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
  • [摘要]当今的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阶层分化之中,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常常处于对立状态。要搞清出现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需要深刻认识中国村落的社会结合性质究竟是建立在合理打算基础之上的结社,还是受共有的社会规范制约的、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村落共同体。围绕这一根本问题,日本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学者基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资料,展开了一场被称为“戒能—平野论战”的大辩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村落是以完成特定功能为目的的结社,村落由于阶层分化和宗族组织而缺少凝聚力,村干部并非村民利益的代表因而缺少绝对权威。村民...
  • 作者:

    李国庆;

  • 全文[ PDF 578.0 KB ] 2005.20(6)  共有 3369 人次浏览
  • 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
  • [摘要]《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视角下的村民选举参与》(以下简称《选举事件》)一书出版后, 虽然得到过学界同仁的一些批评,但是,应星的文章《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以下简称应文), 应该是各种批评中最为严厉的(应星, 2005)。应文的批评涉及到了进入和从事乡村政治研究必须思考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这为我和其他人提供了一个深化思考的机会。因此, 我非常乐意就应文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 ,并对相关问题加以讨论。当然,本文的某些观点也得益于应文的批评本身。
  • 作者:

    仝志辉;

  • 全文[ PDF 482.0 KB ] 2005.20(3)  共有 1808 人次浏览
  • 交易秩序的多重面向——寻访新经济社会学
  • [摘要]本文是对新经济社会学进行重新解读的一种尝试。这一尝试建立在作者对经济社会学的独特理解的基础之上 ,即这一学科应该把自己的任务限定在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交易秩序 ,也就是说 ,经济社会学的议题应该紧紧围绕交易秩序来进行。本文归纳和整理了新经济社会学中散布的关于交易秩序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交易秩序应被理解为多向度的社会空间。这一多重空间除了包括传统的经济层面 ,还至少应包括政治和象征这两个相当重要的维度。本文还指出 ,对于这样一个多维空间来说 ,社会网络是最好的分析载体。 
  • 作者:

    李林艳;

  • 全文[ PDF 570.0 KB ] 2005.20(2)  共有 2567 人次浏览
  • 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
  • [摘要]本文以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中国期间香港人经历的社会认同历程为例,阐述社会认同的基本社会心理原理。讨论范围包括社会认同研究在欧洲和北美的发展简史,社会认同论中重要概念的定义,社会认同背后的心理动机、认知历程,及其对社群观感、社群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影响。文中特别强调社会认同的动态历程及其与社会中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信念间的相互关系。
  • 作者:

    赵志裕,温静,谭俭邦

  • 全文[ PDF 695.0 KB ] 2005.20(5)  共有 2909 人次浏览
  • 法律移植与合法性冲突——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基层司法
  • [摘要]这是一项对于中国河北省一个基层法院的个案研究。作者通过对法院的组织结构、人员、案件类型、司法过程等方面在1 978-2 0 0 0年间变化情况的分析说明,被移植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基层司法实践中的生存,是通过其自身意涵对本土的社会和政治需求的适应及本土化而实现的。中国法官的日常司法工作与他们的正式角色经常只有松散的联系,而案件的司法决策过程要受到司法机构的历史沿革、行政干预以及本地居民的法律意识的影响。这一法律制度本土化过程的内在原因在于本地的合法性问题的复杂性,全球化的制度要求、经济发展的压力、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
  • 作者:

    刘思达;

  • 全文[ PDF 954.0 KB ] 2005.20(3)  共有 2297 人次浏览
  • 也谈国有企业工人的行动选择——兼评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
  •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已经20多年了 ,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各种研究文 献早已浩如烟海 ,不过,真正研究国有企业工人的行动选择的文献并不多,因此, 当笔者看到刘爱玉博士《选择 :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以下简称刘著)(2005)一书时, 不禁为之一振, 然而,拜读之后, 却有意犹未尽之感。笔者想就刘著涉及的三个主要问题进一步谈些自己的看法,兼与刘爱玉博士商榷 。
  • 作者:

    游正林;

