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证伪在社会科学中可能吗?
- [摘要]本文讨论在社会科学中影响广泛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认为证伪主义除了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的批评外,更不适合于基于概率性因果关系的社会科学。本文讨论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使用证伪来判断社会理论的科学性的四个问题:(1)理论的辅助性假说使得证伪在逻辑上不可能;(2)社会科学命题复杂的因果机制对证伪形成挑战;(3)统计命题不能被单个反例证伪;(4)限界条件并不能挽救证伪主义。基于上述讨论本文认为,只有严格地发展理论,而不是寄希望于证伪的简便性,才能推动社会科学理论的进步。
- 作者:
张杨;
- 全文[ PDF 559.0 KB ] 2007.22(3) 共有 3572 人次浏览
|
|
- 高回收率更好吗?——对调查回收率的另一种认识
- [摘要]论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实例,对调查回收率的衡量标准及其依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一方面,调查回收率所代表的实际样本的大小,是衡量一项调查结果所具有的代表性的最终指标,因而回收率越高越好。但另一方面,由于实际调查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和影响回收率的因素,如果不切实际地单纯追求高回收率可能会影响到调查资料的质量,因此回收率并非越高越好。研究认为,样本的完整与资料的质量是我们在调查中应该同等关注的两个方面,既要尽可能地提高回收率,也要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低质量的高回收率。
- 作者:
风笑天;
- 全文[ PDF 425.0 KB ] 2007.22(3) 共有 3341 人次浏览
|
|
- 中古城市与近代公民权的起源:韦伯城市社会学的遗产
- [摘要]公民权是近代政治的一个核心概念;西方晚期中古城市是别具特性的近代公民权的发源地。通过对韦伯之城市研究的某种重构式的解读,本文分析指出,借助于东西城市的比较研究和中世纪城市与古代城市的比较研究,借助于其城市社会学中潜在的宗教之维,韦伯向我们展示了西方中古城市何以能孕育出近代民主公民权制度之雏形的结构的、经济的、文化的条件。韦伯关于中古城市与近代公民权之起源的分析架构,对于我们理解、认识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以及近期一些与公民权有关的理论和国内一些相关研究,都不乏启发意义。
- 作者:
王小章;
- 全文[ PDF 640.0 KB ] 2007.22(3) 共有 2259 人次浏览
|
|
- 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合法性资源——围绕城镇职工消费生活与劳动动机的制度安排及转型逻辑
- [摘要]本文运用政府文献分析法,对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消费制度的转型及其逻辑进行了宏观分析。本文认为,在一个全能主义国家,消费并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事情,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政策和制度安排的结果。而国家对消费的制度安排,同劳动激励的方式和状况密切相关。消费制度与劳动激励关系的变化,又同国家的合法性资源有着内在的联系。从国家所拥有的合法性资源的消长变化趋势,不难辨认出国家在居民消费生活和劳动激励上的制度安排的逻辑轨迹。
- 作者:
王宁;
- 全文[ PDF 751.0 KB ] 2007.22(3) 共有 2018 人次浏览
|
|
- 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
- [摘要]村民自治建设已进行了近20年,有关规则、程序都比较具体详细,标准化程度也比较高了,但是,村民的基本权益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一些侵权、侵利事件不断发生,这说明村民自治没有为村民建立起有效的制度性权益保障机制。我们认为,在中国农村推进协商民主建设,赋予村民更多的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监督权,将会更好地保障村民的基本权益,大大提高农村的民主水平。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在浙江省温岭县泽国镇扁屿村进行了协商民主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从这次成功的试验中我们发现,建立独立无涉的会议主持人制度、随机抽样选出代表的制度、信息...
- 作者:
何包钢; 王春光;
- 全文[ PDF 526.0 KB ] 2007.22(3) 共有 2158 人次浏览
|
|
- 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 [摘要]本文探讨了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流失之间的关系。问卷调查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对不同层次政府的信任可分为两个因子: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信任的“高层政府信任因子”和对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乡政府信任的“基层政府信任因子”。农民对高层政府的信任度较高,但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却偏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除性别、年龄、政治效能感等因素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外,上访对政治信任的流失具有很大影响:上访者到达政府层次每提高一级,其对政府的信任就减少一个档次。作者认为,现有的信访制度有其根本的缺陷...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482.0 KB ] 2007.22(3) 共有 2996 人次浏览
|
|
- 土地集体所有制:均平易、济困难——一个特殊村庄案例的一般意义
- [摘要]在当代中国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主要道义目标是为9亿农民提供生存保障。然而,由于大多数村庄的人均耕地维持不了一位村民的生计,若要依靠集体土地为村民提供生存保障,土地的收益就不能在村民中平分,而应优先用于村庄内部的扶危济困。但是,村民是否同意这样做,依赖于村庄领导人是否为村民所信任。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人,村民只好放弃对生存保障的要求,转向要求平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在现行乡村政治格局中,一个村庄要出现这样的领导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事件。因此,在大多数村庄,土地集体所有制只能实现均平目标,不能真正保障村...
