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下)——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
  • [摘要]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下)———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覃方明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理解的方法与实证的方法之间的对立。就所谓“理解”的方法而言,按照社会学中主流观点的诠释,由韦伯所首倡的理解的方法乃是这样一种研究程序,即通过研究者的...
  • 作者:

    覃方明

  • 全文[ PDF 338.0 KB ] 1998.13(3)  共有 1827 人次浏览
  • 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
  • [摘要]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观察与理解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探讨当前社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研究表明:1、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依据的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孩子比其父辈、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2、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途径已经发生从单一到多样的变化,文化传递的方向也发生部分的改变。与传统社会中几代人分享大致相同的食物知识体系和主要依靠代际之间自上...
  • 作者:

    ?郭于华

  • 全文[ PDF 320.0 KB ] 1998.13(1)  共有 1819 人次浏览
  • 沿海地区再就业的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以广东省为例
  • [摘要]文章在概括了沿海地区再就业的四个特点后,分析了劳动力资源供求失衡、产业之间竞争、企业之间竞争和劳动者之间竞争等因素对再就业形势的影响,提出了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方法解决沿海地区再就业的总体思路。从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新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就业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政府在再就业问题上的职能、加大培训力度和建立相关预警系统等方面,探讨了沿海地区解决再就业的途径
  • 作者:

    谌新民

  • 全文[ PDF 248.0 KB ] 1998.13(4)  共有 1799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村农业和非农业增长与区域差距
  • [摘要]关于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不平等是加剧了还是减缓了的问题,学术界争论不休。本文用1985-1991年间县级有关资料,分析了农业与非农业发展对区域间不平等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国县域间非农业发展较之农业发展更显不平衡。因在农村总产值中非农业份额日益增长,导致农村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分析发现,农业增长呈现绝对趋同的趋势,而非农业增长则呈发散趋势。非农业部门的发散趋势可由其对城市经济的依托和对人力资本的依赖得到解释。在农村就业不足的推动下,非农业与农业显示互利作用,因此,农业不平等与非农业不平等互相强化
  • 作者:

    彭玉生

  • 全文[ PDF 427.0 KB ] 1998.13(6)  共有 1429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意识
  • [摘要]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意识本刊评论员中国社会学经过18年的恢复和重建,到现在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可以说恢复和重建的任务基本完成了。今后当然还要扩大队伍,开辟新的领域,形成新的分支学科,但是主要任务、主要困难不在这里,而在于加强学术建设,而学术建设的灵魂是学... 
  • 作者:

    本刊评论员

  • 全文[ PDF 81.0 KB ] 1998.13(1)  共有 2290 人次浏览
  • 西方社会政策概念转变及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 [摘要]本文阐释西方学者对社会政策概念理解的转变而建构一个社会政策概念架构。它是用来分析福利制度背后的理念、制度安排、政策输出及分配结果的。西方福利国家经验所显示的社会政策界定是,从资源分配走向社会关系分配。同时,将福利制度处理为再分配范畴也不再合适。因为,社会政策可以对经济发展起积极的作用。针对这些论述,本文基于经济改革下中国的处境,探索其福利制度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及社会议程
  • 作者:

    王卓祺,雅伦·获加

  • 全文[ PDF 222.0 KB ] 1998.13(5)  共有 2225 人次浏览
  • 为什么“送法上门”?
  •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下乡收贷”的案例,对“送法上门”这一普遍现象作出分析。“送法上门”是国家司法权力在边缘地带试图建立自己权威,使国家的秩序得以贯彻的一种努力。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国家虽已建成,但在许多局部地区尚未实现,这是法制未能在农村落实的原因之一。
  • 作者:

    苏力

  • 全文[ PDF 300.0 KB ] 1998.13(2)  共有 1720 人次浏览
  •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 [摘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 作者:

    夏建中

  • 全文[ PDF 207.0 KB ] 1998.13(4)  共有 3540 人次浏览
  • 简评典型组讨论方法的应用
  • [摘要]使用典型组讨论方法可以用来收集定性资料。本文在介绍并讨论调查方法的定义、操作要求、有关技巧、方法的由来和发展、局限性和优势的基础上,以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应用该方法调查农民的性别偏好的过程研究实例,简评此方法的优劣
  • 作者:

    李冬莉

  • 全文[ PDF 198.0 KB ] 1998.13(1)  共有 1588 人次浏览
  • 虚拟与真实的浑沌化——网路世界的实作理路
  • [摘要]网际网路具有许多既有传播媒体所缺乏的特点,诸如:隐匿性、多方同时可及性、开放性、自衍性、可区隔性与资讯可储存和再现性等等。因此,在传播的效率和效益上,网际网路具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威力。尤其,在资本主义之经济体制的主导下,两者的结构理路交相辉映,蔚成为一个现代的怪物法兰根斯坦,反噬他的主人——人类。网际网路的出现,加剧了拟像更加大量地漂浮在人的世界里,同时强化了社会中早已成形的欲望体系和消费体系。这样的发展结果,使得传统“拟像”与“真实”间相对明确的区隔变得更为模糊、暖味,严重的话,最后终将导致两...
  • 作者:

    叶启政

  • 全文[ PDF 319.0 KB ] 1998.13(3)  共有 1666 人次浏览
  • 香港政府在资本主义化城市发展中的角色
  • [摘要]西方城市社会学中有经典的“芝加哥学派”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之争论。前者认为城市的发展取决于“自然”或“生态力量”;后者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府,扮演了积极干预角色,营造了有利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城市化发展。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生活在香港的经历,目睹了香港的社会变化,并引用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有关城市化发展的理论更能解释香港城市化过程,即:香港城市化是由于港英殖民地政府积极介入的结果,而非纯粹由市场的“无形之手”“自然地”影响香港,使其成为亚洲“四小龙”...
  • 作者:

    ?徐永德

  • 全文[ PDF 213.0 KB ] 1998.13(5)  共有 2477 人次浏览
  • 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
  • [摘要]国外有关城市社区运行规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①社会变迁对城市社区的影响;②城市社区运行机制与过程;③城市社区类型。这些研究大都以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为背景,不同经济社会类型的国家间的比较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对城市社区概念的不同理解与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上的意义与价值
  • 作者:

    程玉申,周敏

  • 全文[ PDF 235.0 KB ] 1998.13(4)  共有 1840 人次浏览
  • 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 [摘要]本文以北京“浙江村”等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人类学调查为基础,修正了人们过去对“移民聚居区”的想象;讨论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社区”概念的含义。强调聚居区的聚合和开放是统一的。提出不能再把社区看成“实体”。单个的社区不再是整个社会的“具体而微”,而是人们在“大社会”的背景下进行实践的舞台
  • 作者:

    项飚

  • 全文[ PDF 258.0 KB ] 1998.13(6)  共有 1957 人次浏览
  • 国有企业管理的性别策略与女工的企业依赖——对经济改革前后广州两家国有企业的女工研究
  • [摘要]近年来对国有企业与工人的关系的研究通常从分析国有企业的经济、政治、福利资源的分配机制入手,一部分研究注意到了企业资源分配中的性别差异,但人们普遍没有从企业管理策略中的性别内涵的角度来探讨这种差异的制度性成因。本研究通过对广州两家国有企业女工的深入调查,剖析了企业管理的性别策略,分析了改革前后女工对企业的依赖及其与男工的差别,对改革后女工对企业依赖的分化进行了分类
  • 作者:

    平萍

  • 全文[ PDF 243.0 KB ] 1998.13(1)  共有 1641 人次浏览
  • 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兼与英国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
  •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关于老年社会支持网的分类方法,同时分析北京老年人不同社会支持网的类型特点,并与英国利物浦相应群体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60岁以上健康老人的问卷调查,对北京 利物浦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城市中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类型的特点与异同作了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与我们的常规知识相反,不是因为城市的社会制度背景不同,使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有着根本的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社会支持网类型的分布上,北京、利物浦两城市间的老年人有着更多的相似性,尽管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仍起一定的作用
  • 作者:

    珂莱尔·婉格尔,刘精明

  • 全文[ PDF 326.0 KB ] 1998.13(2)  共有 1797 人次浏览
  • 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
  • [摘要]在近年来的社会学研究中,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主题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常常考虑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注意到了农民走出土地的社会成因和内在动机,但却极少有人分析流动及由此而来的城市体验对流动者本人——农民的精神世界或个人现代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浙江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流动历史的考察,探讨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变迁的作用和具体方式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378.0 KB ] 1998.13(5)  共有 1709 人次浏览
  •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
  • [摘要] “生活方式”从80年代初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科学(如哲学)、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中国的生活方式研究主要借鉴前苏联的理论方法,特别需要补充对西方(尤其是当代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了解。本文首先尝试梳理现代生活方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渊源,然后重点论述了自韦伯和凡勃伦以降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历史流变:从“生活方式”作为解释阶级、地位的变量到自身成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从以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转向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趋势,从注重整体性和群体性的“方式”到侧重个人化的“风格”的演化过程...
  • 作者:

    高丙中

  • 全文[ PDF 334.0 KB ] 1998.13(3)  共有 1832 人次浏览
  • 科层制与领袖民主——论M.韦伯的自由民主思想
  • [摘要]韦伯的自由主民思想是他理论中理性与价值冲突的集中体现。理性的科层统治最终导致非理性的领袖民主这一结局,表明现代文明对精神价值的解构本身,也同时就是对超越精神的迫切呼唤。作者以为,韦伯对自由民主思想的理解,不应只视其为一种出于物质利益考虑的政治立场,而应把它看成是对现代人类命运的关怀。
  • 作者:

    ?冯钢

  • 全文[ PDF 250.0 KB ] 1998.13(4)  共有 1899 人次浏览
  • 打工妹的内部话题——对深圳原致丽玩具厂百余封书信的分析
  • [摘要]本文归纳了打工妹们书信中的五个主要话题,并通过这些话题分析了工厂打工妹的交往圈子的活动和功能,她们工作流动的原因和策略,她们与出生家庭的关系,她们的感情和婚姻,她们对打工生活的评价。分析特别注重了性别的角度,指出了打工妹们的处境、经历和态度形成中的性别原因
  • 作者:

    谭深

  • 全文[ PDF 300.0 KB ] 1998.13(6)  共有 2570 人次浏览
  • 网络家庭与乡村私人企业的发展
  • [摘要]作者通过对13家乡村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现阶段中国乡村私人企业的管理、运作之主体,既非一般意义上的“家族”,亦非农业经济研究中惯用之“家庭”,而是传统的家庭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的组合形式——网络家庭,抑或是扩大的网络家庭
  • 作者:

    朱秋霞

  • 全文[ PDF 346.0 KB ] 1998.13(1)  共有 1719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