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小康问题研讨会纪要
  • [摘要]1991年1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主持召开了小康问题研讨会,到会的专家学者共40多人。在一天的研讨中,专家们就小康的涵义、指标的选择和确定、评价方法、实现小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158.0 KB ] 1992.7(2)  共有 1349 人次浏览
  • 企业社会学对象初探
  • [摘要]本文认为企业社会学是研究企业组织的内在社会机制和外部社会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并认为这一定义既体现了社会学研究企业的特殊视角,又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其学科特点、界定其学科内容和说明其学科历史。此文既论述了企业社会学与企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具有相同研究客体的学科的区别,又论述了企业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学、工业社会学等具有相同学术视角的学科的区别。本文认为,企业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或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即“企业中的社会”和“社会中的企业”;企业社会学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种轨迹,即...
  • 作者:

    刘祖云

  • 全文[ PDF 394.0 KB ] 1992.7(1)  共有 1737 人次浏览
  • 论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困境与实践可能性
  • [摘要]本文运用劳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总结和回顾劳动力市场有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客观上仍存在某种程度的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依据这一前提,作者认为,要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的劳动就业问题,有必要建立劳动力市场。进而比较详细地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模式,并指出劳动力市场成立后,还必须处理好如择业与充分就业、贫困与经济无保障以及计划与市场等关系或问题,从而使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
  • 作者:

    傅喜国

  • 全文[ PDF 531.0 KB ] 1992.7(6)  共有 1462 人次浏览
  • 关于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社会学思考
  • [摘要]本文以管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为依据,分析论证了影响企业凝聚力形成和增强的主客观因素,揭示了企业凝聚力的实质。作者认为,只有不断优化社会心理环境,以企业目标为轴心培养作为企业文化基石的企业价值观,尊重人的主体意识,善于挖掘人的潜能,企业凝聚力才可能得以形成并健康发展。
  • 作者:

    何良

  • 全文[ PDF 559.0 KB ] 1992.7(4)  共有 1268 人次浏览
  • “小康”史考
  • [摘要]小康社会最初是由古代儒家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它以礼治为基本特征;近代维新派康有为也曾提出过“升平世”的理想社会模式,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为价值取向;现代,中国共产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小康”作为近期目标,“小康”成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阶梯。
  • 作者:

    王玉波

  • 全文[ PDF 522.0 KB ] 1992.7(2)  共有 1471 人次浏览
  • 群体心理学导论——对群体心理现象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探索
  • [摘要]作者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社会变迁中的群体心理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探索。阐述了群体心理的基本特征、群体心理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群体心理结构、群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群体心理与群体意识、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职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创立群体心理学的基本思路。
  • 作者:

    顾杰善

  • 全文[ PDF 713.0 KB ] 1992.7(3)  共有 2247 人次浏览
  • 开展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构想
  • [摘要]作者认为,灾害社会学是以与社会相关的一般灾害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它探索包括自然型、人为型和天人型在内的一般社会灾害运动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一般过程、特点和规律并寻求适用于一般社会灾害防治的通用理论、原则与方法。在中国开展灾害社会学研究,应在正确的哲学方法论指导下,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多个侧面和多个层次上逐项展开,从而在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基础上求得社会均衡、协调的发展。 
  • 作者:

    马成立

  • 全文[ PDF 385.0 KB ] 1992.7(1)  共有 1416 人次浏览
  • “家庭生产方式”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研究
  • [摘要] “家庭生产方式”(Domestic Mode of Production)是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界在研究传统社会及其变迁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理论模式。本文在吸收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这一理论模式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得与失。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也是一种小家庭农业经营(简称“小农经济”),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经济与社会关系。但中国小农家庭在内部构造、内部功能和外部社会关系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分析它们时需特别注意。
  • 作者:

    张永健

  • 全文[ PDF 679.0 KB ] 1992.7(6)  共有 1782 人次浏览
  • 亲属关系与我国农民企业的发展
  • [摘要]作者认为,目前在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民企业中存在的家族化半家族化现象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影响与作用,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对于一些私营企业来说,家长制管理手段能够更充分地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对于一些集体企业来说,家族化半家族化管理发挥的更多的则是消极作用。无论当前这种家长制管理方式的效果如何,其所适应的只能是生产技术要求较低、工序简单的小型企业。农民企业要向现代化发展就必须逐步弱化企业的家族化半家族化管理方式,不断扩大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分。
  • 作者:

    ?王满传

  • 全文[ PDF 571.0 KB ] 1992.7(4)  共有 1263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重建——兼评周晓虹主编的《现代社会心理学》
  • [摘要]社会心理学的重建,在于重建其社会现实性。本文从对《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书的评价入手,结合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成就与教训和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10年来的经验,探讨了重建社会心理学的社会现实性意义、方法与途径。 
  • 作者:

    王小章

  • 全文[ PDF 163.0 KB ] 1992.7(5)  共有 1762 人次浏览
  • 1990年各省市区小康目标实现情况的试测
  • [摘要]199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发展最后一年,也是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小康水平的起点,这一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自从1991年4月公布了《十年纲要》,正式提出了到2000年要实现小康目标以来,社会各界对实现小康目标都十分关注。
  • 作者:

