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社会数学导引
  • [摘要]本文提出“社会数学”这一新学科,并论述它的一些基本问题。按照作者的构想,“社会数学”是一门用数学方法考察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关系)的科学,是思维数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它以作者在《思维数学引论》(科学出版社出版)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及对集合论进行扩充(即对集合补充定义冲、合、中三种运算)所得的结果为基础,既不同于作为数理统计等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的“数理社会学”,又不同于作为协同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的“定量社会学”。
  • 作者:

    孟凯韬

  • 全文[ PDF 354.0 KB ] 1992.7(3)  共有 1418 人次浏览
  • 晚明世风漫议
  • [摘要]晚明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与封建王朝的衰败同步,发生了所谓“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思潮”或“儒学发展的新阶段”。本文通过“世风”演变的描述,揭示了这种看似矛盾的社会现象内在的广泛深刻的驱动力及其历史必然性。
  • 作者:

    刘志琴

  • 全文[ PDF 429.0 KB ] 1992.7(3)  共有 1382 人次浏览
  • 中日婚姻家庭比较研讨会综述
  • [摘要]1991年10月21日至26日,中日婚姻家庭比较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日本学者森冈清美、正冈宽司、望月嵩等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雅彬、社会学研究所婚姻家庭研究室的学者,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学者出席了会议,双方就以下问题进行了交流: 一、关于婚姻问题。中国学者指出,1949年以来中国青年的择偶方式呈现出两种趋势:1.由父母包办向个人自主转变。
  • 作者:

    马有才

  • 全文[ PDF 412.0 KB ] 1992.7(3)  共有 1215 人次浏览
  • 中国早期现代化向制度、文化层的推进和孙中山的发展蓝图
  • [摘要]本文阐述了自甲午战前为发展资本主义鸣锣开道的早期维新思潮的酝酿,导致戊戌维新的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中经戊戌政变的反动及其后清廷无可奈何推行的“新政”;再进向辛亥革命,达到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高潮;以后却是封建军阀的复辟,使这一次中国现代化向政治层和思想文化层推进的尝试受挫。这一社会变革过程的理论总结和中国未来发展蓝图的设计,则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方略》强调“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 
  • 作者:张琢
  • 全文[ PDF 1348.0 KB ] 1992.7(3)  共有 1568 人次浏览
  • 真正的知识超越国界——访当代社会学大师罗伯特·默顿(RobertK.Merton)
  • [摘要]访问者:默顿博士,今天能够见到您,并向您请教社会学上的一些问题,我感到非常荣 幸。前些天我在写给您的信中提到,希望从社会学的社会学角度进行这次访谈。 所以首先想请您谈一下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学发展的看法。当然,这 个题目很大。默 顿:是啊。
  • 作者:

    阎鹏

  • 全文[ PDF 457.0 KB ] 1992.7(3)  共有 1807 人次浏览
  • 论激励
  • [摘要]作者在分析了近年来流行于国内理论界及产业组织中的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称作人文激励模式的假设。这种激励模式要求人们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社会的和精神的激励为主,实行广泛的社会、精神和物质激励相结合。
  • 作者:

    李庆善

  • 全文[ PDF 550.0 KB ] 1992.7(3)  共有 1466 人次浏览
  • 关于职工劳动积极性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 [摘要]职工劳动积极性是指劳动者主动自觉地按要求去充分发挥能力,完成本职工作或创造性地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劳动积极性的因素一般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本文认为需要以企业中的人和群体为核心进行综合性的、全面的分析。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积极性关系,笔者提出如果企业的职工劳动积极性不高,只要职工数量合理、设备先进、工作程序合理、劳动条件优越、经营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仍可以创造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 作者:

    王处辉

  • 全文[ PDF 466.0 KB ] 1992.7(3)  共有 1404 人次浏览
  • 我国八大城市劳动力择业意愿研究
  •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大城市劳动力人口的择业意愿出现新的变化趋势,“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持续低水平待业率、分配格局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行业间的差别造成的“示范效应”、教育工作的某些失误以及待业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当前城市劳动力择业意愿的“超前”发展。对此,作者提出了保持适当待业率、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加强就业指导的三方面对策,以实现“以压促变”、“以优适变”、“以教引变”之目的。
  • 作者:

