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家庭本质初探
  •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给家庭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而对它的内在本质,却缺少明晰透彻的理性分析。根据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事物的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事物这种内在的规定性,来源于事物内部特殊的矛盾性。它是事物发展变化中内部深刻而稳定的联系,从而呈现出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因此,若揭示家庭的本质就必须弄清;什么是家庭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内在的规定性?什么是家庭内在的特殊的矛盾性?什么是家庭变化中内在的稳定联系及其规律性?只有弄清这些问题,对家庭才能有个清晰的认识。从下面三个方面,对家庭的本质...
  • 作者:

    丁文

  • 全文[ PDF 626.0 KB ] 1987.2(2)  共有 1852 人次浏览
  • 家庭核心化研究的方法与指标——与潘允康同志商榷
  • [摘要]1985年第5期的《社会调查与通讯》上刊登了潘允康同志的《试论我国城市核心家庭化及其社会意义》一文(以下简称潘文),在这篇文章里,潘允康同志从家庭的人口规模、代际层次、夫妻对数的数量关系变化出发对我国城市家庭的核心化发展趋势作了深入的探讨,给人以许多启发。
  • 作者:

    蔡禾

  • 全文[ PDF 335.0 KB ] 1987.2(2)  共有 1723 人次浏览
  • 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对策之我见
  • [摘要]编辑工作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以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素质和刊物质量是本刊的业务建设措施之一。本刊编辑人员以作者身份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同其他作者一样,都只代表其本人意见,不代表编辑部的意见和倾向,本刊编辑部也同对待其他作者的稿件一样处理。 这篇文章的作者王颉同志是本刊编者之一,他在这篇文章里鲜明地就我国当前的社会阶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研究改革中的阶级结构变化及其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南;反过来,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处理好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 作者:

    王颉

  • 全文[ PDF 1080.0 KB ] 1987.2(2)  共有 1720 人次浏览
  • “科学社会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 [摘要]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主办的“科学社会学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1月15日至19日在广州召开。7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近一百篇,经过评选,有四十余篇论文参加了会议交流。
  • 作者:

    顾昕

  • 全文[ PDF 157.0 KB ] 1987.2(2)  共有 1379 人次浏览
  • 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社会互动与西部发展——对包头地区考察的反思
  •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 西部地区占有我国三分之二的国土,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及各种矿产资源,解放后通过国家的巨大投资也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生产能力,但它同时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缺乏经济的自增长能力。
  • 作者:

    李汉林,王颖,孙炳耀,王琦,方明

  • 全文[ PDF 883.0 KB ] 1987.2(2)  共有 1520 人次浏览
  • 山区经济的新发展和新经验——关于浙江省十个山区县的调查综述
  • [摘要]浙江省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结构。山区经济繁荣与否,对全省的四化建设关系极大。为了了解山区情况,1986年3至7月我们先后对临安、桐庐、富阳、安吉、遂昌、仙居、庆元、三门、景宁、泰顺等10个山区县(约占全省山区县的三分之一)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 作者:

    张德喜

  • 全文[ PDF 858.0 KB ] 1987.2(2)  共有 1419 人次浏览
  • 论创建中国特色的集镇社会学
  • [摘要]我国的集镇社区源远流长、形式多样,为世所罕见。数千年来,它以城乡社区为“参照系”,生长着,并在城乡两头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从现实性和发展趋势看,深入研究处于城乡中介的集镇社区,将为我国在“四化”建设中制定正确的城市化战略和城乡发展政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 作者:

    叶克林,邹农俭,叶南客

  • 全文[ PDF 647.0 KB ] 1987.2(2)  共有 1572 人次浏览
  • 论苏州、无锡、常州开放区人才发展战略
  • [摘要]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十二县城镇乡的开放,是要率先成为内外交流、工农结合、城镇乡渗透的、现代化的、开放的、文明富庶的地区;将成为对外经济的桥梁,引进先进技术的枢纽,发展对外贸易的基地,培养人才的摇蓝,传递信息的中心。苏、锡、常开放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只要我们立志腾飞,面向世界,敢于竞争,以智取胜,那么苏、锡、常开放区就一定能后来居上,兴旺发达,办成第三个开放层次中最好的一个,并赶上第一、第二个层次,走在全国开放的最前列。
  • 作者:

    朱钧侃,沈进

  • 全文[ PDF 523.0 KB ] 1987.2(2)  共有 1672 人次浏览
  • 小城镇的功能和农业现代化
  • [摘要]我国先进地区通过发展乡镇工业促进小城镇的繁荣,进而带动周围农村走向富裕的现实,已经显示出小城镇在城乡、工农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理论工作者来说,更有意义的不在于对已发生的变化进行描绘和评价,而在于科学地分析小城镇兴起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正确地揭示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功能,并依据对规律的认识,探讨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以预见未来,指导未来。
  • 作者:

    陈颐,印证

  • 全文[ PDF 844.0 KB ] 1987.2(2)  共有 1615 人次浏览
  • 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 [摘要]实现并保证充分的与合理的社会流动也是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劳动者个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允许和给予人们一定的流动权力和机会,是实现社会劳动力的技术、年龄和心理的最佳组合,充分发挥人的特长和积极性的途径。 
  • 作者:

