序上均具有相当的潜力。
- 作者:韩继翔、沈垚
- 全文[ PDF 1391127.0 KB ] 2025.40(4) 共有 244 人次浏览
|
|
- 数字平台文化生产者的魅力劳动与调节型劳动控制——以社交媒体的时尚与生活风格博主为例
- [摘要]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生命史研究和网络民族志方法收集资料,研究数字平台时尚与生活风格博主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控制。研究拓展和深化了对魅力劳动的认识,并识别出调节型劳动控制这一新型控制机制。调节型劳动控制的核心是对魅力持续商品化的商业圈的动态运作及其衍生出的层级结构。劳动者被置入开放运作的商业体系中,在既定的关系、规则和框架下持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转化。利润和数据驱动下调节个性化魅力劳动的控制机制引导自我异化和自我剥削的主体的生成。
- 作者:申超、秦扬光
- 全文[ PDF 1401676.0 KB ] 2025.40(4) 共有 347 人次浏览
|
|
- 不完全义务与责任边界:“踢皮球”现象渐进消弭的逻辑
- [摘要]“踢皮球”现象常见于义务制度安排“不完全”之际,但现有理论对其条件和机制的探讨不足。本文基于义务主体道德身份认知的理想类型,搭建了一组不完全义务下的收益—决策模型与策略组合,以流动儿童教育责任边界厘定为案例,解析了流入地和流出地间“踢皮球”现象渐进消弭的历程。研究发现,不完全义务相继表现为归属身份、承担内容与履行方式等情境维度,与“踢皮球”现象呈现非线性关系;当事人则基于身份认知判断并结合制度回报、关联回报与成本付出来权衡践行义务的可能。本研究拓展了制度不完全的理论视野,“不完全义务”概念有其生...
- 作者:王元腾、严俊
- 全文[ PDF 1418552.0 KB ] 2025.40(4) 共有 382 人次浏览
|
|
- 基层职责过载:一个双层风险转化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以中小学安全职责为例,探究基层职责过载的结构性根源。基于国家、基层单位与民众的互动关系,构建“双层风险转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基层职责过载源于两个层次的风险转化:一是国家与民众间的“事故风险—社会风险”转化,该转化取决于国家责任边界和上下关联程度;二是国家与基层单位间的“社会风险—问责风险”转化,该转化取决于问责导向类型和信息对称程度。当双层风险转化效率均高时,三类风险高度绑定,传统避责策略失效,基层单位被迫采取过载型履责模式。
- 作者:周逸然
- 全文[ PDF 1416787.0 KB ] 2025.40(4) 共有 246 人次浏览
|
|
- “可见性”的建构:统计数据生产中的央地互动与政企关系变化
- [摘要]经济统计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社会学界对此尚未深入研究。借助“联网直报”和“下算一级”两项制度改革,我国经济数据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地方政府仍有可能参与统计数据的生产。本文以“可见性建构”为视角考察县域经济统计实践,研究发现,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统计制度改革试图排除地方政府的影响,建立直面企业的“可见性”;而地方政府则通过与企业的互动,运用“数目字技术”予以应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建构了统计领域的“可见性”。这一过程提高了企业的谈判地位,进一步拓展了政企“利益同盟”中“协商共赢...
- 作者:胡卓炯、朱江华峰
- 全文[ PDF 1398547.0 KB ] 2025.40(4) 共有 308 人次浏览
|
|
- 地利与民生:土地财政的双重社会逻辑与房价—消费关系
- [摘要]面对居民消费困境,城市房价扮演了何种角色是学界长期争论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电商消费大数据证实在住房市场转型期(2013—2017年),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消费并拉大了消费差距。本文进一步基于社会转型视角,探索并揭示了土地财政模式形塑房价—消费关系的双重社会逻辑:其一,土地财政与房价的交互强化通过增加居民围绕购房需求的信贷和储蓄压力,扭曲了房价—消费关系;其二,土地财政模式脱嵌于民生建设的失衡格局进一步加剧了房价—消费关系的扭曲。这些发现对理解消费困境和加强民生建设的政策调适有理论与经验意义。
- 作者:魏钦恭
- 全文[ PDF 1717990.0 KB ] 2025.40(4) 共有 24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