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新春致语
  • [摘要]在1979年科学的春天里,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应运重建,标志被取消达27年的中国大陆社会学的再生,迄今已满15年了。值此新春伊始之际,本刊本期特发表中国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费孝通教授1993年10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话《略谈中国的社会学》、名誉会长雷洁琼教授《致1993年全国高校社会学系主任联席会的信》和会长袁方教授在1993年全国高校社会学系主任联席会上所作的《高校社会学的现状与发展》报告,以飨读者,并以此作为中国大陆社会学重建15年的纪念。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75.0 KB ] 1994.9(1)  共有 1848 人次浏览
  • 高校社会学的现状与发展
  • [摘要]我国自1979年恢复重建社会学以来到目前已十多年了。重建时,费孝通教授提出了重建中国社会学的方针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实际,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些年来,我们根据这个方针,一直遵循着理论与实际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研究工作者与实际工作结合的原则,使社会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比过程中日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学已经走出了重建阶段,走上了发展提高茁壮成长的时期。 到1992年止,高校社会学系已建成包括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口学、社会工作与管理在内的17个专业点,教师队伍初具规模,已培养...
  • 作者:

    袁方

  • 全文[ PDF 72.0 KB ] 1994.9(1)  共有 1732 人次浏览
  • 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
  • [摘要]本文在参考大量儒学经典和历代家训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引人注目的青少年道德滑坡问题,主要从孝、五伦、修齐治平等三个典型层面概括和剖析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的各自特点、发展历程、相互关系以及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具有始于家庭而扩向社会、始于古代而扩向未来的重要特点,中国的家庭教育具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道德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的...
  • 作者:

    岳庆平

  • 全文[ PDF 913.0 KB ] 1994.9(1)  共有 2389 人次浏览
  • 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 [摘要]本文对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社会结构转型是既不同于市场调节也不同于国家干预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努力从规范性理论体系的框架出发为这一命题建立逻辑基础。文章认为,社会结构的一些最基本的实体要素(如家庭、企业组织、非正规制度)是一种既不同于市场也不同于政府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们的形成受各种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和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只“手”的存在意味着要对经济学的某些既定的暗含假定和前提作出新的修订。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同时并进的过程中,认识到“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662.0 KB ] 1994.9(1)  共有 2772 人次浏览
  • 天津“国际社会学研究方法研讨会”综述
  • [摘要]国际社会学研究方法研讨会1993年8月24—26日在天津召开。这次会议是在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和支持下,由美国杜克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林南教授和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天津社会学学会理事长、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王辉教授共同发起和组织的。会上有6名国外专家学者和12名中国专家学者结合个人的研究项目和特长,就社会学方法问题做了大会发言,其他与会代表做了自由发言。
  • 作者:

    潘允康,唐忠新,郝麦收

  • 全文[ PDF 304.0 KB ] 1994.9(1)  共有 1643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
  • [摘要]本文载《社会学刊》第1卷第3期(1930年),作者乔启明。该文用金陵大学农林科农业经济乡村社会学以“标本调查”方法在中国南北各省选择的十几个模范的地区所获资料来分析中国农民的生活程度。这一调查在1922—1925年。调查范围有安徽怀远、宿、来安,河北平乡、盐山,河南新郑、开封,山西武乡,福建连江,江苏江宁、武进,共计6省11县。其中临山和江宁各有两个调查点。共计调查地点13处,调查农家共2370家,平均每个家庭人口5.94人(家庭指包括与家长常年同居共食的家属及雇工)。生活程度的调查内容是食物、衣服,房屋、器具设备、燃料、医药、生活改...
  • 作者:
  • 全文[ PDF 60.0 KB ] 1994.9(1)  共有 1799 人次浏览
  • 中国的“赶超型现代化”
  • [摘要]文章认为,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化的“赶超型”客观性质和发展速率,是认识和解决中国现代化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出发点。为实现赶超发展,必须把中国现代化的动力看作是“社会动力资源系统”。文章从社会的经济系统和社会整体系统、中国和世界、当代发展和未来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共性和个性、主体和客体等六个关系视角,揭示了这种动力系统和结构并从中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理论问题。作者认为,在今天把“代价”提升为科学范畴具有很大意义。从发展学的角度看,“代价”应属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花费的“社会成本”进...
  • 作者:

