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重涌现与网约车的市场地位获得——基于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分析
- [摘要]本文从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角度系统考察了网约车的市场地位获得及其特殊路径。在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运行中,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开放的交易结构相结合,使平台系统演化为一个复杂系统,并在双向技术赋权的推动下发生双重涌现:其一,在平台企业的基础上涌现出一个庞大的市场。平台市场的涌现意味着在传统市场规制体系之外的市场建构。其二,在平台市场的基础上涌现出一个强大的社会。平台社会的涌现奠定了支持网约车发展的社会基础。平台系统涌现出的市场建构之“形”和社会基础之“势”共同推动了国家对网约车服务的认可、接纳和授权...
- 作者:张兆曙、王朝阳
- 全文[ PDF 1562720.0 KB ] 2024.39(5) 共有 1886 人次浏览
|
|
- 劳资均势的生成——基于中高收入国家来华白领劳动者的研究
- [摘要]通过对中高收入国家来华白领劳动者的调查,本文分析了由迁移方向所调节的国际移民劳动生产体制的形成与运作。当劳动者从原籍国向人均国民总收入更低或相近的国家迁移时,他们有身份和技能溢价,在劳动力再生产方面对资方的依附程度较低,且移入国对他们的就业管理较有弹性。与此同时,劳务中介也塑造了劳方自主性。因此,劳方所处的生产体制存在个体谈判制度,这分散了劳资冲突,助推了劳资均势的生成。本文提供了国际移民劳动生产体制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路径,拓展了国际移民研究领域的跨国劳务中介研究。
- 作者:杨旸
- 全文[ PDF 1576293.0 KB ] 2024.39(5) 共有 1820 人次浏览
|
|
- 金融化如何重构劳动过程——平台金融化与平台劳动者劳动过程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约车司机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网约车平台的金融化对网约车平台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平台会按照金融市场的估值逻辑来组织和重构平台劳动者具体的劳动和生产过程,具体表现为用工的弹性化、劳动工具的金融化与劳动数据的产品化。平台金融化对平台劳动者劳动过程的重构导致平台劳动雇佣关系变得模糊化,并且以加剧劳动者竞争、增加劳动者对资本的依附程度等方式增强了资本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能力。为了理解工作和劳动是如何变化的,我们有必要在数字化之外考虑金融化这一驱动因素。
- 作者:庄家炽
- 全文[ PDF 1536099.0 KB ] 2024.39(5) 共有 1804 人次浏览
|
|
- 观念流:一个分析数字时代信息扩散与观念演化的新视角
- [摘要]理解数字时代信息扩散需要应对日益增长的社会动态性和复杂性。本研究提出“观念流”分析视角,通过挖掘信息中承载的情绪、集体观和偏见等三种观念,揭示平台观念流动的复杂图景。从平台层面看,三种观念随时间变化构成一个不同速率的多重流动体系。从平台到用户的观念流动看,平台推送的观念虽受外部事件影响不断波动,但用户间的观念差异并未持续扩大、缩小抑或变得混乱,而是呈现“同频共振”的模式。上述发现揭示了信息扩散背后社会事实、平台和用户间的复杂互动机制。观念流对社会复杂动态变化的敏感性和灵活性使其有潜力广泛应用于数...
- 作者:刘河庆
- 全文[ PDF 1680813.0 KB ] 2024.39(6) 共有 2710 人次浏览
|
|
- 流动平衡、参与共创与包容竞技——半职业电竞青年的劳动生活方式研究
- [摘要]中国电竞正在从“社会死角”向“全民竞技”转变。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在“劳动社会学”和“生活方式运动”双重视野下探讨半职业电竞作为“劳动生活方式”的扩散机制,从扩散动因、扩散过程和扩散效益三个维度审视了半职业电竞劳动模式。该模式的发展围绕着“劳动生活方式”的时间标准、参与门槛与劳动效益而展开,且根植于流动性的生活模态、互联网的参与模式和包容性的身份认同进程三重语境。
- 作者:赵瑜佩、张毅
- 全文[ PDF 1513743.0 KB ] 2024.39(6) 共有 1804 人次浏览
|
|
- 结构流动:基于调整—分解的分析策略
-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结构流动研究在理论支撑、混淆因素控制、概念化、统计模型复杂度以及统计推断等方面的局限,并提出了调整—分解的分析策略。通过综合采用德明—斯蒂芬算法和流动表的三元分解法,这一分析策略直接针对流动表的边际分布构建“反事实”流动表,并以非建模对比的方式呈现结构流动、交换流动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除此之外,潜在的混淆因素可以通过调整的方法予以控制,相关的统计推断可以通过参数分布建模或者自助法来实现。本文通过两个经验示例对这一分析策略进行了呈现。
- 作者:胡安宁
- 全文[ PDF 1517211.0 KB ] 2024.39(6) 共有 1380 人次浏览
|
|
- 中国居民的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本文利用2011—2021年的六轮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讨论已有研究忽视的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的问题。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居民的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趋势凸显。在住房金融化、房价上涨的背景下,居民首套住房的购房时机和金融杠杆的使用程度是影响其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国作为市场化转型国家的制度背景也影响了居民的住房获得,从而对地位不一致产生影响。即使在住房市场化转型后,再分配因素仍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具有...
