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海”: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转型中的自雇活动与社会分层(1978-1996)
- [摘要]本文提出了机会—流动论的视角,并用来解释不同的社会行动者面对劳动力市场转型过程中机会结构变迁时的反应,以及不同的流动过程如何影响社会分层秩序的改变。作者利用一项全国性的抽样调查数据,检验了中国城市和农村中的劳动力进入自雇业的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在不同的改革阶段是如何变化的,关注的重点是干部如何应对新的市场机会。对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改革初期,教育和干部身份在城市中阻碍了人们成为自雇业者,但是在农村中却并非如此。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城市干部越来越可能成为自雇业者,也只有那些在改革的晚些阶段成为自雇者的人能享...
- 作者:
吴晓刚;
- 全文[ PDF 830.0 KB ] 2006.21(6) 共有 2082 人次浏览
|
|
- 从“价值自由”到“历史个体”——对韦伯社会科学学说的初步讨论
-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考察韦伯核心的科学学说文本,认为在韦伯的科学学说中,价值的自由形态之所以不同于价值的自然正当性,是因为其必须借助科学这一“中间性的世界”来成全,因此价值的自由形态和科学作为价值与伦理的中间世界是同时出现的。从上述社会科学面临的根本处境出发,本文接下来讨论了韦伯社会科学的第一次奠基,即将经验正当性落在了价值观念上的意涵。这一奠基致使韦伯那里“价值自由”的社会科学对种种带有“客体化”色彩的理论追求(“自然主义”和“精神化”)进行了相应的批判,从而走向了以意义问题为核心的“历史个体”与“理想类型”...
- 作者:
田耕;
- 全文[ PDF 767.0 KB ] 2006.21(6) 共有 3681 人次浏览
|
|
- 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
- [摘要]本文通过讲述后集体时代发生在一个中国村庄里的楼房竞赛故事,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农民平均主义心态。与动辄将平均主义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不同,文章利用田野资料,结合更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精心建构出一个故事脉络,以特别探讨集体化经历与这一心态形成之间的关系。
- 作者:
卢晖临;
- 全文[ PDF 531.0 KB ] 2006.21(6) 共有 2132 人次浏览
|
|
- 外婚制与人类社会起源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曾普遍存在于澳大利亚(原住民)部落社会的“婚级制度”(class)。先举例说明以往学者研究中的失误和疏忽,然后对这种制度构成情况作系统和完整的介绍。前面是指出问题,后面是解决问题的尝试。本文试图通过一个相对严格的界定和描述过程来减少今后研究中的失误。在对澳洲外婚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论证这种制度的成因(族群结盟)及其在人类早期文明史中的重要意义。
- 作者:
张岩;
- 全文[ PDF 861.0 KB ] 2006.21(6) 共有 2153 人次浏览
|
|
- 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述评
- [摘要]近年来 ,社会学者孙立平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引起学界内外的关注。“断裂社会”、“权利失衡”、“利益博
弈”、“结构先于制度定型”、“底线失守”、“上层寡头化, 下层民粹化”等等概念与观点不仅为相关研究频频引用, 也时常出现在传媒报道和各
种类型的公共话语空间中。这些关涉到经济增长、城市化、医疗改革 、教育改革 、房地产、贫困与不平等 、信任危机与道德等等问题的诸多社会层面的文章收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断裂——20 世
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2003 年)、《失衡——断裂社会的...
- 作者:
郭于华;
- 全文[ PDF 420.0 KB ] 2006.21(6) 共有 3269 人次浏览
|
|
- 本土“理想型”与社会理论立场——邹川雄的两部“本土化”专著述评
- [摘要]1995年,邹川雄于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完成博士论文《拿捏分寸与阳奉阴违:一个传统中国社会行事逻辑的初步探索》。几年后 ,该论文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本书出版。其中,《理论》的篇幅较《实践》一本多出 13, 可见其论文的重心在理论上。这不是一般的社会学理论论文 。以往那些论文常常在西方理论脉络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人物 、概念或者命题进行讨论 。它们常有比
较固定的模式和参考文献 ,以在既有观点基础上增加一点新意为目的 。而邹氏的论文是一个“本土化” 的尝试 ,以开拓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
社会学研究为志向。它涉及穿梭于...
- 作者:
徐冰;
- 全文[ PDF 373.0 KB ] 2006.21(6) 共有 1996 人次浏览
|
|
- 法律性的社会学建构——评尤伊克和西尔贝《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
- [摘要]在一般观念里, 法律规则威严而神圣、公平且正义 ,它是立法者、法官、律师、警察等法律人员构建起来 、支撑法制秩序的系统。同样,在“法律与社会”这一研究领域里, 传统的理论范式隐含了把法律与社会置于二元对立关系的取向。然而,尤伊克(Patricia Ewick)和西尔贝(Susan S .Silbey)在《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尤伊克和西尔贝 , 2005)一书中,试图摆脱传统范式的局限,以日常生活为基点,来建构一种关于法律规则的平常性、多样性和变动性的新理论。
- 作者:
陆益龙;
- 全文[ PDF 312.0 KB ] 2006.21(6) 共有 3217 人次浏览
|
|
- 亚当·斯密的社会观:源于人性的自然秩序
- [摘要]本文试图从社会理论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亚当·斯密的社会观,揭示他用人性来说明社会的自然秩序的努力。斯密认为,人并非自爱的孤立个体,社会秩序并非人理性设计的产物,而是源于人的社会性的本性,这就是人的同情和交换的本能。同情和交换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并产生出社会的道德准则和经济秩序。人对同情和赞许的渴望使人服从道德准则,追求财富和地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 作者:
王楠;
- 全文[ PDF 603.0 KB ] 2006.21(6) 共有 2951 人次浏览
|
|
- J市农民为什么不愿做市民——城郊农民的安全经济学
- [摘要]城郊农民并不都是欢迎地方政府的“撤村建居”工程的。本文运用经过修正的斯科特关于农民道义经济学的“安全第一”理论,选择浙江J市的一些城郊村作案例分析,提出城郊农民的排拒主要基于其不安全感:即在政府所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原来的安全条件很容易受到破坏,而满足其安全需要的替代方式却不易建立,甚至还没有被当成重要问题;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感到强烈的风险与转型不安全,包括经济不安全、社会不安全以及政治不安全等等。
- 作者:
毛丹;王燕锋;
- 全文[ PDF 882.0 KB ] 2006.21(6) 共有 2536 人次浏览
|
|
- 网络脱生: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本文探讨了企业从社会网络的脱生过程。对珠三角企业家的访谈表明,创建企业需要的商业情报、创业资金、首份订单三项资源均来自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作者提出市场—网络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以解释上述过程,并用83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对该模型的研究假设作了实证检验。
- 作者:
边燕杰;张磊;
- 全文[ PDF 470.0 KB ] 2006.21(6) 共有 2269 人次浏览
|
|
-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
- [摘要]转型期我国教育收益率普遍提高,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和过程如何,学界鲜有深入而详细的讨论。本研究结合具体的社会改革进程,从新结构主义视角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及其结构特征的变化,并以此解释了不同部门中人力资本收益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国家规制性力量的作用、市场制度中的绩效原则以及与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关系,共同决定了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回报差异的基本格局。实证数据来自1996、2003年两次全国性社会调查,实证结果表明,各部门人力资本收益率的变化并不与市场化方向相一致,而是呈现出诸多社会转型期的非常态特征。人力...
- 作者:
刘精明;
- 全文[ PDF 1008.0 KB ] 2006.21(6) 共有 186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