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标题: | |
摘要: | “安乐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从语源学的意义上讲,“安乐死”一词出自希腊文euthanasia,本意指“愉快的死亡”。在现代西方文献中,它成了“无痛致死”或“慈善致死”的同义语。前者强调的是死亡状态,后者强调的是死亡方式。不管人们从哪种角度去看待安乐死,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病人在死亡前的痛苦,或者人为地缩短死亡过程。学术界一般根据是否对死亡过程进行干预,区分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根据病人是否提出要求,区分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探讨并实施“安乐死”不仅需要人类生死观念的变革,而且有赖于其他社会观念的更新。 |
英文摘要: | |
作者: | 汪堂家 |
作者单位: | 复旦大学哲学系; |
期刊: | 社会学研究 |
年.期:页码 | 1991.3:108-112 |
中图分类号: | |
文章编号: | |
关键词: | 生死观念; 死亡方式; 热门话题; 死亡过程; 美国医学; 西方文献; 活下去; 医疗技术; 它成; 医疗措施; |
英文关键词: | |
项目基金: | |
欢迎阅读《社会学研究》!您是该文第3132位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