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现代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
  • [摘要]现代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郭崇德作者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出发,对社会保障的本质和属性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保障是否应该走商业化道路以及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走家庭保障的道路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作者:郭崇德,...
  • 作者:

    郭崇德

  • 全文[ PDF 120.0 KB ] 1997.12(5)  共有 1512 人次浏览
  • 社会保险理论分析的新视角——兼论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 [摘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分析的视角不应仅停留在技术机制的借鉴和取舍上,而应强调社会保险的制度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路有待拓宽,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保险,有助于我们从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更广阔分析视角去把握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内在制约因素和运行轨迹,有助于为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发展道路提供新的分析框架
  • 作者:

    林义

  • 全文[ PDF 1146.0 KB ] 1997.12(4)  共有 1988 人次浏览
  • 凤凰村人口的变迁
  • [摘要]本文是对广东省潮州市凤凰村追踪研究的成果之一。主要分析了凤凰村70余年来人口及变迁。一是探讨了一般的人口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等概况;二是分析了人口与文化教育的状况;三是研究了人口的职业分布和劳动力流向 
  • 作者:

    周大鸣,张锋

  • 全文[ PDF 218.0 KB ] 1997.12(1)  共有 1705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述评
  •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研究述评张力之一、研究的急迫性(一)经济体制改革急需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社会要发展,其变革就是不可避免的。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又一次大规模的变革开始了。变革自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逐步导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
  • 作者:

    张力之

  • 全文[ PDF 314.0 KB ] 1997.12(2)  共有 1683 人次浏览
  • 中国改革中期的制度创新与面临的挑战
  • [摘要]本文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总背景出发,提出中国在90年代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进入了改革中期的制度创新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原有体制能量释放的过程基本结束;改革跨过单纯放权让利的阶段;外延扩张的高投入增长方式走到尽头;改革由单项突破转向配套的制度创新;渐进式改革面临挑战。文章认为,改革已深入到体制“硬核”,触及到利益格局的刚性部分,制度创新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过程,必须特别注意处理好一些基本的重大利益关系,如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城市与乡村、非农劳动者与农业劳动者、较发展地区与欠发展地区、国家...
  • 作者: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

  • 全文[ PDF 343.0 KB ] 1997.12(1)  共有 1594 人次浏览
  • 近代江南茶馆与乡村社会运作
  • [摘要]近代江南茶馆与乡村社会运作朱小田茶馆是近代江南乡镇最基本的物化人文景观,以此为视点,可以阐释乡土中国独特的运行规则。本文提出,在乡村社会的运作中,江南茶馆是乡村市场的结点、社区政治的焦点和闲暇生活的热点。作为乡村市场的结点,茶馆交易主要采取贸易洽谈、...
  • 作者:

    朱小田

  • 全文[ PDF 334.0 KB ] 1997.12(5)  共有 1779 人次浏览
  •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社团的兴起——以戊戌学会为中心
  • [摘要]本文以戊戌学会为对象,论述了西方社会学传入对近代中国现代性社团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甲午战争前后,随着西方社会学的不断传入,在一些维新人士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名之为“群学”的中国现代社会学理论,内中包涵着比较完整的现代社团理论,开始明确了群与学的关系、群与强的关系、群与治的关系、群与变的关系、群与会的关系。从这种“群学”理论出发,维新人士认为,组建学会可以为维新运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培养和联结广大维新人才、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从而强化社团意识。由此,维新人士不仅广泛组建具有各种社团功能的学会...
  • 作者:

    虞和平

  • 全文[ PDF 233.0 KB ] 1997.12(3)  共有 1608 人次浏览
  • 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原因与对策
  •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原因作了社会学意义的探索和研究 。认 为家族主义与以家庭为最小生产单位的农业劳作方式, 家庭人口再生产对男婴的需 求与国家人口再生产对出生人数的限定 ,以及妇女经济地位的相对低下等 ,是造成出 生性别比升值的基本社会动因 。指出,在影响人口再生产的三只手———国家、家庭和市场中,惟有借助于国家强有力的调控手段, 才能使失衡的出生性别比在短期内渐次 回落 。
  • 作者:

    张翼

  • 全文[ PDF 370.0 KB ] 1997.12(6)  共有 2286 人次浏览
  • 强化政府对医疗保健市场的干预加快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
  • [摘要]该文认为医疗保健制度已成为目前影响面最大的社会问题。其成因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放任引起的。医疗保健市场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市场,所以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作者还针对我国实际提出了改革措施
  • 作者:

    辜胜阻,李珍

  • 全文[ PDF 657.0 KB ] 1997.12(4)  共有 1755 人次浏览
  • “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
  • [摘要]本文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方式这一新的视角,对北京著名的外来农村人口聚居区———“浙江村”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状况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入分析。指出:浙江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的流动,它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经营者的流动。浙江村村民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并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聚居为基础的产业加工基地,作者将这种类型的流动称为产业———社区型流动,文章还对这种进入方式形成的制度背景及其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 作者: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

  • 全文[ PDF 337.0 KB ] 1997.12(1)  共有 2654 人次浏览
  • 我国失业保险的功能定位
  • [摘要]本文回顾分析我国失业保险发展的过程, 认为从劳动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角度 定位的失业保险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需要, 失业保险 面临新的突破 ,需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定位,其规模因此应有所扩大。
  • 作者:

    孙炳耀

  • 全文[ PDF 143.0 KB ] 1997.12(6)  共有 1540 人次浏览
  • 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对中部中国一个村庄社会结构变革的实证研究
  • [摘要]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对中部中国一个村庄社会结构变革的实证研究刘倩本文描述分析了一个独特社区———南街村。在中部中国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村落,社会经济的崛起、社区生活及文化模式的特征诸方面都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作者认为,类似的社区在发...
  • 作者:

    刘倩

  • 全文[ PDF 258.0 KB ] 1997.12(5)  共有 1522 人次浏览
  • 自然经济与自给性农业
  • [摘要]本文从具体解析自然经济概念入手,结合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描述与概括,强调在中国,由于社会经济现象极为复杂多样,致使一些主要从西方社会经济历史变迁中概括出来的学术概念(特别是在早期进化论影响下形成的学术概念)也有可能在中国社会经济史中找到一些与之形似的社会现象,但两者在原因、过程、性质、作用和前途上均有所不同;在使用西方学术概念概括中国社会经济事实时,一定要慎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农户的生产模式作一尝试性分析和概括,以期在清理现成概念,冲破思维定势,发展具有本土化、规范化特点的研究范式、学术概念...
  • 作者:

    刘小京

  • 全文[ PDF 334.0 KB ] 1997.12(3)  共有 2106 人次浏览
  • 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
  • [摘要]本文提要:当前,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测定贫困线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却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本文综合了国际国内诸多贫困定义,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分析了国际上用于度量贫困的常用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在中国度量贫困的新思路—综合法
  • 作者:

    ?唐钧

  • 全文[ PDF 319.0 KB ] 1997.12(2)  共有 1636 人次浏览
  • 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看法及建议
  • [摘要]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看法及建议刘书鹤自民政部1992年1月印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开始在全国推行。目前,它已成为“九五”计划的一项重点和“农村民政工作的头等大事”。然而,在这项发展老龄事业的重大举措...
  • 作者:

    刘书鹤

  • 全文[ PDF 333.0 KB ] 1997.12(4)  共有 1621 人次浏览
  • 当前中国城乡人口社会流动与教育之关系
  • [摘要]作者认为,农村改革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市场经济为实现社会流动提供了巨大空间。80年代以前农村“外流劳动力”与受教育程度并无十分密切的相关,90年代这种关系开始逆转,未来农民的社会流动将更多的依赖教育资源;城市职工的各类社会流动均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女性的就业结构偏重于低职业层。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流动的主要障碍是教育因素,而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
  • 作者:

    马和民

  • 全文[ PDF 1178.0 KB ] 1997.12(4)  共有 2998 人次浏览
  • 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社会特征及其反贫困的对策
  • [摘要]西部是中国反贫困的重点地区。能否消灭西部农村的贫困现状,是我国在本世纪内实现小康生活水平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贫困的状况和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更多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体作用,建立以政府干预为主体,依靠经济增长,并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全社会反贫困机制,是解决西部落后状况的根本途径
  • 作者:

    段庆林

  • 全文[ PDF 146.0 KB ] 1997.12(1)  共有 1498 人次浏览
  • 云南元江县白族的宗族组织与制度
  • [摘要]云南元江县白族的宗族组织与制度刘援朝白族有过发达的宗族组织和制度,但这种组织与制度于今却处在全面衰败过程中。笔者在云南元江白族地区曾收集到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本文中以姓氏组织为重点,对白族这种发达的宗族制度与组织进行研究。文中对云南元江白族的族谱、墓志...
  • 作者:

    ?刘援朝

  • 全文[ PDF 222.0 KB ] 1997.12(5)  共有 1583 人次浏览
  • 住房与中国城市的家庭结构——区位学理论思考
  • [摘要]过去在理论界研究中国家庭结构特点的影响因素时主要从中国的家庭传统和社会现实生活需求两方面展开, 本文则在此基础上集中从住房的角度分析家庭结构的 影响因素。它依据 1993 年在津 、沪两地进行的住房与家庭生活调查的有关资料 ,运用区位学理论, 指出住房是影响中国家庭模式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居民住房状况的改变和住房政策的变化, 住房将成为影响未来城市家庭结构的更为突出的因素 。
  • 作者:

    潘允康,约翰·罗根,边馥琴,边燕杰,关颖,卢汉龙

  • 全文[ PDF 301.0 KB ] 1997.12(6)  共有 2173 人次浏览
  • 广东职业流动分析
  • [摘要]本文描述了广东职业结构变化的基本情况,把广东的职业流动概括为:从低收入、低社会地位职业转移到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职业;年轻人转移的幅度高于中老年人;在一些职业流动中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的职业流动比女性强烈,剧烈的职业流动主要发生在25岁以前。随着职业流动的加剧,职业多样化的趋势明显,而以青年人尤为突出。通过职业流动的研究,论文指出:社会变迁最突出地体现在青年人身上。
  • 作者:

    李若建

  • 全文[ PDF 179.0 KB ] 1997.12(3)  共有 1537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