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社会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
  • [摘要]社会史是历史学学科内方兴未艾却仍有许多争议的领域,同时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所注目的领域。本文认为,正是因为与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结盟,才产生了社会史,故而社会史与其说是历史学的学科分支,不如说是一种新的历史范式。只有在与社会科学学科的不断对话和批评中,这种新的史学范式才能得到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均可得到互惠
  • 作者:

    赵世瑜

  • 全文[ PDF 325.0 KB ] 1998.13(5)  共有 1974 人次浏览
  • 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
  • [摘要]理性主义自来是经济学家的信条,“经济人”假设正是以理性算计为基础的。但是这一信条愈来愈受到人类社会实践的挑战。就对社会学而言,缘自古典的“社会何以可能”的基本问题,正在与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理性行为”日渐密切地结合起来,融会为一个问题,即“统一理性是否可能”,并以现代性问题的转换形态摆放在整个社会科学的面前。这或许为打破18世纪以来在社会科学专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壁垒提供了某种契机
  • 作者:

    汪丁丁

  • 全文[ PDF 310.0 KB ] 1998.13(2)  共有 1791 人次浏览
  • 老工业基地的失业治理:后工业化和市场化——东北地区9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调查
  • [摘要]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当前伴随着银根紧缩和产业结构调整再次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通过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查,作者认为,城市职工下岗引起的失业,是结构性失业和转轨性失业的问题,带有某些“后工业化”的特征,而后工业化过程的开始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可能是一种长期的局面。对此,作者提出“扩大教育、推迟就业”的缓解失业举措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330.0 KB ] 1998.13(4)  共有 2018 人次浏览
  • 传统中国社会政治与现代资本主义——韦伯的制度主义解释
  • [摘要]中外学术界在论及韦伯对传统中国为什么未能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解释时,强调韦伯有关儒教伦理缺乏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忽视韦伯对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的制度分析。本文认为,后者在韦伯的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韦伯称传统中国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家产制。一方面,国家权力专断、随意而无所不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财政与统一的官僚制度,国家控制社会的能力十分有限。这样,国家既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规则,又阻碍异质制度因素在旧体制内出现。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449.0 KB ] 1998.13(3)  共有 2402 人次浏览
  • 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
  • [摘要]本文运用下岗职工问卷调查资料,通过对下岗职工获得的经济和就业支持的分析,探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形态。结果发现,在对他们的经济和就业的支持上,政府、企业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街道组织、非正式社会网络,包括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社会功能的剥离,社会支持结构已经从改革前资源主要由国家通过单位向个人提供的一元化结构,逐步转变为社会资源分布的多样化和社会支持的多元化结构。社会支持结构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转变...
  • 作者:

    丘海雄,陈健民,任焰

  • 全文[ PDF 220.0 KB ] 1998.13(4)  共有 2455 人次浏览
  • 方法论的关系论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应用
  • [摘要]作者认为成熟的亚洲社会心理学的标志,不是它获得的有关亚洲人的知识本身,而是它用来创造关于社会行为的一般性知识的特殊方法。方法论的关系论是亚洲社会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可以作为分析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普遍性的概念框架。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作为方法论的关系论的基本观点。通过对儒家文化中的关系支配性、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等问题的讨论,作者分别说明了方法论的关系论在中西文化中的适用性。作者指出,在应用方法论的关系论时,也要注意关系本身的文化差异
  • 作者:

    何友晖,彭泗清

  • 全文[ PDF 286.0 KB ] 1998.13(5)  共有 1704 人次浏览
  • 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上)——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
  •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对于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状况作出澄清。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实质上是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方法论分裂状态的反映。本文借助科学哲学的理论成果对于社会学方法论的诸二元对立进行了分析。指出,传统上被认为构成了社会学方法论之根本对立的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间的对立只在发现的程序层面上存在,而在验证的逻辑层面上消失。因此,两者间不存在本质的对立。而理解的方法与实证的方法则在验证的逻辑上分别对应于本质上不同的方式,它们之间的对立才是根本性的。最后,本文...
  • 作者:

    覃方明

  • 全文[ PDF 275.0 KB ] 1998.13(2)  共有 1805 人次浏览
  • 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下)——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
  • [摘要]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下)———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覃方明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理解的方法与实证的方法之间的对立。就所谓“理解”的方法而言,按照社会学中主流观点的诠释,由韦伯所首倡的理解的方法乃是这样一种研究程序,即通过研究者的...
  • 作者:

    覃方明

  • 全文[ PDF 338.0 KB ] 1998.13(3)  共有 1861 人次浏览
  • 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
  • [摘要]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观察与理解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探讨当前社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研究表明:1、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依据的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孩子比其父辈、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2、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途径已经发生从单一到多样的变化,文化传递的方向也发生部分的改变。与传统社会中几代人分享大致相同的食物知识体系和主要依靠代际之间自上...
  • 作者:

    ?郭于华

  • 全文[ PDF 320.0 KB ] 1998.13(1)  共有 1858 人次浏览
  • 沿海地区再就业的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以广东省为例
  • [摘要]文章在概括了沿海地区再就业的四个特点后,分析了劳动力资源供求失衡、产业之间竞争、企业之间竞争和劳动者之间竞争等因素对再就业形势的影响,提出了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方法解决沿海地区再就业的总体思路。从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新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就业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政府在再就业问题上的职能、加大培训力度和建立相关预警系统等方面,探讨了沿海地区解决再就业的途径
  • 作者:

    谌新民

  • 全文[ PDF 248.0 KB ] 1998.13(4)  共有 1835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村农业和非农业增长与区域差距
  • [摘要]关于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不平等是加剧了还是减缓了的问题,学术界争论不休。本文用1985-1991年间县级有关资料,分析了农业与非农业发展对区域间不平等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国县域间非农业发展较之农业发展更显不平衡。因在农村总产值中非农业份额日益增长,导致农村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分析发现,农业增长呈现绝对趋同的趋势,而非农业增长则呈发散趋势。非农业部门的发散趋势可由其对城市经济的依托和对人力资本的依赖得到解释。在农村就业不足的推动下,非农业与农业显示互利作用,因此,农业不平等与非农业不平等互相强化
  • 作者:

    彭玉生

  • 全文[ PDF 427.0 KB ] 1998.13(6)  共有 1453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意识
  • [摘要]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意识本刊评论员中国社会学经过18年的恢复和重建,到现在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可以说恢复和重建的任务基本完成了。今后当然还要扩大队伍,开辟新的领域,形成新的分支学科,但是主要任务、主要困难不在这里,而在于加强学术建设,而学术建设的灵魂是学... 
  • 作者:

    本刊评论员

  • 全文[ PDF 81.0 KB ] 1998.13(1)  共有 2315 人次浏览
  • 西方社会政策概念转变及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 [摘要]本文阐释西方学者对社会政策概念理解的转变而建构一个社会政策概念架构。它是用来分析福利制度背后的理念、制度安排、政策输出及分配结果的。西方福利国家经验所显示的社会政策界定是,从资源分配走向社会关系分配。同时,将福利制度处理为再分配范畴也不再合适。因为,社会政策可以对经济发展起积极的作用。针对这些论述,本文基于经济改革下中国的处境,探索其福利制度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及社会议程
  • 作者:

    王卓祺,雅伦·获加

  • 全文[ PDF 222.0 KB ] 1998.13(5)  共有 2340 人次浏览
  • 为什么“送法上门”?
  •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下乡收贷”的案例,对“送法上门”这一普遍现象作出分析。“送法上门”是国家司法权力在边缘地带试图建立自己权威,使国家的秩序得以贯彻的一种努力。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国家虽已建成,但在许多局部地区尚未实现,这是法制未能在农村落实的原因之一。
  • 作者:

    苏力

  • 全文[ PDF 300.0 KB ] 1998.13(2)  共有 1754 人次浏览
  •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 [摘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 作者:

    夏建中

  • 全文[ PDF 207.0 KB ] 1998.13(4)  共有 3635 人次浏览
  • 简评典型组讨论方法的应用
  • [摘要]使用典型组讨论方法可以用来收集定性资料。本文在介绍并讨论调查方法的定义、操作要求、有关技巧、方法的由来和发展、局限性和优势的基础上,以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应用该方法调查农民的性别偏好的过程研究实例,简评此方法的优劣
  • 作者:

    李冬莉

  • 全文[ PDF 198.0 KB ] 1998.13(1)  共有 1613 人次浏览
  • 虚拟与真实的浑沌化——网路世界的实作理路
  • [摘要]网际网路具有许多既有传播媒体所缺乏的特点,诸如:隐匿性、多方同时可及性、开放性、自衍性、可区隔性与资讯可储存和再现性等等。因此,在传播的效率和效益上,网际网路具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威力。尤其,在资本主义之经济体制的主导下,两者的结构理路交相辉映,蔚成为一个现代的怪物法兰根斯坦,反噬他的主人——人类。网际网路的出现,加剧了拟像更加大量地漂浮在人的世界里,同时强化了社会中早已成形的欲望体系和消费体系。这样的发展结果,使得传统“拟像”与“真实”间相对明确的区隔变得更为模糊、暖味,严重的话,最后终将导致两...
  • 作者:

    叶启政

  • 全文[ PDF 319.0 KB ] 1998.13(3)  共有 1703 人次浏览
  • 香港政府在资本主义化城市发展中的角色
  • [摘要]西方城市社会学中有经典的“芝加哥学派”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之争论。前者认为城市的发展取决于“自然”或“生态力量”;后者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府,扮演了积极干预角色,营造了有利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城市化发展。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生活在香港的经历,目睹了香港的社会变化,并引用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有关城市化发展的理论更能解释香港城市化过程,即:香港城市化是由于港英殖民地政府积极介入的结果,而非纯粹由市场的“无形之手”“自然地”影响香港,使其成为亚洲“四小龙”...
  • 作者:

    ?徐永德

  • 全文[ PDF 213.0 KB ] 1998.13(5)  共有 2521 人次浏览
  • 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
  • [摘要]国外有关城市社区运行规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①社会变迁对城市社区的影响;②城市社区运行机制与过程;③城市社区类型。这些研究大都以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为背景,不同经济社会类型的国家间的比较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对城市社区概念的不同理解与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上的意义与价值
  • 作者:

    程玉申,周敏

  • 全文[ PDF 235.0 KB ] 1998.13(4)  共有 1937 人次浏览
«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