- 作者:龚顺
- 全文[ PDF 1513885.0 KB ] 2024.39(6) 共有 2507 人次浏览
|
|
- 可分割的成员权——一个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分配的多重逻辑
-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一个集体经济组织分配股份的实践及其分配逻辑,探讨成员权所包含的集体与成员关系。清产核资使得原先模糊而具有总体性的成员权获得可分割性。在成员权分割过程中,户籍、土地承包、职业等多重逻辑在份额确定标准中塑造出两种互补取向,分别是侧重经济属性、强调可计算的“贡献”,以及侧重人情属性、包含弹性的“情理”。社会对成员权的分割通过份额上的比例设置区分出一个“内外有别”的差序层级。“家”使得不同层级的股份分配逻辑获得了展开的场景和化解张力的可能性。
- 作者:李泓博
- 全文[ PDF 1431464.0 KB ] 2024.39(6) 共有 7010 人次浏览
|
|
- 制度环境、企业所有权与连锁网络断裂
- [摘要]本文研究制度环境变化如何导致组织网络关系断裂。本文基于3764家公司18020名独立董事的追踪数据,使用连续双重差分模型和因果网络估计方法研究发现,在教育部2015年高校独立董事兼任政策实施后,企业网络断裂存在产权和空间双重异质性。国有股份占比越高,企业连锁关系断裂越多,结构洞位置受冲击越大;距离政策出台地越远,连锁网络断裂的所有权差异越小。其原因在于,不同组织面临的合法性压力以及政策执行力度不同。基于关系形成、断裂、重构的演化过程,本文提炼了制度对网络断裂影响的理论框架。
- 作者:杨张博、高雅婷
- 全文[ PDF 1595176.0 KB ] 2024.39(6) 共有 1522 人次浏览
|
|
- 从等级到阶级:瞿秋白论士绅及其近代历史流变
- [摘要]自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瞿秋白持续关注中国社会中“士的阶级”问题,并开创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对士绅这一群体及其演变加以历史的剖析。除阶级分析外,他还率先尝试采用“阀(阅)”(亦即等级)这一社会学概念工具来把握士绅的身份特性。随着对农民运动与土地问题的关注,瞿秋白进而初步勾勒了士绅从“贵族士绅”向“地主士绅”演变的近代历史图景。瞿秋白关于中国士绅的探究是中国社会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知识遗产。
- 作者:李放春
- 全文[ PDF 1509370.0 KB ] 2024.39(5) 共有 3214 人次浏览
|
|
- 走出“应成一困境”——早期中国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与本土策略
- [摘要]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社会调查实践产生了丰富的成果。由于社会调查的开展困难重重,早期学者应成一甚至有“一个不受调查的中国”之提法。基于舶来“技术”与“中国土壤”的互动,本土学者结合切身的田野经验形成并拓展了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还根据遭遇的“困难”对方法进行调适与修正,并发展出契合社会现实的本土策略。早期中国社会学者不仅以行动扩大了社会调查方法的实际内涵,其学术韧性也是新时代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历史资源。
- 作者:何祎金
- 全文[ PDF 1507605.0 KB ] 2024.39(5) 共有 2114 人次浏览
|
|
- 信心的生产:扶贫扶志行动的社会效应研究
- [摘要]本文以信心的生产为切入点,基于CFPS2012—2020年的数据,对扶贫扶志行动产生的精神力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扶贫扶志行动不仅具有针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效应,还能够外溢并增进非贫困群体的信心,这一效应主要通过环境改善、群体效应和信号传递三个机制实现。研究还表明,对贫困群体来说,信心的增长还未充分转化为具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因此,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来说,“扶志”与“扶智”仍是基础,在此之上,基于内生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才能进一步形成和巩固。
- 作者:曾永明、吴琼、蒋国河
- 全文[ PDF 1368084.0 KB ] 2024.39(4) 共有 2929 人次浏览
|
|
- 农业合约何以稳定?——关系结构中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机制
- [摘要]“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约模式不仅是一种市场交易机制,而且是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本文从“关系合约”的思路出发,揭示了制度化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非科层化的组织控制机制对农业合约稳定的重要影响。受选择性再分配体制下的企业身份、村庄社会关系网络和农民家庭分工机制的影响,小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了差序化的合约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关系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
- 作者:张建雷
- 全文[ PDF 1355608.0 KB ] 2024.39(4) 共有 2325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四十五年之进路——成绩、问题及未来使命