    “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

  • 全文[ PDF 492.0 KB ] 1992.7(2)  共有 1534 人次浏览
  • 论我国社会政策的传统模式及其转变
  • [摘要]在论述了中国社会政策的传统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了新时期社会政策的调整与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的实践基础上,作者指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类型与运行机制,它也同时代表着新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与发展模式;商品生产与市场机制的发展与培植只有在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因此,建立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新秩序,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目前改革与现代化进一步深入展开的关键。
  • 作者:

    姜晓星

  • 全文[ PDF 859.0 KB ] 1992.7(1)  共有 1628 人次浏览
  • 社会学知识的形态
  • [摘要]定性社会学与定量社会学的区别在哪里?二者在社会学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作者首先探讨了因果关系和必然性问题,认为必然性是人们对事物充分原因的认识,而科学的目的是从类的层次探索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接着作者按知识的抽象程度把人类知识分为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三个层次。定性社会学强调人的主观意义,探讨的是具体的社会事件,因此十分接近生活经验;定量社会学通过大样本的调查,欲图在类的层次说明社会现象,故属科学知识。二者的研究都是实证知识。社会学理论不完全以经验观察为基础,而...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536.0 KB ] 1992.7(3)  共有 2537 人次浏览
  • 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
  • [摘要]我国农村改革之后,出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变迁。乡村变迁对于农民的社会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变迁中农民的心理反应方式与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认为农民对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社会化的力量增长;二、文化优势的主体位移;三、外控与自控关系的重构;四、顺应与同化互彰。由于心理方式的变革,农民的文化心理在内容方面发生了大规模的重构运动。
  • 作者:

    胡潇

  • 全文[ PDF 790.0 KB ] 1992.7(3)  共有 1471 人次浏览
  • 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研究
  • [摘要]本文分析了外来劳动人口在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分布特征、分类特征、总的人口规模以及形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东线对外来劳动力需求将减少,外来人口会流向西线及一些新的开放区县市。本文还对如何控制和管理外来劳动人口提出了5点建议。
  • 作者:

    周大鸣

  • 全文[ PDF 682.0 KB ] 1992.7(5)  共有 1619 人次浏览
  •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社会发展理论
  • [摘要]本文从对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观的分析入手,通过对黑格尔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剥离、发掘,把所谓历史的“一般发展道路”、五种经济形态的运行与马克思关于历史哲学的理论联系起来考察,从而得出结论:马克思的思想始终是:通过对现实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来把握具体的社会发展过程,反对用任何公式化理论来作为不研究具体历史的借口。 
  • 作者:

    冯钢

  • 全文[ PDF 1078.0 KB ] 1992.7(4)  共有 1658 人次浏览
  • 中国的纵向家庭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
  • [摘要]本文从微观家庭到宏观社会的研究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家庭关系的纵向性及其特点,即家庭结构上纵向重于横向,横向靠纵向支配和维持;家庭观念上崇尚孝道,崇拜祖先;家庭功能上以传宗接代为本,双向交流;家庭区位距离上从父居的传统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纵向家庭关系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指出在社会走向现代化,业缘关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纵向家庭关系必然改变、解体,血亲观念必将淡化。
  • 作者:

    潘允康,林南

  • 全文[ PDF 594.0 KB ] 1992.7(6)  共有 2299 人次浏览
  • 乡镇企业公共关系机理分析及其开发
  • [摘要]作者从现阶段各类乡镇企业基本公众关系的特性分析入手,考察了乡镇企业公共关系的现状及其内在机理,提出了乡镇企业公共关系的开发对策。作者认为,构建乡镇企业良好的公共关系网络和融洽的公共关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广大乡镇企业走出低谷、摆脱困境的一条新思路,也是广大乡镇企业重塑经营管理机制、实现跨世纪发展的一个新视角。 
  • 作者:

    ?章瑞华

  • 全文[ PDF 734.0 KB ] 1992.7(4)  共有 1223 人次浏览
  • 关于“信任负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用的历史思考
  • [摘要]本文以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探讨了“信任负担”在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产生的作用。作者认为,“信任负担”是执政党的一种警觉和忧患意识,它对中国共产党履行其职责的活动有着积极影响,但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也表明,如果对“信任负担”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对党的活动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其后果和损失也是严重的。改革以来,党的活动同样受到了“信任负担”的积极和消极的两面作用,同时又出现了缺乏“信任负担”的问题。
  • 作者:

    王小迅

  • 全文[ PDF 560.0 KB ] 1992.7(2)  共有 1702 人次浏览
  • “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研讨会综述
  • [摘要]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及中共昌平县委研究室共同举办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研讨会,于1991年9月3日至6月在北京市昌平县举行。国内社会学界、经济学界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5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主要就下述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 作者:

    葛延风

  • 全文[ PDF 237.0 KB ] 1992.7(1)  共有 1412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