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性的社会学建构——评尤伊克和西尔贝《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
- [摘要]在一般观念里, 法律规则威严而神圣、公平且正义 ,它是立法者、法官、律师、警察等法律人员构建起来 、支撑法制秩序的系统。同样,在“法律与社会”这一研究领域里, 传统的理论范式隐含了把法律与社会置于二元对立关系的取向。然而,尤伊克(Patricia Ewick)和西尔贝(Susan S .Silbey)在《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尤伊克和西尔贝 , 2005)一书中,试图摆脱传统范式的局限,以日常生活为基点,来建构一种关于法律规则的平常性、多样性和变动性的新理论。
- 作者:
陆益龙;
- 全文[ PDF 312.0 KB ] 2006.21(6) 共有 3508 人次浏览
|
|
- 本土“理想型”与社会理论立场——邹川雄的两部“本土化”专著述评
- [摘要]1995年,邹川雄于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完成博士论文《拿捏分寸与阳奉阴违:一个传统中国社会行事逻辑的初步探索》。几年后 ,该论文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本书出版。其中,《理论》的篇幅较《实践》一本多出 13, 可见其论文的重心在理论上。这不是一般的社会学理论论文 。以往那些论文常常在西方理论脉络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人物 、概念或者命题进行讨论 。它们常有比
较固定的模式和参考文献 ,以在既有观点基础上增加一点新意为目的 。而邹氏的论文是一个“本土化” 的尝试 ,以开拓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
社会学研究为志向。它涉及穿梭于...
- 作者:
徐冰;
- 全文[ PDF 373.0 KB ] 2006.21(6) 共有 2257 人次浏览
|
|
- 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述评
- [摘要]近年来 ,社会学者孙立平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引起学界内外的关注。“断裂社会”、“权利失衡”、“利益博
弈”、“结构先于制度定型”、“底线失守”、“上层寡头化, 下层民粹化”等等概念与观点不仅为相关研究频频引用, 也时常出现在传媒报道和各
种类型的公共话语空间中。这些关涉到经济增长、城市化、医疗改革 、教育改革 、房地产、贫困与不平等 、信任危机与道德等等问题的诸多社会层面的文章收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断裂——20 世
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2003 年)、《失衡——断裂社会的...
- 作者:
郭于华;
- 全文[ PDF 420.0 KB ] 2006.21(6) 共有 3940 人次浏览
|
|
- 外婚制与人类社会起源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曾普遍存在于澳大利亚(原住民)部落社会的“婚级制度”(class)。先举例说明以往学者研究中的失误和疏忽,然后对这种制度构成情况作系统和完整的介绍。前面是指出问题,后面是解决问题的尝试。本文试图通过一个相对严格的界定和描述过程来减少今后研究中的失误。在对澳洲外婚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论证这种制度的成因(族群结盟)及其在人类早期文明史中的重要意义。
- 作者:
张岩;
- 全文[ PDF 861.0 KB ] 2006.21(6) 共有 2558 人次浏览
|
|
- 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
- [摘要]本文通过讲述后集体时代发生在一个中国村庄里的楼房竞赛故事,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农民平均主义心态。与动辄将平均主义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不同,文章利用田野资料,结合更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精心建构出一个故事脉络,以特别探讨集体化经历与这一心态形成之间的关系。
- 作者:
卢晖临;
- 全文[ PDF 531.0 KB ] 2006.21(6) 共有 2332 人次浏览
|
|
- “下海”: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转型中的自雇活动与社会分层(1978-1996)
- [摘要]本文提出了机会—流动论的视角,并用来解释不同的社会行动者面对劳动力市场转型过程中机会结构变迁时的反应,以及不同的流动过程如何影响社会分层秩序的改变。作者利用一项全国性的抽样调查数据,检验了中国城市和农村中的劳动力进入自雇业的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在不同的改革阶段是如何变化的,关注的重点是干部如何应对新的市场机会。对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改革初期,教育和干部身份在城市中阻碍了人们成为自雇业者,但是在农村中却并非如此。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城市干部越来越可能成为自雇业者,也只有那些在改革的晚些阶段成为自雇者的人能享...
