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利共赢、社会关系与同级赊欠——以一个建材市场的实际运作为例
- [摘要]学术界探讨的赊欠实为逐级赊欠。本研究提出“同级赊欠”概念。同级赊欠是在库存商品短缺的情况下,市场中的同行按照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调配货物、按照社会时间结款的赊欠交易。本研究以云北市明盛建材市场为同级赊欠的田野调研地点,发现市场中商家们在自利动机驱使下与同行建构社会关系、达成互利共赢,发生同级赊欠交易。互利共赢、社会关系是确保同级赊欠运行及再生产的社会机制。相较逐级赊欠而言,社会时间机制在同级赊欠中也发挥作用,但市场权力机制并未出现其中。
- 作者:王茂福、史丰源
- 全文[ PDF 1345369.0 KB ] 2024.39(3) 共有 3679 人次浏览
|
|
- 关系运作与保险营销——“社会—经济”关系互构及其边界
- [摘要]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如何互构?其边界何在?本文以中国人寿保险业务过程为例,从“关系运作”的视角考察了人寿保险“展业”与“增员”过程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类型、互动方式以及这两个因素对保险交易和团队招募的影响。研究发现,保险营销过程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边界会随着关系类型、关系强度以及关系媒介的不同而变化,进而影响保险业务的结果。以信任为导向的嵌入机制有助于建立、维护和拓展关系,这一机制模糊了社会—经济关系的边界,有助于促进业务顺利开展;而以利益为导向的脱嵌机制可能导致关系的紧张、冲突和终止,...
- 作者:盛智明、李淑华
- 全文[ PDF 1417395.0 KB ] 2024.39(3) 共有 4438 人次浏览
|
|
- 超越宗教经济模型: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建模
- [摘要]宗教经济模型是宗教社会学领域近年来最具影响和争议的范式,本文主要关注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如何能够超越该范式。为此,本文先梳理该范式的缘起、贡献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然后提出“拓其问、存其法、疑其论”,即拓展其问题意识、学习其研究方法、质疑其理论观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继承它的理论建模方法,这不仅能拓展我们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将中国宗教的特质作为新的前提假设,提出新的理论模型,例如兼容性模型和混合性模型。在学科视野的理论建构中,宗教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科知识体系的累进...
- 作者:卢云峰、吴越
- 全文[ PDF 1430292.0 KB ] 2024.39(3) 共有 3963 人次浏览
|
|
- 民生保障视野下的中国式人权道路:概念、制度与范式
- [摘要]中西社会学都重视人权问题研究。以中西社会学对话和会通的方式考察中国民生保障,可以看到:在概念层面,中国的民生概念丰富了人权概念的内涵。在制度层面,中国的民生保障制度实现了全面权利与首要权利、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普遍权利与特殊权利、理想权利与现实权利的统一。在实践层面,中国民生建设实践开创了人权理论新范式,其主要特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具有体制优势,彰显化解公平之困、效率之困和体系之困的中华智慧。
- 作者:景天魁、刁鹏飞
- 全文[ PDF 1323683.0 KB ] 2024.39(3) 共有 4377 人次浏览
|
|
- 职业社会学的新发展:迈向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与理论框架
- [摘要]职业社会学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变迁,职业社会学研究出现了危机,暴露出其基于英美社会的预设所带来的一系列局限。在此背景下,学者们重新发展了职业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去本质化”地理解职业的概念,反思关于职业的抽象知识和自主性预设,并以更为关系性、情境化的方式理解职业,使职业社会学重新获得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也更加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现实。在此过程中,职业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也进一步扩展。本文系统梳理了职业社会学这一系列的新发展,进而讨论其对于中国相关研究的意义与启发。
- 作者:简逸伦、肖索未
- 全文[ PDF 2426111.0 KB ] 2024.39(2) 共有 4684 人次浏览
|
|
- 女性教育提升与生育行为变迁——基于夫妻匹配视角的研究
- [摘要]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和性别地位演变正在重塑婚育结构。本文利用家庭层面的数据探究夫妻教育匹配模式的队列变化及其对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梯度婚减少,而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增多,且不同教育匹配模式的夫妻间生育差异显著。在同质婚中,教育与生育呈负梯度关系,高学历夫妇的子女数量和二孩生育概率最低。同时,妻子受教育程度高出丈夫越多,二孩生育概率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的生育劣势逐渐减弱。本研究揭示了性别角色、夫妻相对地位和性别分工变革对生育决策机制的影响,为解析生育趋势和政策制定...
