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演化中的三维社区结构
  • [摘要]作者基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认为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结构性要素——新型中介社区,并由此建构起在三维基础上的具有新型整合关系的社区结构。新型中介社区的特点主要是亦城亦乡、非城非乡性,与城、乡两社区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性。新型中介社区的兴起,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要素间的隔绝状态,呈现出城乡一体化趋势;改变了以往城市剥削农村、工业剥夺农业的利益格局,建立起“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和“以工建农”的新模式;部分地改变了脑体关系,使脑力劳动者与农村体力劳动者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作者对三维社区...
  • 作者:

    王颖

  • 全文[ PDF 539.0 KB ] 1992.7(5)  共有 1574 人次浏览
  • 我国人口素质并未出现逆淘汰——与周孝正同志商榷
  • [摘要]本文运用遗传学理论对我国人口素质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人口素质并未出现逆淘汰,也不会出现逆淘汰。同时又认为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出现了相对缓慢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完善落实好计划生育政策并积极开展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 作者:

    李训仕

  • 全文[ PDF 403.0 KB ] 1992.7(6)  共有 2358 人次浏览
  • 符号、书与知识分子
  • [摘要]什么是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定义。如同以往的一切定义受到挑战一样,“人是符号动物”的命题也因人类正在教会猩猩手语而受到挑战。我们只好补充说,人是创造与运用符号的动物。知识分子是使用某种特殊符号系统的人,因而他们最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及其文明有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可记载的符号系统,使用它的知识分子,符号赖以呈现的“物质衬体”,三者间有着种种特定的历史关系,并共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动因。与纸草、泥板这些衬体相联系的是祭司阶层,与甲骨相联系的是亚士,与竹简相联系的是史官,与纸相联系的是科举和书生。古代中国因找到和发明了更...
  • 作者:

    ?郑也夫

  • 全文[ PDF 811.0 KB ] 1992.7(4)  共有 1997 人次浏览
  • 关于职工劳动积极性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 [摘要]职工劳动积极性是指劳动者主动自觉地按要求去充分发挥能力,完成本职工作或创造性地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劳动积极性的因素一般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本文认为需要以企业中的人和群体为核心进行综合性的、全面的分析。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积极性关系,笔者提出如果企业的职工劳动积极性不高,只要职工数量合理、设备先进、工作程序合理、劳动条件优越、经营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仍可以创造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 作者:

    王处辉

  • 全文[ PDF 466.0 KB ] 1992.7(3)  共有 1546 人次浏览
  • 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社会动员
  • [摘要]在民国初期的5年中,全国出现了107个经济团体,形成了一个空前的高潮。这是社会各界在辛亥革命为之奋斗和开创的民族、民主和民生主义精神鼓舞下兴起的。经济团体的勃兴体现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动员作用。辛亥革命的这一社会动员作用虽然带有某些局限,但是在总体上仍给中国经济近代化造就了一个比较广泛而稳固的社会基础。
  • 作者:

    虞和平

  • 全文[ PDF 842.0 KB ] 1992.7(5)  共有 1699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与韦伯:关于东方社会落后原因的探讨
  • [摘要]马克思和韦伯都曾对东方社会落后原因进行过研究。虽然探讨的角度和方法不尽相同,但结论似乎很接近。马克思对该问题的解释并非仅仅停留在说明不发达的生产力导致自然经济结构停滞不前,而是强调了土地所有制形式阻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堵塞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韦伯对该问题的解释常被理解成“文化决定论”,但事实上他更多地是从社会政治结构方面来分析东方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并合乎逻辑地将这种政治结构形成的根源归结到土地所有制结构上。作者认为,马克思与韦伯对东方社会落后原因的探讨不仅近似“殊途同归”,而且从韦伯的理论中可以明...
  • 作者:

    冯钢

  • 全文[ PDF 1074.0 KB ] 1992.7(1)  共有 2044 人次浏览
  • 雷洁琼名誉会长的书面发言
  • [摘要]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社会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召开的社会学学术年会,主题是“当前中国社会变迁与小康社会”,我因正在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能前往参加,特寄上发言稿,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
  • 作者:

    雷洁琼

  • 全文[ PDF 75.0 KB ] 1992.7(4)  共有 1692 人次浏览
  • 文化和文化的社会价值
  • [摘要]本文从信息科学角度谈文化,把文化看作社会运动的信息内涵,认为文化是“人所掌握的主观信息及其社会形式”。文中对文化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分析,并对信息时代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质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 作者:

    蔡俊生

  • 全文[ PDF 651.0 KB ] 1992.7(6)  共有 1599 人次浏览
  • 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衰败过程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
  • [摘要]文章重点对中国19世纪末不可逆转的政治衰败的过程及其前因后果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剖析。作者认为,清王朝政权结构的脆弱性构成了政治衰败的内部动因,而西方文明的挑战则构成了政治衰败的外部动因。辛亥革命虽然顺理成章地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并没能扼止政治衰败的过程;相反,由于革命后权威危机的出现及其应对措施的失败,这一衰败过程进一步加深,几达于政治分裂和社会解体的程度。20世纪初叶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因之而丧失殆尽。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1130.0 KB ] 1992.7(2)  共有 1879 人次浏览
  • 我国八大城市劳动力择业意愿研究
  •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大城市劳动力人口的择业意愿出现新的变化趋势,“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持续低水平待业率、分配格局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行业间的差别造成的“示范效应”、教育工作的某些失误以及待业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当前城市劳动力择业意愿的“超前”发展。对此,作者提出了保持适当待业率、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加强就业指导的三方面对策,以实现“以压促变”、“以优适变”、“以教引变”之目的。
  • 作者:

    冯端翊

  • 全文[ PDF 590.0 KB ] 1992.7(3)  共有 1725 人次浏览
  • 广州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调查分析
  • [摘要]本文是关于广州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实证应用研究。文中运用定量、定性方法分析了人口、经济、政策发展、社会保险现状及发展职工社会保险的作用与影响,描述了历史、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分析认为,职工老龄化、费用上涨、竞争风险的增加和改革开放中新出现的情况与问题,使昔日的“企业办社会”再也无法维持下去,要求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主张将企业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作为其开办注册经营的一个独立性成立条件;在社会保险费缴纳中,以企业支付80%~90%、职工个人支付10%~20%为宜,政府可不直接出保险费;政府在社会保险体系中...
  • 作者:

    项天保

  • 全文[ PDF 781.0 KB ] 1992.7(4)  共有 1850 人次浏览
  • 略论瞿秋白的社会学思想
  • [摘要]瞿秋白的《现代社会学》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学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初步建构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本文从一般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瞿秋白在该书及其他有关著作中表述的社会学思想及其特点。
  • 作者:

    季甄馥

  • 全文[ PDF 550.0 KB ] 1992.7(6)  共有 1966 人次浏览
  • 1990年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又回升到世界第70位
  • [摘要]选择重要的社会指标组成指标体系,以此对世界120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所做的综合评估已进行了四次。根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16个社会指标并采用综合评分法,对百万以上人口的120个国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990年我国综合得分69分,比1989年增加了2分,居世界位次由71位回升到70位。比40个低收入国家平均55分高14分,比55个中等收入国家平均83分低14分,比高收入国家平均144分低75分。可见,在我国与中、高等收入国家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299.0 KB ] 1992.7(5)  共有 1460 人次浏览
  • 工人转工意愿的分析——广州重型机械厂的研究
  • [摘要]本文旨在从整体的层面描述和解释工人的转工意愿,从个体的层面分析影响转工意愿和转工类型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及转工类型不同者在工作行为上的差异。 研究资料取自1988年12月在广州重型机器厂所做的工人工作情况问卷调查,主要利用多元回归和多元判别分析技术分析资料。结果发现所建立的多元回归和多元判别模型的解释力和判别力是中等的;组织归属、机会评估、功利满足、工作年限与转工意愿有关;稳定型、犹豫型和离心型三组人的最大区别是组织归属、机会评估、功利满足、人际满足;工作行为方面表现最好的是稳定型,其次是豫犹型,最差是离心型。...
  • 作者:

    丘海雄

  • 全文[ PDF 828.0 KB ] 1992.7(3)  共有 1703 人次浏览
  • 社会系统分析模型:马克思与帕森斯的比较
  • [摘要]文章对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模型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型进行了较富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检验。作者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马克思与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都体现为一种社会系统分析模型。二者之间既有一致的基础,又存在一系列显著的差别,甚至对立。它们的共通一致之处构成了某些沟通的基础,而它们的差异或许正是它们可以相互补充的原因和条件。作者寄希望通过对这两种系统分析模型的有效结合,以促进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
  • 作者:

    汪和建

  • 全文[ PDF 648.0 KB ] 1992.7(1)  共有 2840 人次浏览
  • 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外近期研究综述
  • [摘要]近年来,比较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是对“国家角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国家作为一个“体制建构”和“行动主体”来关注。就地区而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研究者认为国家有实行政治改革、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及同跨国公司交涉等作用;研究发达社会(包括北美和日本)的学者则把国家看成是制定社会发展计划、处理国内外问题的机构。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548.0 KB ] 1992.7(2)  共有 1922 人次浏览
  • 班组长的行为:如何对待班组成员
  • [摘要]与其他管理者一样,班组长要想对班组实施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对其下属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在我国工厂中,班组长不仅依赖于“奖罚影响力”,更依赖于不是以奖罚为基础,而是由其他促动因素形成的“自愿影响力”。为了获取和扩大这种自愿影响力,班组长在对待班组成员上普遍采用了许多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移植来的、在理想的科层制组织中不会出现的行为方式。
  • 作者:

    张小天

  • 全文[ PDF 1189.0 KB ] 1992.7(5)  共有 1610 人次浏览
  • 论“以经治国”对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功能
  • [摘要]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对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强的整合作用。本文选择了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即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丧葬与祭祀、复仇与报恩、谦让之风与艺术生活等,指出这些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皆体现了封建制度的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并成为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教化工具。一方面发挥了巩固汉王朝地主阶级统治的功能,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亦起到了促进作用。
  • 作者:

    ?晋文

  • 全文[ PDF 783.0 KB ] 1992.7(6)  共有 2512 人次浏览
  • 袁方会长的开幕词
  • [摘要]同志们: 中国社会学会1992年年会,经过充分准备,今天在这美丽的城市——杭州隆重举行。我代表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向莅临会议指导的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 作者:

    袁方

  • 全文[ PDF 165.0 KB ] 1992.7(4)  共有 1708 人次浏览
  • 对兴办老年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
  • [摘要]兴办老年经济是实现老有所为一种新的形式。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评价,倡导组织广大身体尚好的离退休人员和社会老人,兴办多种老年经济方式,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坚持养为结合,以为促养的方针,提高自我赡养能力,减轻社会对老年福利负担,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对策,有利于促进老有所为价值观和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作者对兴办老年经济的依据、评价、认识、方针、政策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 作者:

    陈锋

  • 全文[ PDF 385.0 KB ] 1992.7(4)  共有 1521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