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现代化诸因素之间的关系
-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在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正在形成一种对现代化的整体性认识。即使是专注于研究某一个专门领域的现代化的学者,也不得不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研究付出很大的精力。因为如果不对现代化的总进程有必要的了解,要充分认识某一个方面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1117.0 KB ] 1990.5(3) 共有 2085 人次浏览
|
|
- 论山东的城镇化道路与农村发展
- [摘要]城市现代化其实质在于不断提高城市的总体质量,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各项设施建设和整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城市现代化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切不可认为工业现代化会“自然带来”城市的现代化。1983年以来,我省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其决定因素在于山东省的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商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 作者:
周正三
- 全文[ PDF 87.0 KB ] 1990.5(3) 共有 1790 人次浏览
|
|
- 城乡协调发展与城镇体系的整体优化
- [摘要] 一、城乡关系的新格局 城乡关系从产业结构上说,指的是工农两大产业的关系以及城市工商业和乡村工商业的关系;从阶级结构上说,主要是指工农两大劳动阶级的关系。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城乡关系的主题,它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处于变动之
- 作者:
张雨林
- 全文[ PDF 724.0 KB ] 1990.5(3) 共有 1831 人次浏览
|
|
- 对一个城市社区的利益群体的剖析——兼论如何具体认识社会的利益关系与矛盾
- [摘要]笔者于1989年3—4月参加为期近40天某市市情调查,通过全面搜集建国以来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资料,并进行千人问卷调查、百人走访等方法,对该市各利益群体状况作了比较细致的调查,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初步理清了一个城市社区的各群体的复杂的利益关系,以相对独立的社会利益单元——利益群体作为考察对象和逻辑起点,具体地剖析它们的现实状况、利益关系和矛盾。
- 作者:
于真
- 全文[ PDF 926.0 KB ] 1990.5(3) 共有 1877 人次浏览
|
|
- 社会利益群体理论和利益群体分析方法简论
- [摘要]社会利益群体理论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则 总结、抽象、概括新的社会实践中提出的新的概念和范畴,归纳、分析、综合反映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利益机制,完善、深化、细化原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体系,精确、合理、科学反映现阶段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其具有崭新的现代形态,是社会利益群体理论面临的首要问题。
- 作者:
?顾杰善
- 全文[ PDF 646.0 KB ] 1990.5(3) 共有 2470 人次浏览
|
|
- 十年来我国各阶级、阶层结构演变的分析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所有制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各阶级阶层的权力和利益分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使改革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所有制结构、阶级阶层结构、收入结构、文化结构及各阶级阶层内部结构变化作一些粗略分组和简要分析。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594.0 KB ] 1990.5(3) 共有 1896 人次浏览
|
|
- 上海市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理论研讨会综述
- [摘要] 1989年10月下旬,上海市民政局、市社会福利研究会召开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理论研讨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社区服务的作用、目的 1.社会稳定机制作用。上海市民政局孙金富指出,社区服务是工业化、城市化、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必然产物。随着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就业率显著提高,社会、家庭、人口等结构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许多社会矛盾变得突出。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引起社会震荡,影响经济发展,阻碍改革顺利进行。
- 作者:
?陶志良,王荣良
- 全文[ PDF 239.0 KB ] 1990.5(2) 共有 2001 人次浏览
|
|
- 当代中国迷信的现状与原因
- [摘要]王世达、陶亚舒在《理论信息报》第233期(1989年12月25日)撰文认为,迷信指人们惑于某种超自然的隐秘玄妙的力量而陷入盲目信神和崇拜的现象。
- 作者:
- 全文[ PDF 168.0 KB ] 1990.5(2) 共有 2823 人次浏览
|
|
- 我国城市婚姻家庭观念之变化
- [摘要]薛素珍在《社会学》1989年第4期上撰文说: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婚姻家庭观念也随着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第一,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观念逐步形成。据调查,1966年以后,包办婚姻几乎绝迹。改革开放以后,人际流动频繁,冲破了许多人为的禁区,男女间自由恋爱的现象比过去更为普遍。第二,正确的性观念开始建立。
- 作者:
- 全文[ PDF 87.0 KB ] 1990.5(2) 共有 2489 人次浏览
|
|
- 中国当前的劳动就业问题
- [摘要]1990月2日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召开了社会学月谈会,会上北京大学袁方教授主讲“中国当前的劳动就业问题。”其主要观点如下(全文将另发): 一、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劳动就业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探讨它的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 作者:
- 全文[ PDF 168.0 KB ] 1990.5(2) 共有 1810 人次浏览
|
|
-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 [摘要]陆学艺、张厚仪在《经济日报》1989年12月12日撰文指出了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① 改革十年来,全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88年的545元,年增长7%。但是,不同阶层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与其他农民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了,出现了分配不公问题。
- 作者:
- 全文[ PDF 156.0 KB ] 1990.5(2) 共有 1553 人次浏览
|
|
