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度范式与制度主义
- [摘要]制度主义范式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组织分析诸学科中的兴起,构成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趋势。国内社会科学界对此走势应给予充分关注。本文以考察经济学中新、老制度主义学说的兴衰演化为主要线索,兼及“立宪制度选择”、“历史制度分析”、“演化经济分析”诸学派,力求勾描出制度主义在经济学领域中实现某种综合的趋势,以及对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可能的影响。在本文最后,提出了制度主义实现综合的五个必要条件
- 作者:
秦海
- 全文[ PDF 853.0 KB ] 1999.14(5) 共有 3052 人次浏览
|
|
- 儒商研究:儒家伦理与现代社会探微
- [摘要]本文以儒商为切入点,尝试探究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所谓儒商,指怀抱儒家道德价值的商人。本文首先构造儒人的理念型,作为衡量儒商的准绳。研究通过熟人推介,以深入访谈方式,共走访了40位企业家。结果显示,讲求道德价值的儒商,做生意的时候虽然未必物尽其利,总可以在利害计较的市场找到一席之地。由此可见,以儒家伦理来抗拒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横肆,并非能与不能,而是为与不为的问题
- 作者:
张德胜,金耀基
- 全文[ PDF 370.0 KB ] 1999.14(3) 共有 2186 人次浏览
|
|
- “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
- [摘要]本文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得的经验研究资料描述和分析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外人”变成“自己人”的过程,探讨中国人人与人之间建构信任的逻辑。研究发现,自己人概念表达了中国人是将他人包容进自己的自我(家)边界之内而形成一个信任边界的;这一边界既有区别内外的功能,也有自己人与外人相互转化的互通功能;内外互化的结果不是形成内外心理群体而是形成心理身份。“自己人”这种信任建构是从传统的“自家人”信任建构发展而来的,也是一种关系性信任
- 作者:
杨宜音
- 全文[ PDF 518.0 KB ] 1999.14(2) 共有 2721 人次浏览
|
|
-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
- [摘要]文章主要从资源和交换的角度分析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文章认为,中国的单位组织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社会组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化”的统治形式和工具,是国家实现统治的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文章试图论证,单位成员在单位中所获得的资源以及他们对单位的满意度,仍然是影响其依赖性行为的基本决定因素;个人在单位中获得资源的多少将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性行为和对单位的满意度;同时,人们对获取资源的满意度,也会影响和制约人们的依赖性行为。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单位组织中资源与依赖交换过程的...
- 作者:
李汉林; 李路路;
- 全文[ PDF 523.0 KB ] 1999.14(4) 共有 2283 人次浏览
|
|
-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中)
- [摘要]“拜占廷现象”与“反宗法的非公民社会”文化类型学的研究者往往把家族本位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而以之与西方的“个人本位文化”相比较,这种看法在近代中国家族兴盛和西方个性解放的背景下或许不无道理。然而搬用到历史上却远非都是适宜的。我们且不说欧洲中世纪...