    孙自俊

  • 全文[ PDF 213.0 KB ] 1987.2(2)  共有 1681 人次浏览
  • 文化变迁的发生与社区间的人口流动
  • [摘要]和社会的任何一个部分一样,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化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变迁。就内容而言,它主要包括文化在构成、结构、功能、地位、水平和区态这六个方面所发生的改变。而社区间的人口流动,则是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之一。 所谓社区间的人口流动,系指人口由一个社区移入另一个社区的现象,其中前一个社区叫做人口流动的移出社区,后一个社区叫作移入社区。除此之外,不同的社区之间还存在着文化流动,即一个社区的文化传入另一个社区的现象。当人口由一个社区流入另一个社区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就把自身所携带的文化由一个社区...
  • 作者:

    陆小伟

  • 全文[ PDF 295.0 KB ] 1987.2(2)  共有 1836 人次浏览
  • 青年与社会传递
  • [摘要]社会传递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是人类文化、经验得以世代相传的方式,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方式。青年,是现代社会传递中的中心环节。在社会传递中,出现的是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上、下两代人的有效传递,传统的经验、文化、价值、技能和科学得以承继下来,使整个社会能够继续生产、生活和发展。
  • 作者:

    吴端

  • 全文[ PDF 418.0 KB ] 1987.2(2)  共有 1682 人次浏览
  • 改革中几种社会心理倾向的初步分析
  • [摘要]从传统封闭稳定型的社会心理向开放变动型的社会心理的转变,是改革时期社会心理的主要特征。改革的现实刺激人们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反响。“议论纷纷”就是改革时期社会心理的写照。当前人们在社会心理方面主要是渴望和关注改革,认为改革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 作者:

    管益忻,陈显容

  • 全文[ PDF 437.0 KB ] 1987.2(2)  共有 1246 人次浏览
  • 人际关系的两种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法与参照测量法的对比分析
  • [摘要]一 自“霍桑实验”揭示了群体人际关系对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影响以来,人际关系受到了研究者们广泛的重视,并得到了大量详尽的研究。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法与参照测量法,便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 美国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莫里诺于本世纪30年代首创了社会测量法,根据群体每个成员彼此间所作出的好恶选择,对群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和成员间的心理距离加以分析,以了解人们相互间的好感或反感等情绪关系,以及在群体中最受欢迎和最不受欢迎的人与孤独者。
  • 作者:

    李宁宁

  • 全文[ PDF 378.0 KB ] 1987.2(2)  共有 2812 人次浏览
  • 个性研究的困扰
  • [摘要]一 人人都有个性,每个人的个性总不会完全相同。恩格斯曾谈到:资本主义社会使人局限于一定特殊的活动范围,被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 作者:

    袁华音

  • 全文[ PDF 391.0 KB ] 1987.2(2)  共有 1301 人次浏览
  • 中国当代部分妇女的心理弊端
  • [摘要]一、依附心理。这种依附心理,首先表现在对丈夫的依赖。比如,有的女青年把结婚作为谋生的唯一出路,所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就是她们的人生哲学;有的女知识分子的个人条件优越,但在选择配偶时却要求对方各方面都胜过自己,希望寻找理想的丈夫作精神靠山;在婚后的生活中,不少妇女严格按照“二保一”的原则牺牲自己保全丈夫;
  • 作者:

    何玲

  • 全文[ PDF 61.0 KB ] 1987.2(2)  共有 1529 人次浏览
  • 党内不正之风繁衍的社会心理分析
  • [摘要]党内不正之风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就是少数党员在其态度和行为上与党的宗旨相背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党员总是难免存在极个别的变质分子。搞不正之风的人虽是少数,但它存在影响的面广,而且刹而不止。这有复杂的社会原因。本文仅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促成党内不正之风繁衍的社会心理因素。
  • 作者:

    陈钢

  • 全文[ PDF 305.0 KB ] 1987.2(2)  共有 1530 人次浏览
  • 农村基础教育应当转向
  • [摘要]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合格的建设人才,基础教育的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这就是我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观(当然并不一定只适应于农村)。然而,当前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基础教育的主导思想是为高级学校培养人才,它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重视和培养了极少数优等生。使之能升入大专院校深造;忽视和浪费了大多数差等生,升学落选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地方(原籍),壮大生产劳动队伍。
  • 作者:

    李冯川

  • 全文[ PDF 71.0 KB ] 1987.2(2)  共有 1692 人次浏览
  • 论必须尽快取消中小学“重点教育”体制
  • [摘要]如果牛顿、爱因斯坦降生在现代的中国,就根本进不了“重点中学”,因为牛顿是被人称为“晚熟的人”,而爱因斯坦在老师的眼里也充其量不过是个“平庸迟钝”的学生。那末,他们脱颖而出,攀上他们的科学巨星的宝座,就成问题了。上海发明穿绳器的茅嘉凌小朋友的命运正就是我们设想中的“牛顿”、“爱因斯坦”的命运。小茅于不幸中又算大幸。
  • 作者:

    黎鸣

  • 全文[ PDF 159.0 KB ] 1987.2(2)  共有 1569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