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中国城乡人口社会流动与教育之关系
- [摘要]作者认为,农村改革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市场经济为实现社会流动提供了巨大空间。80年代以前农村“外流劳动力”与受教育程度并无十分密切的相关,90年代这种关系开始逆转,未来农民的社会流动将更多的依赖教育资源;城市职工的各类社会流动均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女性的就业结构偏重于低职业层。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流动的主要障碍是教育因素,而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
- 作者:
马和民
- 全文[ PDF 1178.0 KB ] 1997.12(4) 共有 3193 人次浏览
|
|
- 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看法及建议
- [摘要]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看法及建议刘书鹤自民政部1992年1月印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开始在全国推行。目前,它已成为“九五”计划的一项重点和“农村民政工作的头等大事”。然而,在这项发展老龄事业的重大举措...
- 作者:
刘书鹤
- 全文[ PDF 333.0 KB ] 1997.12(4) 共有 1817 人次浏览
|
|
- 强化政府对医疗保健市场的干预加快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
- [摘要]该文认为医疗保健制度已成为目前影响面最大的社会问题。其成因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放任引起的。医疗保健市场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市场,所以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作者还针对我国实际提出了改革措施
- 作者:
辜胜阻,李珍
- 全文[ PDF 657.0 KB ] 1997.12(4) 共有 1889 人次浏览
|
|
- 社会保险理论分析的新视角——兼论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 [摘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分析的视角不应仅停留在技术机制的借鉴和取舍上,而应强调社会保险的制度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路有待拓宽,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保险,有助于我们从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更广阔分析视角去把握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内在制约因素和运行轨迹,有助于为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发展道路提供新的分析框架
- 作者:
林义
- 全文[ PDF 1146.0 KB ] 1997.12(4) 共有 2147 人次浏览
|
|
- 企业家阶层的社会学含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和关于企业家概念的简要回顾和综述,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企业家阶层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企业家阶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分层概念,而是市场经济这一特殊的经济体制制度安排的产物,是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行为主体。企业家阶层既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能表现,又是市场经济所创生的并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资源,因而企业家阶层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理想类型”。
- 作者:
米加宁,高德想
- 全文[ PDF 786.0 KB ] 1997.12(4) 共有 1963 人次浏览
|
|
- 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
- [摘要]中国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的区分。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那时社会上人们经济不平等程度较低,而政治不平等程度较高,甚至存在较严重的政治歧视。改革开放以后,政治不平等程度大大下降,而经济不平等程度却大大上升。因此,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并不简单地就是差距拉大的过程,而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也可以说,政治分层差距的弥合,对于经济分层差距的拉大起到了一种补偿或平衡的作用。由此,作者对于国际社会学界关于市场转型的理论提出质疑。作者认为,在中国,...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1240.0 KB ] 1997.12(4) 共有 2837 人次浏览
|
|
- 日本的居民自治组织“町内会”的特点与研究的意义
- [摘要]目前,日本正处在由中央集权型社会向地方分权型社会过渡的阶段,本文首先论述了在这种情况下重新评价居民自治组织的意义、地方自治与居民自治组织的关系、社区居民组织的特点与类型,然后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居民自治组织——町内会的形成与历史沿革,并且预言,在日本未来的地方分权型社会中,居民自治组织将在共同管理社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作者:
中田·实,张萍
- 全文[ PDF 1087.0 KB ] 1997.12(4) 共有 3246 人次浏览
|
|
- 中国基层社区组织的变迁
- [摘要]本文从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视角,理出了中国乡村和城镇基层社区组织沿革的梗概。着重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乡村的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组织状况和功能;城镇基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变迁;城乡基层居民自治组织与政权机构的衔接关系;目前正在中国城乡展开的文明社区建设和民众的社区发展参与,特别是直接民主选举和政治参与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和意义。本文参考并汲取了中国社会学和政治学界有关调查研究的最新成果。
- 作者:
张琢
- 全文[ PDF 1479.0 KB ] 1997.12(4) 共有 2416 人次浏览
|
|
- 社会现代化并非是遥远的神话——西藏山南地区社会发展状况调查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山南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分化重组,社会组织日趋多样化,社会开放性特征日益强化,社会生活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藏族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向人们昭示———山南地区已经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转型期,现代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并非是遥远的神话!