- 作者:
秦晖
- 全文[ PDF 231.0 KB ] 1999.14(3) 共有 2351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危机的涵义
- [摘要]本文从科学哲学角度对社会学危机的涵义进行辨析。作者认为,社会学方法论的内在分裂和客观性困境都不能成为社会学危机的理由,因为它们自社会学诞生之初就早已存在,其根源在于对科学与科学方法的误解。社会学的危机是伴随着科学主义的衰落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它表明了正统社会学范式的危机,恰恰为社会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 作者:
吴小英
- 全文[ PDF 206.0 KB ] 1999.14(1) 共有 2283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
- [摘要]本文认为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概念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本文从时空角度讨论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确定了社会时空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界定和阐释了时空压缩概念,并针对吉登斯的时空延伸概念作了一些讨论。本文用时空压缩概念描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结构,初步显示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
- 作者:
景天魁
- 全文[ PDF 343.0 KB ] 1999.14(6) 共有 2366 人次浏览
|
|
- 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
- [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与现实的挑战两个方面说明了研究中国人信任行为的重要性,接下来讨论了过去研究中与中国人信任建立机制有关的主要观点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报告了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查发现:(1)作答者将关系运作当作建立和发展人际信任的主要方法,在长期合作关系中,情感性的关系运作方法较受重视,而在一次性交往中,工具性的关系运作方法较受重视。(2)在经济合作关系中,人们除了采用关系运作方法之外,还会采用法制手段来增强信任,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可以共存
- 作者:
彭泗清
- 全文[ PDF 398.0 KB ] 1999.14(2) 共有 2731 人次浏览
|
|
- 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
- [摘要]本文以社会福利理念的三种主要思潮为线索,分析和解释了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概念演变,通过国家、市场和福利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了它们各自的角色和功能。文章指出,西方以社会行政为基础的社会政策,已从经济层面的资源再分配发展到强调经济 政治发展之间平衡的后福利国家阶段,混合经济成为多元福利的物质基础,而民主政治则为公民的社会权益提供了一个扩张的空间,从而使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矛盾得到相应的缓和。作者以西方社会政策的发展历程为启示,反思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及未来走向
- 作者:
熊跃根
- 全文[ PDF 361.0 KB ] 1999.14(3) 共有 2636 人次浏览
|
|
- 现代化、全球化是与本土化对立的吗?——试论现代化研究的本土化
- [摘要]中国社会心理学界提出的本土化概念经常被误为是与现代化、全球化相对立的概念,并用之来作为反对本土化的理据。本文首先试图澄清本土化是指研究者在作研究时思考问题的本土化,亦即指研究者逐渐把自己文化传统放在研究思考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及行为之框架之中的过程。它与现代化及全球化这两个探研实质社会变迁的概念不属于同一层次,因此不可混为一谈,也无所谓相互排斥的问题。作者甚至发现目前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之讨论及研究急需要本土化,因此提出一个思考框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及全球化等概念整合起来,并且提出一些研究现代化...
- 作者:
杨中芳
- 全文[ PDF 424.0 KB ] 1999.14(1) 共有 1914 人次浏览
|
|
- 社团、社会资本与政经发展
-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的概念分析社团的作用,指出社团的发展有助于建立人际间的互信和互惠交换(reciprocity)的规范,从而减少在公众事务和市场上的“搭便车”或利益互损行为。西方的研究发现,一个充满互信、互惠和民众积极参与公益事务的“市民社区”(civiccommunity)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绩效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社团正逐步发展,这些社团能否发挥同样的功能,本文将作一探讨
- 作者:
陈健民,丘海雄
- 全文[ PDF 311.0 KB ] 1999.14(4) 共有 2165 人次浏览
|
|
-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研究及其思考
-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近来读到的有关论著对欧美社会文化人类学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全球化”研究的社会文化和理论变迁的背景以及一些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研究做了简略的介绍。对于社会文化人类学来说,“全球化”不是文化同一化,而是商品、钱、人、图像、技术、知识和思想等各种客体和主体,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过的广度和速度的流动。“本土化”则是对应于上述“全球化”的另一个社会事实。同样,传统的复兴往往也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内容。作者还根据自身的文化观察与思考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提出了一...
