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住房市场的特点看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和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住房商品和住房市场的分析,剖析了住房市场构架以及市场主体的行为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行为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及作用。作者认为住房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住房市场的特点为有限开放性、地域性、层次性和价格的差别性,市场交易的非物流性以及住房市场上的投机性和投资性。住房商品的社会属性表明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仅与收入相关,低收入家庭、人群的住房需求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的出发点应该是纠正市场失灵、提高住房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分配的公允性,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
- 作者:
陈星
- 全文[ PDF 305.0 KB ] 1998.13(6) 共有 1800 人次浏览
|
|
- 试析’97社会学学术态势
- [摘要]试析’97社会学学术态势遍布一、总的特点:加强学术反思、总结和提升社会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一向关注社会变迁和发展。1997年,我国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就不能不激发广大社会学者的研究热情,促进学术事业的发展。学...
- 作者:
- 全文[ PDF 353.0 KB ] 1998.13(2) 共有 2212 人次浏览
|
|
- 回应:再谈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
- [摘要]回应:再谈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李强米加宁副教授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标准》一文(以下简称米文),与笔者讨论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问题。笔者以为,学术上能讨论和争论是件好事情。归纳米文的观点,该文在同意笔者关于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区分的基础上,主要提出了两点不...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57.0 KB ] 1998.13(1) 共有 1635 人次浏览
|
|
- 从三项国际评估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 [摘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近年来国际社会又普遍将“可持续发展”做为重要目标,摒弃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本文利用社会指标确立了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化水平及特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并进行了国际比较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170.0 KB ] 1998.13(5) 共有 1962 人次浏览
|
|
- 我国的城镇贫困、失业、通货膨胀与区域发展
- [摘要]中国城镇中的贫困、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特征。城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一些经济发展不很理想的城市。由于收入分配不均程度较高,中西部城镇贫困问题更加严重。中国的失业问题存在明显的地域特点,这种地域差别并不完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而有其更加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西部地区通货膨胀速度相对高于东部,其负面影响不能低估。本文作者指出要认真研究区域发展中的负面问题,重新考虑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体系问题,研究相对落后地区城镇的社会经济结构变迁问题,...
- 作者:
李若建
- 全文[ PDF 239.0 KB ] 1998.13(4) 共有 1612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心理学九十年代前期历程
- [摘要]本文在分析大量社会心理学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在90年代前5年的发展。其中包括:专著、教科书的出版与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发表,新研究、教学机构的建立和研究队伍的扩大,研究课题与内容的重点、特点、出发点及变化趋势,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向
- 作者:
石秀印
- 全文[ PDF 277.0 KB ] 1998.13(1) 共有 1727 人次浏览
|
|
- 老年生活保障与对社区的依赖——天津市南开区老年生活保障调查问卷分析
- [摘要]本文依据天津市南开区老年社会保障问卷调查,在描述和分析目前天津市南开区65岁以上老人经济保障、日常生活保障、精神保障和法律保障等方面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他们对各种照顾资源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并着重分析了目前65岁以上老人在获得来自家庭方面照顾资源的同时,正在逐步地获得来自包括邻居、街道和居委会人员、社区医护人员等社会方面的照顾资源。老年人的家庭和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在老年人照顾方面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社区在老人照顾的某些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作者:
?王来华,白宏光,贾德彰
- 全文[ PDF 198.0 KB ] 1998.13(3) 共有 1717 人次浏览
|
|
- 关于“九五”末期失业率及计算方法
- [摘要]关于“九五”末期失业率及计算方法编辑同志:你好!1996年拙文《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的情况及对策》在贵刊发表(《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后,影响较大。不断有报刊转载和引用,也有一些报刊发表记者访谈。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有必要对文中的数字作一点说明...
- 作者:
冯兰瑞
- 全文[ PDF 59.0 KB ] 1998.13(4) 共有 1795 人次浏览
|
|
- “1997年全国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联席会议”纪要
- [摘要]“1997年全国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联席会议”纪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社会学研究所于1997年11月27—29日在郑州市承办了“第二届全国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联席会议”。此次联席会旨在进一步加强全国科研单位各社会学研究所及中...
- 作者:
张宛丽
- 全文[ PDF 36.0 KB ] 1998.13(2) 共有 1285 人次浏览
|
|
- 互联网与社会组织模式重塑:一场正在进行的深刻社会变迁
-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正在发生日渐深入的影响。本文从“网上匹配”,“网上贸易”和“网上市民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在当前是如何影响和改造我国社会结构的问题
- 作者:
陈立辉
- 全文[ PDF 629.0 KB ] 1998.13(6) 共有 2335 人次浏览
|
|
-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
- [摘要]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既不是被租佃制严重分裂的两极社会,也不是和谐而自治的内聚性小共同体,而是大共同体本位的“伪个人主义”社会。与其他文明的传统社会相比,传统中国的小共同体性更弱,但这非因个性发达、而是因大共同体性亢进所致。它与法家或“儒表法里”的传统相连,形成一系列“伪现代化”现象。小共同体本位的西方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起步时曾经过“公民与王权的联盟”之阶段,而中国的现代化则可能要以“公民与小共同体的联盟”为中介
- 作者:
秦晖
- 全文[ PDF 271.0 KB ] 1998.13(5) 共有 3233 人次浏览
|
|
- 科斯悖论和当事者对产权的认知
- [摘要]本文以科斯在论述社会成本时提出的相互性问题为起点,首先指出了在“相互性”问题论述中潜藏的逻辑悖论;进而阐明悖论之摆脱或相互性问题之成立,有赖于当事者认知权利边界溢出法定权利边界这一关键性的条件;在提出了当事者认知权利这一概念之后,解决相互性问题的一种不同于科斯方案的可能性显现出来,这就是认知权利基础上的谈判、交易;然而认知权利基础上的谈判、交易不仅可以解决纠纷,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产生不同于法定权利结构的新的权利结构,从而具有制度变迁的涵义;中国乡镇企业产权运作和变迁的某些过程,可以由此获得一种理...