- 作者:卿石松
- 全文[ PDF 2561650.0 KB ] 2024.39(2) 共有 5422 人次浏览
|
|
- “中间”的生产——基层治理开放性建构中的实践机制
- [摘要]面对复杂现实,开放性建构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但该如何在与治理的总体性诉求带来的闭合性的互动中达成?本文以一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为例,阐释行动者如何通过在交界点(空间)、交界面(文化与社会)、交界机制(治理机制)上做文章,生产出作为连接机制的“中间场”和作为转译者的“中间人”,从而化解张力,打开基层治理场域。“中间”的生产揭示了包容性制度弹性的生产与国家—社会接合机制的建构过程,体现了权力运作的隐秘柔性,具有探索中国式治理现代化前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作者:施芸卿
- 全文[ PDF 3059759.0 KB ] 2024.39(2) 共有 2968 人次浏览
|
|
- 复杂社会系统的涌现现象——以大数据分析结构与行动共同演化
- [摘要]本文结合实证案例探讨如何以社会计算研究社会系统中的涌现现象。中国风险投资产业的案例说明VC投资行为与产业网络结构共演过程中的正反馈导致了“精英俱乐部型小世界网络”的结构涌现,解释了个体行为如何促成集体涌现;某大型科技公司的案例展现了集体智能涌现的过程及因素,并说明了系统转型前后团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解释了非线性发展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案例体现了调查数据与大数据结合、多种社会计算方法综合运用的方法取向及其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 作者:罗家德、万怡、高馨
- 全文[ PDF 2139028.0 KB ] 2024.39(2) 共有 3078 人次浏览
|
|
- 转型中的生命体验:东北社会变迁的双重时间性
- [摘要]转型社会学多以制度转型为主要线索来剖析社会转型现象,却往往忽视普通人的生命体验。本文将转型社会学的“制度—社会”视角拓展为“制度—生命—社会”视角,旨在通过分析生命时间与制度时间的复杂互动机制,尤其是从生平规划、能动性与世代性三个维度来审视转型中的生命体验,以期把握转型的总体性脉络。本文通过回溯东北地区市场转型史来阐释这一理论视角,指出普通人的生命体验形塑了该地区在不同时期的转型态势、发展动力和社会构成,在转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中介作用。
- 作者:谢雯
- 全文[ PDF 2768107.0 KB ] 2024.39(2) 共有 3849 人次浏览
|
|
- 转型中国的国家认同变迁趋势研究
- [摘要]国家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对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考察中国民众国家认同的变迁趋势,观测到一定的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个体的国家认同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上升的变迁趋势;第二,国家认同在1995—2018年呈“V”型变动趋势,其中1995—2007年呈下降趋势,2008—2018年呈上升趋势;第三,不同世代的成长环境对个体的国家认同构建具有深远影响,改革开放后出生世代的国家认同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迁趋势。以上发现对理解转型社会的国家认同变迁具...
- 作者:徐延辉、赖东鹏
- 全文[ PDF 2275791.0 KB ] 2024.39(2) 共有 4113 人次浏览
|
|
- 医疗服务市场的道德基础建构——民国时期西医群体的诊金论述与职业伦理调适
- [摘要]近代以医疗服务换取金钱的市场交易方式与以“利他”为核心特征的医业职业伦理构成了紧张关系,调适这对矛盾成为职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利用民国时期的诊金论述,以关系运作为理论视角,剖析了医生群体为建构医疗服务市场的道德基础所做的道德与文化工作。他们明确了诊金的伦理基础,细致区分了医业与一般劳动、商业、慈善的差异,由此构建诊金特定的道德意涵。但这种围绕诊金重构医疗服务和医患关系性质的努力在新旧观念交汇之际遭遇了挑战。本文对当下的医患关系、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乃至诸多行业的职业伦理建设等均有参考意义。
- 作者:姚泽麟
- 全文[ PDF 2536200.0 KB ] 2024.39(2) 共有 2155 人次浏览
|
|
- 从有限道德到普遍道德——基于社会参与的视角
- [摘要]已有研究认为,随着现代性的推进,社会道德主要呈现从有限道德向普遍道德发展的趋势。然而,也有相关理论指出普遍道德的发展并非必然事实,现代社会的流动性、理性化等特质还可能带来流动性道德和去道德化等道德转型的不同面向。因此,研究如何促进现代社会的普遍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鲍曼及普拉图等的道德理论和对新近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来呈现中国社会普遍道德的现实特征,并论证社会参与对普遍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数字媒介使用在其中的显著中介效应。文章最后基于鲍曼和福柯的道德理论延伸讨论了社会参与对建构个体的道...