- 作者:
王金洪
- 全文[ PDF 1501.0 KB ] 1997.12(4) 共有 1857 人次浏览
|
|
- 论隐性社会问题
- [摘要]社会问题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隐性社会问题有两个特征:客观上为社会失调现象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的本质尚不显现;主观上是人们对其认识、研究的社会反应亦不显现。隐性社会问题成因复杂,包括主、客观等多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已存在相当程度的隐性社会问题,已对社会结构、社会机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将在相当一段时期中存在,并成为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重要特征之一。
- 作者:
雷洪
- 全文[ PDF 262.0 KB ] 1997.12(3) 共有 2712 人次浏览
|
|
- 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
- [摘要]本文分析刻画贫困问题,指出:贫困是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一定层面的贫困是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状态不被改善是恶性循环的。在贫困度量方面,作者构造了综合贫困指数,解析琛氏贫困指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方法,并给出了洛伦茨曲线和吉尼系数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得贫困的度量方法进一步系统和严密。文章最后呼吁,为了减少贫困,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强化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作者:
?屈锡华,左齐
- 全文[ PDF 336.0 KB ] 1997.12(3) 共有 1727 人次浏览
|
|
- 香港回归的挑战:从结构转变看社会问题
- [摘要]本文从社会问题的角度,研究以往香港人口、阶级和文化结构,提出几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人口结构方面,有人口老化及新移民剧增可能引致的文化、制度滞差和个人适应问题;而于阶级结构,则有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富裕中的贫穷并未消除;在文化结构中,保守内向的功利家庭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亦开始转变,而市民参与公众事务的意念及信心有退却趋势。
- 作者:
陈健民
- 全文[ PDF 237.0 KB ] 1997.12(3) 共有 2354 人次浏览
|
|
-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从普遍主义到特殊主义
-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学的功能分析法,对“土政策”的社会运作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在界定了土政策的涵义及研究了它的显功能后,将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这一对概念用于土政策的分析之中,指出中国土政策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含有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两种成分。由于这两种成分的作用,其潜功能则表现为它可以朝着对策的方向转化,上可以对付上级部门,下可以对付个体成员,从而造成自身权力的扩张与泛化,形成被其管辖成员的人情式或忍从性人格。土政策体现出的这些功能需求同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格局相契合。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229.0 KB ] 1997.12(3) 共有 1663 人次浏览
|
|
- 信任问题
- [摘要]信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当事人的信任,一部分是对维持生活信任机制的信任。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信任都是不完全的。一个社会的普遍信任状况,与它的维持机制的效力相关,维持机制是信任的“保障体系”,它们的监督作用使信任呈现近似完全。社会机制通过影响失信行为的成本(使之增加或减少收益)确保经济交易的秩序不受到损害。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往的两种主要社会机制—人际关系约束和组织(单位)约束的效力正在下降,作者建议确立制度约束作为维持信任的社会机制,它的核心是将各类经济行动者放置在相互(权利)监督的关系中。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129.0 KB ] 1997.12(3) 共有 2366 人次浏览
|
|
- 欠薪保障制度的初步探析
- [摘要]欠薪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如何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出发,公平、合理地解决日益增多、日益复杂的欠薪问题,切实保障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是当前急需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社会经济管理问题。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本文从欠薪保障制度的概念研究入手,对建立欠薪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欠薪保障制度的基本构想。
- 作者:
程乐华,董曙辉
- 全文[ PDF 170.0 KB ] 1997.12(3) 共有 1448 人次浏览
|
|
- 广东职业流动分析
- [摘要]本文描述了广东职业结构变化的基本情况,把广东的职业流动概括为:从低收入、低社会地位职业转移到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职业;年轻人转移的幅度高于中老年人;在一些职业流动中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的职业流动比女性强烈,剧烈的职业流动主要发生在25岁以前。随着职业流动的加剧,职业多样化的趋势明显,而以青年人尤为突出。通过职业流动的研究,论文指出:社会变迁最突出地体现在青年人身上。
- 作者:
李若建
- 全文[ PDF 179.0 KB ] 1997.12(3) 共有 1712 人次浏览
|
|
- 自然经济与自给性农业
- [摘要]本文从具体解析自然经济概念入手,结合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描述与概括,强调在中国,由于社会经济现象极为复杂多样,致使一些主要从西方社会经济历史变迁中概括出来的学术概念(特别是在早期进化论影响下形成的学术概念)也有可能在中国社会经济史中找到一些与之形似的社会现象,但两者在原因、过程、性质、作用和前途上均有所不同;在使用西方学术概念概括中国社会经济事实时,一定要慎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农户的生产模式作一尝试性分析和概括,以期在清理现成概念,冲破思维定势,发展具有本土化、规范化特点的研究范式、学术概念...
- 作者:
刘小京
- 全文[ PDF 334.0 KB ] 1997.12(3) 共有 2367 人次浏览
|
|
-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社团的兴起——以戊戌学会为中心
- [摘要]本文以戊戌学会为对象,论述了西方社会学传入对近代中国现代性社团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甲午战争前后,随着西方社会学的不断传入,在一些维新人士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名之为“群学”的中国现代社会学理论,内中包涵着比较完整的现代社团理论,开始明确了群与学的关系、群与强的关系、群与治的关系、群与变的关系、群与会的关系。从这种“群学”理论出发,维新人士认为,组建学会可以为维新运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培养和联结广大维新人才、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从而强化社团意识。由此,维新人士不仅广泛组建具有各种社团功能的学会...
- 作者:
虞和平
- 全文[ PDF 233.0 KB ] 1997.12(3) 共有 1802 人次浏览
|
|
- 关于社会学定律的“限界条件”
- [摘要]关于社会学定律的“限界条件”作者:[美]哈威廉,男,美国波士顿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一、问题的指出所有社会学理论定律长期以来一直都处于一种窘境:每一理论定律都同时既是对的又是错的。每一社会学定律的提出当然都有既定的事实根据,并依此说它是对的。于是,即便有...
- 作者:
哈威廉
- 全文[ PDF 119.0 KB ] 1997.12(3) 共有 1625 人次浏览
|
|
- 信息高速公路与未来社会五大趋势
- [摘要]本文认为“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高效的传播媒介,对人类社会将起着巨大的解构与整合作用。并分析、预测了它将在人类教育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引起和促成的全新的变化。
- 作者:
王恬
- 全文[ PDF 151.0 KB ] 1997.12(3) 共有 193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