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国家、资本市场与多元化战略在中国的兴衰——一个新制度主义的公司战略解释框架
  • [摘要]本文采用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组织分析的理论框架,强调外部制度环境(国家和资本市场)在塑造大公司内部结构和战略中的作用,尤其是权力和合法性在组织变革中的关键角色。基于676家中国上市公司2000-2007年间的财务和公司治理数据以及相关深度访谈资料,本研究发现,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强有力地形塑了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或专业化战略。尽管多元化对业绩不利,但我国公司仍热衷多元化并由此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公司多元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国家和资本市场利用其政治和市场权力推行的“最佳”公司战略和组织形式,经由三种“制度同构”机制被企业采纳。本...
  • 作者:杨典
  • 全文[ PDF 958.0 KB ] 2011.26(6)  共有 3023 人次浏览
  • 韦伯的理性“进步”及其意义问题
  • [摘要]本文从理性“进步”及其意义问题切入韦伯的“理性化”的问题域,梳理了韦伯“进步”概念和理性“进步”概念的含义及其使用条件和范围,通过追问理性“进步”能否服务于与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相关联的人的生命的“意义”,讨论了理性“进步”的意义问题,尤其是科学“进步”及其意义问题,以期在特定的语境下加深对韦伯思想的理解,并为中国学界对有关“进步”问题的反思提供一点参考。
  • 作者:王俊敏
  • 全文[ PDF 883.0 KB ] 2011.26(2)  共有 2676 人次浏览
  • 流亡者与生活世界
  • [摘要]流亡作为舒茨的生活本身,构成了其思想的海德格尔式的“照面”(begegnen,encountered)。在此关照下,本文试图从舒茨的行动概念入手,通过将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置于德国社会理论的传统之中,来理解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作为一个具体的、实在的现代人的困顿,及其困顿的终极表现——流亡。而这一舒茨作品中不言而喻的组成部分也正是我们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理解其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基本出发点。
  • 作者:孙飞宇
  • 全文[ PDF 714.0 KB ] 2011.26(5)  共有 2610 人次浏览
  •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评维度的建立与验证
  • [摘要]本研究基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原型分析结果,对青少年群体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维度结构进行了探索和验证,旨在为开发测评工具提供依据。结果验证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维度结构由利他性、遵规与公益性、关系性以及特质性构成;以该结构为依据建构测评维度,其信度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构成测评维度的四因子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性良好;效标测试结果表明,四个维度的效标效度也良好。
  • 作者:

    张庆鹏; 寇彧

  • 全文[ PDF 523.0 KB ] 2011.26(4)  共有 2847 人次浏览
  • 房子与骰子:财富交换之链的个案研究
  • [摘要]在礼物—交换理论中,“互惠”是一个支配性的概念,费孝通提出的“反馈模式”也深受影响。本文基于一个浙江村落的民族志资料,考察了“家户经济”中财富的流通模式,并反思了互惠概念在解释中国社会方面的有效性及其限度。在村落和家户中,互惠行为的确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工作、交易、人情来往、赌博等。与此同时,在家户经济中,还有一些“不可转让之物”,如土地、坟墓、房屋等财产,这些“传家宝”只能向下逐代传递,而不能进入流通的领域。在这一意义上,在研究汉人社会时,运用费孝通的“反馈模式”,也应考虑他关于“根”的论述。...
  • 作者:赵丙祥 童周炳
  • 全文[ PDF 901.0 KB ] 2011.26(3)  共有 2291 人次浏览
  • 论公民宗教
  • [摘要]通过对卢梭的政治哲学和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的策略性折返,本文探讨了由贝拉重新诠释的公民宗教概念所隐含的某些基本命题,分析了可欲的公民宗教的性质、功能和建构原则。作者指出,公民宗教是现代社会之神圣性的非宗教表述,它的基础是法治和公民社会,建构公民宗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保卫名副其实的社会,为此必须坚守共和价值,并将民族道德与人类道德统一起来。 
  • 作者:

    汲喆

  • 全文[ PDF 472.0 KB ] 2011.26(1)  共有 2858 人次浏览
  • 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社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新兴经济体率先走出危机,拉动国际经济开始复苏,而西亚、北非众多国家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发生持续政治动荡,甚至导致国家权力易位。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在成功地抵御和渡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政治格局总体稳定、社会问题多发凸显。这种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巨大社会变迁的深刻社会背景,也促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成为我国发展的新的核心议题。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72.0 KB ] 2011.26(4)  共有 2196 人次浏览
  •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
  • [摘要]根据中国社会学百多年发展的轨迹和中国社会学前辈艰辛探索学科本土化的启示,在我看来,探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且正确的研究路径是: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正确总结“中国理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
  • 作者:

    郑杭生

  • 全文[ PDF 341.0 KB ] 2011.26(4)  共有 2244 人次浏览
  •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
  • [摘要]本文以择偶配对的内婚性程度作为社会开放性的指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数据,通过对婚姻先赋性和自致性匹配在各历史时期变化的实证考察,评估不平等结构代际传递的过程和趋势。本文在理论上对两种匹配强度组合和代际不平等结构传递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相应在模型上使用双配分析方法以控制代际流动的影响,从技术上实现了对婚姻配对独立净效应的估计。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自致性匹配度大幅度提高,先赋性匹配呈现倒U型的小幅波动。这一结果暗示当前不平等结构传递的特征为“父系再生产强化”模式,而社会开放性程度可能将有所下降。...
  • 作者:李煜
  • 全文[ PDF 600.0 KB ] 2011.26(4)  共有 2861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
  •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专家的身影。专家在参与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过程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属性与专家参与模式之间的机理关系。作者选取社会政策变迁的两个关键属性:“损失嵌入性”和“知识复杂性”,构建了一个社会政策变迁的分类模型,并界定了4种相应的专家参与模式。本研究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对中国4个社会政策变迁的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较清晰地勾勒出专家参与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不同模式。
  • 作者:朱旭峰
  • 全文[ PDF 764.0 KB ] 2011.26(2)  共有 2676 人次浏览
  • 社会关系、初职获得方式与职业流动
  • [摘要]关系使用者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群体,区分不同类型的关系使用者对理解社会关系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结果变量的效应非常重要。根据初职获得的方式,本研究将劳动者分成三个群体,即通过正式渠道(不使用关系)、正式渠道与关系相结合(“正式+关系”)以及完全通过关系获得初职的群体。使用2009年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调查"(JSNET2009)数据,本文探讨了这三个劳动者群体的特征以及他们在职业流动和收入分层模式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使用“正式+关系”方式获得初职的劳动者群体和完全通过关系获得初职的劳动者群体的特征及...
  • 作者:

    吴愈晓

  • 全文[ PDF 832.0 KB ] 2011.26(5)  共有 2689 人次浏览
  • 次生庇护的交易模式、商业观与市场发展——惠镇石灰市场个案研究
  • [摘要]次生庇护是从初级庇护中衍生出的一种交换关系。交易附于其上的市场,便会由于“过度嵌入”而“不自由”。本文以惠镇石灰市场作为具有理论相关性的关键个案,旨在基于结构与文化的互联模式视角,考察这种交易模式何以能促进这类市场的发展。个案表明,初期的行商阶段,社会纽带缺席的直接交易模式面临很大风险与不确定性,交易经常失败、市场萎靡;而至坐商阶段,基于次生庇护关系的提篮者—厂商模式则促成了稳定交易和市场秩序的形成。分析揭示,交易虽然嵌入于次生庇护关系,但后者又嵌入并依附于蕴涵社会美德的新型商业观。结构嵌入与文化嵌入的...
  • 作者:

    符平

  • 全文[ PDF 916.0 KB ] 2011.26(5)  共有 2379 人次浏览
  • 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
  • [摘要]休谟提出的因果问题影响了两个半世纪的科学哲学讨论,即人类如何从有限经验观察推论必然因果关系?密尔从方法论角度阐释了因果推论的逻辑,指出只有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经验相关才能推论因果,为现代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奠定了基础。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应用有限,更为常用的是观察数据统计分析和个案数据定性分析。复杂统计模型用统计控制模拟实验控制,也能有效检验因果命题。定性分析是理论与经验的反复碰撞,有利于提出新理论或新假设。本文强调,因果解释一定包括机制解释,而机制解释一定是理论解释。因果理论不是对经验相关的简单归纳,而...
  • 作者:彭玉生
  • 全文[ PDF 886.0 KB ] 2011.26(3)  共有 3532 人次浏览
  • 追踪调查中的追踪成功率研究——社会转型条件下的追踪损耗规律和建议
  • [摘要]本研究将追踪调查的追踪结果成功与否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生态学中的标定再捕获理论,使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将追踪成功概率分解为样本存活概率和存活样本的追踪成功概率。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1989-2009年8轮的追踪调查数据(CHNS),结果从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均证实了作者提出的中国追踪调查中追踪损耗的城乡差异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社会转型假设。最后作者提出了减少追踪损耗的有关方法和建议。
  • 作者:梁玉成
  • 全文[ PDF 1252.0 KB ] 2011.26(6)  共有 2359 人次浏览
  • 埃及社会运动中的机会结构、水平网络与架构共鸣
  • [摘要]本文源于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埃及2005年与2011年发生的两次致力于推翻穆巴拉克政府的大规模社会运动——“受够了”运动与“一二五”运动——为什么会带来不同的政治效应?本文以社会运动理论视角的分析发现,这两次社会运动在面临的政治机会结构、动员的水平网络方面没有明显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运动架构产生的共鸣程度不同。这种差异进而影响到动员能力,最终产生了不同的政治后果。
  • 作者:

    周明; 曾向红

  • 全文[ PDF 931.0 KB ] 2011.26(6)  共有 2536 人次浏览
  • 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
  •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宗族组织在全国各地快速复兴,而且,随着1990年代以后村民自治的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组织与宗族组织之间的互动已成为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在这个背景下,本文试图回答下面三个问题:(1)宗族组织在中国复兴的原因何在?(2)在当代中国的农村社区,宗族组织的存在,如何影响村庄民主的发展?(3)在一个村庄社区内,宗族与民主之间的互动类型,会导致什么样的治理绩效差异?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1)在华南农村,宗族组织的兴起,是在正式组织功能缺失的情况下,村民对于公共物品需求的一个替代性组织选择。(2)从表面上看,宗族组织...
  • 作者:孙秀林
  • 全文[ PDF 1075.0 KB ] 2011.26(1)  共有 2764 人次浏览
  • 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要素论的解释
  • [摘要]中国的社会网研究很少关注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之间的关系,这恰是要素论的贡献。在介绍影响、社会关系、社会行动者等基本“要素”之后,本文分析了要素论的建模原理及多种结构条件,并简析其优势所在。要素论研究发现,权力的分配取决于行动者的偏好、信念、关系类型及诸多结构条件,因此,核心点未必有权。要素论根据网络结构预测权力的分配,这是其独特之处。该理论的其他优势有:坚持理论导向的实验研究,揭示了权力来源于“排除”机制,运用分析—组合法,可用于研究大型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结构。本文最后讨论了要素论的未来方向,包括考虑到行动者...
  • 作者:刘军     David Willer   Pamela Emanuelson
  • 全文[ PDF 1132.0 KB ] 2011.26(2)  共有 2613 人次浏览
  • 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为案例
  • [摘要]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文献的批判性梳理,本文基于理性选择视角提出一个以“利益契合”为核心概念的分析框架,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的比较案例予以验证。本文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契合程度决定了国家对社会组织选择支持还是限制,这与转型期国家的主导地位和较高的自由裁量权有关。新分析框架更强调国家在处理与社会组织关系中的策略性选择和低制度化程度,较之源自于西方的理论概念(如公民社会理论、法团主义理论和治理理论)能更深入地揭示国家与社会组织互动关系的实质,同时也是对本土理论(如分类控制理论)的拓展与修正。...
  • 作者:

    江华 张建民 周莹

  • 全文[ PDF 505.0 KB ] 2011.26(3)  共有 2477 人次浏览
  • 中日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构建——从明治维新到辛亥革命
  • [摘要]nation state在中日两国分别被理解为“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其原因可以从分析并比较"国民"的语义变迁中得到解释,它们反映出两国近代以来不同的国家构建历程。古汉语“国民”在近代日本首次获得归属和参与的现代语义,回归中国后,在晚清最后10余年间变得更为复杂。近代中日的“国民”承载权利、成员身份等现代西方的公民概念语义,并与“人民”、“公民”、“臣民”、“民族”等相关语词形成一个概念网,传递出对国家主义的强烈追求。两国的“国民”语义差异明显:在日本明治中期以后容纳了天皇的“臣民”,融入文化民族的部分语...
  • 作者:郭台辉
  • 全文[ PDF 791.0 KB ] 2011.26(4)  共有 2420 人次浏览
  • 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治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治官权与治民权分设,形成“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中央政府主要执掌治官权,即选拔、监督和奖惩官员的权力;至于实际管治各地区民众的权力(简称“治民权”),则交给地方官执掌。只要地方官不违背中央政府所定大政方针,均可以因地制宜地行使其治民权,灵活地处置所管辖地区的民众事务。这种体制包含着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分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有助于治理体制自身的长期稳定。
  • 作者:

    曹正汉

  • 全文[ PDF 1078.0 KB ] 2011.26(1)  共有 3307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