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族志文本与“真实”叙事
- [摘要]以“真实”为标识的传统民族志建立在认识对象符合现实对象的预设之上。由民族志文本中存在的素材与文本相混淆的问题,以及“我”和“他”的叙事视角与聚焦、主位和客位、我性和他性等的分析,则深刻展现了叙事人必然对对象进行重构的本质特征。由此,在整体性关联中,揭示了社会无非是一系列叙事的存在,是实践中的话语使之得以表述并成为可能。而理论的真正价值,或许正在于由持续的自我批判而带来的反思性。
- 作者:
陈庆德;郑宇;
- 全文[ PDF 434.0 KB ] 2006.21(1) 共有 3063 人次浏览
|
|
- 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
- [摘要]本文通过讲述后集体时代发生在一个中国村庄里的楼房竞赛故事,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农民平均主义心态。与动辄将平均主义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不同,文章利用田野资料,结合更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精心建构出一个故事脉络,以特别探讨集体化经历与这一心态形成之间的关系。
- 作者:
卢晖临;
- 全文[ PDF 531.0 KB ] 2006.21(6) 共有 2436 人次浏览
|
|
- 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资本与个人资本
- [摘要]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分析工具,本文探讨如何测量个人资本和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以及两者间的关系;针对中国城市居民的讨论网和拜年网,建立了以网络规模、密度、网顶、网差、职业类型和单位类型的多样性为指标的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模型;分析了嵌入在这两个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与通过权力、财富与声望来测量的个人资本之间的关系,提出情感性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对个人资本并无影响,而工具性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对个人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 作者:
王卫东;
- 全文[ PDF 483.0 KB ] 2006.21(3) 共有 2767 人次浏览
|
|
- 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内部关系研究
- [摘要]员工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员工的相互关系中,员工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承担的责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本文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对796名被试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对于中国员工的心理契约来说,三维结构的解释相比二维结构和单维结构更为合理,即在“组织责任”与“员工责任”中均包括三个维度:规范型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采用回归分析检验相互责任的内部影响,研究结果并没有发现“组织责任”对“员工责任”的平行影响关系,它们之间表现为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既有平行又有交叉的影响)。...
- 作者:
李原;郭德俊;
- 全文[ PDF 517.0 KB ] 2006.21(5) 共有 2729 人次浏览
|
|
- 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
- [摘要]基于跨度9年的参与观察,本文采用民族志方法叙述了一个同时兼具博物馆和庙宇之名的建筑物从创意到启动再到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学界的参与、村民的努力和政府机构的支持与通融,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多种紧张关系在这个情境中被缓和、解决的过程。本文认为这个过程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双名制被激活并被现实地运用的文化技巧,这种技巧表现在公共事务领域就成为一种政治艺术。
- 作者:
高丙中;
- 全文[ PDF 458.0 KB ] 2006.21(1) 共有 2025 人次浏览
|
|
- 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
- [摘要]福利三角是西方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社会福利的视角讨论福利三角概念的含义;研究福利三角理论包含的制度内容;区别福利三角与福利多元组合的不同。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力量介入社会过程提升人民福利的一种方式。三角中的家庭、(市场)经济与国家三种不同的制度与它们之间的互动,不仅仅表示社会政策产生的动力机制,而且支持了社会政策的制定。本文最后将福利三角范式嵌入社会排斥与社会政策的实证研究中,阐述福利三角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指出了社会政策发展对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
- 作者:
彭华民;
- 全文[ PDF 360.0 KB ] 2006.21(4) 共有 4137 人次浏览
|
|
- 伯林与自由民族主义:从观念分析向社会学视野的转换
-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以赛亚·伯林的民族主义论述,分析自由民族主义的理论可能与复杂性。作者认为,伯林的自由多元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间具有和解包容的可能,但始终存在着深刻的紧张,因此他未能提出一套清晰的关于“自由民族主义”的规范性学说。伯林思想的内在紧张标志着自由民族主义的实践困境,而仅仅在观念层面上做出分析疏理无法克服这种困境,必须借助具体语境下的社会学分析才有可能在实践中达成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文章在最后勾勒了当代中国在社会转型的条件下民族主义兴起的形态特征,指出了发展自由民族主义论述的必要性与困难所在。...
