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性别角色与社会发展笔谈(二)——“男女平等”: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失与得
  • [摘要]一个社会学者对于周边事物的思考,并不一定总是“社会学的”;正如一个数学家、音乐家或哲学家,在思考涉及到夫妻关系或“男女平等”这一类问题时,通常使用的不是数字、音符或概念,而更自然地倾向于出自各自性别角色和性别利益的切肤之痛所带来的情绪。历史已经在两性之间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差异和深层心理差异,即使在最公正、客观的学界也不能例外。这就是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处处感受到的所谓“性别的力量”。 有关“男女平等”的得失,尽管同处在一个时代、一种社会条件下,男、女双方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因此,在讨论有关问题之前,我想有必...
  • 作者:

    李小江

  • 全文[ PDF 470.0 KB ] 1995.10(1)  共有 2160 人次浏览
  • 家庭暴力的发端——上海夫妻攻击行为的现状及特征
  • [摘要]本文以一般家庭的夫妇而不是以受害女性群体为对象来考察家庭暴力的发端——两性攻击行为的现状和特点。所谓的攻击行为不仅指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还包括伤害他人心理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男性主要以天赋体力来显示自己的大丈夫权威,女性则往往借助语言优势对丈夫进行呵责、奚落,或以消极怠工、回娘家来发难,以性惩罚乃至出走、自杀来示威,她们在婚姻冲突中首先退让、主动和解者也远比男子少。一些女性并非只是扮演被动挨打的角色,也常常及时还击,有的甚至主动出击,一些丈夫正是在妻子先诟骂或先动手的境况下才一时冲动拔拳殴打的。调查表...
  • 作者:

    徐安琪

  • 全文[ PDF 402.0 KB ] 1995.10(1)  共有 1757 人次浏览
  • 农村家庭功能与家庭形式——昌五社区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人类学观察法对一个北方农村小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家庭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目前大多数农村家庭是生产和生活、初级群体和生产经营组织的统一体。这一特征使农村家庭的资源配置具有经济的和社会的双重性质。在家庭的各种功能中生产功能具有核心和主导地位,家庭物质资源占有的多少同家庭非经济功能的实现程度呈正相关。由家庭承载的生产功能所决定,目前农村家庭小型化和扩大化的趋势并存,“大家庭”和“小家庭”统分结合的形式成为集体经济“统”的功能薄弱的一种替代机制。作者发现,农村主干家庭在成因上基本上...
  • 作者:

    王雅林,张汝立

  • 全文[ PDF 834.0 KB ] 1995.10(1)  共有 1603 人次浏览
  •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评介
  • [摘要]当今中国历史学界,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不久前又推出了一部新作《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以下简称《新论》),对现代化理论和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了重要探索。《新论》以历史学为出发点,探讨了英国首先实现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却进程迟缓的原因以及在现代化三次大潮的冲击下其他国家现代化的不同模式。但这种研究与探讨又超出了纯史学范畴,所获结论本身内涵了更为一般的法则,因此著者又得以从中伸延,概括出诸如内源性现代化与外源性现代化的各自特征、宏观社会变迁的一般性动因与基本形式等社会...
  • 作者:

    李文

  • 全文[ PDF 152.0 KB ] 1995.10(1)  共有 3463 人次浏览
  •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 [摘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本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之一。自1993年第6期《社会学研究》发表了刘崇顺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及其他——张琢同志“九死一生”理论初探》及张琢的《答刘崇顺同志》两篇文章以来,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所持观点与已发表过的几篇文章之见解均相异,认为,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以及人口、城市、儒家文化体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强大顽固性和坚韧性的巨大壁垒,在这一壁垒中,任何根本性的变革都不可能发生。社会...
  • 作者:

    周积明

  • 全文[ PDF 761.0 KB ] 1995.10(1)  共有 1894 人次浏览
  • 中国人认知方式发展的趋势与现代化的关系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中国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农耕者和工商业者的认知方式,揭示了中国人认知方式发展的一般趋势。 
  • 作者:

    郑雪

  • 全文[ PDF 395.0 KB ] 1995.10(1)  共有 1697 人次浏览
  • 利益:民主政治与社会结构的联结点
  • [摘要]本文拟揭示存在于民主政治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协变性。社会结构是利益在特定社会中的结构性分布,而民主政治作为公民对政府的某种制约,则表明有关各方在贯彻和实现利益上的程度差别;因此,利益问题是社会结构与民主政治的联结点。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时,表示公民之间的实质关系(利益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制约关系也注定或迟或早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历史对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总之,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的变迁才是形成对任何社会制度(包括民主政治制度)的真正制约。明乎此,将促使人们以更为现实...
  • 作者:

    何子建

  • 全文[ PDF 715.0 KB ] 1995.10(1)  共有 1722 人次浏览
  • 苏南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 [摘要]为全国瞩目的苏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正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深层次改革。本文概述了苏南深化改革之路,重点阐释了作为苏南模式重要特色之一的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创新。苏南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观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现阶段,在社会发展中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文章就此阐述了作者的观点,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 作者:

    张雨林,吴大声,朱汝鹏

  • 全文[ PDF 874.0 KB ] 1995.10(1)  共有 2088 人次浏览
  • 迈向现代化的苏南农村
  • [摘要]本文以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苏南地区作为考察的对象。揭示了苏南农村正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转型的客观事实,对苏南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指出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问题。90年代是苏南地区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作者认为,农业的现代化、农村工业的高级化、构造一批现代化小城市、农村人口城镇化,构成了当今苏南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四个关键变量。
  • 作者:

    邹农俭

  • 全文[ PDF 871.0 KB ] 1995.10(1)  共有 1996 人次浏览
  • 中国乡村里的都市工业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仅用了十几年便创造出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雷同的“第二国民经济体系”,即作者所称的“乡村里的都市工业”。本文探讨了乡镇企业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在天然的土地社会保障、家庭伦理与组织成本、廉价劳力和创业精神、成本外部化与送礼“艺术”、法人社会等问题的剖析中,以独到的视角阐释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诸如“离土不离乡”、血缘关系在乡镇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843.0 KB ] 1995.10(1)  共有 2568 人次浏览
  • 住宅社会学的兴起及在中国的发展
  • [摘要]住宅社会学的兴起与住宅问题研究紧密相连,其正式命名是在1978年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上。我国学者在本世纪20年代初对住宅问题已开始研究,80年代已来对住宅社会学的研究有长足进展。当前着重研究的问题是:学科建设、住宅建没预测、住宅社会消费、住房政策上体现社会公正。作者认为,住宅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住宅的历史、作用、地位以及人与住宅、住宅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属于应用社会学的分支,是介于建筑学、规划学、经济学、消费学、人类学、生态学等的边缘科学。
  • 作者:

    张仙桥

  • 全文[ PDF 601.0 KB ] 1995.10(1)  共有 1961 人次浏览
  • 近五年社会学方法研究述评
  • [摘要]近五年社会学方法的应用和对社会学方法的研究,比较前十年有所发展和提高。对社会学方法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社会研究、特别是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方法及操作技术方面。从80年代末开始,有关社会学方法的研究表现出两个新特点,即一是开始注意并较集中地探讨社会学方法论问题,二是有相当数量的、由我国社会学研究者撰著的方法方面的著作、教材公开出版,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方法研究正向着系统性、理论性方面发展、提高。不足之处主要有:有关方法的研究势单力弱、面窄;研究者的方法训练及素质尚有一定距离;社会学方法的运用,规范性不够。...
  • 作者:

    风笑天

  • 全文[ PDF 927.0 KB ] 1995.10(1)  共有 2076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