  • 全文[ PDF 405.0 KB ] 2005.20(4)  共有 2173 人次浏览
  • 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
  • [摘要]近10年来,对村民自治的研究一直是当代中国研究中的热门课题。然而,无论是那些对村民自治持有功利主义期望的务实派人士,还是对之怀有理想主义期望的民主派学人,大多未能将村委会的选举与村庄的治理问题及村庄内部的互动机制联系起来思考%将村民自治的研究重心从民主问题转向治理问题,从村庄自治的 外生价值转向内在机制的,是华中地区一批可称之为乡土派的学者。他们怀有对乡土社会的深厚感情,对村民自治这一新生事物抱以很高的期望,但他们强调的是自治对于解决当前特定背景下农村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545.0 KB ] 2005.20(1)  共有 2527 人次浏览
  • 探寻性别关系和性别研究的潜规则——从《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说起
  • [摘要]金一虹的《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以下简称《父权》)一书就是体现这种转变后的性别研究新范式的一部 本土代表作。虽然作者没有将此书明确定位为一本女性主义之作 , 而是更多地从自己的专业社会学背景出发, 选择的主题也是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这一号称最经典的社会学研究议题,但是作者明确指出“选择社会性别作为观察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相信“多文化视角的观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的脉动 ,而以往最容易被忽略的性别视 角,将让你看到一幅全新的结构变化图像”。因此《父权》 一书明显表现出以非主流...
  • 作者:

    吴小英;

  • 全文[ PDF 369.0 KB ] 2005.20(3)  共有 2796 人次浏览
  • 社会心理学的话语转向及其学术议题——评《话语与社会心理学》
  • [摘要]作为一本近 20 年来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话语》的引入或许会进一步增 强我们的失落感 ,但也未尝不是一个奋起直追的契机 。对中国社会心 理学而言 ,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议题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新方法——话语分析方法, 还在于它体现了对社会心理学发展方向的思考,在更广泛的意义上, 它也容纳了 20 世纪以来社会科学所积累 的重要争论,如反身性问题和客观性问题等, 而后两项对当今中国社会 心理学的发展尤其重要。作为一个简要的书评 ,本文的重点不是介绍 这一系统方法, 而是对该书所涉及的这些议题进行简要的评析。...
  • 作者:

    肖文明,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瑟雷尔

  • 全文[ PDF 381.0 KB ] 2005.20(6)  共有 2534 人次浏览
  • 实践中流动的关系:一种分析视角——以《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为例
  • [摘要]作为一个人类学家,阎云翔以人类学特有视角进入中国东北下岬村做田野调查, 完成了有关一个中国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的民族志报告, 作者通过研究礼物馈赠和经验性实践考察, 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和诠释既定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的新路径。通 过描述社会实践中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社会网络的培育以及社会关系的实践运作图式, 通过策略性的礼物馈赠和实践性的社会关系 ,全面 呈现一个中国村庄中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和实践中的运作逻辑,呈现一个村庄中人际网络关系的建构和再生产。因此,以诠释“关系”的社会学传统为棱镜 ,解...
  • 作者:

    潘泽泉;

  • 全文[ PDF 220.0 KB ] 2005.20(3)  共有 3308 人次浏览
  • 社会大于市场的政治经济学——重访卡尔·博兰尼《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
  • [摘要]“一场新型的保守革命, 以进步 、理性和科学——尤其是经济学 ——为掩护 ,正在使市场意识形态的复辟正当化 。”虽然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他生命的晚年不止一次地提出上述忧心忡忡的警告,但大多数为市场神话欢呼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自由市场的恣意扩张曾经给人类带来的悲剧 。的确 ,苏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为有人宣称“历史终结”并将一切社会保护的主张扔进垃圾堆提供了口实, 可是,只要我们稍稍注意到这个所谓 “共产主义之后” (postcommunist)的世界仍然陷于苦难之中,就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日益 步入“单向运动”的世界是否是人类文明的惟...
  • 作者:

    吕鹏;

