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身体的社会形塑与性别象征——对阿文的疾病现象学分析及性别解读
- [摘要]本文一方面对一个男子阿文的腹泻进行疾病现象学描述,关注一个“活生生的身体”的痛苦和不适,以期揭示并理解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框架对阿文的日常生活及其身体与疾病的形塑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解析社会等级制度对阿文(及其妻子阿英)身体的不同形塑,力图将阿文(及阿英)们的身体概念化为有关社会关系性质的话语,理解成一个象征系统,试图理解他们不同的身体实践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大社会结构的隐喻的。
- 作者:
郑丹丹;
- 全文[ PDF 510.0 KB ] 2007.22(2) 共有 2575 人次浏览
|
|
-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
- [摘要]本研究采用焦点群体访谈的方法,探讨了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对141名(男69名,女72名)青少年组成的24个焦点群体访谈小组进行了深入访谈;针对访谈中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又通过专家讨论、评价和分类编码,最终得到43种亲社会行为类型;其中未被传统研究重视的亲社会行为大约占56.32%。研究还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显著影响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频次分布和种类;各年级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整体频次分布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小学6年级青少年的提名具有独特性;女生提名的关系型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男生,男生提名的外显型亲社...
- 作者:
寇彧;付艳;张庆鹏;
- 全文[ PDF 581.0 KB ] 2007.22(3) 共有 2772 人次浏览
|
|
- 拉德克利夫-布朗在中国:1935-1936
- [摘要]本文以1935年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燕京大学讲学为线索,重构了以吴文藻为代表的中国功能学派对布朗理论的引进与变异过程。中国功能学派出于实用主义立场,以及对“社会”概念的不同阐释,而对布朗的整体社会观加以变异。这种变异影响了中国功能学派对社区研究法的理解。中国经验也影响了布朗本人的人类学理论及方法论,本文同时关注布朗将中国社会思想结合入人类学理论的尝试。
- 作者:
刘雪婷;
- 全文[ PDF 484.0 KB ] 2007.22(1) 共有 3724 人次浏览
|
|
- 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 [摘要]过去6年,我们在云南省西北部地区的一个村落推动一项名为“探索一个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能力建设模式——以云南为例”的行动研究,目的是发展适合中国处境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模式。在我们与村民同行的过程中,我们深感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扎根于中国本土的艰巨性。而感触最深的是,我们这些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复杂的村落文化处境时,一种无知和无能感常常使我们感到步履维艰。我们警觉到,在专业化实践中其实也同样遇见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出现的文化识盲的问题。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我们的项目以及绿寨的一些基本状况;然后...
- 作者: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
- 全文[ PDF 627.0 KB ] 2007.22(6) 共有 2838 人次浏览
|
|
- 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自然灾害的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社会资本"这一社会结构性资源在灾害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根据大型经验社会调查结果,全面分析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社会资本在受灾社区居民灾后恢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受灾居民在灾后恢复期间可利用嵌入于自己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获得正式和非正式支持,从而更快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但同样的社会网络会对人们不同类型的活动产生不同的结果。社会弱势群体更加依赖于自己的强关系网络,这可能对其经济恢复带来不利影响。就宏观社会资本的作用而言,居民的信任对灾后恢复起着相当积极的作...
- 作者:
赵延东;
- 全文[ PDF 764.0 KB ] 2007.22(5) 共有 2168 人次浏览
|
|
- 政治信任、社会资本和村民选举参与——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
- [摘要]基于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将定量研究中国村民选举参与的主、客观影响因素,特别是分析村民对农村基层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观政治信任对其村级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村民对基层乡镇党委、政府的"政治信任"、村民"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的影响,特别是处理了村民"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旨在揭示我国特定政治体制中"政治信任"对村民选举参与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并探讨在一个"压力型"政治体制下推行基层民主选举所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及...
- 作者:
孙昕; 徐志刚; 陶然; 苏福兵;
- 全文[ PDF 656.0 KB ] 2007.22(4) 共有 2145 人次浏览
|
|
|
|
- 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经验的研究
- [摘要]中国社会学当前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的到来, 与和谐社会建设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国经验产生的广泛影响 ,以及中国社会学多年来基于深入调查积累的研究成果 ,都是密切相关的。同时,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目前也面临诸多理论和经验领域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从规律和法则的高度来认识 、理解和阐释中国的巨大变迁 ;二是如何回答中国发展中目前的和一些中长期的重大现实问题;三是如何构建基于中国经验
的社会建设理论 。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108.0 KB ] 2007.22(2) 共有 1743 人次浏览
|
|
- “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
- [摘要]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性”研究文献的梳理以及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提出性社会学领域的“主体建构”思想,并分析其发展背景、逻辑、重要意义,以及在中国的本土发展空间。作者以具体的例子和分析为基础,提倡中国的性社会学研究应该:基于本土的“性”问题意识,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理论视角,解构“性”的医学化和科学化霸权,建构置身于具体的社会政治时空中的日常的、多元的、弥散的、主体切身体验的性存在。
- 作者:
潘绥铭; 黄盈盈;
- 全文[ PDF 612.0 KB ] 2007.22(3) 共有 2295 人次浏览
|
|
|
|
- 对哈里森·怀特市场模型的讨论:解析、探源与改进
- [摘要]哈里森·怀特的“市场从哪里来?”一文在经济社会学的市场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怀特从社会学的视角对经济学的基础领地——市场——进行了结构主义的重新构建。然而,该文发表至今已整整四分之一世纪,社会学界对怀特市场模型的理论探讨却甚为有限。本文尝试深入到怀特建构生产市场模型的整个过程,重新疏理、解释模型的构建逻辑;探寻该模型与经济学、社会学(尤其是社会网络理论),以及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和生态学)的理论方法渊源;探讨怀特的市场理论在理论假设、模型表述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对模型进行改进与完善的部分初步方案。...
