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学的实用性格——兼谈社会学的学科建设问题
- [摘要]本文在综合前人的论述和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学具有实用性格,从历史传统、知识来源和现实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的相关因素,并对其最终实现的应用价值的大小作出评价。与此同时,本文对部分由不适当的实用取向引发的社会学研究中的非学科化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在坚持社会学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前提下如何进行社会学的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
- 作者:
丘海雄,严祥军
- 全文[ PDF 821.0 KB ] 1991.6(6) 共有 1965 人次浏览
|
|
- 论老有所为价值观
- [摘要]本文作者从老年知识分子群体的调查研究入手,分析了不同的老年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不同晚年生活方式。文章将老年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分为进取型和失落型、活跃型和寂寞型、安养型和孤独型等三组类型,反映了奉献和索取、社会角色转换与生活适应能力、现实生活与期望值的矛盾。其矛盾的核心在于为与不为、乐与不乐、养与不养。为、乐、养三者的关系反映了不同的老年价值观。在比较和鉴别中,人们认为,以为带养,以乐促为的老有所为价值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养老观。其主要特征在于养和为关系的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在于奉献,判断标准在于尊重知识和人才,...
- 作者:
董之鹰
- 全文[ PDF 334.0 KB ] 1991.6(3) 共有 1909 人次浏览
|
|
- 家庭的生产和历史分期探讨
- [摘要]家庭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处于动物状态时期。由动物、半动物家庭到人类家庭是一个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过程,是与发情期消失、高级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狩猎、定居等因素的出现分不开的。人类家庭的文化因素以一定的生物因素为前提,生物因素的演进促进文化因素的产生、发展;文化因素的产生,又保障了家庭中的生物学关系,并使其具有文化性,导致与动物家庭根本不同的文化、社会因素得以控制、调节生物因素的人类家庭的形成。 最初的人类家庭,是一个依附于较大群体的、不稳定的、建立在两性关系基础上的小联合体,其结构模式...
- 作者:
王玉波
- 全文[ PDF 798.0 KB ] 1991.6(4) 共有 1902 人次浏览
|
|
- 关于家庭史的交叉研究
- [摘要]本文认为,传统的家庭史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它还停留在史实“还原”的低层史学阶段;客观的家庭形式与社会变迁的相互作用促使了国外家庭史学家着眼于从社会生态学即跨文化角度研究都市化过程中的家庭,其中包括对女权运动和家庭观念等制约性变量的考察,以期对家庭的历史行为进行全方位的透视;交叉学科的家庭史主要运用人口统计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和方法,目前尚未形成一般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继续从传统史学方法中跳出来;未来的研究将充分借助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成果,沿着时、空互补的方向发展;各学科内部的替换...
- 作者:
张允熠,颜士敏
- 全文[ PDF 658.0 KB ] 1991.6(6) 共有 1543 人次浏览
|
|
- 安乐死:社会学的考察
- [摘要]“安乐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从语源学的意义上讲,“安乐死”一词出自希腊文euthanasia,本意指“愉快的死亡”。在现代西方文献中,它成了“无痛致死”或“慈善致死”的同义语。前者强调的是死亡状态,后者强调的是死亡方式。不管人们从哪种角度去看待安乐死,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病人在死亡前的痛苦,或者人为地缩短死亡过程。学术界一般根据是否对死亡过程进行干预,区分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根据病人是否提出要求,区分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探讨并实施“安乐死”不仅需要人类生死观念的变革,而且有...
- 作者:
汪堂家
- 全文[ PDF 432.0 KB ] 1991.6(3) 共有 2677 人次浏览
|
|
- 抽样调查计算机数据文件的形成过程和质量管理——兼谈社科研究人员与计算机软件人员的协调
- [摘要]抽样调查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质量管理,直接涉及到抽样调查统计结果的信度及课题调研的分析结论。为此,需要科研人员与软件人员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本文从数据文件检查的要点、形成数据文件过程的要点、科研人员应提供的支持条件及科研人员与软件人员之间的协调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运用计算机的研究技术对确保研究质量的重要性及具体要求。
- 作者:
周基玉
- 全文[ PDF 363.0 KB ] 1991.6(5) 共有 1452 人次浏览
|
|
- 当前职工对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问题研究
- [摘要]如何推进价格改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本文从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客观实际出发,根据职工物质生活变化的状况,综合分析了职工对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对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总体上是逐步提高的;但职工收入的不均衡变化使不同职工群体的承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连年的物价上涨给职工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同职工群体因此而受到的损失程度也是不同的。本文还对1990年出台的几项重要价格改革措施对职工生活的影响作了分类和综合的研究,进而对当前和今...