- 作者:
翁乃群
- 全文[ PDF 371.0 KB ] 1999.14(6) 共有 3127 人次浏览
|
|
- 中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演变趋势
- [摘要]本文主旨在于通过宏观的实证研究探讨中国城镇居民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的演变趋势,并尝试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城镇居民贫富差距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对作用予以揭示,进而指出中国现行分配方式与分配原则的不协调。全文共分三个部分,首先是关于中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然后是关于不同地区之间职工收入水平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最后通过对中国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的构成与贫富差距发展趋势的揭示,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作者:
许欣欣
- 全文[ PDF 251.0 KB ] 1999.14(5) 共有 2647 人次浏览
|
|
- 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点出发,以日本和美国的社会态度调查结果(Yamagishi&Yamagishi,1994)为基础,在中国实施了同样调查,并对663位作答者进行了一般信任水平的测试和统计分析。其结果表明,与日、美相比,中国人对人性具有较高的信念,但表现出较低的信任行为。其次,对56个在日中国人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比大陆中国人更高的一般信任水平。最后,文章从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和功能方面对以上结果进行了综合考查
- 作者:
王飞雪,山岸俊男
- 全文[ PDF 466.0 KB ] 1999.14(2) 共有 2279 人次浏览
|
|
- 制度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产权形式的变化与车间政治的转变——关于国有企业研究的社会学述评
- [摘要]本文通过对改革前后国有企业的实证研究及有关的工业社会学、组织分析、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评论,提出目前的改革现实及研究进展已显示出产权形式和国有企业车间政治之间有内在关联的现象,提出关于产权形式与管理者—工人关系的假设,并尝试提出制度理论与车间政治理论的整合是可能的、有意义的
- 作者:
平萍
- 全文[ PDF 330.0 KB ] 1999.14(3) 共有 1768 人次浏览
|
|
- 章太炎与中国社会学
- [摘要]章太炎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卓越思想家,也是中国社会学的启蒙旗手。本文追叙章太炎社会学思想变化的轨迹,从而展示章太炎为早期中国社会学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 作者:
林闽钢,李保军
- 全文[ PDF 146.0 KB ] 1999.14(1) 共有 2072 人次浏览
|
|
- 人的本性:生物学的启示
- [摘要]自轴心时代以来人类在解答“人的本性,以及利他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上几乎没有新的进展,当代生物学的丰富思想资源使这一探索柳暗花明。他们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对“利他”提出了三种解释:亲缘选择,互惠行为,群体选择。亲缘利他是原初的利他形态,是稳定的进化策略。亲缘利他行为的效果诱发了非亲缘关系中的互惠行为。道德是以这两种利他形态为基础的,道德是亲缘利他中的同情心和互惠行为中的理性的扩展。道德的建立还依赖人类身体上的两大特征。其一是智力,它使人类有了认识自己长远利益的可能;其二是“幼体持续”,它为...
- 作者:
郑也夫
- 全文[ PDF 301.0 KB ] 1999.14(5) 共有 2201 人次浏览
|
|
- 嵌入性与关系合同
- [摘要]本文在嵌入性视角的引导下,进入关系合同理论领域。对关系合同的分析,以威廉姆森的合同治理结构理论作为基点。在分析了他的理论脉络和隐含假设后,本文提出了三个假定,即约前关系导入、多元关系属性、对关系属性的有限控制。在新的假设下,首先讨论了合同治理结构和嵌入关系结构之间不同的对应关系,并特别探讨了两者间的结构性摩擦。继而,在关系合同的研究中引入了委托 代理关系,于是“二次嵌入”问题被提了出来,这给再缔约过程注入了新的不确定性。最后,以中国乡镇企业组织为例,说明了关系合同理论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意义&nb...
- 作者:
刘世定
- 全文[ PDF 378.0 KB ] 1999.14(4) 共有 2358 人次浏览
|
|
- 金融市场的社会学视野
- [摘要]本文用社会学的视野审视了日常生活中日显重要而往往被社会学家所忽略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主要运用大众行为理论、感染理论、价值增加理论、收敛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社会理论来研究证券市场,同时考察了几种情景因素与市场行为的关系以及时髦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等。
- 作者:
周长城,殷燕敏
- 全文[ PDF 375.0 KB ] 1999.14(6) 共有 2486 人次浏览
|
|
- 中国和西欧的婚姻行为与人口发展关系的初步比较———立足于中世纪以来传统社会的考察
- [摘要]中国和西欧是东西方文明的主要代表区域,探讨和比较这两个地区的婚姻行为同人口发展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着重就中世纪至工业革命前这一对西欧和中国近代和现代发展有直接关连的历史时期的婚姻行为进行了分析,集中考察了西欧与中国初婚年龄的确立及其特征、婚配形式以及再婚、不婚行为在两个地区的不同表现,最后对西欧与中国婚姻行为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作了阐述
- 作者:
王跃生
- 全文[ PDF 282.0 KB ] 1999.14(1) 共有 225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