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评述
- [摘要]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市民社会理论及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再度兴起。对目前中国的市民社会研究的状况及研究中的不同意见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
- 作者:
朱士群
- 全文[ PDF 385.0 KB ] 1995.10(6) 共有 1758 人次浏览
|
|
- 生活方式研究评述
- [摘要]生活方式研究兴起的时代背景 一种理论、一个学科或某些具体研究领域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往往有着不同的命运。它们的兴起、受人们关注的状况取决于不同的国情和社会需要的程度。在我国,社会学对生活方式的研究也是这样。 生活方式问题,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中并不占优势地位。在许多国家的社会学研究中,“生活方式”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也没有取得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地位。
- 作者:
王雅林
- 全文[ PDF 619.0 KB ] 1995.10(4) 共有 2678 人次浏览
|
|
- 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动力
-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了私营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在其发展中的影响。指出,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必需重视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私营企业家与他的亲戚和朋友的关系,特别是这些亲戚和朋友的职业地位和权力地位,对他们进入私营经济领域、获得资源和私营企业的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这种结果:1.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行政权力在资源分配中的主导地位,但形成了两种体制的长期并存;2.因此,私营企业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就成为获得资源和成功的重要渠道;3.社会文化传统和原有社会结构体系(如“单位制”),是积...
- 作者:
李路路
- 全文[ PDF 850.0 KB ] 1995.10(6) 共有 1862 人次浏览
|
|
- 广州居民的社会保障观念研究
- [摘要]广州居民的社会保障观念具有明显的“单位化”取向和体制认识差别,对政府作为最后保障者角色有普遍的要求,同时,对社会保障现状的平等评价不同,社会保障观念也不同。人们的文化、年龄、行业、职业等对社会保障观念有复杂的影响,一般来讲,年龄越大,保障的“单位化”取向越强;文化程度越高保障的“单位化”取向越低;党政机关劳动者的单位福利保障要求和政府社会保障责任认识相对要高。工人的保障认识具有明显的体制认识特点。无业者、退休者对单位保障要求和政府社会保障职责的要求普遍高于其他人。实现从“单位化”保障体制向社会化保障体制...
- 作者: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二组
- 全文[ PDF 550.0 KB ] 1995.10(3) 共有 1504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绝对增长量已连续7年下降
- [摘要]中国大陆人口自1988年以来自然增长率和绝对增长量都已连续7年下降,妇女总和生育率已持续下降到人口生育更替水平以下,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近(1.9),远远低于中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4.4)。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人口控制和发展的独特规律。正因为政府的强有力的控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计划生育工作,今后仍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继续有效地、合理地控制人口增长,那末,在本世纪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亿内是做得到的,使下世纪中叶中国总人口的极峰不超过16亿也有望。
- 作者:
张琢
- 全文[ PDF 67.0 KB ] 1995.10(4) 共有 2217 人次浏览
|
|
- 当前中国企业组织的传统特征
- [摘要]本文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分析,揭示了现代化过程中,国有企业组织转型的状况、实现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表明了虽然改革已经数年,但企业组织的传统特征仍然很强,因此,现有的改革措施是不彻底的,并提出若不进行更广泛彻底的体制改革,企业组织自身是不可能取得转型的良好效果的。
- 作者:
刘德寰
- 全文[ PDF 410.0 KB ] 1995.10(5) 共有 1672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转型取向
- [摘要]由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是不同时代的不同质的生活方式类型之间的历史性跨跃。中国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转型的走向是:由依附型生活方式向自主型生活方式转变、由封闭型生活方式向开放型生活方式转变、由僵固不变的单一生活方式向不断变动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方式转型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转型尚处于初期阶段,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依然任重而道远。
- 作者:
王玉波
- 全文[ PDF 495.0 KB ] 1995.10(4) 共有 1420 人次浏览
|
|
|
|
- 利益:民主政治与社会结构的联结点
- [摘要]本文拟揭示存在于民主政治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协变性。社会结构是利益在特定社会中的结构性分布,而民主政治作为公民对政府的某种制约,则表明有关各方在贯彻和实现利益上的程度差别;因此,利益问题是社会结构与民主政治的联结点。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时,表示公民之间的实质关系(利益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制约关系也注定或迟或早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历史对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总之,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的变迁才是形成对任何社会制度(包括民主政治制度)的真正制约。明乎此,将促使人们以更为现实...
- 作者:
何子建
- 全文[ PDF 715.0 KB ] 1995.10(1) 共有 1619 人次浏览
|
|
- 乡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调查与思考
- [摘要]本文系作者在广东、上海、湖北三省调查乡镇企业实施工伤保险制度情况的报告。本文在对我国乡镇企业实施工伤保险制度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就乡镇企业是否建立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及其待遇标准、因工伤亡划分标准、工伤补偿原则、基金筹集原则等若干政策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在乡镇企业中实施的难点,提出了在乡镇企业实施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工作的具体建议与相应措施。
- 作者:“乡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研究”课题组
- 全文[ PDF 469.0 KB ] 1995.10(3) 共有 2132 人次浏览
|
|
- 阻碍转型社会良性发展的四个问题
- [摘要]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转型社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的难题。本文从现实情况出发,探讨了使社会良性发展的四大障碍:腐败现象的泛滥、社会的无序、分配不公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研究了这四大问题的新情况、新特点和对社会、对公民的负性影响。作者指出:如果社会不认真解决这四大障碍,那么就有可能葬送改革的前途,动摇共和国的根基。
- 作者:
邵道生
- 全文[ PDF 501.0 KB ] 1995.10(4) 共有 1627 人次浏览
|
|
- 家族主义与现代台湾企业
- [摘要]台湾的现代化主要发生于技术和正式制度层次,非正式规范层次虽有适应性的转变,但由于文化核心未变,传统在非正式规范层次的影响仍较大,家族和人情关系仍普遍受到重视。从此一“文化层次”理论模式出发,可以发现:现代台湾企业虽吸收了许多西方管理技术和正式制度,但在家族主义影响下,大型企业所有者透过专业经理人间接管理者极少;最现代的股票上市公司,股权虽已分散,但并未如西方国家出现专业经理人自决经营的局面,反而企业创始家族能继续掌握经营权,并传给下一代;台湾企业集团的内部整合亦有赖血亲和姻亲关系维系。此实因在现代的台湾社会,...
