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气”与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一项基于民间谚语与传统戏曲的社会学探索
- [摘要]气是理解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的一个独特概念。本文利用民间谚语与传统戏曲等材料,对气在乡土中国的内涵进行了解析。作者认为,气在乡土传统中是一个具有较大弹性的范畴,它是中国人在人情社会中摆脱生活困境、追求社会尊严和实现道德人格的社会行动的根本促动力,是融汇了本能与理性、道义与利益的激情,其具体含义从一种需要被克制的激情到一种可以迸发的激情、再到一种自我执法的义气,构成了一个续谱,其中,以忍御气是主流,以气立人是补充,任气行侠是特例。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595.0 KB ] 2010.25(5) 共有 2366 人次浏览
|
|
- 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 [摘要]在韦伯笔下,理性化,作为现代西方独有的普遍历史现象,系统地借助了一种反传统的力量来造就现代生活的生活之道和社会秩序。理性化与传统的这一关系,构成了西方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关键差别。西方理性化这样一种反传统的“传统”,根源于伦理先知对自然人伦关系的怀疑和拒弃,以及相应对陌生人构成的“博爱共同体”的向往。而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对抗历史命运的自由努力中重建具有内在精神气质的“伦理秩序”。
- 作者:
李猛
- 全文[ PDF 862.0 KB ] 2010.25(5) 共有 3614 人次浏览
|
|
- 零膨胀模型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以中国人工流产影响因素的分析为例
- [摘要]文章以零膨胀模型(zero-inflated modeling)对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影响因素的分析为例,介绍了零膨胀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并比较了零膨胀模型与泊松模型(Poisson modeling)、负二项模型(negative binomial modeling)等一般计数模型的分析结果,发现零膨胀模型能较好地处理计数资料中零值过多的问题,其参数估计更为精确,得出的结论更符合实际。
- 作者:
王存同
- 全文[ PDF 646.0 KB ] 2010.25(5) 共有 2281 人次浏览
|
|
- 战后日本知识共同体的流变
- [摘要]以协会、出版物等媒介为依托形成的战后日本知识共同体是一种社会自我反思的机制,其作用于社会的方式不必再通过体制这一中介;战后日本知识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与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有内在的关联。日本知识共同体在理论和方法上主要经历了从近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近代的超克”思想到民众思想史观、社会史观的转换,其中折射出了战后日本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轨迹。近年来,随着《日本的思想》、《近代天皇观的形成》和《在中世纪星空下》等日本学术专著在我国的出版,战后日本知识共同体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中文文本中也逐渐得以呈...
- 作者:
诸葛蔚东
- 全文[ PDF 538.0 KB ] 2010.25(5) 共有 1884 人次浏览
|
|
- 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
- [摘要]本文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试图分析和勾勒出空间概念在西方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境遇变迁,并深入探讨当代西方社会学空间转向的思想来源、基本特征和理论意义。这一空间转向将空间概念社会本体论化,它具有借鉴并超越传统的客观环境论和主观空间论,以及反客观主义、反普遍主义和反历史主义的主导特征。但是其空间视角依然不同程度地为笛卡尔的主客体二元论所困扰,并受制于时间与空间二元化的传统思路,针对于此,本文将展望一种对空间概念的理论重构。
- 作者:
郑震
- 全文[ PDF 708.0 KB ] 2010.25(5) 共有 5600 人次浏览
|
|
- 论凉山彝族族属认同的蛋形构造——从小凉山的“农场”现象说起
- [摘要]本文以凉山彝族民主改革前后和时下的族属认同为个案,深入阐述其蛋形构造的特征及文化建构,提出族属认同的经验研究优于将“民族”、“族群”实体化和客体化的研究策略;认为硬性的族群边界并不存在,而同时承担区别与吸收功能的“族膜”则在族属认同中清晰可见。就此提出族属认同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认识民族现象的复杂性,也有利于深入理解、反思国内外因族属问题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原因及其后果。
- 作者:
嘉日姆几
- 全文[ PDF 548.0 KB ] 2010.25(5) 共有 2142 人次浏览
|
|
- 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
- [摘要]这次对话集中讨论了风险社会的诸多特性,如启蒙功能(开启各种替代性现代性的空间)、沟通性的世界主义逻辑(全球语境下的公共协商)及想象的世界主义共同体(通过大众传媒消解想象的“他者”)。正在经历“压缩的现代化”的中国面临着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双重强制"的共时性困境,风险社会或许能够提供一种替代性的社会图景。风险社会通过相互依附性催生了新的革命性力量,并赋权了国家和公民行动。对于社会研究而言,风险社会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方法论国家主义”的局限而代之以“方法论的世界主义”,从而推动社会科学的世界主...
- 作者:
贝克; 邓正来; 沈国麟;
- 全文[ PDF 681.0 KB ] 2010.25(5) 共有 5492 人次浏览
|
|
|
|
- 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
- [摘要]关于影响人们公平感的因素的解释,基于自利理论的“结构决定论”强调,人们的分配公平感是由其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认为现存的分配状况是公平的;而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局部比较论”则强调,人们在局部范围内与他人或自己过去状况的比较影响着人们的分配公平感。由这两种理论论辩出发,本文提出了两组相互竞争的研究假设,并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资料予以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主要是由相对比较因素决定的,无论是与自己过去的状况相比,还是与其他人的状况相比,局部比较...
- 作者:
马磊; 刘欣
- 全文[ PDF 1316.0 KB ] 2010.25(5) 共有 2063 人次浏览
|
|
- 社会资本和社会网无用吗?
- [摘要]麦克芬森等(McPherson et al.,2001)关于社会网络“同质性”的综述引发了学术界对于社会网同质性特征的深入思考,最终导致穆尔(Mouw,2003,2006)颠覆性的批评。穆尔提出社会网具有同质性,社会网和社会资本的使用具有内生性;社会资本和社会网在求职的作用上可能是无效的。本研究重新审视了社会网的同质性和内生性。本文在第二部分从发生学的角度解释了穆尔等学者观察到的同质性的来源;第三部分报告了笔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在社会关系发挥正功能的情况下,网络使用过程中显现的是穆尔提及的拥有好的关系的行动者倾向于使用关系的内生性类型;而在...
- 作者:
梁玉成
- 全文[ PDF 1804.0 KB ] 2010.25(5) 共有 2920 人次浏览
|
|
- 激励与扩展:B市业主维权运动中的法律与社会关系
- [摘要]本文希望通过对B市业主维权实践进行描述和分析,回答业主维权为何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轨迹,以及这种维权轨迹中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如何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空间,法律呈现出“维权武器”与“维权瓶颈”并存的二重属性,法律二重性的张力推动维权从“组织、制度、身份”三个维度向社会行动扩展,扩展中的社会行动重建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并推动着公民社会的生长。
- 作者:
刘子曦
- 全文[ PDF 1032.0 KB ] 2010.25(5) 共有 2254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