- 作者:
张建国,刘志猛,弥鉴
- 全文[ PDF 825.0 KB ] 1991.6(4) 共有 1749 人次浏览
|
|
- 试论中国近代化的概念涵义
- [摘要]本文首先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普遍特征出发分析了中国近代化的特点,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起点、阶段,概括了中国近代化的被动性、复合性、非自主性和非统一性等特点,分析了这些特点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方式和结果产生的重大影响。
- 作者:
虞和平
- 全文[ PDF 589.0 KB ] 1991.6(2) 共有 1919 人次浏览
|
|
- 论现阶段我国人民的需要结构
- [摘要]本文认为,在我国人民的温饱需要已基本满足的现阶段,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目的的明确性和针对性,必须探明人民的需要结构及其具体内容。作者根据实际调查,从我国人民丰富多彩的具体需要中筛选出45种主要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需要结构的九层次论,进而对我国各利益群体的需要状况和利益要求作了具体的考察分析。
- 作者:
于真,刘世奎
- 全文[ PDF 879.0 KB ] 1991.6(4) 共有 1775 人次浏览
|
|
- 关于元代社会风尚的几个问题
- [摘要]元朝蒙古游牧民族的文化伴随着武力进入内地,形成了对传统汉族封建文化的冲击。本文试图就游牧民族文化带入内地后,出现的社会风尚方面的某些变化,作点粗浅的介绍。
- 作者:
韩志远
- 全文[ PDF 710.0 KB ] 1991.6(3) 共有 1600 人次浏览
|
|
- 日本社会指标的由来与发展
- [摘要]本文简明介绍了日本社会指标体系的形成过程,并着重具体列出了现在日本实用的社会指标体系,以供方兴的我国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参考。
- 作者:
张萍
- 全文[ PDF 543.0 KB ] 1991.6(1) 共有 1937 人次浏览
|
|
- 实证主义社会学面临挑战
- [摘要]从统一科学观的缺失到决定论原则的谬误再到价值中立观的玄想,文章系统评述了二战后日益流行的反实证主义思想各流派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提出的责难。作者认为,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对立突出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而这又根源于两派在本体论上的不同认识,从而在社会学中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研究范式,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研究要求下,它们都能产生出富有价值的成果。因此,在批判地借鉴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时,我们不可轻易地偏执于其中任何一方。
- 作者:
张小山
- 全文[ PDF 1069.0 KB ] 1991.6(5) 共有 2760 人次浏览
|
|
- 英美社会人类学家对中国家庭的研究
-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家族主义影响的国家,不研究中国的家庭,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国外学者,特别是社会人类学家,对研究中国家庭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使之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介绍了自库尔普以来英美社会人类学家对中国家庭研究的概况,包括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方面,提出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作者认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国外人类学家对由文化所导致的中西家庭的差异,更加敏感,更容易发现和重视,这对促进我们对我国家庭的认识,和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作者:
赵喜顺
- 全文[ PDF 491.0 KB ] 1991.6(4) 共有 2501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中国化道路的新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学原理》评介
- [摘要]怎样将产生于欧美的社会学中国化,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社会学重建十余年来理论建设的首要课题。于真、严家明主编,知识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社会主义社会学原理》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作指导,广泛吸收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积极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特征、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运行规律和机制、社会矛盾、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由此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
- 作者:
?邓剑秋,寇从俊
- 全文[ PDF 149.0 KB ] 1991.6(6) 共有 1593 人次浏览
|
|
- 民国人口特征论
- [摘要]《江汉论坛》1991年第3期忻平文章指出,民国人口问题与中国古代及世界各国不同,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缓慢的人口增长率。1936年101个县平均出生率为38.9‰。及至1949年,全国平均出生率为35—38‰。1936年全国平均死亡率为156.2‰,1938年为282‰,直到1949年,这个比率并未下降,从而使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年平均仅为2.56‰。
- 作者:
- 全文[ PDF 74.0 KB ] 1991.6(6) 共有 1633 人次浏览
|
|
- 中国1990年人均收入水平按贫富标准分类的构成
- [摘要]说明:1.表中贫困标准城镇是根据总工会、劳动部、财政部1988年确定的特大城市人均月收入不低于50元的标准,农 民是根据国家统计局1985年确定的200元以下为贫困线,1988年以来物价上涨较多,这个标准已明显偏低, 括号内数字为农民贫困线按300元以下作了调整,小康型标准是根据五等分法的第4个20%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71.0 KB ] 1991.6(6) 共有 1572 人次浏览
|
|
- 向下一个十年前进时的几点希望
- [摘要]中国社会学经过第一个十年的恢复和重建,成绩是显著的。当初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建立“五臓”,即学会、研究所、社会学系、图书馆、刊物和出版社等机构和阵地的任务,今天基本上都已实现,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调查研究成果,培养出来了一批人才,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引起了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大的重视。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167.0 KB ] 1991.6(1) 共有 1785 人次浏览
|
|
- 中国现代化与家庭变迁——第三届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 [摘要]由《家庭》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12月5~7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这次会议主题为“中国现代化与家庭变迁”,45名参加者来自全国15个省(市)和香港地区。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6篇,并就以下几个主题展开了讨论。
- 作者:
郑晨
- 全文[ PDF 247.0 KB ] 1991.6(2) 共有 1477 人次浏览
|
|
- 五城市家庭研究的得与失
- [摘要]作者结合自己参与“五城市家庭研究”的经历对这项研究取得的成果、产生的影响和明显的失误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就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 作者:
宋践
- 全文[ PDF 259.0 KB ] 1991.6(4) 共有 1549 人次浏览
|
|
- 明代流氓及流氓意识
- [摘要]一般说来,流氓是游民阶层的产物,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流氓的队伍会不断扩大。这是因为,一方面,部分游民进入城市,无正当职业,只能以歪门邪道糊口;另一方面,城居地主、权贵的增多,使某些爪牙、鹰犬之流,背后有了靠山。以明代而论,流氓闹得凶的,是成化以后,嘉靖、万历时期,更是猖撅一时。
- 作者:
王春瑜
- 全文[ PDF 384.0 KB ] 1991.6(3) 共有 1654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