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等待:一种普遍时间体验的社会学阐析
  • [摘要]沿着时间社会学长期以来专注时间体验的研究取向,本文以等待为线索,试图处理社会时间理论中主体性不足的困境。通过回溯等待这一时间体验的理论基础,本文考察了等待的双重属性,也即他者指涉的社会性和自我指涉的主体性,进而揭示出等待中希望的生产在桥接时间、自我与他人方面所具的社会意义。本文为社会时间框架下消极的主体正名,并建立了一种兼顾社会时间的社会性与主体性的分析路径。
  • 作者:邓玥馨
  • 全文[ PDF 1451581.0 KB ] 2024.39(6)  共有 3495 人次浏览
  • 礼物关系视域下的“互惠三角”——以互联网月捐为例
  • [摘要]本文以新兴的互联网月捐为研究对象,从礼物研究的视角分析月捐人与公益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公益组织通过清晰化、社群化、具象化策略建构组织与月捐人之间均衡的礼物关系;捐赠方、受赠方/施助方、受助方共同组成互相关联的“互惠三角”,月捐人以自我、服务对象和行业为导向的三重视角进入礼物关系,实现三方的礼物循环。月捐中的“赠而有报”体现了公私平衡,该逻辑在当下有助于个体持续参与公共事业和实现社会团结。
  • 作者:赵杰翔、朱健刚、熊婧如
  • 全文[ PDF 1439237.0 KB ] 2024.39(6)  共有 2235 人次浏览
  • 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摘要]本文提出“以中释外”,主张用华夏文明的原创思想释译域外世界。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科学体系是欧美学者用理解自身的知识展开域外研究的产物,其创新之道不在于到远方发现新“例外”,而在于回到“希腊罗马认识域”进行新解读。这种通过释译域外世界丰富自身文明的思路承袭了人类共有的文明互鉴智慧。“以中释外”旨在通过文明互鉴超越“中国特殊论”,探索中国思想的普遍性,用华夏视角对无限复杂的域外世界进行文化翻译,在具体经验研究中通过对话与欧美论述形成互补,从而建构能以理服人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作者:

    梁永佳

  • 全文[ PDF 1410548.0 KB ] 2024.39(1)  共有 5219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积累与遗忘(1980—2022)
  • [摘要]知识是怎样变迁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为个案,分别考察了从1980年至2022年的形式性与实质性知识变迁,发现中国社会学的知识变迁在形式上体现为扇形伸缩,遵循“少数定律”在增长繁荣期和增长式微期之间更替,并受到国家建构进程的直接影响;实质性知识变迁在分支领域内体现为知识积累,在学科整体上体现为知识遗忘,这既发生在中国社会学家的代际转换中,也发生在学科本身的碎片化脉络里。
  • 作者:

    李钧鹏、周港

  • 全文[ PDF 2640387.0 KB ] 2024.39(1)  共有 5418 人次浏览
  • 仁、义、礼的道德框架及其实践限制——知识社会学的考察
  • [摘要]仁、义、礼是孔子继承前贤的德行观念建构的一种道德实践学说。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出发,指出这一学说能否付诸实施的关键在于其中之“义”是否被激发。对行动者而言,“义”一旦得以启动,“仁”与“礼”便可转化为行动,也能据此区分出君子和小人。通过列举日常事例,本文指出这一道德实践方式实为一种超越于利益之上的“施报”模式,在社会学上可称之为“道义交换论”,以区别于经济学或社会学中其他的各种交换论。而当此种道德实践遭遇社会现实时,其局限则在于它往往运行于初级群体或士大夫阶层,并不断受到其他学说或现实利益的挑战。
  • 作者:翟学伟
  • 全文[ PDF 2788682.0 KB ] 2024.39(2)  共有 4409 人次浏览
  • 神圣与神圣者中介——宗教社会学中国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
  • [摘要]作为宗教社会学的基本命题,“神圣”是人类文明原初形态中的基本要素和华夏文明信仰的源头之一。基于中西语境中“神圣”概念的比较和讨论,本文提出“神圣”和“神圣者中介”作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概念和基本命题,以重新解释“宗教”之定义,并在“即身成圣”“家国共享的仿圣机制”及神圣者类型的分析中,走出西方宗教社会学所定义的“宗教”话语困境。本文通过建构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神圣者中介”理论模型,探索文明互鉴中的宗教社会学中国化路径,推动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 作者:李向平
  • 全文[ PDF 2199112.0 KB ] 2024.39(2)  共有 3258 人次浏览
  • 民生保障视野下的中国式人权道路:概念、制度与范式
  • [摘要]中西社会学都重视人权问题研究。以中西社会学对话和会通的方式考察中国民生保障,可以看到:在概念层面,中国的民生概念丰富了人权概念的内涵。在制度层面,中国的民生保障制度实现了全面权利与首要权利、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普遍权利与特殊权利、理想权利与现实权利的统一。在实践层面,中国民生建设实践开创了人权理论新范式,其主要特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具有体制优势,彰显化解公平之困、效率之困和体系之困的中华智慧。
  • 作者:景天魁、刁鹏飞
  • 全文[ PDF 1323683.0 KB ] 2024.39(3)  共有 4885 人次浏览
  • 超越宗教经济模型: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建模
  • [摘要]宗教经济模型是宗教社会学领域近年来最具影响和争议的范式,本文主要关注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如何能够超越该范式。为此,本文先梳理该范式的缘起、贡献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然后提出“拓其问、存其法、疑其论”,即拓展其问题意识、学习其研究方法、质疑其理论观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继承它的理论建模方法,这不仅能拓展我们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将中国宗教的特质作为新的前提假设,提出新的理论模型,例如兼容性模型和混合性模型。在学科视野的理论建构中,宗教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科知识体系的累进...
  • 作者:卢云峰、吴越
  • 全文[ PDF 1430292.0 KB ] 2024.39(3)  共有 4457 人次浏览
  • 信心的生产:扶贫扶志行动的社会效应研究
  • [摘要]本文以信心的生产为切入点,基于CFPS2012—2020年的数据,对扶贫扶志行动产生的精神力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扶贫扶志行动不仅具有针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效应,还能够外溢并增进非贫困群体的信心,这一效应主要通过环境改善、群体效应和信号传递三个机制实现。研究还表明,对贫困群体来说,信心的增长还未充分转化为具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因此,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来说,“扶志”与“扶智”仍是基础,在此之上,基于内生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才能进一步形成和巩固。
  • 作者:曾永明、吴琼、蒋国河
  • 全文[ PDF 1368084.0 KB ] 2024.39(4)  共有 3350 人次浏览
  • 农业合约何以稳定?——关系结构中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机制
  • [摘要]“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约模式不仅是一种市场交易机制,而且是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本文从“关系合约”的思路出发,揭示了制度化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非科层化的组织控制机制对农业合约稳定的重要影响。受选择性再分配体制下的企业身份、村庄社会关系网络和农民家庭分工机制的影响,小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了差序化的合约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关系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
  • 作者:张建雷
  • 全文[ PDF 1355608.0 KB ] 2024.39(4)  共有 2714 人次浏览
  • 从等级到阶级:瞿秋白论士绅及其近代历史流变
  • [摘要]自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瞿秋白持续关注中国社会中“士的阶级”问题,并开创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对士绅这一群体及其演变加以历史的剖析。除阶级分析外,他还率先尝试采用“阀(阅)”(亦即等级)这一社会学概念工具来把握士绅的身份特性。随着对农民运动与土地问题的关注,瞿秋白进而初步勾勒了士绅从“贵族士绅”向“地主士绅”演变的近代历史图景。瞿秋白关于中国士绅的探究是中国社会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知识遗产。
  • 作者:李放春
  • 全文[ PDF 1509370.0 KB ] 2024.39(5)  共有 3579 人次浏览
  • 走出“应成一困境”——早期中国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与本土策略
  • [摘要]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社会调查实践产生了丰富的成果。由于社会调查的开展困难重重,早期学者应成一甚至有“一个不受调查的中国”之提法。基于舶来“技术”与“中国土壤”的互动,本土学者结合切身的田野经验形成并拓展了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还根据遭遇的“困难”对方法进行调适与修正,并发展出契合社会现实的本土策略。早期中国社会学者不仅以行动扩大了社会调查方法的实际内涵,其学术韧性也是新时代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历史资源。
  • 作者:何祎金
  • 全文[ PDF 1507605.0 KB ] 2024.39(5)  共有 2437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四十五年之进路——成绩、问题及未来使命
  • [摘要]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发展已历四十五年。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社会学知识体系中最具本土性、基础性的学科,相较以往更显其重要价值。站在四十五年后的新起点,本文在重新审思学科研究意义与使命的基础上,评析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及发展成就,并从多个角度探讨未来的研究进路。四十五年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学科通过六个面向的具体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和范式成熟。未来的研究可从八个方面着力,在提升学科发展自性的同时,为中国社会学理论构建和中国社会转型及治理实践做出这一学科的独特贡献。
  • 作者:王处辉、朱焱龙、谷莎
  • 全文[ PDF 1407839.0 KB ] 2024.39(6)  共有 2316 人次浏览
  • 社会流动性如何影响生育率?
  • [摘要]在极低生育率条件下,认为生育率只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下降的传统理论几乎无法为旨在提高生育率的政策提供任何依据和指导,而现实中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也显现出碎片化倾向。本文根据国际经验比较发现,存在一个与更替水平相同的普世生育率,因此存在从高和低两个方向朝这个水平趋同的一般现象;历史与现实中妨碍生育率回归的因素可归结为社会流动性孱弱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就提高生育意愿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 作者:

    蔡昉

  • 全文[ PDF 2575329.0 KB ] 2024.39(1)  共有 6339 人次浏览
«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