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流动平衡、参与共创与包容竞技——半职业电竞青年的劳动生活方式研究
  • [摘要]中国电竞正在从“社会死角”向“全民竞技”转变。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在“劳动社会学”和“生活方式运动”双重视野下探讨半职业电竞作为“劳动生活方式”的扩散机制,从扩散动因、扩散过程和扩散效益三个维度审视了半职业电竞劳动模式。该模式的发展围绕着“劳动生活方式”的时间标准、参与门槛与劳动效益而展开,且根植于流动性的生活模态、互联网的参与模式和包容性的身份认同进程三重语境。
  • 作者:赵瑜佩、张毅
  • 全文[ PDF 1513743.0 KB ] 2024.39(6)  共有 2105 人次浏览
  • 结构流动:基于调整—分解的分析策略
  •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结构流动研究在理论支撑、混淆因素控制、概念化、统计模型复杂度以及统计推断等方面的局限,并提出了调整—分解的分析策略。通过综合采用德明—斯蒂芬算法和流动表的三元分解法,这一分析策略直接针对流动表的边际分布构建“反事实”流动表,并以非建模对比的方式呈现结构流动、交换流动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除此之外,潜在的混淆因素可以通过调整的方法予以控制,相关的统计推断可以通过参数分布建模或者自助法来实现。本文通过两个经验示例对这一分析策略进行了呈现。
  • 作者:胡安宁
  • 全文[ PDF 1517211.0 KB ] 2024.39(6)  共有 1625 人次浏览
  • 中国居民的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本文利用2011—2021年的六轮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讨论已有研究忽视的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的问题。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居民的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趋势凸显。在住房金融化、房价上涨的背景下,居民首套住房的购房时机和金融杠杆的使用程度是影响其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国作为市场化转型国家的制度背景也影响了居民的住房获得,从而对地位不一致产生影响。即使在住房市场化转型后,再分配因素仍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具有...
  • 作者:龚顺
  • 全文[ PDF 1513885.0 KB ] 2024.39(6)  共有 2793 人次浏览
  • 可分割的成员权——一个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分配的多重逻辑
  •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一个集体经济组织分配股份的实践及其分配逻辑,探讨成员权所包含的集体与成员关系。清产核资使得原先模糊而具有总体性的成员权获得可分割性。在成员权分割过程中,户籍、土地承包、职业等多重逻辑在份额确定标准中塑造出两种互补取向,分别是侧重经济属性、强调可计算的“贡献”,以及侧重人情属性、包含弹性的“情理”。社会对成员权的分割通过份额上的比例设置区分出一个“内外有别”的差序层级。“家”使得不同层级的股份分配逻辑获得了展开的场景和化解张力的可能性。
  • 作者:李泓博
  • 全文[ PDF 1431464.0 KB ] 2024.39(6)  共有 8535 人次浏览
  • 制度环境、企业所有权与连锁网络断裂
  • [摘要]本文研究制度环境变化如何导致组织网络关系断裂。本文基于3764家公司18020名独立董事的追踪数据,使用连续双重差分模型和因果网络估计方法研究发现,在教育部2015年高校独立董事兼任政策实施后,企业网络断裂存在产权和空间双重异质性。国有股份占比越高,企业连锁关系断裂越多,结构洞位置受冲击越大;距离政策出台地越远,连锁网络断裂的所有权差异越小。其原因在于,不同组织面临的合法性压力以及政策执行力度不同。基于关系形成、断裂、重构的演化过程,本文提炼了制度对网络断裂影响的理论框架。
  • 作者:杨张博、高雅婷
  • 全文[ PDF 1595176.0 KB ] 2024.39(6)  共有 1820 人次浏览
  • 熊彼特的遗产——创新研究中颠覆式和组合式创新的思想溯源
  • [摘要]尽管社会发展日益依赖科技创新,但理解创新如何产生仍然是复杂的难题。本文追溯当前关于创新生成的两大理论范式,即颠覆式创新和组合式创新近百年的认识论演变,来揭示打开创新过程黑箱、探索创新内生机制的尝试。研究表明,这两种范式都源于熊彼特的理论,但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理论框架;两种理论框架对我国科研政策和创新政策实践都具有新的意义;未来的创新研究仍需坚持对创新内生机制的重视。
  • 作者:李林倬、赵南南
  • 全文[ PDF 1528284.0 KB ] 2024.39(6)  共有 2348 人次浏览
  • 等待:一种普遍时间体验的社会学阐析
  • [摘要]沿着时间社会学长期以来专注时间体验的研究取向,本文以等待为线索,试图处理社会时间理论中主体性不足的困境。通过回溯等待这一时间体验的理论基础,本文考察了等待的双重属性,也即他者指涉的社会性和自我指涉的主体性,进而揭示出等待中希望的生产在桥接时间、自我与他人方面所具的社会意义。本文为社会时间框架下消极的主体正名,并建立了一种兼顾社会时间的社会性与主体性的分析路径。
  • 作者:邓玥馨
