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
  • [摘要]作者认为,社会分层机制总是嵌入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并由规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特征的产权所有制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的。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并以行政性的委托—代理方式经营,人力资本产权残缺;这样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了人力资本只能以非市场贸易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结合,经营剩余以国家租金的形式存在;国家公共权力不但表现为索取剩余的租金权力,也表现为分配这些租金的再分配权力。再分配者在再分配过程中偏向自己而导致阶层分化。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情形下,公有资产的既具行政性又具契约性的委托—代理制度,...
  • 作者:

    刘欣;

  • 全文[ PDF 719.0 KB ] 2005.20(5)  共有 3891 人次浏览
  • 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险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 [摘要]近几年随着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已呈现出职业位置与标志人们社会阶层地位的其他指标明显趋向一致的状况。与此同时社会保险制度与多样化的所有制一起对职业位置的层级分化也有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不同类别的劳动力的作用方向是不同的。有关数据表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没能发挥对市场竞争中的最差结果予以修正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对社会政策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予以更多关注。
  • 作者:

    杨伟民;

  • 全文[ PDF 751.0 KB ] 2005.20(5)  共有 2043 人次浏览
  • “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
  • [摘要]关于产权制度的讨论大多是在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框架中进行的。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本命题是 :“产权是一束权利” ,即产权界定了产权所有者对资产使用、资产带来的收入、资产转移诸方面的控制权。产权为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了相应的激励机制 ,从而保证了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效率。与经济学的思路不同 ,本文从社会学制度学派的解释逻辑出发 ,提出“关系产权”的概念 ,以此来强调“产权是一束关系”这一中心命题 ,为解释产权在中国转型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和有关的经济现象提供一个不同的分析角度。这一思路的基本观点是 ,一个组织的...
  • 作者:

    周雪光;

  • 全文[ PDF 890.0 KB ] 2005.20(2)  共有 3538 人次浏览
  • 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
  • [摘要]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性质 ,主要涉及“魁阁”时期的三项人类学研究及其“再研究”。作者借一项科研课题的记述 ,表明了对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类学探索的联系与差异的看法。费孝通的禄村研究、许光的“西镇”(喜洲 )研究、田汝康的“摆夷”(傣族 )村寨研究 ,均于上个世纪 3 0年代末、40年代初完成 ,分别从民族志的田野经验中提炼出有关土地制度、祖先祭祀及人神关系的分析框架。尽管研究方式各自不同 ,但总体而言 ,三项研究已共同关注到了乡土社会与现代性之间的文化差异。自 2 0 0 0年起 ,北京大学与云南民族大学进行“省校合作”。在这期...
  • 作者: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 全文[ PDF 727.0 KB ] 2005.20(2)  共有 2441 人次浏览
  • 现代性与文化:韦伯的理论遗产之重估
  • [摘要]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性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论解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韦伯之将现代性的一般文化特征归结为形式合理性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使他既看不到现代性与非西方文化传统共存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现代性在西方也有超越形式合理性的可能性。韦伯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其社会行动类型学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过于僵化,这种区分使他无法解释传统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也无法理解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共存
  • 作者:

    夏光;

  • 全文[ PDF 659.0 KB ] 2005.20(3)  共有 2798 人次浏览
  • 夫妻权力和妇女家庭地位的评价指标:反思与检讨
  • [摘要]本研究对以往文献将“谁拥有更多家庭实权”和“谁承担更多家务”等相对变量作为妇女家庭地位的主要评价指标提出质疑和反思,提议用“个人在家庭生活各方面的自主权”和“婚姻角色平等的主观满意度”两大类9项测量指标,并将“相对资源论”、“文化规范论”、“婚姻需求和依赖论”以及“权力实施过程”操作化为多侧面的影响变量,以建构妇女家庭地位的指标体系和解释框架。 
  • 作者:

    徐安琪;

  • 全文[ PDF 574.0 KB ] 2005.20(4)  共有 3367 人次浏览
  • 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
  • [摘要]艾滋病作为一种污名化的社会疾病,由于其高致死率、多途径传染和在目前不可治愈的特征,在世界各地引发了社会恐惧和相伴随的社会排斥与社会歧视。本文在两个中国乡村社区的两类人群——普通村民和艾滋病感染者——中所采集的实地数据的基础上,对村庄社区范围内艾滋病流行与社会歧视之间的经验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不但给出了表征当地社会歧视形式和水平的描述性数据,还给出了用于解释当地社会歧视水平的两个回归模型。文章开始,作者还对艾滋病和全球社会科学的学科回应,以及中国艾滋病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文献综述。
  • 作者:

    刘能;

  • 全文[ PDF 887.0 KB ] 2005.20(6)  共有 2859 人次浏览
  • 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
  • [摘要]本文采用社会运动理论中的资源动员、政治过程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研究中国城市的业主维权运动。笔者将宏观的利益集团社会政治视角与中、微观的维权运动动员机制结合起来,考察影响业主维权运动的主要因素。笔者在北京市小区维权案例中发现,在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领域,以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为主体,包括房管局小区办、地方法院和街道办事处等相关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在内的、一个具有分利性质的房地产商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该集团的强势地位,使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敢于普遍而广泛地侵害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这正是业主维权运动兴起的深层原因。维权骨...
  • 作者:

    张磊;

  • 全文[ PDF 1133.0 KB ] 2005.20(6)  共有 2945 人次浏览
  • 产权怎样界定——一份集体产权私化的社会文本
  • [摘要]产权界定,作为一种当事人之间缔结或改变权利合约的互动过程,无疑是经济生活史上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集体企业改制的某些经验事实表明,社区集体产权主要不是一种市场合约性产权,而是一种社会合约性产权。这种社会性合约既不是某种有意识设计的制度,也不是社会关系的自然表达,而是特定行动关系协调的产物,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和谐秩序。在市场合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它有可能以非正式的方式比较好地处理和解决社区内部的合作问题和产权冲突,具有界定和维护社区产权秩序的作用;但是在制度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这种作用就十...
  • 作者:

    折晓叶,陈婴婴

  • 全文[ PDF 1110.0 KB ] 2005.20(4)  共有 2401 人次浏览
  • 再访涂尔干——现代经济中道德的社会建构
  • [摘要]涂尔干的一个卓越贡献,是从现代经济中辨识出了作为其后果与构成的道德性因素。本文将其概括为涂尔干的“道德性视角”。研究表明,涂尔干的道德性视角,不仅是对正统经济学“去道德化”倾向的一个有力批判,更是引领经济社会学的转向,即把社会结构分析与道德分析整合起来的桥梁。以此为基础,本文从涂尔干道德性视角中,引申出了可构成这种整合基础的三个理论命题。最后,笔者以雇佣关系中的道德为例,提出在持久性关系中,经济道德通常是一种遵循莫斯“礼物交换”过程的社会建构。
  • 作者:

    汪和建;

  • 全文[ PDF 813.0 KB ] 2005.20(1)  共有 3095 人次浏览
  • “银花赛”:20世纪50年代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
  • [摘要]本文选择50年代陕西关中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场以妇女为主体的劳动竞赛———“银花赛”,通过大量的口述访谈和文献档案分析这场社会动员背后的多种因素,呈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如何与妇女解放的策略交织在一起,如何在推动妇女走向社会的同时制造并维持了社会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不平等。
  • 作者:

    高小贤;

  • 全文[ PDF 627.0 KB ] 2005.20(4)  共有 3417 人次浏览
  •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
  • [摘要]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试验,以往外国学者的研究都将解决城市就业和人口问题作为领导人发动这场运动的动机。现在可参考的资料并不支持这种似乎合理的解释,因为正是在城镇青年下放的同时,发生了大规模的城乡劳动力的对流。本文重点分析了1968至1980年的上山下乡运动,认为毛泽东防止修正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建立政治新秩序的动机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但是这个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它没有得到知青和他们的父母的拥护,从70年代末开始,公开的抵制出现,最终以上山下乡政策的结束而告终。虽然这场运动的确培养了很独特的一代,但是下乡...
  • 作者:

    潘鸣啸;

  • 全文[ PDF 807.0 KB ] 2005.20(5)  共有 3653 人次浏览
  • 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
  • [摘要]专业性社团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北京大学公民社会团体研究中心的调查 ,作者发现 :由于国家的卷入 ,专业性社团的自主性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在具有法团主义特征的社团监管体系下 ,专业性社团享有垄断地位。绝大多数专业性社团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形成的 ,也就是所谓“由组织出面组建” ;虽然国家不再为专业性社团提供财务支持 ,但业务主管单位通过领导人选择有效地控制着专业性社团的活动。为了能够继续维持其垄断性地位 ,专业性社团大多也不积极寻求社团自主性的强化。由于国家主义的遗产 ,国家与专业性团体的这种法团主...
  • 作者:

    顾昕,王旭

  • 全文[ PDF 676.0 KB ] 2005.20(2)  共有 3129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收入分配中的集团因素:1986-1995
  • [摘要]本文分析城市在改革以来造成收入分化加剧的制度性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集团类别,如地域、行业、所有制类型和工作单位,不仅定义了当时收入分配的规则,这些重要的制度性因素在形成中的市场经济中也得以延续,它们组成了改革以来促成收入分化快速增长和新的社会分层模式的制度性基础。个人收入由于不同的个人特征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收入分配还清楚地显示了依据这些集团类别分化的模式。各集团通过各种策略谋求集体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内部平等。从收入变化的结构上看,收入分化的加剧正是因为集团间收入差异的快速上升。在收入分化...
  • 作者:

    王天夫,王丰

  • 全文[ PDF 775.0 KB ] 2005.20(3)  共有 2279 人次浏览
  • 男孩偏好的再考察
  • [摘要]国内已有的对农民生育行为的研究在个体与结构或者微观与宏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布迪厄明确反对机械论的结构主义和目的论的个人主义,反对在结构与能动、系统与行动者、集合体与个人之间进行二者择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选择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作为指导经验研究的框架。研究发现,尽管在过去的百年左右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地区的农民所经历的社会轨迹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由于可能性空间的限制,农民对男孩的偏好依然顽强地存留了下来。
  • 作者:

    王文卿,潘绥铭

  • 全文[ PDF 779.0 KB ] 2005.20(6)  共有 2867 人次浏览
  •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
  • [摘要]本文批判地总结了20世纪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三大视角:社会变迁、国家和社会的结构及结构性行为以及社会运动的话语(即变迁、结构,话语)。任何社会运动或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三个因素,但这三个因素之间却没有一成不变的逻辑关系。因此,建立一个不随时空和情境而变的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系统性理论是不可行的。但是,这三个因素之间也不是没有关系。特别是对于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革命来说,这三大视角的核心和有机连接点,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对社会运动或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在...
  • 作者:

    赵鼎新;

  • 全文[ PDF 1993.0 KB ] 2005.20(1)  共有 3030 人次浏览
  •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构性风险
  • [摘要]经济社会学,特别是其中的制度学派,在美国90年代以来的发展,为我们分析当今中国经济面临的局面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视角。从宏观制度的层面来看,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国际金融与贸易秩序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由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的转变,以及资本跨国界的自由流动,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制造出四个结构性条件,即出口严重倚赖美国市场、资源与能源利用的严重非经济性、GDP严重倚赖出口,以及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中国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实现浮动汇率和开放...
  • 作者:

    高柏;

  • 全文[ PDF 518.0 KB ] 2005.20(4)  共有 2716 人次浏览
  • 五饼二鱼:社区运动与都市生活
  • [摘要]本文以台北市的一个邻里社区为例 ,记录了都市居民寻求新生活意义的一段过程 ,主要讨论 2 0世纪 90年代末期的社区动员对都市社会生活与文化意义的影响 ,试图了解一个因公园保存运动激起市民参与的都市移民社区 ,其居民生活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 ,这个影响又如何改变社区运动的进程。本文认为都市居民寻求安身立命是一动态、开放且有时充满矛盾冲突的过程 ,都市空间陌生与快速变动的特性 ,都市问题的琐碎与复杂性 ,以及都市移民离乡背井的心灵冲击 ,使得都市生活充满不确定与挑战性 ,社区运动因此代表一个集体的寻求地方感觉和在地想象的过程 ...
  • 作者:

    庄雅仲

  • 全文[ PDF 645.0 KB ] 2005.20(2)  共有 2437 人次浏览
  • 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20世纪中后期以来,怀旧成为现代性视域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件。它是人的一种意识行为,是一种历史感和价值论,且带有审美体验的性质。现代怀旧体现了作为一种幻想文化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文化冲突,它顺应并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心灵宁静的需求,反映了现代精神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浸染和改变
  • 作者:

    赵静蓉;

  • 全文[ PDF 441.0 KB ] 2005.20(3)  共有 6967 人次浏览
  • 社会变迁的折射:20世纪50年代的“毛人水怪”谣言初探
  • [摘要]论文回溯了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几个省的“毛人水怪”谣言,指出这一谣言爆发是当年社会巨变的一种反应;谣言的实质是被重新建构的集体记忆。在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中,社会变革的受冲击者起了关键的作用;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民众呈现出集体行为的非理性,同时也存在理性的成份。
  • 作者:

    李若建;

  • 全文[ PDF 588.0 KB ] 2005.20(5)  共有 2708 人次浏览
«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