    冯端翊

  • 全文[ PDF 590.0 KB ] 1992.7(3)  共有 1595 人次浏览
  • 工人转工意愿的分析——广州重型机械厂的研究
  • [摘要]本文旨在从整体的层面描述和解释工人的转工意愿,从个体的层面分析影响转工意愿和转工类型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及转工类型不同者在工作行为上的差异。 研究资料取自1988年12月在广州重型机器厂所做的工人工作情况问卷调查,主要利用多元回归和多元判别分析技术分析资料。结果发现所建立的多元回归和多元判别模型的解释力和判别力是中等的;组织归属、机会评估、功利满足、工作年限与转工意愿有关;稳定型、犹豫型和离心型三组人的最大区别是组织归属、机会评估、功利满足、人际满足;工作行为方面表现最好的是稳定型,其次是豫犹型,最差是离心型。...
  • 作者:

    丘海雄

  • 全文[ PDF 828.0 KB ] 1992.7(3)  共有 1562 人次浏览
  • 群体心理学导论——对群体心理现象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探索
  • [摘要]作者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社会变迁中的群体心理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探索。阐述了群体心理的基本特征、群体心理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群体心理结构、群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群体心理与群体意识、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职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创立群体心理学的基本思路。
  • 作者:

    顾杰善

  • 全文[ PDF 713.0 KB ] 1992.7(3)  共有 2151 人次浏览
  • 社会学知识的形态
  • [摘要]定性社会学与定量社会学的区别在哪里?二者在社会学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作者首先探讨了因果关系和必然性问题,认为必然性是人们对事物充分原因的认识,而科学的目的是从类的层次探索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接着作者按知识的抽象程度把人类知识分为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三个层次。定性社会学强调人的主观意义,探讨的是具体的社会事件,因此十分接近生活经验;定量社会学通过大样本的调查,欲图在类的层次说明社会现象,故属科学知识。二者的研究都是实证知识。社会学理论不完全以经验观察为基础,而...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536.0 KB ] 1992.7(3)  共有 2000 人次浏览
  • 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
  • [摘要]我国农村改革之后,出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变迁。乡村变迁对于农民的社会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变迁中农民的心理反应方式与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认为农民对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社会化的力量增长;二、文化优势的主体位移;三、外控与自控关系的重构;四、顺应与同化互彰。由于心理方式的变革,农民的文化心理在内容方面发生了大规模的重构运动。
  • 作者:

    胡潇

  • 全文[ PDF 790.0 KB ] 1992.7(3)  共有 1413 人次浏览
  • 论法制现代化的标准
  • [摘要]法制现代化是一个颇具理论性和现实性的法律社会学论题。本文的主旨在于初步建立起一种评价标准架构,以便为该论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基本的分析工具。文章认为,法制现代化表征着前现代社会法律系统向现代社会法律系统转变这一过程及其运动规律,体现了法律文明成长的时代精神。文章提出并区别了评价法制现代化程度的实证标准与价值标准,并对二者的理论要素作了初步探讨。最后,文章分析了法制现代化的两类标准之间的关系,强调法制现代化的价值标准构成了法制现代化的实证标准的思想基础、价值目标和评价尺度,因而优先于前者。
  • 作者:

    公丕祥

  • 全文[ PDF 567.0 KB ] 1992.7(3)  共有 1301 人次浏览
  • 我国公众安全感现状及其对比分析
  • [摘要]公众安全感作为考察和评价一定时空社会治安形势和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于1991年5、6月进行的第2次全国城镇居民公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安全感水平由1988年时的“一般偏下”,变为“一般偏上”,有所提高;调查对象普遍感觉现在的社会治安情况和自身的安全感受要比两年前好,敢于单独外出走夜路的比重明显增加,女职工上下夜班需要接送的比重有所减少;调查对象大多对近年来我国公安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见义勇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比重增加;社会治安问题在群众心态中的...
  • 作者:

    王智民,郭证

  • 全文[ PDF 366.0 KB ] 1992.7(3)  共有 1394 人次浏览
  • 论社会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 [摘要]通过对近几十年社会学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考察,作者认为:随着实证主义方法论和西方主流社会学的衰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调查方法更为多样化、社会学方法论更具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现在:(1)对实证科学的重新理解;(2)对社会规律的重新认识;(3)各种对立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微观与宏观、客观与主观、定性与定量等研究方法的综合与相互补充。除以上几个方面外,今后我们还应当注重静态与动态、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这两个维度的方法论综合,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 作者:

    林彬

  • 全文[ PDF 408.0 KB ] 1992.7(3)  共有 1485 人次浏览
  • 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它们的关系及它们的差异
  • [摘要]本文分析并求出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之间的关系,较为明确地指出了相关关系不等同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根据;同时在分析并指出了求证因果关系的方式之后,就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的一些差异做了探讨,并指出了相关关系被普遍采用的若干原因。
  • 作者:

    张小天

  • 全文[ PDF 348.0 KB ] 1992.7(3)  共有 2005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