- 作者:
吴晓刚;
- 全文[ PDF 830.0 KB ] 2006.21(6) 共有 2337 人次浏览
|
|
-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
- [摘要]转型期我国教育收益率普遍提高,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和过程如何,学界鲜有深入而详细的讨论。本研究结合具体的社会改革进程,从新结构主义视角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及其结构特征的变化,并以此解释了不同部门中人力资本收益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国家规制性力量的作用、市场制度中的绩效原则以及与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关系,共同决定了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回报差异的基本格局。实证数据来自1996、2003年两次全国性社会调查,实证结果表明,各部门人力资本收益率的变化并不与市场化方向相一致,而是呈现出诸多社会转型期的非常态特征。人力...
- 作者:
刘精明;
- 全文[ PDF 1008.0 KB ] 2006.21(6) 共有 2243 人次浏览
|
|
- 网络脱生: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本文探讨了企业从社会网络的脱生过程。对珠三角企业家的访谈表明,创建企业需要的商业情报、创业资金、首份订单三项资源均来自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作者提出市场—网络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以解释上述过程,并用83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对该模型的研究假设作了实证检验。
- 作者:
边燕杰;张磊;
- 全文[ PDF 470.0 KB ] 2006.21(6) 共有 2448 人次浏览
|
|
- J市农民为什么不愿做市民——城郊农民的安全经济学
- [摘要]城郊农民并不都是欢迎地方政府的“撤村建居”工程的。本文运用经过修正的斯科特关于农民道义经济学的“安全第一”理论,选择浙江J市的一些城郊村作案例分析,提出城郊农民的排拒主要基于其不安全感:即在政府所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原来的安全条件很容易受到破坏,而满足其安全需要的替代方式却不易建立,甚至还没有被当成重要问题;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感到强烈的风险与转型不安全,包括经济不安全、社会不安全以及政治不安全等等。
- 作者:
毛丹;王燕锋;
- 全文[ PDF 882.0 KB ] 2006.21(6) 共有 2710 人次浏览
|
|
- 亚当·斯密的社会观:源于人性的自然秩序
- [摘要]本文试图从社会理论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亚当·斯密的社会观,揭示他用人性来说明社会的自然秩序的努力。斯密认为,人并非自爱的孤立个体,社会秩序并非人理性设计的产物,而是源于人的社会性的本性,这就是人的同情和交换的本能。同情和交换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并产生出社会的道德准则和经济秩序。人对同情和赞许的渴望使人服从道德准则,追求财富和地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 作者:
王楠;
- 全文[ PDF 603.0 KB ] 2006.21(6) 共有 3559 人次浏览
|
|
- 从“价值自由”到“历史个体”——对韦伯社会科学学说的初步讨论
-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考察韦伯核心的科学学说文本,认为在韦伯的科学学说中,价值的自由形态之所以不同于价值的自然正当性,是因为其必须借助科学这一“中间性的世界”来成全,因此价值的自由形态和科学作为价值与伦理的中间世界是同时出现的。从上述社会科学面临的根本处境出发,本文接下来讨论了韦伯社会科学的第一次奠基,即将经验正当性落在了价值观念上的意涵。这一奠基致使韦伯那里“价值自由”的社会科学对种种带有“客体化”色彩的理论追求(“自然主义”和“精神化”)进行了相应的批判,从而走向了以意义问题为核心的“历史个体”与“理想类型”...
- 作者:
田耕;
- 全文[ PDF 767.0 KB ] 2006.21(6) 共有 4169 人次浏览
|
|
- 从“权力”到“文化”:双重视野下的科层制——阅读克罗齐埃《科层现象》札记
- [摘要]在《现象》一书中,克罗齐埃首先分析了两个具体的研究案例 :巴黎会计事务所与联合工业垄断企业;其次 ,基于对实际案例的分析 , 从理论上提出了组织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权力如何运作, 进而借助有限理性的观念分析了科层组织体系运作的游戏规则及其导致的“恶性循
环” ;最后 ,从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方面分析了科层现象的实质, 考察了科层现象与整个法国社会在工业社会变化中的内在关联。
本文将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两个经验研究案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2.作者对法国科层制的分析路径;3.作者如何将科层现象扩展到组织体系以外, 将其作为一种文化...