  • 全文[ PDF 1451581.0 KB ] 2024.39(6)  共有 3228 人次浏览
  • 礼物关系视域下的“互惠三角”——以互联网月捐为例
  • [摘要]本文以新兴的互联网月捐为研究对象,从礼物研究的视角分析月捐人与公益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公益组织通过清晰化、社群化、具象化策略建构组织与月捐人之间均衡的礼物关系;捐赠方、受赠方/施助方、受助方共同组成互相关联的“互惠三角”,月捐人以自我、服务对象和行业为导向的三重视角进入礼物关系,实现三方的礼物循环。月捐中的“赠而有报”体现了公私平衡,该逻辑在当下有助于个体持续参与公共事业和实现社会团结。
  • 作者:赵杰翔、朱健刚、熊婧如
  • 全文[ PDF 1439237.0 KB ] 2024.39(6)  共有 2076 人次浏览
  • 仁、义、礼的道德框架及其实践限制——知识社会学的考察
  • [摘要]仁、义、礼是孔子继承前贤的德行观念建构的一种道德实践学说。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出发,指出这一学说能否付诸实施的关键在于其中之“义”是否被激发。对行动者而言,“义”一旦得以启动,“仁”与“礼”便可转化为行动,也能据此区分出君子和小人。通过列举日常事例,本文指出这一道德实践方式实为一种超越于利益之上的“施报”模式,在社会学上可称之为“道义交换论”,以区别于经济学或社会学中其他的各种交换论。而当此种道德实践遭遇社会现实时,其局限则在于它往往运行于初级群体或士大夫阶层,并不断受到其他学说或现实利益的挑战。
  • 作者:翟学伟
  • 全文[ PDF 2788682.0 KB ] 2024.39(2)  共有 4261 人次浏览
  • 神圣与神圣者中介——宗教社会学中国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
  • [摘要]作为宗教社会学的基本命题,“神圣”是人类文明原初形态中的基本要素和华夏文明信仰的源头之一。基于中西语境中“神圣”概念的比较和讨论,本文提出“神圣”和“神圣者中介”作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概念和基本命题,以重新解释“宗教”之定义,并在“即身成圣”“家国共享的仿圣机制”及神圣者类型的分析中,走出西方宗教社会学所定义的“宗教”话语困境。本文通过建构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神圣者中介”理论模型,探索文明互鉴中的宗教社会学中国化路径,推动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 作者:李向平
  • 全文[ PDF 2199112.0 KB ] 2024.39(2)  共有 3062 人次浏览
  • 从有限道德到普遍道德——基于社会参与的视角
  • [摘要]已有研究认为,随着现代性的推进,社会道德主要呈现从有限道德向普遍道德发展的趋势。然而,也有相关理论指出普遍道德的发展并非必然事实,现代社会的流动性、理性化等特质还可能带来流动性道德和去道德化等道德转型的不同面向。因此,研究如何促进现代社会的普遍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鲍曼及普拉图等的道德理论和对新近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来呈现中国社会普遍道德的现实特征,并论证社会参与对普遍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数字媒介使用在其中的显著中介效应。文章最后基于鲍曼和福柯的道德理论延伸讨论了社会参与对建构个体的道...
  • 作者:温莹莹、张晓玲
  • 全文[ PDF 2203318.0 KB ] 2024.39(2)  共有 4573 人次浏览
  • 医疗服务市场的道德基础建构——民国时期西医群体的诊金论述与职业伦理调适
  • [摘要]近代以医疗服务换取金钱的市场交易方式与以“利他”为核心特征的医业职业伦理构成了紧张关系,调适这对矛盾成为职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利用民国时期的诊金论述,以关系运作为理论视角,剖析了医生群体为建构医疗服务市场的道德基础所做的道德与文化工作。他们明确了诊金的伦理基础,细致区分了医业与一般劳动、商业、慈善的差异,由此构建诊金特定的道德意涵。但这种围绕诊金重构医疗服务和医患关系性质的努力在新旧观念交汇之际遭遇了挑战。本文对当下的医患关系、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乃至诸多行业的职业伦理建设等均有参考意义。
  • 作者:姚泽麟
  • 全文[ PDF 2536200.0 KB ] 2024.39(2)  共有 2549 人次浏览
  • 转型中国的国家认同变迁趋势研究
  • [摘要]国家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对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考察中国民众国家认同的变迁趋势,观测到一定的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个体的国家认同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上升的变迁趋势;第二,国家认同在1995—2018年呈“V”型变动趋势,其中1995—2007年呈下降趋势,2008—2018年呈上升趋势;第三,不同世代的成长环境对个体的国家认同构建具有深远影响,改革开放后出生世代的国家认同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迁趋势。以上发现对理解转型社会的国家认同变迁具...