  • 全文[ PDF 255.0 KB ] 2005.20(4)  共有 2212 人次浏览
  • 共识型工人的生产——从新制度主义框架看布洛维的《制造共识》
  • [摘要]布洛维在1974年是进入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机械工厂,这家工厂在30年前曾经是民族志学者罗伊的研究对象。根据这次工作经验,布洛维在1979年出版了《制造共识》一书,该书很快成为劳动过程研究的权威性著作。在书中,面对工人异常努力工作的现象,布洛维探讨了工作现场的阶级冲突与工人共识的模塑,从而得出了一个福柯式的结论,认为古典的“工厂专制主义”已经成为过去,单纯的“强制力”无法形塑一套生产秩序,要确保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劳动过程就需要被重新组织,以达成工人的自愿性顺从。而身居其中之人们的特质也正是垄断资本主义根据其自...
  • 作者:

    童根兴;

  • 全文[ PDF 328.0 KB ] 2005.20(1)  共有 2792 人次浏览
  • “礼物”作为“总体性社会事实”——读马塞尔·莫斯的《礼物》
  • [摘要]比较而言, 在交换理论的脉络里,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困扰着社会理 论进程所有命题的影子: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争执, 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辨证 ,对功利主义的暧昧态度 ,对心理主义的欲说还休 ,对结构主义的爱恨交织, 西方与非西方“社会” 概念的矛盾语境……在那里你可 以发现所有伟大先驱的身影, 包括马克思 、涂尔干和齐美尔 ,在那里有 着对“宏观”和“微观”视角的双重关注 ,在那里我们似乎更逼近那个社 会理论的核心论题“社会秩序何以可能”。所有这些我们几乎都可以从莫斯的作品中找到远见卓识的讨论 ,特别是他的名篇《礼物》 ,实有重新...
  • 作者:

    荀丽丽;

  • 全文[ PDF 282.0 KB ] 2005.20(6)  共有 3581 人次浏览
  • 梁漱溟的“新礼俗”——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 [摘要]作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救国之路的一种探索, “ 乡村建设运动”的失败已是不争的事实, 就连梁漱溟自己也不得不承认 :“我诚然错 了。”(梁漱溟, 1993 :428)但是 , 80 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对梁漱溟的兴趣 的恢复,以及我们由此想起的他当年的固执与一意孤行 ,却不容我们对 这场运动和梁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弃如敝屣。“乡村建设运动”结束 半个多世纪后, 中国农村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文化问题, 这些问题更无不促使人们重读梁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 。倒是梁先生在上述 那篇回忆文章中的另外一句话 ,更值得回味:“然而所见仍然没有错...
  • 作者:

    吴飞;

  • 全文[ PDF 191.0 KB ] 2005.20(5)  共有 2595 人次浏览
  • 真假马丁——《马丁·盖尔的归来》读后
  • [摘要]在《马丁·盖尔的归来 :一个法国16 世纪乡村的冒名顶替与身份认证》(下文简称《马丁的归来》)这本精炼的著作中, 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 (Natalie Zemon Davis)对于一则奇异的乡村故事的精致叙述, 向我们展 示了带有人类学理论关怀的历史写作是如何实践的 。这本初版于1983年的作品 ,数年之后便被誉为“新文化史”的滥觞 , 值得更多的读者给予关注。
  • 作者:

    吕文江;

  • 全文[ PDF 360.0 KB ] 2005.20(3)  共有 3288 人次浏览
  • 市场、政治、波斯纳之箭——评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
  • [摘要]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进路, 即对公共知识分子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和社会学分析;第二部分讨论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研究的政治背景 ,即其政治立场和政治经验 ;第三部分讨论波斯纳著作本身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作 品的意义,看所谓“波斯纳之箭”(波斯纳 , 2002:16)是怎样回头射向波斯纳这位射手的。需要预先指出的是, 波斯纳特别强调,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地方性”, 他的研究范围限于美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 而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 。波斯纳指出, 在美国以外的其他许多...
  • 作者:

    田立年;

  • 全文[ PDF 266.0 KB ] 2005.20(4)  共有 2289 人次浏览
«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