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序冯钢的《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
  • [摘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这是我读冯钢这部力作的总体印象。 我常把自己的读书方法戏之为“篡改法”,也就是说我常用我的理解、生发去延伸书本上的思想。必然,这其中肯定夹杂某些只属于我而又不一定为人认可的感想、联想乃至于幻想,把这些“想”当然的思绪诉诸于文字就几乎是东拉西扯了。
  • 作者:

    谷迎春

  • 全文[ PDF 298.0 KB ] 1992.7(4)  共有 2317 人次浏览
  • 国有企业职工内部阶层分化的现状——国营大连造船厂职工调查
  • [摘要]在我国迈向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分化是无可回避的社会现象。阶层分化是社会分化的基本类型之一。我国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以来,职工的阶层分化状况如何?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国营大连造船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这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内部职工的层化现象出现了新的特征,并呈进一步分化的态势。这种层化特征,通过不同层次职工在经济利益、社会地位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表现出来。
  • 作者:

    ?冯同庆,许晓军

  • 全文[ PDF 519.0 KB ] 1992.7(6)  共有 2374 人次浏览
  • 推荐《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
  • [摘要]非西方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有关非西方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则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自本世纪50—6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产生以来,有关的争论就没停止过。
  • 作者:

    潘淏

  • 全文[ PDF 75.0 KB ] 1992.7(4)  共有 1803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兼与张奎良同志商榷
  •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系统研究,力图澄清一些理论上的偏颇,从而对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能够有比较完整准确的理解。同时,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了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在东方革命和中国革命中的指导作用,并基此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一些理论问题作出尝试性的探讨。 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启发主要有:着眼于生产方式的改革,将其作为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实质内容;从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出发促进商品经济建设、调整所有制结构、坚持各个领域改革的配套与系统工程;改革与开放应相辅...
  • 作者:

    刘在平

  • 全文[ PDF 1104.0 KB ] 1992.7(1)  共有 1602 人次浏览
  • 产业组织面临的双趋避冲突
  • [摘要]作者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对产业组织深化改革中目标抉择的双趋避冲突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产业组织把增强活力、强化竞争机制、促进组织分化作为深化改革战略目标的必要性;揭示了在过去十年里,产业组织目标抉择中动摇不居、犹豫不决的失误及其成因,并提出了有效抉择的对策和建议。
  • 作者:

    李庆善

  • 全文[ PDF 565.0 KB ] 1992.7(6)  共有 1834 人次浏览
  • 论激励
  • [摘要]作者在分析了近年来流行于国内理论界及产业组织中的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称作人文激励模式的假设。这种激励模式要求人们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社会的和精神的激励为主,实行广泛的社会、精神和物质激励相结合。
  • 作者:

    李庆善

  • 全文[ PDF 550.0 KB ] 1992.7(3)  共有 1564 人次浏览
  • 演化中的三维社区结构
  • [摘要]作者基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认为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结构性要素——新型中介社区,并由此建构起在三维基础上的具有新型整合关系的社区结构。新型中介社区的特点主要是亦城亦乡、非城非乡性,与城、乡两社区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性。新型中介社区的兴起,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要素间的隔绝状态,呈现出城乡一体化趋势;改变了以往城市剥削农村、工业剥夺农业的利益格局,建立起“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和“以工建农”的新模式;部分地改变了脑体关系,使脑力劳动者与农村体力劳动者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作者对三维社区...
  • 作者:

    王颖

  • 全文[ PDF 539.0 KB ] 1992.7(5)  共有 1540 人次浏览
  • 我国人口素质并未出现逆淘汰——与周孝正同志商榷
  • [摘要]本文运用遗传学理论对我国人口素质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人口素质并未出现逆淘汰,也不会出现逆淘汰。同时又认为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出现了相对缓慢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完善落实好计划生育政策并积极开展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 作者:

    李训仕

  • 全文[ PDF 403.0 KB ] 1992.7(6)  共有 2299 人次浏览
  • 符号、书与知识分子
  • [摘要]什么是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定义。如同以往的一切定义受到挑战一样,“人是符号动物”的命题也因人类正在教会猩猩手语而受到挑战。我们只好补充说,人是创造与运用符号的动物。知识分子是使用某种特殊符号系统的人,因而他们最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及其文明有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可记载的符号系统,使用它的知识分子,符号赖以呈现的“物质衬体”,三者间有着种种特定的历史关系,并共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动因。与纸草、泥板这些衬体相联系的是祭司阶层,与甲骨相联系的是亚士,与竹简相联系的是史官,与纸相联系的是科举和书生。古代中国因找到和发明了更...
  • 作者:

    ?郑也夫

  • 全文[ PDF 811.0 KB ] 1992.7(4)  共有 1941 人次浏览
  • 关于职工劳动积极性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 [摘要]职工劳动积极性是指劳动者主动自觉地按要求去充分发挥能力,完成本职工作或创造性地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劳动积极性的因素一般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本文认为需要以企业中的人和群体为核心进行综合性的、全面的分析。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积极性关系,笔者提出如果企业的职工劳动积极性不高,只要职工数量合理、设备先进、工作程序合理、劳动条件优越、经营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仍可以创造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 作者:

    王处辉

  • 全文[ PDF 466.0 KB ] 1992.7(3)  共有 1504 人次浏览
  • 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社会动员
  • [摘要]在民国初期的5年中,全国出现了107个经济团体,形成了一个空前的高潮。这是社会各界在辛亥革命为之奋斗和开创的民族、民主和民生主义精神鼓舞下兴起的。经济团体的勃兴体现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动员作用。辛亥革命的这一社会动员作用虽然带有某些局限,但是在总体上仍给中国经济近代化造就了一个比较广泛而稳固的社会基础。
  • 作者:

    虞和平

  • 全文[ PDF 842.0 KB ] 1992.7(5)  共有 1658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与韦伯:关于东方社会落后原因的探讨
  • [摘要]马克思和韦伯都曾对东方社会落后原因进行过研究。虽然探讨的角度和方法不尽相同,但结论似乎很接近。马克思对该问题的解释并非仅仅停留在说明不发达的生产力导致自然经济结构停滞不前,而是强调了土地所有制形式阻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堵塞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韦伯对该问题的解释常被理解成“文化决定论”,但事实上他更多地是从社会政治结构方面来分析东方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并合乎逻辑地将这种政治结构形成的根源归结到土地所有制结构上。作者认为,马克思与韦伯对东方社会落后原因的探讨不仅近似“殊途同归”,而且从韦伯的理论中可以明...
  • 作者:

    冯钢

  • 全文[ PDF 1074.0 KB ] 1992.7(1)  共有 1999 人次浏览
  • 雷洁琼名誉会长的书面发言
  • [摘要]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社会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召开的社会学学术年会,主题是“当前中国社会变迁与小康社会”,我因正在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能前往参加,特寄上发言稿,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
  • 作者:

    雷洁琼

  • 全文[ PDF 75.0 KB ] 1992.7(4)  共有 1658 人次浏览
  • 文化和文化的社会价值
  • [摘要]本文从信息科学角度谈文化,把文化看作社会运动的信息内涵,认为文化是“人所掌握的主观信息及其社会形式”。文中对文化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分析,并对信息时代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质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 作者:

    蔡俊生

  • 全文[ PDF 651.0 KB ] 1992.7(6)  共有 1560 人次浏览
  • 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衰败过程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
  • [摘要]文章重点对中国19世纪末不可逆转的政治衰败的过程及其前因后果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剖析。作者认为,清王朝政权结构的脆弱性构成了政治衰败的内部动因,而西方文明的挑战则构成了政治衰败的外部动因。辛亥革命虽然顺理成章地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并没能扼止政治衰败的过程;相反,由于革命后权威危机的出现及其应对措施的失败,这一衰败过程进一步加深,几达于政治分裂和社会解体的程度。20世纪初叶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因之而丧失殆尽。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1130.0 KB ] 1992.7(2)  共有 1823 人次浏览
  • 我国八大城市劳动力择业意愿研究
  •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大城市劳动力人口的择业意愿出现新的变化趋势,“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持续低水平待业率、分配格局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行业间的差别造成的“示范效应”、教育工作的某些失误以及待业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当前城市劳动力择业意愿的“超前”发展。对此,作者提出了保持适当待业率、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加强就业指导的三方面对策,以实现“以压促变”、“以优适变”、“以教引变”之目的。
  • 作者:

    冯端翊

  • 全文[ PDF 590.0 KB ] 1992.7(3)  共有 1689 人次浏览
  • 广州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调查分析
  • [摘要]本文是关于广州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实证应用研究。文中运用定量、定性方法分析了人口、经济、政策发展、社会保险现状及发展职工社会保险的作用与影响,描述了历史、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分析认为,职工老龄化、费用上涨、竞争风险的增加和改革开放中新出现的情况与问题,使昔日的“企业办社会”再也无法维持下去,要求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主张将企业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作为其开办注册经营的一个独立性成立条件;在社会保险费缴纳中,以企业支付80%~90%、职工个人支付10%~20%为宜,政府可不直接出保险费;政府在社会保险体系中...
  • 作者:

    项天保

  • 全文[ PDF 781.0 KB ] 1992.7(4)  共有 1818 人次浏览
  • 略论瞿秋白的社会学思想
  • [摘要]瞿秋白的《现代社会学》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学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初步建构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本文从一般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瞿秋白在该书及其他有关著作中表述的社会学思想及其特点。
  • 作者:

    季甄馥

  • 全文[ PDF 550.0 KB ] 1992.7(6)  共有 1923 人次浏览
  • 1990年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又回升到世界第70位
  • [摘要]选择重要的社会指标组成指标体系,以此对世界120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所做的综合评估已进行了四次。根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16个社会指标并采用综合评分法,对百万以上人口的120个国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990年我国综合得分69分,比1989年增加了2分,居世界位次由71位回升到70位。比40个低收入国家平均55分高14分,比55个中等收入国家平均83分低14分,比高收入国家平均144分低75分。可见,在我国与中、高等收入国家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299.0 KB ] 1992.7(5)  共有 1433 人次浏览
  • 工人转工意愿的分析——广州重型机械厂的研究
  • [摘要]本文旨在从整体的层面描述和解释工人的转工意愿,从个体的层面分析影响转工意愿和转工类型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及转工类型不同者在工作行为上的差异。 研究资料取自1988年12月在广州重型机器厂所做的工人工作情况问卷调查,主要利用多元回归和多元判别分析技术分析资料。结果发现所建立的多元回归和多元判别模型的解释力和判别力是中等的;组织归属、机会评估、功利满足、工作年限与转工意愿有关;稳定型、犹豫型和离心型三组人的最大区别是组织归属、机会评估、功利满足、人际满足;工作行为方面表现最好的是稳定型,其次是豫犹型,最差是离心型。...
  • 作者:

    丘海雄

  • 全文[ PDF 828.0 KB ] 1992.7(3)  共有 1665 人次浏览
«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