- 作者:
孙治本
- 全文[ PDF 725.0 KB ] 1995.10(5) 共有 1717 人次浏览
|
|
- 论中国社会保险体系的构成
- [摘要]本文根据中国社会保险体系构成的复杂性、复合性、过渡性等特点,并针对一些将社会保险体系局限于项目或制度体系的认识。从理论上作了三种向度的探讨。一则把其体系看作一特定复杂系统,并从社会大系统中“抽”出来。对其体系有层次和结构功能的系统构成作了论述;二则将其体系“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对其体系与社会大系统的复合性交互作用的过程构成,作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三则进一步将其体系放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时空坐标”中,对其体系的“近期→中期→长期”时间过渡目标构成和“城市→农村”空间过渡目标构成进行了描述。
- 作者:
张郧
- 全文[ PDF 654.0 KB ] 1995.10(2) 共有 1843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认知方式发展的趋势与现代化的关系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中国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农耕者和工商业者的认知方式,揭示了中国人认知方式发展的一般趋势。
- 作者:
郑雪
- 全文[ PDF 395.0 KB ] 1995.10(1) 共有 1598 人次浏览
|
|
- 当前广州社会的代际流动
- [摘要]本文根据90年代广州的一次抽样调查中有关人们对目我和父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声望地位、权力地位和整体地位)的主观评价的资料,分析了当前广州社会的代际流动问题。本文透过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代际流动方向、流动率以及影响流动的若干因素的比较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州社会的开放度。
- 作者:
郭凡
- 全文[ PDF 497.0 KB ] 1995.10(6) 共有 1645 人次浏览
|
|
-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探
- [摘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目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所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新加坡在这方面有其不同于欧美的特点,现通过对比其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分析其主要内容,竭力寻找出一些对我们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东西来。
- 作者:
曹云华
- 全文[ PDF 661.0 KB ] 1995.10(3) 共有 1855 人次浏览
|
|
- 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
- [摘要]作者通过对城市农民工的个案研究发现,农民工对市民群体有很大的不满情绪,心理上有受歧视感,并认为他们与市民的冲突起因常在于市民对他们的歧视,责任在市民一方。这种看法与我们熟知的市民的看法形成鲜明对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就会造成社会鸿沟,社会冲突不断的局面。文章分析了我国市民与农民工两者关系不协调的原因,并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367.0 KB ] 1995.10(4) 共有 1506 人次浏览
|
|
-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 [摘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本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之一。自1993年第6期《社会学研究》发表了刘崇顺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及其他——张琢同志“九死一生”理论初探》及张琢的《答刘崇顺同志》两篇文章以来,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所持观点与已发表过的几篇文章之见解均相异,认为,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以及人口、城市、儒家文化体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强大顽固性和坚韧性的巨大壁垒,在这一壁垒中,任何根本性的变革都不可能发生。社会...
- 作者:
周积明
- 全文[ PDF 761.0 KB ] 1995.10(1) 共有 1769 人次浏览
|
|
- 妇女研究的新进展
- [摘要]们这里所说的“妇女研究”,严格说来包含着两个不同的研究角度,一是性别研究,一是妇女独特问题的研究。这是由于研究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一类是我们研究的大多数问题,是男女两性共同面临的问题,如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社会文化问题等,其中的“妇女问题”是比较男性而言,因而在研究妇女时必须连男性一起研究,这就构成事实上的性别研究;一类是妇女的独特问题,如与生育过程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等。但是即便是性别研究,它的切入点仍是妇女问题,这两类问题共同的前提是迄今为止在两性关系中妇女相对不利的地位,以及社会为调整两性关系所做的努力,所...
- 作者:
谭深
- 全文[ PDF 651.0 KB ] 1995.10(5) 共有 1677 人次浏览
|
|
- 高校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稳定性研究
- [摘要]本文以经验资料为依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描述、分析了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稳定性的现状及影响诸因素,分析了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稳定性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成就满足感、单位归属感、福利待遇满足感、工作成就得到肯定的情况影响职业稳定性的结论,适用于高校中青年教师;而工作年限、职业生涯阶段、工作机会评估影响职业稳定性的结论,却不适用于高校中青年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高校中青年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职业稳定性的一个原因,而与同事的关系是否融洽则无影响;出身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职业稳定程度之间呈负相关;高校中...
- 作者:
刘欣
- 全文[ PDF 641.0 KB ] 1995.10(6) 共有 218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