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
  • [摘要]布鲁诺·拉图尔是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人物, 也是法国新社会学派的名家, 他所倡导的实验室人类学研究方法和行动者网络理论已经在社会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以《重组社会》为主要文本, 结合拉图尔的其他著作及相关评论, 通过梳理其关于ANT 理论方法的基本论述, 对他的学术思想做一个介绍和评议, 以期对中国社会学界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 作者:吴莹; 卢雨霞; 陈家建; 王一鸽;
  • 全文[ PDF 476.0 KB ] 2008.23(2)  共有 5898 人次浏览
  • 乌托邦现实主义:何以可能与可取?——兼论吉登斯社会理论的特性
  • [摘要]吉登斯在诊断"晚期现代性"或者"后传统社会"时,提出了"乌托邦现实主义"的主张,但对于这一主张何以可能与何以可取,他并未提出充分的论证。本文首先从吉登斯有关社会生活和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阐发这一主张的思想背景;接着讨论了乌托邦现实主义中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张力,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异质性和多元性乃至碎片性给乌托邦现实主义带来的困境;然后尝试着以吉登斯有关"情感民主"的观点为例,说明乌托邦现实主义的启发意义和理论限度。文章最后从修辞策略的角度讨论了吉登斯社会理论的...
  • 作者:

    成伯清

  • 全文[ PDF 351.0 KB ] 2008.23(6)  共有 3332 人次浏览
  • 日常生活与底层的真实表述——评《女工1970:她们的反历史》
  • [摘要]《女工1970:她们的反历史》书中追问的核心问题。在这本充满斯皮瓦克式解构主义风格的著作中,长期被工人研究忽视的“底层女工”进入研究视野,作者通过对上世纪70年代韩国出口加工型行业的“女工”的日常生活进行“谱系学”式的研究,对传统工人研究追求“工人”主体自我同一性的学术旨趣进行解构,并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知识—权力关系,试图还原被知识权力掩盖的“女工”话语的真实性叙述。同时,他又试图超越旨在消解主体性力量的西方反本质主义的解构主义,强调“日常生活”不仅作为研究背景, 还应重 新赋予“日常生活”在底层工人研究中的方法...
  • 作者:芦恒
  • 全文[ PDF 485.0 KB ] 2008.23(6)  共有 1749 人次浏览
  • 公民权社会学的先声——读T.H.马歇尔《公民权与社会阶级》
  • [摘要]权利的社会学研究如何可能, 是社会学自身面临的一个学科难题。自古典社会学以降, 社会学家就对普遍性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存在之可能性抱持一种怀疑主义态度, 从而也就没能发展出一种“权利社会学”。直到1949 年,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T .H.马歇尔《公民权与社会阶级》这一著作问世, 社会学家对权利的研究才开启了正式议程, 并开创了一种公民权社会学的研究传统。
  • 作者:

    陈鹏

  • 全文[ PDF 466.0 KB ] 2008.23(4)  共有 2612 人次浏览
  • 发现社会生活的阶序逻辑——路易·杜蒙和他的《阶序人》
  • [摘要]杜蒙集中研究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他用这个术语所定义的范畴涉及了许多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现代观念, 但他所选取的是人类学式的、从他者的眼光来反观自己社会的迂回策略《阶序人》在这方面尤为典型 ,并且显示出了这种方法的优势,从而成为杜蒙自己所有研究的基础 ,也是我们了解 他思想的起点。该书的副标题“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透露出了它的主要研究 内容 ,同时,杜蒙凭借这种人类学研究对社会学理论的思考及对西方社会的反思也值得我们探究为了便于理解,本文遵循以下的安排:首先探讨杜蒙的基本立场及其研究方法,再介绍其对印度的具体...
  • 作者:夏希原
  • 全文[ PDF 377.0 KB ] 2008.23(5)  共有 2462 人次浏览
  • 管中豹、巴别塔或其他——格伦斯基《社会分层》及其中译本述评
  • [摘要]康奈尔大学不平等研究中心格伦斯基(David Grusky)教授所编辑的《社会分层》一书对分层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到目前为止, 这可能是惟一一本在作品的选择上兼顾了分层与流动、古典与现当代、理论与经验研究的读本。编者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他为全书撰写了提纲挈领式的导论《社会不平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且该书的编辑结构清楚地向我们指明了分层研究中的六个重要主题, 即社会分化的来源、分化的基本结构、不平等的产生过程、分化的结果、先赋性社会分化, 以及社会分化可能出现的未来景象。
  • 作者:

    张欢华

  • 全文[ PDF 418.0 KB ] 2008.23(3)  共有 1958 人次浏览
  • 分类体系的社会秩序建构——对《洁净与危险》的述评
  • [摘要]玛丽·道格拉斯是继本尼迪克特和米德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女人类学家之一。她最杰出的一项贡献就是在《洁净与危险》一书中对西方学术传统中被认为属于“神学”领域的《圣经》文本所做的分析,这本书被看作象征人类学的扛鼎之作。本文试图在对道格拉斯理论来源梳理的基础上,对《洁净与危险》一书进行阐述,说明分类体系的社会秩序建构。由于道格拉斯的象征人类学是对象征和社会进行双向探讨,其理论关怀是象征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对应性, 本文最后进一步讨论了社会秩序投射到个体观念结构中去所形成的打量外部世界的“精神眼镜”。
  • 作者:

    朱文斌

  • 全文[ PDF 209.0 KB ] 2008.23(2)  共有 2739 人次浏览
  • 城市性别收入差异及其演变:1995-2003
  •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性别社会分层的新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性别歧视是父权主义借助区隔主义的官僚政治,扭曲再分配过程,在平等主义国家无法监控的基层生成的,并由此构建了一个特征鲜明的性别分层结构:与再分配中心的距离越远,受到的性别歧视就越严重。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原来受到再分配体系保护的等级地位较高的女性受到的歧视也将逐渐加重。本文使用了跨度15年的3个全国性数据来验证这一理论推导出来的一系列假设。 
  • 作者:

    王天夫; 赖扬恩; 李博柏

  • 全文[ PDF 912.0 KB ] 2008.23(2)  共有 2193 人次浏览
  • 现象学在社会学里的百年沧桑
  • [摘要] 本文先简述现象学社会学于上世纪60年代之后的终结,又详细描述了一个由现象学家们和社会学家们在过往百年里所构想的众多理论建构形成的光谱。它是由存在论的三个焦点——"行动者及其处境"、"诸行动者在互动中"和"他性"——接驳起来的,从现象学这一端伸延到社会学那一端。本文讨论诸建构在光谱上的相对位置,探讨这些位置在理论社会学上的含义,并由此估量理论社会学的未来发展。 
  • 作者:

    吕炳强; 刘保禧;

  • 全文[ PDF 823.0 KB ] 2008.23(1)  共有 2525 人次浏览
  •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
  • [摘要]本论文着重探讨中国城市开发体制形成和开发运动运行的机制,以及市民的动迁体验。通过对城市政府如何操作政策技巧和开拓合理性空间的机制的分析,尝试回应国内外学界有关中国"城市奇迹"与"体制奇迹"何以可能的问题。论文最后试图讨论有关公平正义建构障碍的问题。
  • 作者:

    陈映芳

  • 全文[ PDF 898.0 KB ] 2008.23(3)  共有 2432 人次浏览
  • 东南与西南——寻找“学术区”之间的纽带
  • [摘要]"学术区"系指"被本地、外地、外国学者研究过,而形成某种学术遗产和学术风格的区域"。本文具体比较了中国人类学研究中的"东南区"与"西南区"。20世纪下半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海内外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对两个"学术区"加以研究内容与使命的区分造成了"东南区"与"西南区"出现了学术研究服务于两地"形象塑造"的倾向,致使研究者忽视了两地内部与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借助对《史记》的一项解读,作者指出,为了深化两个"学术区"的研究,有必要重建二者...
  • 作者:

    王铭铭

  • 全文[ PDF 694.0 KB ] 2008.23(4)  共有 2574 人次浏览
  • 1993-2000年中国城市的自愿与非自愿就业流动与收入不平等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就业者从国有部门进入市场部门的选择性流动模型,用以阐释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如何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变化。2000年在中国一些城市所做的调查显示,近些年来就业者进入市场是由两种不同的机制所驱动:一些人是自我选择的自愿进入,以求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另一些人则是由于下岗而被推向市场的非自愿进入。其结果使得市场部门从业人员的异质性较之以往显著增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们通常所观察到的市场部门从业人员收入较高这一现象,仅局限于后期自愿进入者这一社会群体。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一步揭示出,后期进入市场...
  • 作者:

    吴晓刚

  • 全文[ PDF 780.0 KB ] 2008.23(6)  共有 2054 人次浏览
  • 社会意识中的“隐”——《皇权与绅权》的一个补注
  • [摘要]费孝通先生在《皇权与绅权》中,通过回到经典的方式,突出了"士"的消极态度。这是一种社会意识,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士"的消极可以分为"绅"的消极和"隐"的消极,前者回避皇帝,后者拒绝皇帝,使得士既可以入世为官绅,也可以出世为隐逸。"隐"服从于体现为"修身"的"士志于道"的理想,又因为世间与超世间的"不即不离"的关系,使"隐"异于印度和欧洲的遁世修行者,而是与"绅"一起,互补地支撑了"士"与"皇"的关系结构。...
  • 作者:

    梁永佳

  • 全文[ PDF 463.0 KB ] 2008.23(5)  共有 3113 人次浏览
  • 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
  • [摘要] 本文从苦难的社会性和社会根源的分析入手,着重探讨普通农民关于自身经历的讲述如何能够成为历史的问题。农民对"苦难"历史的讲述,构成20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的重要内容。"苦难"的社会属性确立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宏观社会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表明必须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视角揭示"苦难"的深刻根源。将文明落实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农民的生活史就与宏观的社会历史过程联系起来,而他们日常琐碎的经历和讲述便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可以成为宏大叙事的有机部分。这就是从普通人的日常...
  • 作者:

    郭于华

  • 全文[ PDF 482.0 KB ] 2008.23(1)  共有 2346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
  • [摘要]公民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公民性的测量将可以提供对现代中国人政治、社会行为的解释以及对人群的分类,以便预测他们的社会行为及其变化轨迹。然而,什么样的行为属于公民行为?公民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质?本研究试图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中国人的公民性测量工具的编制提出基本构想,即从两个维度来测量公民性取向:(1)倾向于关注公共事物与利益的程度,(2)以契约权利方式处理公私矛盾的程度;从而区分四种原型:(1)高公共性且高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公民行为;(2)高公共性且低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臣民行为;(3)低公共性且高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
  • 作者:

    ?杨宜音;

  • 全文[ PDF 537.0 KB ] 2008.23(2)  共有 1956 人次浏览
  •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
  • [摘要]本文评论了三种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的思路: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宗教经济模式、以多维度分析和去制度化为中心的新世俗化理论,以及旨在比较不同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宗教—政治—文化互动关系的多元宗教现代性研究。作者指出,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真正超越,不在于简单地否定宗教衰落的命题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回答经典世俗化理论所提出的问题,即通过重新追问现代性与宗教变迁的动态关系,将研究的焦点从对现代性的确证转换成对现代性的批判。 更多还原
  • 作者:

    汲喆

  • 全文[ PDF 626.0 KB ] 2008.23(4)  共有 2875 人次浏览
  • 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
  • [摘要]本文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整体上的单位制解体之后,当前得到迅速发展的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的新单位制特征;二是怎样认识推动社会分化的集团性因素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本文认为,对体制内分化的解释应遵循传统体制的社会机制的分析逻辑;在两种社会分化机制大规模并存的条件下,阶层一体化是不可能的。
  • 作者:

    刘平; 王汉生; 张笑会;

  • 全文[ PDF 746.0 KB ] 2008.23(3)  共有 2380 人次浏览
  • 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新视野
  • [摘要]本文对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研讨凸显了卢曼超越主体哲学的反人本主义和非规范取向的理论建构特点,勾勒了社会系统理论所带来的范式转换之诸种面向。本文随后介绍了社会系统理论对我们重新理解社会与个人以及诸实质议题所提供的新视角,强调了卢曼坚持系统理性和功能分化的立场,并对该立场提出了批评。本文认为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为我们观察和理解现代性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理论话语和视角。 
  • 作者:

    肖文明

  • 全文[ PDF 753.0 KB ] 2008.23(5)  共有 2960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