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1997年全国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联席会议”纪要
  • [摘要]“1997年全国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联席会议”纪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社会学研究所于1997年11月27—29日在郑州市承办了“第二届全国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联席会议”。此次联席会旨在进一步加强全国科研单位各社会学研究所及中...
  • 作者:

    张宛丽

  • 全文[ PDF 36.0 KB ] 1998.13(2)  共有 1221 人次浏览
  • 互联网与社会组织模式重塑:一场正在进行的深刻社会变迁
  •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正在发生日渐深入的影响。本文从“网上匹配”,“网上贸易”和“网上市民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在当前是如何影响和改造我国社会结构的问题
  • 作者:

    陈立辉

  • 全文[ PDF 629.0 KB ] 1998.13(6)  共有 2265 人次浏览
  • 科斯悖论和当事者对产权的认知
  • [摘要]本文以科斯在论述社会成本时提出的相互性问题为起点,首先指出了在“相互性”问题论述中潜藏的逻辑悖论;进而阐明悖论之摆脱或相互性问题之成立,有赖于当事者认知权利边界溢出法定权利边界这一关键性的条件;在提出了当事者认知权利这一概念之后,解决相互性问题的一种不同于科斯方案的可能性显现出来,这就是认知权利基础上的谈判、交易;然而认知权利基础上的谈判、交易不仅可以解决纠纷,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产生不同于法定权利结构的新的权利结构,从而具有制度变迁的涵义;中国乡镇企业产权运作和变迁的某些过程,可以由此获得一种理...
  • 作者:

    刘世定

  • 全文[ PDF 289.0 KB ] 1998.13(2)  共有 1770 人次浏览
  •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
  • [摘要]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既不是被租佃制严重分裂的两极社会,也不是和谐而自治的内聚性小共同体,而是大共同体本位的“伪个人主义”社会。与其他文明的传统社会相比,传统中国的小共同体性更弱,但这非因个性发达、而是因大共同体性亢进所致。它与法家或“儒表法里”的传统相连,形成一系列“伪现代化”现象。小共同体本位的西方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起步时曾经过“公民与王权的联盟”之阶段,而中国的现代化则可能要以“公民与小共同体的联盟”为中介
  • 作者:

    秦晖

  • 全文[ PDF 271.0 KB ] 1998.13(5)  共有 3100 人次浏览
  • 再就业政策与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
  • [摘要] “再就业工程”是一项旨在解决目前我国城市所面临的大规模下岗及失业问题的重大举措,再就业工程实施和推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下岗职工的行为与再就业政策(制度)之间的冲突。本文从再就业政策本身和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两个侧面探讨了导致这种冲突产生的深层原因,指出进一步就如何转变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进行深入研究的紧迫
  • 作者:

    王汉生,陈智霞

  • 全文[ PDF 588.0 KB ] 1998.13(4)  共有 2309 人次浏览
  • 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
  • [摘要]政治社会学不是使用社会学“方法”处理政治现象的学科,在方法论上,它假定政治现象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同时社会现象亦具有政治性意义。它关注的主题,是权威的社会性来源,即社会势力怎样形成政治权威,以及政治权威怎样集聚和改变社会中的利益组合和势力关系。因而政治社会学是一个“混合体”,它吸取了大量传统学科(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的不同知识,其主流分析立场是结构的、宏观的、历史的、比较的及定性研究式的。本文评述了政治社会学中几个传统的研究范型:多元主义、精英主义、极权主义,以及近年有影响的...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259.0 KB ] 1998.13(3)  共有 4301 人次浏览
  • 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
  • [摘要]关于清代社会慈善事业的研究,现在史学界总的来说是十分薄弱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直隶慈善事业的起源、经费来源及经营状况的研究,说明清代慈善事业的官倡绅办的鲜明特点,以透视在慈善事业这个封建道德色彩很浓厚的帷幕下,具有资产阶级萌芽性质的乡绅的社会地位的增强
  • 作者:

    刘瑞芳,郭文明

  • 全文[ PDF 175.0 KB ] 1998.13(5)  共有 1799 人次浏览
  • 当代欧洲经济社会学:现状与研究主题
  • [摘要]本文对本世纪2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社会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综述。从20年代以来的熊彼特,经济社会学法国学派到现在的经济社会学家TR伯恩斯、R斯韦德伯格、A马尔蒂利等,对他们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尽管不可能对欧洲的经济社会学研究进行全面地综述,但也反映了欧洲经济社会学的大体轮廓。文中指出目前欧洲经济社会学研究主题集中在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建立,现代资本主义与政治经济,市场与交换,货币与财政制度,企业家与创新,社会福利,政策制订,消费行为等
  • 作者:

    周长城,汤姆R.伯恩斯

  • 全文[ PDF 363.0 KB ] 1998.13(2)  共有 1867 人次浏览
  • 幸福、自我权力和社会本体论:一个中国村落中“福”的概念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汉人社区的社会人类学考察,阐述中国民间的幸福观及其理论启示,并讨论民间观念与社会理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福科的自我技术理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互为参照。“幸福”这一常识性的本土概念,既有其地方意义上的特殊性,又与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相关联,因而这一探讨也牵涉到文化翻译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农民的幸福观代表了一种社会性的主体论,其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对使用者的意义在于促成社会与个体等因素之间的互惠
  • 作者:

    ?王铭铭

  • 全文[ PDF 379.0 KB ] 1998.13(1)  共有 1827 人次浏览
  • 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
  •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之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改革过程中的精英循环与再生的一种新的解释:“干部权力转换延迟”理论,即政权的稳定导致干部权力的连续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干部权力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旧的传统体制下它表现为再分配权力,在市场经济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它又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市场中的经济利益。干部权力的这种连续性决定了改革中的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主流是精英再生。中国的市场改革并不是像有些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是减少由再分配体制产生的社会不平等的过程,恰恰相...
  • 作者:

    宋时歌

  • 全文[ PDF 322.0 KB ] 1998.13(3)  共有 2116 人次浏览
  • 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村性比例失衡的实证分析——以定县为例
  • [摘要]本文以河北省定县为例,探讨了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村的性比例关系。本文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妇女生育时死亡率高以及妇女家庭地位的低下等等,都易导致女子的死亡率高于男子,男女性比例因此失衡。病态的性别构成,又酿成男女婚姻关系的失调,许多男子成了婚姻的被剥夺者,男子的早婚与迟婚现象相当流行。所有这些,都成为当时农村中严重的社会问题
  • 作者:

    李金铮

  • 全文[ PDF 173.0 KB ] 1998.13(5)  共有 1800 人次浏览
  • 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 [摘要]知识经济不是工业社会而是知识社会的经济形态。只研究经济形态的变化,不深入研究与之相应的整个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的变化,经济形态的研究是难以获得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的。经济发展受制于社会条件、社会体制,只有创造出良好的有利于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体制,才能使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可靠的保证 
  • 作者:

    金吾伦

  • 全文[ PDF 292.0 KB ] 1998.13(6)  共有 1607 人次浏览
  • 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
  • [摘要]理性主义自来是经济学家的信条,“经济人”假设正是以理性算计为基础的。但是这一信条愈来愈受到人类社会实践的挑战。就对社会学而言,缘自古典的“社会何以可能”的基本问题,正在与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理性行为”日渐密切地结合起来,融会为一个问题,即“统一理性是否可能”,并以现代性问题的转换形态摆放在整个社会科学的面前。这或许为打破18世纪以来在社会科学专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壁垒提供了某种契机
  • 作者:

    汪丁丁

  • 全文[ PDF 310.0 KB ] 1998.13(2)  共有 1822 人次浏览
  • 社会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
  • [摘要]社会史是历史学学科内方兴未艾却仍有许多争议的领域,同时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所注目的领域。本文认为,正是因为与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结盟,才产生了社会史,故而社会史与其说是历史学的学科分支,不如说是一种新的历史范式。只有在与社会科学学科的不断对话和批评中,这种新的史学范式才能得到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均可得到互惠
  • 作者:

    赵世瑜

  • 全文[ PDF 325.0 KB ] 1998.13(5)  共有 2000 人次浏览
  • 老工业基地的失业治理:后工业化和市场化——东北地区9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调查
  • [摘要]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当前伴随着银根紧缩和产业结构调整再次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通过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查,作者认为,城市职工下岗引起的失业,是结构性失业和转轨性失业的问题,带有某些“后工业化”的特征,而后工业化过程的开始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可能是一种长期的局面。对此,作者提出“扩大教育、推迟就业”的缓解失业举措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330.0 KB ] 1998.13(4)  共有 2041 人次浏览
  • 传统中国社会政治与现代资本主义——韦伯的制度主义解释
  • [摘要]中外学术界在论及韦伯对传统中国为什么未能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解释时,强调韦伯有关儒教伦理缺乏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忽视韦伯对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的制度分析。本文认为,后者在韦伯的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韦伯称传统中国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家产制。一方面,国家权力专断、随意而无所不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财政与统一的官僚制度,国家控制社会的能力十分有限。这样,国家既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规则,又阻碍异质制度因素在旧体制内出现。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449.0 KB ] 1998.13(3)  共有 2440 人次浏览
  • 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
  • [摘要]本文运用下岗职工问卷调查资料,通过对下岗职工获得的经济和就业支持的分析,探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形态。结果发现,在对他们的经济和就业的支持上,政府、企业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街道组织、非正式社会网络,包括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社会功能的剥离,社会支持结构已经从改革前资源主要由国家通过单位向个人提供的一元化结构,逐步转变为社会资源分布的多样化和社会支持的多元化结构。社会支持结构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转变...
  • 作者:

    丘海雄,陈健民,任焰

  • 全文[ PDF 220.0 KB ] 1998.13(4)  共有 2504 人次浏览
  • 方法论的关系论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应用
  • [摘要]作者认为成熟的亚洲社会心理学的标志,不是它获得的有关亚洲人的知识本身,而是它用来创造关于社会行为的一般性知识的特殊方法。方法论的关系论是亚洲社会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可以作为分析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普遍性的概念框架。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作为方法论的关系论的基本观点。通过对儒家文化中的关系支配性、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等问题的讨论,作者分别说明了方法论的关系论在中西文化中的适用性。作者指出,在应用方法论的关系论时,也要注意关系本身的文化差异
  • 作者:

    何友晖,彭泗清

  • 全文[ PDF 286.0 KB ] 1998.13(5)  共有 1731 人次浏览
  • 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上)——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
  •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对于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状况作出澄清。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实质上是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方法论分裂状态的反映。本文借助科学哲学的理论成果对于社会学方法论的诸二元对立进行了分析。指出,传统上被认为构成了社会学方法论之根本对立的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间的对立只在发现的程序层面上存在,而在验证的逻辑层面上消失。因此,两者间不存在本质的对立。而理解的方法与实证的方法则在验证的逻辑上分别对应于本质上不同的方式,它们之间的对立才是根本性的。最后,本文...
  • 作者:

    覃方明

  • 全文[ PDF 275.0 KB ] 1998.13(2)  共有 1827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