- 作者:
刘擎;
- 全文[ PDF 646.0 KB ] 2006.21(2) 共有 2338 人次浏览
|
|
- 外婚制与人类社会起源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曾普遍存在于澳大利亚(原住民)部落社会的“婚级制度”(class)。先举例说明以往学者研究中的失误和疏忽,然后对这种制度构成情况作系统和完整的介绍。前面是指出问题,后面是解决问题的尝试。本文试图通过一个相对严格的界定和描述过程来减少今后研究中的失误。在对澳洲外婚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论证这种制度的成因(族群结盟)及其在人类早期文明史中的重要意义。
- 作者:
张岩;
- 全文[ PDF 861.0 KB ] 2006.21(6) 共有 2660 人次浏览
|
|
- 中国传统财产继承背后的文化逻辑——家系主义
- [摘要]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因此是理解中国传统性的关键,而财产制度则是家庭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家庭经济体的性质是学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笔者认为,学者们不能达成共识的原因,是没有首先澄清中国传统社会拥有家产和宗祧的主体是什么。通过对家庭财产的代际传递中一子和多子的区别的考察,本文提出在中国传统社会拥有财产和宗祧的主体是家系。中国传统家庭处理家庭财产和宗祧问题时所采取的原则是家系主义。运用家系的概念可以弥合学者们对中国传统家庭经济体性质的争论,家系主义则是隐藏在中国传统家庭制度背后的文...
- 作者:
高永平;
- 全文[ PDF 620.0 KB ] 2006.21(3) 共有 2741 人次浏览
|
|
- 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
- [摘要]马克思认为,发生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势必发展成为两大敌对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可是,具体的历史过程是复杂多样的。本文试图述评有关学者从劳动过程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述评布雷弗曼、弗来德曼、埃德沃兹和布洛维等学者关于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的理论观点。
- 作者:
游正林;
- 全文[ PDF 530.0 KB ] 2006.21(4) 共有 2633 人次浏览
|
|
-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
-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青少年对43种亲社会行为①所做的符合程度的评价,探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概念是以原型表征的;(2)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原型由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构成;(3)四个维度上的最佳实例分别是:“亲情行为”、“忠诚”、“增进友谊”和“帮助”。
- 作者:
寇彧;张庆鹏;
- 全文[ PDF 543.0 KB ] 2006.21(5) 共有 4170 人次浏览
|
|
- “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
- [摘要]本文主旨是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描述,分析国家动员和行政干预如何影响了女性新的劳动角色的形成。在这一历史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女性为一级蓄水池、农民为二级蓄水池的劳动计划调节模式,只是与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后备军制相比,这种蓄水池机制具有更鲜明的强制性特征。伴随于此的,是中国劳动分工的“去性别化”,即形成女性不断扩大其职业领域、与男性劳动相融汇混合的特点。文化大革命时期(1968-1976年)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在这一时期,强有力的政治动员使这一“去性别化”特点达到顶峰。大...
- 作者:
金一虹;
- 全文[ PDF 762.0 KB ] 2006.21(1) 共有 6568 人次浏览
|
|
- 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述评——立足中国转型时期的思考
-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转型期的现实,梳理了20世纪60-90年代西方理论界出现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目的在于通过反思西方理论界对19世纪工人阶级形成的阐释,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中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本文开篇就解释了工业化、无产化与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人阶级形成理论是怎样从传统马克思主义中提出问题的。然后,结合评论,详细介绍了代表性人物汤普森、霍布斯鲍姆以及埃拉·卡兹尼尔森与阿里斯蒂德·泽尔博格的理论,梳理了他们在理论脉络上存在的逻辑关系,以及这些理论的贡献、缺陷和所产生的影响。
- 作者:
吴清军;
- 全文[ PDF 601.0 KB ] 2006.21(2) 共有 2429 人次浏览
|
|
- 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
- [摘要]中国社会学若深入理解和反思现代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变迁,特别是三十年来社会转型和建设的过程,仅靠社会学的学科化和规范化的努力是不够的,也不能仅仅依赖对西方社会理论的摹仿和移植,不能仅仅依赖未经理论准备和反思的单纯的本土田野调查。我们必须通过全面系统地整理、挖掘和诠释社会学前辈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以中国经验本身为基础,摸索现代中国的可能性出路,从根本上再造中国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和精神气质。本次研讨通过对严复、孙本文、梁漱溟、、吴文藻、费孝通等社会学前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进路的考察,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的几个基本特质和...