- 作者:
曹正汉;
- 全文[ PDF 665.0 KB ] 2007.22(3) 共有 2125 人次浏览
|
|
- 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
- [摘要]中国在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大量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工,通过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和现代化发挥了重要而特有的作用。本文基于对2006年在中国28个省市区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农民工的收入地位更多地是由教育、工作技能等获得性因素决定的,而不是身份歧视因素所决定的;同时还发现收入和经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农民工,却意外地具有比较积极的社会态度。影响农民工态度和行为的因素,更重要的可能不是社会横向利益比较,而是自身的纵向利益比较,因而更显著地遵循历史决定逻辑,而不是经济决定逻辑。...
- 作者:
李培林;李炜;
- 全文[ PDF 515.0 KB ] 2007.22(3) 共有 4059 人次浏览
|
|
|
|
- 从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入手,抓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路
- [摘要]要回答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社会学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首先要回答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 中国社会在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 ,或者如何结合目前现实在理论上重新理解中共中央“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 。从实践方面讲 ,
还有两个根本性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社会利益格局问题 ,二是国家 、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社会 ,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密切关联的 ,
而且是目前社会种种不和谐问题的主要根源 。
- 作者:
陈光金;
- 全文[ PDF 83.0 KB ] 2007.22(2) 共有 1811 人次浏览
|
|
- 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社会承担
- [摘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 ,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基本骨架。现在,经济建设已经有了定论的基本制度, 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经济发展范畴内一系列具体问题也有了明确的操作方法;而社会建设的任务现在还刚刚提出 ,更没有一套成熟的制度 。现在, 我们应把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建设体制作为重要任务。
- 作者:
邹农俭;
- 全文[ PDF 60.0 KB ] 2007.22(2) 共有 1837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与总量——结构的宏观政策
- [摘要]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诸多社会矛盾的呈现, 提示人们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运用中, 不仅要注意总量分析(如运用国民总产出、总供给 、
总需求 、价格总体水平这些概念进行的分析), 而且也要注意社会结构分析 ,并把二者结合起来 ,形成总量—结构的宏观政策 ,并不断完善之 。
- 作者:
刘世定;
- 全文[ PDF 84.0 KB ] 2007.22(2) 共有 1667 人次浏览
|
|
- 立足于社会公正,优化社会结构
- [摘要]如何获得社会学在和谐社会方面的话语权? 如何能够使社会学对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 应当立足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以社会学特有的视角和特有的解释力来关注重大的现实问题 。这样,社会学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优势就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社会学完全可以在“以社会阶层结构研究为依托向外拓展”、“高度重视社会公正的研究”、“大力推进相关分支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这三个方面形成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 、十分重要的和谐社会研究成果。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105.0 KB ] 2007.22(2) 共有 1918 人次浏览
|
|
- 公民资格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
- [摘要]“和谐社会”的建设 ,就根本而言 ,实际上是一个在市场转型条件下的社会重建的问题 ,也就是说,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 ,
市场体制的完全建立 ,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长能量 ,极大地提升了民族的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框架来匹配甚至是调节这个市场, 规范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努力使全体民众尽可地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好处, 就成为一个基本的问题而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和谐社会”就其根本意义上说 ,
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 “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经济改革 、市场体制建设的成就,而是在这个...
- 作者:
沈原;
- 全文[ PDF 108.0 KB ] 2007.22(2) 共有 2239 人次浏览
|
|
- 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去解决各种社
会问题或排除各种社会矛盾, 而是要开展有效的制度建设, 保证社会形
成稳定的秩序, 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有序的状态下得到不断
地调整或解决。
- 作者:
刘少杰;
- 全文[ PDF 82.0 KB ] 2007.22(2) 共有 1656 人次浏览
|
|
- 走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建设
- [摘要]当前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是经济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或社会秩序)问题。社会学的基本介入点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选择, 即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稳定、社会秩序形成的社会基础的角度去思考。就是在这一领域也可以有许多课题去选择 ,比如中产阶层的发展、劳动就业与劳动关系、贫困问题、社会公平、重建社会信任等。其中,有两个重大课题是不可忽略的, 这就是研究发展型社会政
策和社会组织建设问题。
- 作者:
王思斌;
- 全文[ PDF 83.0 KB ] 2007.22(2) 共有 1906 人次浏览
|
|
- 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
-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探索, 需要关注“社会自我调适系统”的生成,这其实也是新时期社会认同再结构的过程 。如何把握好社会认同
的基础性领域, 并了解它们间的配合机制对社会整合的影响 ,是当今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作者:
李友梅;
- 全文[ PDF 104.0 KB ] 2007.22(2) 共有 1931 人次浏览
|
|
- 优化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 [摘要]当中等
收入者成为社会主体时, 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程度就会大大缓和 ,极端
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市场;中等收入者的生活方式就会推动与
稳定消费市场, 从而有效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繁
荣。现在看来, 这种视角可以继续开拓。社会结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
基础 ,优化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 作者:
宋林飞;
- 全文[ PDF 106.0 KB ] 2007.22(2) 共有 1854 人次浏览
|
|
|
|
- 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经验的研究
- [摘要]中国社会学当前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的到来, 与和谐社会建设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国经验产生的广泛影响 ,以及中国社会学多年来基于深入调查积累的研究成果 ,都是密切相关的。同时,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目前也面临诸多理论和经验领域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从规律和法则的高度来认识 、理解和阐释中国的巨大变迁 ;二是如何回答中国发展中目前的和一些中长期的重大现实问题;三是如何构建基于中国经验
的社会建设理论 。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108.0 KB ] 2007.22(2) 共有 185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