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乡迁移与精神健康: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见证了规模甚巨的城乡迁移运动,社会学界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进入城市的移民的精神健康问题则少有涉及。本研究基于对上海城乡迁移群体的多阶段抽样调查以了解这一群体的精神健康状况。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25%的男性和6%的女性精神健康状态不好。进一步的路径分析显示,移民压力、社会支持和迁移意义以不同的路径影响精神健康。论文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充分回应移民群体的精神健康需求。
- 作者:
何雪松;黄富强; 曾守锤
- 全文[ PDF 558.0 KB ] 2010.25(1) 共有 2152 人次浏览
|
|
- 法律边疆地区的纠纷解决与职业系统
- [摘要]本文基于对我国农村地区法律服务状况的访谈和参与观察,通过对职业社会学管辖权冲突理论的改造应用,发现在我国的法律边疆地区,包括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司法助理员、“赤脚律师”乃至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在内的各种法律服务提供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分化成县城、乡镇、村落三层的法律职业层级系统。这一层级系统内部的劳动分工与互动过程不仅构成了国家与乡土社会之间纠纷解决的传导机制,而且塑造了我国农村地区法律职业的基本样态,是律师业在法律边疆地区发展缓慢的一个根本原因。
- 作者:
刘思达; 吴洪淇;
- 全文[ PDF 784.0 KB ] 2010.25(1) 共有 2341 人次浏览
|
|
- 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
- [摘要]去社会学化、去社会理论化的村庄研究忽略了以下四个问题:(1)在批判社会学的视野里,村庄面临市场力量的持续冲击,后者要求土地和劳动力全部从共同体中分离,纳入作为价格形成体系的市场。故村庄转型的核心问题就是听任市场力量,还是保留村落共同体。(2)在专业社会学的视野里,如果承认现代社会还需要小型、地方性共同体的存在,以满足非市场经济性质的互助与交换,并发挥情感和社会认知方面的功能,就意味着要承认村落共同体的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在现代可能松动剥离,但它作为社区共同体仍然是正常的现代社会的基本资源;它能否在空前复杂的推压力量...
- 作者:
毛丹
- 全文[ PDF 1003.0 KB ] 2010.25(1) 共有 2775 人次浏览
|
|
- 礼物交换:“崇高主题”还是“支配策略”?
-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在法国学术界,围绕莫斯和布迪厄之间礼物研究的分歧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本文试图对这一“学术公案”予以分析。礼物交换所彰显出的社会原则是莫斯和布迪厄社会理论思考的出发点。在莫斯那里,礼物主要体现出一种社会团结的意向;而在布迪厄那里,则直接指向了有关支配方式的思考,换言之,基于时间间隔,行为的“策略”和象征性支配成为可能。我们将这两种礼物研究范式分别称为“社会范式”和“权力范式”。
- 作者:
刘拥华
- 全文[ PDF 631.0 KB ] 2010.25(1) 共有 2794 人次浏览
|
|
- 利益代表与社会整合——法团主义视角下的武汉工会(1945-1949)
- [摘要]针对“多元主义”这一社团政治理论预设存在的盲区,本文以法团主义理论为视角,以战后武汉工会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是否具有利益代表职能及强组织凝聚力,并执行社会整合功能。研究发现,战后武汉工会不具备法团主义整合方案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其整合模式既异于国家法团主义模式,又不同于社会法团主义模式。究其原因,弱势独裁的政府始终未能实现行政权力的集中化、分层化与制度化;政府对社会的专制控制使得民间社会趋于萎缩,无法发展出充分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团体。先天的不足使武汉工会只有法团主义的形而无其神,最终无法担负起社会整合的功能。...
- 作者:
胡悦晗
- 全文[ PDF 1113.0 KB ] 2010.25(1) 共有 2128 人次浏览
|
|
- 两种“反抗史”的书写——斯科特和底层研究学派的对比评述
- [摘要]对与常规政治相对的“对抗性政治”的研究分为以西方世界为对象的社会运动研究和以第三世界为对象的革命/抵抗研究。斯科特与底层研究学派同属后一种,均关注第三世界底层,从葛兰西承继颇多,以“书写未被书写的反抗史”为学术使命,拒绝"底层无政治"的偏见,分别以“公开政治vs.底层政治”、“公民社会vs.政治社会”两分法划出与精英政治不同的独特"底层政治",同时提升了政治的复杂性与底层的复杂性。在研究意识形态支配时,二者都回应葛兰西关于底层被“霸权”、没有独立统一的意识形态的论断,强调底层意识的独立性;在对底...
- 作者:
徐小涵
- 全文[ PDF 514.0 KB ] 2010.25(1) 共有 2767 人次浏览
|
|
|
|
- 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
-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城市业主维权运动主要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并给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政治生态带来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基于对城市业主维权抗争实践的观察和研究,提出“法权抗争”这一分析范式,并将之具体化为“上访维权”、“诉讼维权”和“立法维权”三个基本类型;在此分析架构下,本文将为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维权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描述类型学。
- 作者:
陈鹏
- 全文[ PDF 895.0 KB ] 2010.25(1) 共有 2693 人次浏览
|
|
|
|
- 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态度倾向
- [摘要]本文按照“客观社会位置→公平感→态度倾向→阶级意识”这一思路探讨个体的公平感和态度倾向等心理因素在阶级阶层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以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手段作为建立态度倾向等主观变量的工具,以多项逻辑斯蒂回归(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公平感强的人在社会态度上容易出现“嫌富怜贫”等倾向,公平感等心理因素具有分解来自客观社会位置影响的作用,导致在客观社会位置的维度下,人们的阶级意识呈现“碎片化”特征;进而认为,阶级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
- 作者:
翁定军
- 全文[ PDF 737.0 KB ] 2010.25(1) 共有 2718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