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
  • [摘要]对于家庭背景与儿童学业成就间的关系,既有研究大多着眼于家庭背景对最终教育获得的影响,但教育获得是一个连续过程,对受教育过程缺少分析,就难以理解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受教育机会的过程性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基线数据(CFPS2010),探讨了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路径和机制。本文分析结果表明:(1)家庭通过其社会经济资源为儿童提供有差异的教育机会,进而影响儿童的学业表现;(2)家庭通过家长的教育参与和行为支持,培养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对其学业成就产生影响。进一步的探讨还发现,家庭背景对儿...
  • 作者:

    李忠路、邱泽奇;

  • 全文[ PDF 1945.0 KB ] 2016.31(4)  共有 7981 人次浏览
  • 注意力竞争——基于参与观察与多案例的组织学分析
  • [摘要]中国政府行为的一个特征是注意力的戴帽竞争而非直线竞争,即职能部门本可利用业务指导权开展工作,却选择借助党委政府的权威地位推动工作。本文通过近距离观察司法厅案例,对传统的多委托多任务理论进行带有中国色彩的改造性诠释和竞争性对话,提炼适用于分析戴帽竞争的多委托多任务框架。研究发现,在中国政府内部,多委托方的权威地位迥然有别,呈现三元差序格局。弱委托方单向依赖强势委托方,组内比较而非组间比较。多任务的激励强度首先取决于隶属委托方的权威地位,其次才是量化奖惩程度。这一结构总体内生了注意力的戴帽竞争行为。...
  • 作者:

    练宏;

  • 全文[ PDF 2955.0 KB ] 2016.31(4)  共有 3984 人次浏览
  • 转型期的家庭代际情感与团结——基于上海两类“啃老”家庭的比较
  • [摘要]“啃老”是转型期家庭领域充满结构性张力和矛盾意向的集中体现。在个体化和矛盾意向视角下,本文选取上海市的访谈案例,通过比较和谐与冲突的两类“啃老”家庭,分析家庭成员的不同认知策略及其对代际关系走向的影响,以此来展示家庭成员在利益、价值、情感方面的互构和张力,讨论传统与现代如何共同塑造当下的中国家庭生活。研究发现,当下中国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自反性并未导致家庭的个体化,相反,代际责任伦理在家庭成员的自反性生涯和协商实践中得以再造。社会转型强化了“亲子一体”的情感结构,让代际互助传统表现出了强大的文化抗...
  • 作者:

    刘汶蓉

  • 全文[ PDF 2620.0 KB ] 2016.31(4)  共有 4861 人次浏览
  • “刚”的人生态度与新知识分子——梁漱溟早期论中国文化的路向
  • [摘要]近代中国面临社会结构瓦解和人心困顿的双重危机,承担社会整合和道德教化职能的传统绅士日趋没落,而倾向变革的知识分子则采取了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在此背景下,梁漱溟系统地建构了一套“刚”的人生哲学,统合人性论与历史实在,并回应了东西文化的争论。一方面,“刚”以“浅易”的普遍抽象的意欲出现,成长为“艰深”的人生态度,统摄儒、佛、西三种世界文化;另一方面,作为“刚”的承担者的新知识分子,在“亲师求友”的团体中培育“刚”的人生态度,并从小群体走进农村社会,改造乡村。“刚”即梁漱溟孜孜以求的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
  • 作者:

    魏文一;

  • 全文[ PDF 2946.0 KB ] 2016.31(4)  共有 3459 人次浏览
  • 族裔聚居区的经济与社会——对聚居区族裔经济理论的检视与反思
  • [摘要]族裔聚居区是国际移民社会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它的发展与治理形态对于国际移民及其移居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族裔聚居区而展开的个体或群体行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从族裔聚居区内在的结构来分析其对族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移民社会融入的影响。本文在细致梳理族裔聚居区研究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检视族裔聚居区经济理论“从社会看经济”研究路径的内在逻辑,并剖析其分析概念和架构的局限所在,进而提出“从经济看社会”路径在未来族裔聚居区研究中的可能与可为。本文认为,“从经济看社会”有助于将族裔聚居...
  • 作者:

    狄金华、周敏;

  • 全文[ PDF 2471.0 KB ] 2016.31(4)  共有 4110 人次浏览
  • “交叉性”流派的观点、方法及其对中国性别社会学的启发
  • [摘要]本文对“交叉性”理论的起源、流变、基本方法、发展趋势及运用于中国本土研究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此理论是在美国民权运动推动下对“社会性别”理论的一种发展,同时也是在反思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对包括性别在内的各种范畴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分析。它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包含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三个阶段。本文还提出了此理论内部的矛盾,讨论了将其引入中国的必要性、局限以及可能的进一步发展。
  • 作者:

    苏熠慧;

  • 全文[ PDF 1927.0 KB ] 2016.31(4)  共有 7287 人次浏览
  • 市场纠纷与政府介入——一个风险转化的解释框架
  • [摘要]本文讨论市场治理中的政府介入问题,即宣称为规则制定者或市场监管者的地方政府为何会深度介入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纠纷。结合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本文建构了一个风险转化的理论框架,并用其解读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的一起借贷纠纷案例。研究表明,政府介入交易纠纷的过程,涉及经济风险向政治风险转化以及政府对风险转化的回应两个方面;法律的完备性、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联性、政府之于社会的可退出性,是影响风险转化的三个结构性因素;面对风险转化,政府感知到的潜在政治风险强度越大,越容易介入交易纠纷。本文为市场转型中的...
  • 作者:

    向静林;

  • 全文[ PDF 2789.0 KB ] 2016.31(4)  共有 4013 人次浏览
  • 井田制研究与近代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井田制研究及其意义
  • [摘要]长期以来,土地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而作为其源头的“井田制”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同时还作为“理想”与“现实”贯穿于历史的始终,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典问题。进入近代之后,在救亡压力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传统上对于井田制之“历史”、“理想”、“现实”三维度统一的理解也分裂了,呈现为“理想—现实”(今文经学)与“历史—现实”(古文经学)的两个极端。而在进入民国之后,在西方社会科学的影响之下,众多学者们开始在新的意义上探索井田制之三维度的新关联,同时也是试图通过重新理解传统,来探索中国走向现代社...
  • 作者:

    凌鹏;

  • 全文[ PDF 2070.0 KB ] 2016.31(4)  共有 3969 人次浏览
  • 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消费倾向——从生存性消费到发展性消费
  • [摘要]本文利用2013年CSS数据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消费倾向进行分析,发现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但受收入约束,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将消费进一步区别为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之后,显示的趋势是: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新中产阶层与之相反,其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发展性边际消费倾向却很高。由此可见,在顶层设计居民消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需要在生存性消费上瞄准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在发展性消费上瞄准新中产阶层和业主阶层。
  • 作者:

    张翼

  • 全文[ PDF 2636.0 KB ] 2016.31(4)  共有 5366 人次浏览
  • 局部作为整体——从一个案例看社区研究的视野拓展
  •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期,吴文藻结合人文区位学与民族志的相关论述,提出了有广泛影响的社区研究方法论。在本文中,作者借个人的一个既有研究案例说明这一方法论的内涵,并提出,要同时关照吴文藻所述的社区整体性与局部性,便应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人的社会关系领域之外。延伸有关文化的物质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论述,作者指出,作为一个“更大世界”的社区,除了是社会共同体之外,还包含超出社区边界并与之形成不同形式的关联性的半自然和自然世界、“精神世界”,及通过研究宇宙观与现实社会之间关系可以认识到的“抽象世界”。此外,作者还质...
  • 作者:

    王铭铭;

  • 全文[ PDF 3050.0 KB ] 2016.31(4)  共有 4032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