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国近代社会关系整合与工业者的属性
  • [摘要]中国近代社会关系整合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工业者的属性。本文认为,近代的资本家阶级对土地的兼营,与投资策略及利润变动有很大关系。资本家阶级与土地的联系,并不绝对等同于封建性;工人阶级也并非完全来自一无所有的破产农民,他们的进步性表现在他们与近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各项素质上。中国近代工业者身上真正的封建属性,表现在他们与古代世界的精神联系上,即雇佣关系方面的人身依附和宗法保护,这是由于近代社会关系整合不彻底造成的
  • 作者:

    马俊亚

  • 全文[ PDF 253.0 KB ] 1998.13(3)  共有 1842 人次浏览
  • 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
  • [摘要]自80年代中期起,中国出现了人口流动的浪潮,此浪潮逐年升高,90年代则形成波澜壮阔的流动大潮。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汹涌澎湃、浪涛不止的大潮呢?正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开放,在推动人口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人口流动反映和体现着一个社会或社区的文明发达水平和进展程度。当代中国出现的人口流动大潮,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本文描述和分析了今日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和政策的选择
  • 作者:

    周毅

  • 全文[ PDF 261.0 KB ] 1998.13(3)  共有 3049 人次浏览
  • 对农业的促进或冲击:中国农民外出务工的村级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省八村的调查,认为土地的缺乏是促使农民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一个充分甚至必要的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是外出务工的必要条件;是农业收入的相对低下,使农民日益倾向于非农职业,自愿放弃农业、外出务工以挣得高于农业的收入。
  • 作者:

    黄平,E·克莱尔

  • 全文[ PDF 322.0 KB ] 1998.13(3)  共有 1735 人次浏览
  •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
  • [摘要] “生活方式”从80年代初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科学(如哲学)、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中国的生活方式研究主要借鉴前苏联的理论方法,特别需要补充对西方(尤其是当代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了解。本文首先尝试梳理现代生活方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渊源,然后重点论述了自韦伯和凡勃伦以降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历史流变:从“生活方式”作为解释阶级、地位的变量到自身成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从以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转向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趋势,从注重整体性和群体性的“方式”到侧重个人化的“风格”的演化过程...
  • 作者:

    高丙中

  • 全文[ PDF 334.0 KB ] 1998.13(3)  共有 2087 人次浏览
  • 虚拟与真实的浑沌化——网路世界的实作理路
  • [摘要]网际网路具有许多既有传播媒体所缺乏的特点,诸如:隐匿性、多方同时可及性、开放性、自衍性、可区隔性与资讯可储存和再现性等等。因此,在传播的效率和效益上,网际网路具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威力。尤其,在资本主义之经济体制的主导下,两者的结构理路交相辉映,蔚成为一个现代的怪物法兰根斯坦,反噬他的主人——人类。网际网路的出现,加剧了拟像更加大量地漂浮在人的世界里,同时强化了社会中早已成形的欲望体系和消费体系。这样的发展结果,使得传统“拟像”与“真实”间相对明确的区隔变得更为模糊、暖味,严重的话,最后终将导致两...
  • 作者:

    叶启政

  • 全文[ PDF 319.0 KB ] 1998.13(3)  共有 1815 人次浏览
  • 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下)——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
  • [摘要]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下)———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覃方明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理解的方法与实证的方法之间的对立。就所谓“理解”的方法而言,按照社会学中主流观点的诠释,由韦伯所首倡的理解的方法乃是这样一种研究程序,即通过研究者的...
  • 作者:

    覃方明

  • 全文[ PDF 338.0 KB ] 1998.13(3)  共有 1942 人次浏览
  • 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
  •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之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改革过程中的精英循环与再生的一种新的解释:“干部权力转换延迟”理论,即政权的稳定导致干部权力的连续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干部权力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旧的传统体制下它表现为再分配权力,在市场经济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它又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市场中的经济利益。干部权力的这种连续性决定了改革中的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主流是精英再生。中国的市场改革并不是像有些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是减少由再分配体制产生的社会不平等的过程,恰恰相...
  • 作者:

    宋时歌

  • 全文[ PDF 322.0 KB ] 1998.13(3)  共有 2162 人次浏览
  • 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
  • [摘要]政治社会学不是使用社会学“方法”处理政治现象的学科,在方法论上,它假定政治现象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同时社会现象亦具有政治性意义。它关注的主题,是权威的社会性来源,即社会势力怎样形成政治权威,以及政治权威怎样集聚和改变社会中的利益组合和势力关系。因而政治社会学是一个“混合体”,它吸取了大量传统学科(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的不同知识,其主流分析立场是结构的、宏观的、历史的、比较的及定性研究式的。本文评述了政治社会学中几个传统的研究范型:多元主义、精英主义、极权主义,以及近年有影响的...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259.0 KB ] 1998.13(3)  共有 4456 人次浏览
  • 传统中国社会政治与现代资本主义——韦伯的制度主义解释
  • [摘要]中外学术界在论及韦伯对传统中国为什么未能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解释时,强调韦伯有关儒教伦理缺乏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忽视韦伯对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的制度分析。本文认为,后者在韦伯的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韦伯称传统中国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家产制。一方面,国家权力专断、随意而无所不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财政与统一的官僚制度,国家控制社会的能力十分有限。这样,国家既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规则,又阻碍异质制度因素在旧体制内出现。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449.0 KB ] 1998.13(3)  共有 2523 人次浏览
  • “1997年全国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联席会议”纪要
  • [摘要]“1997年全国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联席会议”纪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社会学研究所于1997年11月27—29日在郑州市承办了“第二届全国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联席会议”。此次联席会旨在进一步加强全国科研单位各社会学研究所及中...
  • 作者:

    张宛丽

  • 全文[ PDF 36.0 KB ] 1998.13(2)  共有 1263 人次浏览
  • 试析’97社会学学术态势
  • [摘要]试析’97社会学学术态势遍布一、总的特点:加强学术反思、总结和提升社会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一向关注社会变迁和发展。1997年,我国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就不能不激发广大社会学者的研究热情,促进学术事业的发展。学...
  • 作者:
  • 全文[ PDF 353.0 KB ] 1998.13(2)  共有 2199 人次浏览
  • 近十年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评析
  • [摘要]本文以《社会学研究》1986—1996十年间所发表的所有实地研究报告为分析样本,从研究主题、研究的类型、资料收集方法、研究地点的分布等方面描述了十年来我国实地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其特点,并从理论与方法两方面对近十年实地研究的发展、进步与所存在的某些不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 作者:风笑天,田凯
  • 全文[ PDF 191.0 KB ] 1998.13(2)  共有 2521 人次浏览
  • 试析我国初级形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兼与刘书鹤同志商榷
  • [摘要]析我国初级形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兼与刘书鹤同志商榷唐晓群1997年第4期《社会学研究》载有刘书鹤同志《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看法及建议》一文,文章开宗明义,尖锐指出,“目前正在全国推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存在着重大理论和实践...
  • 作者:

    唐晓群

  • 全文[ PDF 86.0 KB ] 1998.13(2)  共有 1531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团赴琼考察政治与社会体制改革情况
  •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团赴琼考察政治与社会体制改革情况应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出13名科研人员(社会学所6人,法学所4人,政治学所1人,院部2人),于1997年12月15—28日赴海南省考察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情况。海南作为全...
  • 作者:

    隋子;

  • 全文[ PDF 34.0 KB ] 1998.13(2)  共有 1766 人次浏览
  • 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问题(下)
  • [摘要]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问题(下)葛延风三、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问题(一)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在城镇实施的,包括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公费医疗制度和适用于国有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的劳保医疗制度两...
  • 作者:

    ?葛延风

  • 全文[ PDF 223.0 KB ] 1998.13(2)  共有 1693 人次浏览
  • 跷在京剧中的功能:性别研究的观点
  •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京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200多年来,它曾以其丰富多彩的剧目、绚烂华丽的服装、高难优美的动作和韵味十足的唱腔吸引了一代代中外观众,还因为它和任何一种艺术一样,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中国历朝历代的重大社会变化或重要习俗,几乎无一不在京剧舞台上有所表现;各个历史时期居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角色期待,几乎无一不在京剧舞台上得到宣扬。而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两性之间关系基调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则更在京剧中得到充分反映...
  • 作者:

    黄育馥

  • 全文[ PDF 282.0 KB ] 1998.13(2)  共有 2070 人次浏览
  • 海外华商经营模式的社会学剖析
  • [摘要]作为移民及其后裔,华商在主流社会的缝隙中努力寻求自身发展空间,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与机能在异域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得到延续和发展。家族(包括拟制家族)的凝聚力因外界的压力与共同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强化,企业通过不透明的封闭式经营而高效运作。源自祖籍国的血缘与地缘纽带,以其宽泛的弹性成为华侨华人社会有效的粘合剂,具有差序性特征的各种关系圈构成的商业网络为家族式企业经营提供了经济活动的便利舞台,人际信用以关系圈内有效的道德约束成为独特的商业机制,填补了不健全与无保障的法制真空。在内幕交易换取的政治保护伞下...
  • 作者:

    ?龙登高

  • 全文[ PDF 244.0 KB ] 1998.13(2)  共有 2051 人次浏览
  • 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
  •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各种人口调查资料,对90年代以来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利用人口迁移模型对省际间人口迁移量的要因进行了计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长期迁往乡外、县外的人口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扩大;②在迁移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迁移人口的迁出地结构和流向都在发生变化;③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但总迁移人口中迁往省(市区)外的比率却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④省际间人口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省际间的人口迁移量主要受迁移人口存量因素的影...
  • 作者:严善平
  • 全文[ PDF 246.0 KB ] 1998.13(2)  共有 1889 人次浏览
  • 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兼与英国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
  •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关于老年社会支持网的分类方法,同时分析北京老年人不同社会支持网的类型特点,并与英国利物浦相应群体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60岁以上健康老人的问卷调查,对北京 利物浦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城市中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类型的特点与异同作了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与我们的常规知识相反,不是因为城市的社会制度背景不同,使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有着根本的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社会支持网类型的分布上,北京、利物浦两城市间的老年人有着更多的相似性,尽管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仍起一定的作用
  • 作者:

    珂莱尔·婉格尔,刘精明

  • 全文[ PDF 326.0 KB ] 1998.13(2)  共有 1904 人次浏览
  • 为什么“送法上门”?
  •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下乡收贷”的案例,对“送法上门”这一普遍现象作出分析。“送法上门”是国家司法权力在边缘地带试图建立自己权威,使国家的秩序得以贯彻的一种努力。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国家虽已建成,但在许多局部地区尚未实现,这是法制未能在农村落实的原因之一。
  • 作者:

    苏力

  • 全文[ PDF 300.0 KB ] 1998.13(2)  共有 1833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