- 试论社会学的科学性
- [摘要]郭星华在《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年第6期撰文指出,一门学科如果不以科学性作为自己坚实的基础,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探讨社会学具有科学性的可能性及其特征,探讨实现这种可能性及提高社会学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 作者:
- 全文[ PDF 154.0 KB ] 1990.5(2) 共有 1665 人次浏览
|
|
- 袁方强调社会学研究要以人为中心
- [摘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袁方教授在不久前答《中国社会报》记者问时指出: 以人为中心进行社会学研究,是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需要。 我理解社会学研究的人是马克思认为的那种现实的人。列宁所说的“个人活动”,除了与自然界斗争外,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由人所组成,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以人为中心进行社会学研究,就可以客观地、正确地揭示社会的本质。
- 作者:
- 全文[ PDF 160.0 KB ] 1990.5(2) 共有 2068 人次浏览
|
|
- 试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现代化模式
- [摘要]两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及其不同的社会功能意义。 社会人际关系是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关社会发展的现代研究中,社会人际关系的模式及其功能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许多中外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探索。如费孝通在其早年以中国现实为出发点的研究著作《乡土中国》中,就曾论及小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他指出,中国社会当时的人际关系模式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更多表现出“团体格局”的特性。“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代表了两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
- 作者:
葛道顺
- 全文[ PDF 175.0 KB ] 1990.5(2) 共有 1985 人次浏览
|
|
- 沙市人的心理调查及分析
- [摘要]沙市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为了解沙市人的社会心理在社会经济变革中所发生的变化和现状,1989年4月我们进行了一次千人问卷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按职业人数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全市居民平均每300人中抽取一个样本。共发放问卷1160份,回收率达到94.83%,上机处理的问卷有1000份。可以说,这次问卷调查基本上反映了沙市各个阶层与群体的现实心态的一般状况。
- 作者:
刘世奎
- 全文[ PDF 516.0 KB ] 1990.5(2) 共有 1614 人次浏览
|
|
- 改革深化期的市民心态调查
- [摘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肇始于农村,经历了由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过程。城市改革,实际上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为重点,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1988年,改革进入第10个年头,工资、物价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但是,整个国家经济环境恶化,改革难以直线推进,而只能在对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的治理整顿中曲折前进。
- 作者:
刘崇顺
- 全文[ PDF 642.0 KB ] 1990.5(2) 共有 1301 人次浏览
|
|
- 我国城乡家庭收入差距的集中体现
- [摘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解决分配上存在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入手的。10年来,分配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若干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即对改革以来我国收入最高家庭与收入最低家庭的收入差距问题作一尝试性分析。
- 作者:
刘小京
- 全文[ PDF 603.0 KB ] 1990.5(2) 共有 1335 人次浏览
|
|
- 评价农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 [摘要]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十年以来,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但是,如何评价农民的生活水平,目前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科学方法。我们认为,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分析不应只凭经验的估计和统计数字的直观结论,而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衡量指标体系,这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尤为重要。本文拟就山东陵县县情调查为背景,对建立这一指标体系作一探索。 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比较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应该包括这样五个指标;1.口粮水平;2.收入水平;3.消费水平;4.消费结构;5.食品结构和营养水平。...
- 作者:
李培林,丁少敏
- 全文[ PDF 553.0 KB ] 1990.5(2) 共有 1806 人次浏览
|
|
- 责、权、利的差别与劳动者和承包人的冲突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企业中开始普遍地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的承包经营给企业带来了活力和效益,然而,与此同时,劳动者(企业的一般职工)与企业承包人之间却发生了冲突(我们将这种冲突统称为“劳承冲突”)。1988年7月,沈阳市人民旅社总经理、优秀企业家王淑琴被本单位一职工杀害的事件(全国其它地方也相继发生了多起类似事件),突出地表明了劳承之间冲突的表面化和日趋严重。我们必须正视和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以保证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作者:
王格
- 全文[ PDF 810.0 KB ] 1990.5(2) 共有 1753 人次浏览
|
|
- 所有制与组织结构——湖北汉川新河镇乡镇企业调查
- [摘要]一、引言 笔者于1989年5月下旬至7月初对湖北省汉川新河镇的乡镇企业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调查样本由53个企业组成,分镇办、村办、联户和独户四个层次,工业、建筑业、运输和服务四大类型,被访者包括镇村干部、53个企业的负责人和部分职工。调查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这次调查的目的是检验已有的组织社会学理论,提出新的看法,服务于理论建设和社会建设。调查内容之一是所有制与组织结构。
- 作者:
江山河
- 全文[ PDF 560.0 KB ] 1990.5(2) 共有 2055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