- 作者:
刘世定
- 全文[ PDF 289.0 KB ] 1998.13(2) 共有 1912 人次浏览
|
|
- 再就业政策与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
- [摘要] “再就业工程”是一项旨在解决目前我国城市所面临的大规模下岗及失业问题的重大举措,再就业工程实施和推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下岗职工的行为与再就业政策(制度)之间的冲突。本文从再就业政策本身和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两个侧面探讨了导致这种冲突产生的深层原因,指出进一步就如何转变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进行深入研究的紧迫
- 作者:
王汉生,陈智霞
- 全文[ PDF 588.0 KB ] 1998.13(4) 共有 2410 人次浏览
|
|
- 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
- [摘要]政治社会学不是使用社会学“方法”处理政治现象的学科,在方法论上,它假定政治现象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同时社会现象亦具有政治性意义。它关注的主题,是权威的社会性来源,即社会势力怎样形成政治权威,以及政治权威怎样集聚和改变社会中的利益组合和势力关系。因而政治社会学是一个“混合体”,它吸取了大量传统学科(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的不同知识,其主流分析立场是结构的、宏观的、历史的、比较的及定性研究式的。本文评述了政治社会学中几个传统的研究范型:多元主义、精英主义、极权主义,以及近年有影响的...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259.0 KB ] 1998.13(3) 共有 4497 人次浏览
|
|
- 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
- [摘要]关于清代社会慈善事业的研究,现在史学界总的来说是十分薄弱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直隶慈善事业的起源、经费来源及经营状况的研究,说明清代慈善事业的官倡绅办的鲜明特点,以透视在慈善事业这个封建道德色彩很浓厚的帷幕下,具有资产阶级萌芽性质的乡绅的社会地位的增强
- 作者:
刘瑞芳,郭文明
- 全文[ PDF 175.0 KB ] 1998.13(5) 共有 1912 人次浏览
|
|
- 当代欧洲经济社会学:现状与研究主题
- [摘要]本文对本世纪2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社会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综述。从20年代以来的熊彼特,经济社会学法国学派到现在的经济社会学家TR伯恩斯、R斯韦德伯格、A马尔蒂利等,对他们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尽管不可能对欧洲的经济社会学研究进行全面地综述,但也反映了欧洲经济社会学的大体轮廓。文中指出目前欧洲经济社会学研究主题集中在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建立,现代资本主义与政治经济,市场与交换,货币与财政制度,企业家与创新,社会福利,政策制订,消费行为等
- 作者:
周长城,汤姆R.伯恩斯
- 全文[ PDF 363.0 KB ] 1998.13(2) 共有 1969 人次浏览
|
|
- 幸福、自我权力和社会本体论:一个中国村落中“福”的概念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汉人社区的社会人类学考察,阐述中国民间的幸福观及其理论启示,并讨论民间观念与社会理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福科的自我技术理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互为参照。“幸福”这一常识性的本土概念,既有其地方意义上的特殊性,又与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相关联,因而这一探讨也牵涉到文化翻译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农民的幸福观代表了一种社会性的主体论,其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对使用者的意义在于促成社会与个体等因素之间的互惠
- 作者:
?王铭铭
- 全文[ PDF 379.0 KB ] 1998.13(1) 共有 1946 人次浏览
|
|
- 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
-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之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改革过程中的精英循环与再生的一种新的解释:“干部权力转换延迟”理论,即政权的稳定导致干部权力的连续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干部权力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旧的传统体制下它表现为再分配权力,在市场经济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它又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市场中的经济利益。干部权力的这种连续性决定了改革中的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主流是精英再生。中国的市场改革并不是像有些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是减少由再分配体制产生的社会不平等的过程,恰恰相...
- 作者:
宋时歌
- 全文[ PDF 322.0 KB ] 1998.13(3) 共有 2189 人次浏览
|
|
- 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村性比例失衡的实证分析——以定县为例
- [摘要]本文以河北省定县为例,探讨了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村的性比例关系。本文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妇女生育时死亡率高以及妇女家庭地位的低下等等,都易导致女子的死亡率高于男子,男女性比例因此失衡。病态的性别构成,又酿成男女婚姻关系的失调,许多男子成了婚姻的被剥夺者,男子的早婚与迟婚现象相当流行。所有这些,都成为当时农村中严重的社会问题
- 作者:
李金铮
- 全文[ PDF 173.0 KB ] 1998.13(5) 共有 1877 人次浏览
|
|
- 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 [摘要]知识经济不是工业社会而是知识社会的经济形态。只研究经济形态的变化,不深入研究与之相应的整个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的变化,经济形态的研究是难以获得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的。经济发展受制于社会条件、社会体制,只有创造出良好的有利于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体制,才能使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可靠的保证
- 作者:
金吾伦
- 全文[ PDF 292.0 KB ] 1998.13(6) 共有 167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