  • 作者:徐延辉、赖东鹏
  • 全文[ PDF 2275791.0 KB ] 2024.39(2)  共有 4753 人次浏览
  • 转型中的生命体验:东北社会变迁的双重时间性
  • [摘要]转型社会学多以制度转型为主要线索来剖析社会转型现象,却往往忽视普通人的生命体验。本文将转型社会学的“制度—社会”视角拓展为“制度—生命—社会”视角,旨在通过分析生命时间与制度时间的复杂互动机制,尤其是从生平规划、能动性与世代性三个维度来审视转型中的生命体验,以期把握转型的总体性脉络。本文通过回溯东北地区市场转型史来阐释这一理论视角,指出普通人的生命体验形塑了该地区在不同时期的转型态势、发展动力和社会构成,在转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中介作用。
  • 作者:谢雯
  • 全文[ PDF 2768107.0 KB ] 2024.39(2)  共有 4553 人次浏览
  • 复杂社会系统的涌现现象——以大数据分析结构与行动共同演化
  • [摘要]本文结合实证案例探讨如何以社会计算研究社会系统中的涌现现象。中国风险投资产业的案例说明VC投资行为与产业网络结构共演过程中的正反馈导致了“精英俱乐部型小世界网络”的结构涌现,解释了个体行为如何促成集体涌现;某大型科技公司的案例展现了集体智能涌现的过程及因素,并说明了系统转型前后团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解释了非线性发展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案例体现了调查数据与大数据结合、多种社会计算方法综合运用的方法取向及其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 作者:罗家德、万怡、高馨
  • 全文[ PDF 2139028.0 KB ] 2024.39(2)  共有 3751 人次浏览
  • “中间”的生产——基层治理开放性建构中的实践机制
  • [摘要]面对复杂现实,开放性建构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但该如何在与治理的总体性诉求带来的闭合性的互动中达成?本文以一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为例,阐释行动者如何通过在交界点(空间)、交界面(文化与社会)、交界机制(治理机制)上做文章,生产出作为连接机制的“中间场”和作为转译者的“中间人”,从而化解张力,打开基层治理场域。“中间”的生产揭示了包容性制度弹性的生产与国家—社会接合机制的建构过程,体现了权力运作的隐秘柔性,具有探索中国式治理现代化前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作者:施芸卿
  • 全文[ PDF 3059759.0 KB ] 2024.39(2)  共有 3620 人次浏览
  • 女性教育提升与生育行为变迁——基于夫妻匹配视角的研究
  • [摘要]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和性别地位演变正在重塑婚育结构。本文利用家庭层面的数据探究夫妻教育匹配模式的队列变化及其对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梯度婚减少,而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增多,且不同教育匹配模式的夫妻间生育差异显著。在同质婚中,教育与生育呈负梯度关系,高学历夫妇的子女数量和二孩生育概率最低。同时,妻子受教育程度高出丈夫越多,二孩生育概率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的生育劣势逐渐减弱。本研究揭示了性别角色、夫妻相对地位和性别分工变革对生育决策机制的影响,为解析生育趋势和政策制定...
  • 作者:卿石松
  • 全文[ PDF 2561650.0 KB ] 2024.39(2)  共有 6712 人次浏览
  • 职业社会学的新发展:迈向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与理论框架
  • [摘要]职业社会学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变迁,职业社会学研究出现了危机,暴露出其基于英美社会的预设所带来的一系列局限。在此背景下,学者们重新发展了职业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去本质化”地理解职业的概念,反思关于职业的抽象知识和自主性预设,并以更为关系性、情境化的方式理解职业,使职业社会学重新获得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也更加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现实。在此过程中,职业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也进一步扩展。本文系统梳理了职业社会学这一系列的新发展,进而讨论其对于中国相关研究的意义与启发。
  • 作者:简逸伦、肖索未
  • 全文[ PDF 2426111.0 KB ] 2024.39(2)  共有 5671 人次浏览
  • 从等级到阶级:瞿秋白论士绅及其近代历史流变
  • [摘要]自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瞿秋白持续关注中国社会中“士的阶级”问题,并开创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对士绅这一群体及其演变加以历史的剖析。除阶级分析外,他还率先尝试采用“阀(阅)”(亦即等级)这一社会学概念工具来把握士绅的身份特性。随着对农民运动与土地问题的关注,瞿秋白进而初步勾勒了士绅从“贵族士绅”向“地主士绅”演变的近代历史图景。瞿秋白关于中国士绅的探究是中国社会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知识遗产。
  • 作者:李放春
  • 全文[ PDF 1509370.0 KB ] 2024.39(5)  共有 3460 人次浏览
«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