    王雅林

  • 全文[ PDF 915.0 KB ] 1994.9(1)  共有 2298 人次浏览
  • 略谈中国的社会学
  • [摘要]如果把社会学学科范围放宽些,社会学的来源在中国就有很长久的历史。30年代布朗就提出“中国在战国时代已有荀子开创了这门学科”。那时,受派克、布朗的影响,社会学与人类学在中国实现了通家之好,名虽不同,实则无异,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特色。直至抗战,在学习、借鉴西方社会学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的“社区研究”,马林诺斯基称这种研究为“社会学的中国学派”。过去在中国搞的“社区研究”多偏重社会结构的分析,对人群中集体生活的道义关系注意不够。中国历代思想家思考的中心一直没有离开过人群中的道义关系,中国世代累积的...
  • 作者:

    费孝通

  • 全文[ PDF 560.0 KB ] 1994.9(1)  共有 2395 人次浏览
  •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特征与转型
  • [摘要]社会转型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但由于各地的转型要素不同,社会转型的起点、规模和力度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剖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特征出发,论证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障碍,概括了目前和今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四种趋向:一是差别发展中的转折点趋近趋向;二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向;三是连片滚动趋向;四是单质突破趋向。 
  • 作者:

    刘敏

  • 全文[ PDF 402.0 KB ] 1994.9(1)  共有 2063 人次浏览
  • 知识背景与中国发展研究的走向
  • [摘要]发展研究正在成为代国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发展研究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元发展研究、分支发展研究、具体发展研究。然而,我国社会现阶段知识背景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研究的走向。宏观思辨型的学术传统、经世致用的学术习风、实证性研究的薄弱,等等,都会在开展、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发展研究学术体系上发生不同的变异和作用。知识背景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发展研究的发展有可能戎为中国社会科学更新与发展的重要契机。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608.0 KB ] 1994.9(1)  共有 1800 人次浏览
  • 社会核算: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 [摘要]社会核算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项重要社会运动。本文围绕着社会核算的产生原因、定义、基本模式、基本概念、具体项目、计量单位、报告以及社会核算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前景等方面,对西方国家迄今为止在社会核算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作了简单、系统介绍和评析,对我国的学术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 作者:

    谢立中

  • 全文[ PDF 790.0 KB ] 1994.9(1)  共有 1895 人次浏览
  • 论操作化
  • [摘要]鉴于现有的操作化理论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关于操作化的看法。首先对“概念”和“变量”加以澄清,指出变量是一种集合概念,是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使用原始方法获知概念的出现相对应,人们使用原始测量方法去测量变量。然后,从科学研究要求实现可靠的测量出发,指出变量可分为两群:一群是社会研究者无法可靠地测出的变量,另一群是可以可靠地测量的变量。操作化就是为属于前一变量群的某个变量在后一变量群中找到对应的变量(即指标),以便能够用操作测量方法可靠地测量这个变量。操作化是通过定义和命题来建立变量间的联系。不同的联系...
  • 作者:

    张小天

  • 全文[ PDF 595.0 KB ] 1994.9(1)  共有 2094 人次浏览
  • 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学阐释
  • [摘要]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社会诸要素发展的综合协调效应,它是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难点,应当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说明这种结合的本质和规律。本文从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社会建制、社会化过程、社会运行及社会动力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 作者:

    ?滕福星

  • 全文[ PDF 536.0 KB ] 1994.9(1)  共有 1611 人次浏览
  • 科学活动中的越轨与论文审查制
  • [摘要]论文审查制是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或对科技人员评定职称、学位时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有效手段。作者首先从科研过程中存在越轨和论文评审中存在越轨两方面对科学活动中的越轨行为进行分析。作者还总结出五种越轨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成因及危害。最后,作者在阐述论文审查制的内涵及其基本原则后,尝试性地提出了七种控制措施。
  • 作者:

    李平

  • 全文[ PDF 476.0 KB ] 1994.9(1)  共有 1427 人次浏览
  • 职业与职业道德
  • [摘要]一个人的职业生活对他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以及人格特征都有重要影响。职业观念获得独特的道德特征,是清教革命的重要成果。职业观念的这种转变也是和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相联系的。职业道德摆脱了家庭道德的窠臼,职业缘分获得了与家庭缘份同样重要的地位。随着职业的世代传递和稳定发展,职业道德脱去了早期那种个人色彩,一种非个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职业道德已经成熟起来。为了维护职业群体的社会声望,超越地域限制的职业协会普遍地发展起来。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取向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相联系。对人性的预设不同,造成了东西方职业道德的理...
  • 作者:

    王育民

  • 全文[ PDF 470.0 KB ] 1994.9(1)  共有 1592 人次浏览
  • 解释中国男多于女的几种假设
  • [摘要]本文载《社会学刊》第1卷第4期(1930年),作者吴景超。该文指出欧洲是女多于男,但20岁以下是男多于女,20岁以上是女多于男。而中国男多于女不但20岁以下是,20岁以上50岁以下大约也是男多于女。据乔启明调查60岁以上才是女多于男,80岁以上女比男多1倍有奇,又与西方相吻合。为什么中国在50或60以下的人都是男多于女呢,为什么与欧洲不同呢,现提出几种假设。
  • 作者:
  • 全文[ PDF 76.0 KB ] 1994.9(1)  共有 1365 人次浏览
  • 武汉市两个文明现状协调度的评估
  • [摘要]精神文明建设如何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或协调发展,一直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两个文明建设现状的系统分析,认为在内部运作机制上,两个文明存在着高度相关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在协调状态上,则表现出,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各组成部分(教育、科技文化、价值观——一社会心理、卫生、体育)不能满足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没有达到应该达到和可以达到的水平,束缚了武汉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的各组成部分均投入不足,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匹配程度低,使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
  • 作者:

    王铁

  • 全文[ PDF 983.0 KB ] 1994.9(1)  共有 1265 人次浏览
  • 致1993年全国高校社会学系主任联席会的信
  • [摘要]社会学系主任联席会与会全体同志: 值此联席会召开之际,请接受我对会议的热烈祝贺。我因公务不能参加此次会议,现我想就此会议讨论的主题谈一点看法。 
  • 作者:

    雷洁琼

  • 全文[ PDF 67.0 KB ] 1994.9(1)  共有 1635 人次浏览
  • 鲁迅的社会批评发微
  • [摘要]鲁迅生前一直倡导“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他说: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两地书》)。本文即意在阐发鲁迅的这一光辉思想。它通过对鲁迅大量书信、杂文的分析,论证了鲁迅对社会病态(主要是“黑色染缸”和“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大力倡导,论证了鲁迅杂文、鲁迅书信的卓越成就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朽价值及巨大现实意义。
  • 作者:

    袁良骏

  • 全文[ PDF 395.0 KB ] 1994.9(1)  共有 2101 人次浏览
  • 婚姻丧葬礼俗与中国传统农民家庭制度
  • [摘要]中国传统农民家庭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家庭结构看,都不是累世同堂、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小农生产方式、人口寿命等因素限制了家庭的发展规模。但是传统个体小家庭也不同于现代小家庭。区分家庭的性质不能仅以人口规模和结构上分析,还应分析家庭成员的关系及个人的地位。传统农民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家庭,存在于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亲属网络中,亲属网络联结着个体小家庭,个人从属于共同体。婚姻和丧葬礼俗是形成和体现这种亲属关系的主要礼仪。本文通过对婚姻和丧葬礼俗的社会学分析,揭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际关系的一个侧面...
  • 作者:

    张永健

  • 全文[ PDF 619.0 KB ] 1994.9(1)  共有 1836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