- 作者:
应星;吴飞;赵晓力;沈原;
- 全文[ PDF 423.0 KB ] 2006.21(4) 共有 2554 人次浏览
|
|
-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 [摘要]重新审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特别是其关于纵向的等级制度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性以及本土社会理论的普世性意义。费孝通所讲的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多数学者都只看到“差”而忽略了“序”;这是有关差序格局的学术话语中的一个误区。差序格局的维系有赖于尊卑上下的等级差异的不断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是通过伦理规范、资源配置、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等社会文化制度实现的。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的可能性,不承认权利义...
- 作者:
?阎云翔;
- 全文[ PDF 459.0 KB ] 2006.21(4) 共有 4841 人次浏览
|
|
- 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论争十五年文献述评
- [摘要]本文对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后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文章首先对1989-1996年的文献进行简单描述,接着从理论争辩和经验研究的扩展两个方面对1996年以后的相关文献作了较详细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三点建议:1、对“谁得到了什么及为什么得到”问题进行深入描述;2、分析国家、市场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3、倡导对资源分配进行过程分析,包括空间上的和占有上的变动过程分析。
- 作者:
陈那波;
- 全文[ PDF 748.0 KB ] 2006.21(5) 共有 2538 人次浏览
|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运动:现象、问题与理论
-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对劳动过程、劳动体制、劳工权益以及劳工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血汗工厂的重现集中体现了全球劳工面临的苦境。90年代以来的“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作为关注劳工问题的新社会运动,代表着全球化背景下劳工维权和劳工赋权的第三条道路。本文将以过去10多年该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为分析对象,探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借助卡尔·波拉尼(KarlPolanyi)关于“市场—社会”间“双向运动”的理论透镜,对“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中多元化的行动者及其行动进行分析;其次,结合相关的社会运动和劳工运动理...
- 作者:
余晓敏;
- 全文[ PDF 969.0 KB ] 2006.21(3) 共有 3543 人次浏览
|
|
- 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述评
- [摘要]近年来 ,社会学者孙立平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引起学界内外的关注。“断裂社会”、“权利失衡”、“利益博
弈”、“结构先于制度定型”、“底线失守”、“上层寡头化, 下层民粹化”等等概念与观点不仅为相关研究频频引用, 也时常出现在传媒报道和各
种类型的公共话语空间中。这些关涉到经济增长、城市化、医疗改革 、教育改革 、房地产、贫困与不平等 、信任危机与道德等等问题的诸多社会层面的文章收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断裂——20 世
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2003 年)、《失衡——断裂社会的...
- 作者:
郭于华;
- 全文[ PDF 420.0 KB ] 2006.21(6) 共有 4335 人次浏览
|
|
- 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
- [摘要]本文是关于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主要研究主题和理论辩论的一个述评。文章从职业的概念入手,对关于职业化的研究、职业自主性与职业地位、职业—国家关系等研究主题都作了概括性的论述和分析。第一部分介绍职业社会学发展史上界定“职业”、“职业化”等基本概念的各种努力及其批判;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职业自主性”与“职业地位”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核心概念及其意涵,并试图将现有理论对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在各个维度上进行比较;第三部分由英美职业社会学的主流研究对国家干预的忽视入手,论述两个关于职业—国家关系问题...
- 作者:
刘思达;
- 全文[ PDF 626.0 KB ] 2006.21(1) 共有 4633 人次浏览
|
|
- 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反思和测量途径——兼评边燕杰、丘海雄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 [摘要]在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当中, 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现代社会里, 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对于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资本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但是, 对于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资本 ,这一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应该用什么样的指标去测量等等问题, 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 作者:
刘林平;
- 全文[ PDF 401.0 KB ] 2006.21(2) 共有 214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