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民自治的内源性组织资源何以可能?——浙东“刘老会”个案的政治人类学研究
- [摘要]本文依据当代民间文书资料和人类学的参与观察,复原了一个村庄老人会10多年自治成长的过程,分析了这个内源性自治组织成长的内外契机和实践的学理意义。本文提示,村庄次级自治组织的培育是村民自治、农村公民社会成长的重要生长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分群理论等新视角有助于老人会等乡村自治组织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在场有助于村民等自治实践主体培育乡村自治组织的自觉和学科知识的增长。
- 作者:
阮云星; 张婧
- 全文[ PDF 1010.0 KB ] 2009.24(3) 共有 2219 人次浏览
|
|
- 礼物交换作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摘要]通过对礼物交换的研究,莫斯不仅超越了涂尔干理论中神圣—社会与凡俗—个体的二元对立,而且说明了道德行为兼具的可求性与强制性,揭示了社会纽带建构与存续的逻辑,从而进一步回答了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所关注的“人性/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与此同时,当代的研究还表明,礼物范式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宗教之不可化约的独特属性,即涂尔干所说的宗教所具有的“自成一类的力”。在一定意义上,莫斯的《礼物》是对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答复或重写,而礼物交换就是宗教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
- 作者:
汲喆
- 全文[ PDF 1989.0 KB ] 2009.24(3) 共有 4589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
- [摘要]近些年,中国民众在解决行政纠纷时往往会选择信访,而不进行诉讼。对此现象,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信访现象"根本就是民众理性选择的结果,行政诉讼问题过多,效果不如信访。另一种则认为清代的法律文化与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历史使当代中国人具有"厌讼"或"信人治不信法治"的历史传统,或叫"路径依赖"。本文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现存的证据存在很大出入:首先,信访的效果比诉讼差得多,很少会解决信访者的问题。其次,传统中国社会——尤其在清代和民国——并不很厌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
- 作者:
张泰苏
- 全文[ PDF 677.0 KB ] 2009.24(3) 共有 2463 人次浏览
|
|
- 从“他物权”看“土地换保障”——一个法社会学的分析
- [摘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推动农村社会健康发展是我国正在推进的社会发展战略。文章以城市化为背景,主张吸取国企改革经验,将"保障"从"土地"中剥离出来,让二者各司其职,通过土地资源的流转整合来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作者从社会关系对社会法律规范的需求入手,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地关系"变化所带来的新型"地—权关系",推导出"土地换保障"的客观必要性,并从他物权的角度论证其合法性。然后,作者通过借鉴国外的典型经验和总结国内相关工作的得...
- 作者:
郑雄飞
- 全文[ PDF 721.0 KB ] 2009.24(3) 共有 1787 人次浏览
|
|
- 汉族社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疏离感研究
- [摘要]在对国内外疏离感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文化疏离感的定义和动态理论的假设,然后,本研究编制了文化疏离感的测量量表,并对居住于汉族社区的近五百名维吾尔族被试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文化疏离感的动态理论"假设,构建了文化疏离感的六个维度。研究还发现:文化疏离感量表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学习汉语时间"和"汉族朋友的数量"是导致文化疏离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 作者:
杨东; 金钊; 黎樱; 张进辅; 张庆林;
- 全文[ PDF 678.0 KB ] 2009.24(3) 共有 2466 人次浏览
|
|
- 理想抑或常态:农地配置探索的世纪之摆——理解20世纪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史的一个视角
- [摘要]本文通过重新审视20世纪以来有关中国农村土地配置的不同认识、政策主张及其实践效应,认为排除各种权力因素的作用,传统中国农地配置的不均主要是长期以来土地继承与土地交易自然积累的结果,这一结果有其问题与矛盾,也有历史效应与存在空间。但如何解决问题却涉及到对问题性质的定位。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阶级理论的传入及其影响,让人们更多地以阶级理论的对立性来思考和观察问题,主张以阶级剥夺来平分土地。革命式的剥夺实现了土地配置的绝对平均,但从长远看却遗留下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体现于对土地进行集体化管理和经营所带来的低效...
- 作者:
吴毅
- 全文[ PDF 786.0 KB ] 2009.24(3) 共有 1828 人次浏览
|
|
|
|
- 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
- [摘要]文章使用2006年东亚社会调查的家庭主题调查,构建了宏观层面的社会变迁与代际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家庭凝聚力的现状、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异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首先,现代化的进程并没有导致家庭功能的衰落,代际之间在日常照料、经济支持、情感慰藉等方面依然存在密切的互动。这些互惠行为反复且经常发生,当亲子的空间距离邻近时更是如此;其次,东亚四地在家庭凝聚力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在不同维度的凝聚力方面也展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家庭凝聚力在韩国保存最强,台湾地区次之,中国大陆再次,日本最弱...
- 作者:
杨菊华; 李路路;
- 全文[ PDF 908.0 KB ] 2009.24(3) 共有 3129 人次浏览
|
|
- 锦标赛体制
-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跃进期间中央—地方关系的考察,指出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局面下,行政体制本身会内生出一种"锦标赛"的独特现象。在锦标赛中,中央会在经济上向地方政府大规模放权,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促使地方政府在主要的经济指标上展开竞赛。由于中央政府全面控制了政治、经济、思想领域,所以这种竞赛在严格的设计下展开,各级政府乃至普通民众都被动员起来,类似于竞技比赛。大跃进的实践表明,高度的集权控制既会导致竞赛的产生,又必然性地导致竞赛的失败。
- 作者: 周飞舟
- 全文[ PDF 761.0 KB ] 2009.24(3) 共有 3957 人次浏览
|
|
- 强市场中的“弱参与”:一个公民社会的考察路径
-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与公民社会发育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自主空间的释放,推进了公民参与的发展。然而当我们将这种"空间释放"控制之后,从宏观的表现上看,公民参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也产生了一种抑制效应。同时我们还发现,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公民参与网络发展从而提高社会资本的能力愈趋于弱化。作者认为,公民间的相互合作与参与网络的建立,不应该仅仅表现为一种"原子化"参与能力的提高,只有增强人们彼此间的合作精神与公共责任感,才能真正推进公民社会健康有效的发展。 ...
- 作者:
陈福平
- 全文[ PDF 741.0 KB ] 2009.24(3) 共有 183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