- [摘要]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发展已历四十五年。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社会学知识体系中最具本土性、基础性的学科,相较以往更显其重要价值。站在四十五年后的新起点,本文在重新审思学科研究意义与使命的基础上,评析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及发展成就,并从多个角度探讨未来的研究进路。四十五年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学科通过六个面向的具体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和范式成熟。未来的研究可从八个方面着力,在提升学科发展自性的同时,为中国社会学理论构建和中国社会转型及治理实践做出这一学科的独特贡献。
- 作者:王处辉、朱焱龙、谷莎
- 全文[ PDF 1407839.0 KB ] 2024.39(6) 共有 1893 人次浏览
|
|
- 民生保障视野下的中国式人权道路:概念、制度与范式
- [摘要]中西社会学都重视人权问题研究。以中西社会学对话和会通的方式考察中国民生保障,可以看到:在概念层面,中国的民生概念丰富了人权概念的内涵。在制度层面,中国的民生保障制度实现了全面权利与首要权利、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普遍权利与特殊权利、理想权利与现实权利的统一。在实践层面,中国民生建设实践开创了人权理论新范式,其主要特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具有体制优势,彰显化解公平之困、效率之困和体系之困的中华智慧。
- 作者:景天魁、刁鹏飞
- 全文[ PDF 1323683.0 KB ] 2024.39(3) 共有 4510 人次浏览
|
|
- 超越宗教经济模型: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建模
- [摘要]宗教经济模型是宗教社会学领域近年来最具影响和争议的范式,本文主要关注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如何能够超越该范式。为此,本文先梳理该范式的缘起、贡献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然后提出“拓其问、存其法、疑其论”,即拓展其问题意识、学习其研究方法、质疑其理论观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继承它的理论建模方法,这不仅能拓展我们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将中国宗教的特质作为新的前提假设,提出新的理论模型,例如兼容性模型和混合性模型。在学科视野的理论建构中,宗教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科知识体系的累进...
- 作者:卢云峰、吴越
- 全文[ PDF 1430292.0 KB ] 2024.39(3) 共有 4083 人次浏览
|
|
- 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摘要]本文提出“以中释外”,主张用华夏文明的原创思想释译域外世界。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科学体系是欧美学者用理解自身的知识展开域外研究的产物,其创新之道不在于到远方发现新“例外”,而在于回到“希腊罗马认识域”进行新解读。这种通过释译域外世界丰富自身文明的思路承袭了人类共有的文明互鉴智慧。“以中释外”旨在通过文明互鉴超越“中国特殊论”,探索中国思想的普遍性,用华夏视角对无限复杂的域外世界进行文化翻译,在具体经验研究中通过对话与欧美论述形成互补,从而建构能以理服人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作者:
梁永佳
- 全文[ PDF 1410548.0 KB ] 2024.39(1) 共有 4492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积累与遗忘(1980—2022)
- [摘要]知识是怎样变迁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为个案,分别考察了从1980年至2022年的形式性与实质性知识变迁,发现中国社会学的知识变迁在形式上体现为扇形伸缩,遵循“少数定律”在增长繁荣期和增长式微期之间更替,并受到国家建构进程的直接影响;实质性知识变迁在分支领域内体现为知识积累,在学科整体上体现为知识遗忘,这既发生在中国社会学家的代际转换中,也发生在学科本身的碎片化脉络里。
- 作者:
李钧鹏、周港
- 全文[ PDF 2640387.0 KB ] 2024.39(1) 共有 4742 人次浏览
|
|
- 仁、义、礼的道德框架及其实践限制——知识社会学的考察
- [摘要]仁、义、礼是孔子继承前贤的德行观念建构的一种道德实践学说。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出发,指出这一学说能否付诸实施的关键在于其中之“义”是否被激发。对行动者而言,“义”一旦得以启动,“仁”与“礼”便可转化为行动,也能据此区分出君子和小人。通过列举日常事例,本文指出这一道德实践方式实为一种超越于利益之上的“施报”模式,在社会学上可称之为“道义交换论”,以区别于经济学或社会学中其他的各种交换论。而当此种道德实践遭遇社会现实时,其局限则在于它往往运行于初级群体或士大夫阶层,并不断受到其他学说或现实利益的挑战。
- 作者:翟学伟
- 全文[ PDF 2788682.0 KB ] 2024.39(2) 共有 3970 人次浏览
|
|
- 神圣与神圣者中介——宗教社会学中国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
- [摘要]作为宗教社会学的基本命题,“神圣”是人类文明原初形态中的基本要素和华夏文明信仰的源头之一。基于中西语境中“神圣”概念的比较和讨论,本文提出“神圣”和“神圣者中介”作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概念和基本命题,以重新解释“宗教”之定义,并在“即身成圣”“家国共享的仿圣机制”及神圣者类型的分析中,走出西方宗教社会学所定义的“宗教”话语困境。本文通过建构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神圣者中介”理论模型,探索文明互鉴中的宗教社会学中国化路径,推动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 作者:李向平
- 全文[ PDF 2199112.0 KB ] 2024.39(2) 共有 275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