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本溪市的环境污染与居民的区位分布
  •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大量主观指标的调查,描述分析了环境污染严重的本溪市的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知,并将有关结果与北京、西安、扬州等地环境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根据常见的9项污染主观评价并运用方差分析,对被调查的10个街区的环境污染进行了分类排序,其结果与本溪市环保专业人员的评价基本相同,从而扩大了主观指标的运用范围。本文还从经验数据出发,提出并证实了居住区位的分布与个体拥有的权力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反映了组织或个人权力资源与环境价值的交换。某些污染严重的街区,工人居住的比例高于工人的平均比例,而干部的比例则远远低...
  • 作者:

    卢淑华

  • 全文[ PDF 529.0 KB ] 1994.9(6)  共有 1816 人次浏览
  • 养老保障及其国际比较
  • [摘要]养老保障是当今世界各国最普遍的社会保障项目之一,并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作者系统地回顾了世界一些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并对各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论述了各种模式的发展和成熟过程,以及各种模式的给付方式、支付年龄、费用负担、财政方式及应用和比较,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作者:

    郭士征

  • 全文[ PDF 791.0 KB ] 1994.9(5)  共有 1775 人次浏览
  • 知识背景与中国发展研究的走向
  • [摘要]发展研究正在成为代国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发展研究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元发展研究、分支发展研究、具体发展研究。然而,我国社会现阶段知识背景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研究的走向。宏观思辨型的学术传统、经世致用的学术习风、实证性研究的薄弱,等等,都会在开展、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发展研究学术体系上发生不同的变异和作用。知识背景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发展研究的发展有可能戎为中国社会科学更新与发展的重要契机。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608.0 KB ] 1994.9(1)  共有 1801 人次浏览
  • 对经济社会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论
  • [摘要]文章首先解释了对经济社会关系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在经济社会学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个从宏观层次研究开始,逐步下降到中观、微观层次对经济社会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论范式。同时,指出了经济社会关系各分析层次之间所存在的理论控制—经验支持的等级次序结构,以及宏观—中观层次研究和中观—微观层次研究各自具有的天然的“亲和性”。
  • 作者:

    汪和建

  • 全文[ PDF 361.0 KB ] 1994.9(3)  共有 1697 人次浏览
  • 对经济社会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论
  • [摘要]文章首先解释了对经济社会关系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在经济社会学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个从宏观层次研究开始,逐步下降到中观、微观层次对经济社会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论范式。同时,指出了经济社会关系各分析层次之间所存在的理论控制—经验支持的等级次序结构,以及宏观—中观层次研究和中观—微观层次研究各自具有的天然的“亲和性”。
  • 作者:

    汪和建

  • 全文[ PDF 361.0 KB ] 1994.9(2)  共有 1335 人次浏览
  • 论我国军事社区的形成以及与民间社区的协调发展
  •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军事社区的形成、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以及与民间社区的协调发展。文章认为和平时期加强军事社区建设是我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稳定军心、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保证。文章认为,军事社区建设不仅是科学、技术、艺术的综合,也是军事、经济、文化的反映,它的规划与管理涉及到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还指出,目前我国的军事社区与民间社区在许多方面已经融为一体,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一种优势互补的效应。军事社区研究在我国仅是开端,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促进在市场经济中军队与地方的关系向更高...
  • 作者:

    许祥文

  • 全文[ PDF 953.0 KB ] 1994.9(2)  共有 1758 人次浏览
  • 关于人才成长的社会土壤的思考——“北京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状况”课题研究报告
  • [摘要]本文是在数据分析报告、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课题研究报告。文章力图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审视知识分子问题,透过对研究对象科研状况及成才背景的分析,进而对人才成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尤其是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土壤进行宏观的理性思考。文章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面临的一次巨大的时代变革,它向人才发出了强烈的呼唤,然而在原有的社会环境中,人才的生长不尽如人意;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人才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格格不入,其要害在于它不是以人才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价值来衡量人才和对待人才的;冲破旧...
  • 作者:

    郝红专,张环

  • 全文[ PDF 541.0 KB ] 1994.9(4)  共有 2116 人次浏览
  • 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差异
  • [摘要]长期以来,就劳动关系的研究来说,存在着偏重业缘关系,漠视劳资关系的偏向;就社会结构问题的研究来说,存在着偏重阶级关系,漠视阶层关系的偏向;就阶级内部关系的研究来说,存在着偏重水产分化、强调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漠视垂直分化、否认阶层间权利利益差别的偏向。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一项涉及全国的较大规模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建立了工人阶级内部阶层分化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一指标体系,对我国工人阶级整体的阶层分化(即垂直分化)状态进行观测和描述,初步分析了各个阶层的构成、特征及在整体中的地位,分析了各个阶层的社会功...
  • 作者:

    安建华

  • 全文[ PDF 562.0 KB ] 1994.9(6)  共有 1749 人次浏览
  • 我国青年贡献意愿的变化轨迹
  • [摘要]本文用文献分析法研究了 1979—1992 年期间我国青年贡献意愿的特点及变化轨迹。分析认为:贡献意愿作为一种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的混合在青年中占有主导地位;对于不同的贡献对象,青年的贡献意愿存在差异;不同青年群体的贡献意愿强度和对不同对象的贡献意愿强度有所不同;在 1979—1992 年间,贡献意愿在总体上略有减弱趋势,但是对不同对象的贡献意愿却是有的增强,有的减弱,不能一概而论;大学青年似乎是贡献意愿某些方面变化的先导。
  • 作者:

    石秀印

  • 全文[ PDF 686.0 KB ] 1994.9(3)  共有 1802 人次浏览
  • 专业化建设的中断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转型
  • [摘要]“专业化中断”是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作者考察了两种观点,认为它们未能揭示中断过程的全貌。从微观与宏观结合上,作者运用系统分析展开了中断过程的最为重要的历史与人的选择,勾挑出了三个阶段性的结构因素:社会学范式转换、外来模式的影响、展开理论的探索,并由此引发了中国社会学理论转型的讨论。对中断的历史分析,揭示了学术争鸣、中外社会学理论选择、对重大发展问题的正视,是中国社会学理论成长和建树的基础。作者强调,重述历史是一种理论行为,是对中国社会学思想发展的社会学再认识,这一反思使人看到了经验研究所看不到的...
  • 作者:

    缪青

  • 全文[ PDF 905.0 KB ] 1994.9(5)  共有 1310 人次浏览
  • 社会核算: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 [摘要]社会核算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项重要社会运动。本文围绕着社会核算的产生原因、定义、基本模式、基本概念、具体项目、计量单位、报告以及社会核算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前景等方面,对西方国家迄今为止在社会核算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作了简单、系统介绍和评析,对我国的学术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 作者:

    谢立中

  • 全文[ PDF 790.0 KB ] 1994.9(1)  共有 1895 人次浏览
  • 广州“外来散工”的调查与分析
  • [摘要]本文是对广州外来人口中的一种类型——散工的调查与分析。首先描述了一个散工聚居和村落生活概貌;接着分析问卷调查资料,反映出散工的基本情况,最后就散工调查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的基本观点认为散工是顺应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是城市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部分,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应该改变对待散工不公平的态度和妥善处理散工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 作者:

    周大鸣

  • 全文[ PDF 599.0 KB ] 1994.9(4)  共有 1738 人次浏览
  • 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
  • [摘要]传统亲缘关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演变及其角色是研究社会结构性变迁的重要视角。早期的基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研究时常把获致性的次级关系和先赋性的初级关系视为相互对立、排斥和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注意到社会变迁多样性与特殊性的研究,则试图寻找传统与现代化的融合及传统持续存在的理由。从权利关系与象征体系的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观点出发,着眼于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亲缘关系与业缘关系、正式纽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交融是一种现实的必然存在;而且亲缘关系作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和象征体系,其形式在整个社会范围内...
  • 作者:

    ?郭于华

  • 全文[ PDF 791.0 KB ] 1994.9(6)  共有 2498 人次浏览
  • 论士气
  • [摘要]本文从军事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士气的新的定义,系统地探讨了士气的结构、作用以及培养与弘扬的问题。关于士气的结构,作者认为士气是由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层次——“军心”、“军气”和“军情”构成的,并依次分析了各层次产生的根据和特点。关于士气的作用,作者认为高昂的士气是一种可以创造奇迹的伟大力量,它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弥补作用。关于士气的培养与弘扬,作者认为主要应抓好动机的引导、情绪的控制及态度的稳定与强化三个环节,并且提出了各个环节应当注意的问题。
  • 作者:

    赵锡顺

  • 全文[ PDF 442.0 KB ] 1994.9(2)  共有 1815 人次浏览
  • 全球化社会学的基础
  • [摘要]本篇文章在承认以前的全球化理论的价值的同时,提出一种新的关于全球体系的社会学理论,它以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跨国实践为基础,对跨国公司、跨国资产阶级和“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这一整套概念系统做了详尽的阐述。本文还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提出了一份研究纲要。在结论中,作者简要地论证了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怎样典型地表现了对全球资本主义本身的挑战。
  • 作者:

    莱斯利·斯克莱尔,田禾,黄平

  • 全文[ PDF 1020.0 KB ] 1994.9(2)  共有 2320 人次浏览
  • “防人”:国人人际交往的误区——汉语谚语的人际交往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语谚语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人人际交往的基本策略:“防人”,即防“人说”和防“人心”。从这种封闭的设防立场出发,中国人由防“人论”变成防止“失言”,则自己尽量“不言”、“少言”,勿“直言”、“传言”、“大言”、“谎言”,并努力做到“会言”;由防“人心”变成修身、养性、正己心,做到有正义心、公理心、公道心和公心。文章指出,中国人人际交往的误区概出于这个“防”字,它与现代人所倡导的坦诚、自若、轻松的交往风格是相冲突的。
  • 作者:

    ?李庆善

  • 全文[ PDF 341.0 KB ] 1994.9(3)  共有 1739 人次浏览
  • 对社会学教材质量的评价和分析
  • [摘要]这是本文作者根据其在1992年下半年对全国16所高校社会学系在校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所做的调查而写成的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对高校社会学系开设最集中的几门课程的教材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作者队为,在调查的这几类书中,我国学者都完成了一些质量、水平较高的教材。可以说,社会学基础课教材的框架已经搭起来了。尤其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这十余年教材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合作出书则是前一阶段社会学教材建设中的一条成功经验。此外,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积极致力于国外学术书籍的翻译工作,在这项调查中,各...
  • 作者:

    朱敏

  • 全文[ PDF 852.0 KB ] 1994.9(5)  共有 1287 人次浏览
  • 论操作化
  • [摘要]鉴于现有的操作化理论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关于操作化的看法。首先对“概念”和“变量”加以澄清,指出变量是一种集合概念,是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使用原始方法获知概念的出现相对应,人们使用原始测量方法去测量变量。然后,从科学研究要求实现可靠的测量出发,指出变量可分为两群:一群是社会研究者无法可靠地测出的变量,另一群是可以可靠地测量的变量。操作化就是为属于前一变量群的某个变量在后一变量群中找到对应的变量(即指标),以便能够用操作测量方法可靠地测量这个变量。操作化是通过定义和命题来建立变量间的联系。不同的联系...
  • 作者:

    张小天

  • 全文[ PDF 595.0 KB ] 1994.9(1)  共有 2094 人次浏览
  • 开幕词
  • [摘要]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经过一年的筹备,中国社会学会1994年年会今天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召开。我代表中国社会学会,向支持关心这次年会的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各级领导,向民政部的领导,向精心筹备年会的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和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会代表并通过各位代表向全国社会学界的同仁致以亲切的问候! 这次年会在上海浦东新区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作者:

    袁方

  • 全文[ PDF 143.0 KB ] 1994.9(5)  共有 1560 人次浏览
  • 社会问题论纲
  • [摘要]社会问题是一个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的历史范畴,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伴随物和代价。尤其在社会剧变或转型时期,某种状态恶化和标准改变会形成社会问题,而社会结构状态变动则是产生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决定着社会问题的特定方面,故有社会制度失当性问题、社会关系失调性问题、行为失范性问题之分。研究社会问题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解决社会问题是最巨大的社会工程,对策方案应以同时改善整体性和局部性社会结构环境为目标,故需兼顾直接与间接、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并层次性地区分出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
  • 作者:

    袁华音

  • 全文[ PDF 733.0 KB ] 1994.9(2)  共有 1721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