- 作者:
王晓路;
- 全文[ PDF 1229.0 KB ] 2007.22(1) 共有 3228 人次浏览
|
|
- 优化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 [摘要]当中等
收入者成为社会主体时, 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程度就会大大缓和 ,极端
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市场;中等收入者的生活方式就会推动与
稳定消费市场, 从而有效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繁
荣。现在看来, 这种视角可以继续开拓。社会结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
基础 ,优化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 作者:
宋林飞;
- 全文[ PDF 106.0 KB ] 2007.22(2) 共有 1749 人次浏览
|
|
- 应答率的意义及其他——对中国“高”调查回收率的另一种解读
- [摘要]本文是对《高回收率更好吗?》一文的商榷。"高文"对中国社会调查回收率的批评是误读样本规模的结果,由此对中国社会调查质量的质疑也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目前国内几次大规模社会调查的应答率,与国外同类调查差异不大。但目前在国内的社会调查研究中,对无应答及相关偏误重视得不够,许多学者也没有将应答率作为评估调查质量中的指标加以报告。因此,清楚地界定应答率的含义,完善提升应答率的方法,应该成为提高当前国内调查研究水平的重要任务之一。
- 作者:
郝大海;
- 全文[ PDF 507.0 KB ] 2007.22(6) 共有 2815 人次浏览
|
|
- 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
-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探索, 需要关注“社会自我调适系统”的生成,这其实也是新时期社会认同再结构的过程 。如何把握好社会认同
的基础性领域, 并了解它们间的配合机制对社会整合的影响 ,是当今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作者:
李友梅;
- 全文[ PDF 104.0 KB ] 2007.22(2) 共有 1796 人次浏览
|
|
- 土地集体所有制:均平易、济困难——一个特殊村庄案例的一般意义
- [摘要]在当代中国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主要道义目标是为9亿农民提供生存保障。然而,由于大多数村庄的人均耕地维持不了一位村民的生计,若要依靠集体土地为村民提供生存保障,土地的收益就不能在村民中平分,而应优先用于村庄内部的扶危济困。但是,村民是否同意这样做,依赖于村庄领导人是否为村民所信任。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人,村民只好放弃对生存保障的要求,转向要求平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在现行乡村政治格局中,一个村庄要出现这样的领导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事件。因此,在大多数村庄,土地集体所有制只能实现均平目标,不能真正保障村...
- 作者:
曹正汉;
- 全文[ PDF 665.0 KB ] 2007.22(3) 共有 2025 人次浏览
|
|
- 走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建设
- [摘要]当前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是经济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或社会秩序)问题。社会学的基本介入点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选择, 即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稳定、社会秩序形成的社会基础的角度去思考。就是在这一领域也可以有许多课题去选择 ,比如中产阶层的发展、劳动就业与劳动关系、贫困问题、社会公平、重建社会信任等。其中,有两个重大课题是不可忽略的, 这就是研究发展型社会政
策和社会组织建设问题。
- 作者:
王思斌;
- 全文[ PDF 83.0 KB ] 2007.22(2) 共有 1793 人次浏览
|
|
- 发展研究:人类学的历程
- [摘要]本文评述了自上世纪70、80年代,人类学发展研究兴起以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类学发展研究以本土知识为基点和主题,并致力于处理发展中涉及的权力关系,其中大体可以分出三大潮流:一是采用福柯式的话语分析手段解构发展;二是立足于本土知识研究,倡导自下而上的参与发展模式;三是继续和延伸发展的话语分析,证明并展现发展实践中存在着的多种发展话语。第一类研究带来的强大批评力量令人类学在发展面前束手无策,而后两类研究的兴起则旨在缓解前一类研究带来的发展话语的解构。西方人类学发展研究的成果为中国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
- 作者:
杨小柳;
- 全文[ PDF 610.0 KB ] 2007.22(4) 共有 2074 人次浏览
|
|
- 性别和医学的实践——香港后殖民时代的“传统”与“现代”
- [摘要]在流动的社会环境中,个人不断协商自我身份认同,而性别是这些协商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向后殖民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香港的女医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协商自己的身份。在阶级身份、行业阶层的互相作用下,性别协商强化了个人无能感,并复制了男性中心工作制度与父权意识。性别既是意识形态又是实践,必须在特定的历史与场景之中去分析性别差异和个人能动性的互动关系,才能了解性别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作者:谭少薇;
- 全文[ PDF 591.0 KB ] 2007.22(5) 共有 1748 人次浏览
|
|
- 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去解决各种社
会问题或排除各种社会矛盾, 而是要开展有效的制度建设, 保证社会形
成稳定的秩序, 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有序的状态下得到不断
地调整或解决。
- 作者:
刘少杰;
- 全文[ PDF 82.0 KB ] 2007.22(2) 共有 1559 人次浏览
|
|
- 公民资格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
- [摘要]“和谐社会”的建设 ,就根本而言 ,实际上是一个在市场转型条件下的社会重建的问题 ,也就是说,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 ,
市场体制的完全建立 ,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长能量 ,极大地提升了民族的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框架来匹配甚至是调节这个市场, 规范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努力使全体民众尽可地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好处, 就成为一个基本的问题而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和谐社会”就其根本意义上说 ,
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 “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经济改革 、市场体制建设的成就,而是在这个...
- 作者:
沈原;
- 全文[ PDF 108.0 KB ] 2007.22(2) 共有 212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