- 作者:温莹莹、张晓玲
- 全文[ PDF 2203318.0 KB ] 2024.39(2) 共有 3885 人次浏览
|
|
- 神圣与神圣者中介——宗教社会学中国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
- [摘要]作为宗教社会学的基本命题,“神圣”是人类文明原初形态中的基本要素和华夏文明信仰的源头之一。基于中西语境中“神圣”概念的比较和讨论,本文提出“神圣”和“神圣者中介”作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概念和基本命题,以重新解释“宗教”之定义,并在“即身成圣”“家国共享的仿圣机制”及神圣者类型的分析中,走出西方宗教社会学所定义的“宗教”话语困境。本文通过建构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神圣者中介”理论模型,探索文明互鉴中的宗教社会学中国化路径,推动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 作者:李向平
- 全文[ PDF 2199112.0 KB ] 2024.39(2) 共有 2532 人次浏览
|
|
- 仁、义、礼的道德框架及其实践限制——知识社会学的考察
- [摘要]仁、义、礼是孔子继承前贤的德行观念建构的一种道德实践学说。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出发,指出这一学说能否付诸实施的关键在于其中之“义”是否被激发。对行动者而言,“义”一旦得以启动,“仁”与“礼”便可转化为行动,也能据此区分出君子和小人。通过列举日常事例,本文指出这一道德实践方式实为一种超越于利益之上的“施报”模式,在社会学上可称之为“道义交换论”,以区别于经济学或社会学中其他的各种交换论。而当此种道德实践遭遇社会现实时,其局限则在于它往往运行于初级群体或士大夫阶层,并不断受到其他学说或现实利益的挑战。
- 作者:翟学伟
- 全文[ PDF 2788682.0 KB ] 2024.39(2) 共有 3799 人次浏览
|
|
|
|
- 事件社会学事件社会学——从“结构—事件”到“关系—事件”
- [摘要]“事件”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研究中的关键因素。传统叙事史学对事件的推崇受到20世纪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检视,尤其是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的质疑;社会学则以事件为切入点,深挖事件背后的社会机制与运行逻辑,揭示事件与结构的辩证关系。从小威廉·休厄尔的事件性时间性与事件社会学研究出发,本文重点考察社会学与历史学对于事件的分析及其与社会结构的关联,剖析“结构—事件”路径的逻辑与得失,发掘事件社会学理论脉络中暗含的关系思维,在迈向“关系—事件”的路径中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历程,以及历史社会学研究的跨学科旨趣。
- 作者:
严飞、刘明轩
- 全文[ PDF 1432059.0 KB ] 2024.39(1) 共有 4399 人次浏览
|
|
- 乡村社会主体性的双重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以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实践为例
- [摘要]本文基于质性研究材料,采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以及过程—事件的研究方法,以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社区互助金”项目的实践遭遇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生活世界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主体性。本文发现当地富有历史内涵的家庭、家族和作为整体的村庄是乡村社会主体性的主要承载形式,其特点是在社会空间维度上的结构性弥散和在社会时间—历史维度上的承续性,其动力则来自乡村社会中的伦理关系与道德习俗所激发出的情理。
- 作者:
孙飞宇、张雨欣
- 全文[ PDF 1422625.0 KB ] 2024.39(1) 共有 3047 人次浏览
|
|
- 人工智能的决策替代与社会缓冲——以X智能电厂为例
- [摘要]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表现出替代人类决策的可能性。在X智能电厂的数字化改造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客观物质属性构成了对工程师的部分决策替代和既有组织权力结构的冲击。企业性质、战略目标、既有利益格局等多重因素使得各方行动者通过算法的重写、策略性弃用、替代的转换等实践,形成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冲击的社会缓冲。本文的发现揭示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将引发不同的社会缓冲机制,社会因素成为技术影响社会的缓冲层和过滤器。
- 作者:
陈氚、李晓曼
- 全文[ PDF 1666512.0 KB ] 2024.39(1) 共有 3211 人次浏览
|
|
- 清末民初外官制改革与国家治理转型
- [摘要]清末的外官制改革是近代中国国门打开后朝廷运用外来的“中央—地方”官制系统改造传统“内—外”官制体系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行政权的调整来化解内部的困境,并提升行政效率以应对国际竞争。本文将省制问题重新带回到行政分权的讨论中,以外官制改革这一国家治理转型中的重要事件来洞察帝制中国的行政由“一人政府”的组织结构、以“防弊”为主的制度设置转向以“治事”为核心构建分科治事的完整行政结构的历史过程,审视其面临的困境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孕育的现代行政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行政分权的组织条件与制度根基。
- 作者:
狄金华
- 全文[ PDF 1431238.0 KB ] 2024.39(1) 共有 2480 人次浏览
|
|
- 土地金融如何塑造中产阶层?——基于金融社会学的分析
- [摘要]土地金融是理解中国中产阶层大规模快速崛起的重要维度。已有研究尚未对此给予足够关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分析往往忽视土地金融的社会影响。本文尝试从金融社会学视角构建土地金融与中产阶层崛起的分析框架,剖析土地金融塑造中产阶层的动力机制及其后果。研究表明,土地金融促进产业升级与职业中产规模扩增、刺激货币创造撬动中产阶层住房地位快速提升、提供公共资源塑造中产阶层身份认同,加速了中国中产阶层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带来社会风险和金融风险的累积。本文最后就如何防范土地金融带来的风险提出了政策建议。
- 作者:
葛天任、杨晓晨、郑路
- 全文[ PDF 1609883.0 KB ] 2024.39(1) 共有 286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