- 作者:
杨甜甜;
- 全文[ PDF 367.0 KB ] 2006.21(5) 共有 2360 人次浏览
|
|
- 中国纪元:背负历史行囊快速前行——评有关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三部著作
- [摘要]这三本书是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
-1999)、冯婉杉的《惟一
希望:中国一胎化政策下的成长》和葛婷婷、杰华编《人在旅途:
女性与当代中国的城乡流动》。
- 作者:
萧凤霞;余国良;
- 全文[ PDF 210.0 KB ] 2006.21(5) 共有 1892 人次浏览
|
|
- 在西方比较历史方法的阴影下——评许田波《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
- [摘要]许田波的《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一书运用比较历史学、以国际关系理论和行为主体性 (agency)为核心的理论方法,提出了如下核心问题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历史发展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性。作者书中的推理十分清晰, 许多具体论点也不无道理。作为把中国先秦史和近现代欧洲史进行充分比较的第一本专著, 该书在西方学术界定会占有相应的地位 。但她所运用的比较历史学方法和现实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虽然均盛行于西方世界 ,却都在方法论意义上有较大误区。这些方法论上的误区导致该书在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叙事形式...
- 作者:
赵鼎新;
- 全文[ PDF 261.0 KB ] 2006.21(5) 共有 2724 人次浏览
|
|
- 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论争十五年文献述评
- [摘要]本文对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后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文章首先对1989-1996年的文献进行简单描述,接着从理论争辩和经验研究的扩展两个方面对1996年以后的相关文献作了较详细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三点建议:1、对“谁得到了什么及为什么得到”问题进行深入描述;2、分析国家、市场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3、倡导对资源分配进行过程分析,包括空间上的和占有上的变动过程分析。
- 作者:
陈那波;
- 全文[ PDF 748.0 KB ] 2006.21(5) 共有 2408 人次浏览
|
|
-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
-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青少年对43种亲社会行为①所做的符合程度的评价,探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概念是以原型表征的;(2)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原型由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构成;(3)四个维度上的最佳实例分别是:“亲情行为”、“忠诚”、“增进友谊”和“帮助”。
- 作者:
寇彧;张庆鹏;
- 全文[ PDF 543.0 KB ] 2006.21(5) 共有 3751 人次浏览
|
|
- 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内部关系研究
- [摘要]员工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员工的相互关系中,员工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承担的责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本文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对796名被试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对于中国员工的心理契约来说,三维结构的解释相比二维结构和单维结构更为合理,即在“组织责任”与“员工责任”中均包括三个维度:规范型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采用回归分析检验相互责任的内部影响,研究结果并没有发现“组织责任”对“员工责任”的平行影响关系,它们之间表现为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既有平行又有交叉的影响)。...
- 作者:
李原;郭德俊;
- 全文[ PDF 517.0 KB ] 2006.21(5) 共有 2562 人次浏览
|
|
- 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
- [摘要]本文将对“泰坦尼克定律”予以阐述并结合“风险社会学说”作为讨论中国艾滋病风险问题的基础。“泰坦尼克定律”旨在说明社会等级与人们易受伤害性的关联;“风险社会学说”中有关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的分析旨在阐述实际存在的风险和人们认知中的风险之所以对称或者错位。如果将“泰坦尼克定律”和“风险社会学说”同时纳入分析框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艾滋病流行的实际风险和风险认知都带有深深的社会阶层烙印。从这个轨迹考察问题,我们还会看到实际风险和风险认知的重合。更为简明地讲,社会地位越低下的人们在客观意义上的易受伤害风险越大,...
- 作者:
景军;
- 全文[ PDF 842.0 KB ] 2006.21(5) 共有 2778 人次浏览
|
|
-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 [摘要]本文尝试用“半城市化”概念来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半城市化”是一种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它表现为各系统之间的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会认同上的“内卷化”。由于系统、社会生活和行动、社会心理三个层面的相互强化,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出现长期化的变迁趋向,这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严峻挑战,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迁是相当不利的。
- 作者:
王春光;
- 全文[ PDF 513.0 KB ] 2006.21(5) 共有 2935 人次浏览
|
|
- 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
-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的职业地位获得和经济地位获得的异同,试图考查户籍制度作为一个制度分割机制,如何对社会流动产生影响。通过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最终获得的结论是,三重制度分割———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使流动人口劳动力被隔离在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空间之内,而正式制度对这个空间领域的控制和影响较弱。这就导致了流动人口的极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分层形态和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模式,它也迫使流动人口沿着特殊的流动路径并遵循着非正式的规则来现实上升社会流动,这些特殊的路径和...
- 作者:
李春玲;
- 全文[ PDF 794.0 KB ] 2006.21(5) 共有 222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