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信息主导”背景下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身份认同
  • [摘要]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除了生产关系和产权关系的变化外,还有一场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而来的信息革命。这意味着我国所经历的现代化轨迹不同于欧美国家,从而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所体会的“现代生活”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本文就此提出以“信息主导”(information-led)为研究视角,探讨新一代农民工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其日常生活、社会关系,以及个人身份建构(self-identification)所经历的变革过程。首先,本文通过反思以劳资对立为研究视角的农民工研究,指出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的农民工研究的理论预设及其视角局限。其后,本文会讨...
  • 作者:

    郑松泰

  • 全文[ PDF 601.0 KB ] 2010.25(2)  共有 2184 人次浏览
  • 家庭背景、体制转型与中国农村精英的代际传承(1978-1996)
  • [摘要]使用一个1996年收集的全国抽样数据,并结合事件史分析方法(离散时间风险模型),本文探讨了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到底是哪些农民能够抓住机会实现经济上的成功并成为农村中的精英阶层。本研究具体检验了中国农村居民的精英职业地位获得是如何受到他们改革前或解放前的家庭背景影响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旧式精英”解放前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和“新式精英”(解放后再分配经济时期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家庭背景的农民,改革后进入非农职业的机率都比较高。第二,在不同历史阶段,精英职业获得模式是不同的。低风险性是导致改革早期新、...
  • 作者:

     吴愈晓

  • 全文[ PDF 907.0 KB ] 2010.25(2)  共有 2254 人次浏览
  • 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
  • [摘要]中国研究导源于西方的历史,决定了在这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领域中,中国一开始必然是以“他者”的面貌出现的;围绕着这一立场形成的“冲击-回应”和“国家-社会”两种分析路径,不但都是将中国作为研究客体,而且都是建立在某种相互对立的二元分析结构之上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崛起带来的其自身地位的变化,以及从事中国研究的研究者的多元化,使得中国研究以中国为"他者"的单纯的客位立场开始改变,不仅作为客体之成员的中国学者产生了在中国研究中确立中国主体性的向往,而且非中国学者也希望既能够在中国研究中确立其本国的主体...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821.0 KB ] 2010.25(2)  共有 1984 人次浏览
  • 社会阶层与民事纠纷的解决——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法治发展
  • [摘要]本文利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描述并分析中国人是否卷入民事纠纷并采取行动,以及如何行动的决定因素。我们特别关注的是社会阶层属性的影响力。研究表明,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对民事纠纷如何反应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统治精英相对来说更少依赖政府渠道而更多诉诸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中下层社会阶层成员更多地信赖政府渠道,把日常纠纷诉诸政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中产阶级”更多地利用法律解决民事纠纷。此外,教育也是决定人们如何对民事纠纷采取行动的重要因素: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更少把问题诉诸政府渠道而更多地把纠纷...
  • 作者:

    程金华; 吴晓刚;

  • 全文[ PDF 900.0 KB ] 2010.25(2)  共有 2189 人次浏览
  • “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
  •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讨论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旨在分析讨论西方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论范式。通过分析总结国际一流社会科学杂志之范文,本文勾勒出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问题、理论(文献)、假设、数据、测量、方法、发现和结论。这种范式反映后实证主义逻辑,我权称其为“洋八股”结构。文中重点分析问题、理论和假设三股,讨论提出好问题,做好文献分析的指导性原则;强调假设乃连接理论与经验之桥梁,并分析建构假设的几种常见策略和形式。最后,讨论了“洋八股”与本土化之关系。
  • 作者:

    彭玉生

  • 全文[ PDF 988.0 KB ] 2010.25(2)  共有 4182 人次浏览
  • 法团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 [摘要]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政治思想,法团主义一直认为要关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这种主张与西方当代主流的多元主义大相径庭,后者提倡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立与制约。然而,在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时,法团主义的视角却有着巨大的理论潜力。无论是在中国的城市社会、农村社会还是基层政府组织中,都出现了许多法团化的组织形态,这样一种社会特征通过许多具有法团主义视角的研究得以比较清晰的展现。法团主义成功应用于中国社会研究得益于它与中国社会多方面的契合性,但同时二者的差异也必须予以细致的分析。
  • 作者:

    陈家建

  • 全文[ PDF 441.0 KB ] 2010.25(2)  共有 2220 人次浏览
  • 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
  • [摘要]本文基于对“无文字主义”人类学的反思,思考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及其潜在的对于社会科学论述的启发。过去人类学总是注重研究“无文字社会”,民族志也多迷失于对文明与野蛮的二分中。用一种文字人类学观点,研究文字与巫术的继承性及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及文明的实质内涵。知识人是“文字阶级”,这个“阶级”在文明对“原始文化”的继承和发挥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其论述无论是“神话式的”,还是“逻辑式的”,都含有某种巫术力量。认识这种魔力的存在和表现方式,就是认识“话语”...
  • 作者:

    王铭铭

  • 全文[ PDF 667.0 KB ] 2010.25(2)  共有 2458 人次浏览
  • 新国家与旧工人: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各级档案馆所藏档案文献的梳理,详细考察了在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中,新政权如何通过诉苦、交待、典型示范等动员技术,对旧工人进行思想和组织上的改造,从而为自上而下地重塑一支新的“工人阶级”队伍奠定基础。对旧工人的改造,不仅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也构成了新国家对城市基层社会进行整合的一个方面。
  • 作者:

    林超超

  • 全文[ PDF 603.0 KB ] 2010.25(2)  共有 2116 人次浏览
  • 城市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
  • [摘要]本文选择2008年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中城市工人和农民工样本,使用布朗分解方法解析城市工人与农民工收入差距,重点解答城市工人与农民工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研究发现单位之间的收入差异是总体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而入职户籍门槛是阻碍农民工进入公有制单位,获取较高收入的重要原因。在同一所有制性质单位内部,城市工人与农民工同工不同酬占总体收入差距比例不大。人力资本差异能够解释收入差距的36.2%,说明人力资本要素虽然能够影响到收入状况,但统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并未完全形成。
  • 作者:

    田丰

  • 全文[ PDF 640.0 KB ] 2010.25(2)  共有 2622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