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国社会心理学十年回顾与展望
  • [摘要]我国的社会心理学自1979年重建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 这十年是它复苏的十年,也是它迅速发展的十年,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果。
  • 作者:

    石秀印,刘卫平

  • 全文[ PDF 1289.0 KB ] 1989.4(4)  共有 2058 人次浏览
  • 超越自我
  • [摘要]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是自有文明史以来就存在的关于人的一个重要命题。
  • 作者:

    曹茹

  • 全文[ PDF 141.0 KB ] 1989.4(4)  共有 2103 人次浏览
  • 维吾尔族的经商心理及其历史根源
  • [摘要]维吾尔民族是拥有完整的文化体系的民族。在这个民族里,受人尊敬的行业——经商构成了这一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者:

    伊力哈木·克力木

  • 全文[ PDF 145.0 KB ] 1989.4(4)  共有 2149 人次浏览
  • 中国食文化的发生机制
  • [摘要]烹调、饮食文化常常为中国的国粹家们津津乐道。中国的华宴,确实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色、香、味、形样样俱全。随着中医保健养生食方的渗入,又形成了中国独到的“药膳”;而食具的讲究,烹饪过程的繁琐,更是无以复加。
  • 作者:

    王岩

  • 全文[ PDF 153.0 KB ] 1989.4(4)  共有 1987 人次浏览
  • 十年社会学理论、方法研究的回顾和反思
  • [摘要]中国社会学在被埋没了约26年之后。终于在1978年底获得了新生之机。短短十年,它以“民意调查”的独特优势,搅动了社会决策系统;以“定量研究”的体系特色,坚实地立足于一场社会大变革的现实之中。它开始以整体透视、系统分析、动态考察、实地研究的理论之光,在社会科学之林,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传统“重头学科”平分秋色。
  • 作者:

    张宛丽

  • 全文[ PDF 1059.0 KB ] 1989.4(4)  共有 2144 人次浏览
  • 我国社会学恢复以来的社会调查分析
  • [摘要]社会调查是人们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的重要方法之一。1979年我国恢复社会学研究以来,广大的社会学工作者、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各级实际调研部门的同志,纷纷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进行了许多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范围不同、规模不同的社会调查。
  • 作者:

    ?风笑天

  • 全文[ PDF 514.0 KB ] 1989.4(4)  共有 1882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反思
  • [摘要]中国本无社会学,但按中国当代历史学家的解喻,中国社会学的思想、学术却源远流长。吾师周子同教授就认为中国经学中包容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几个主要部分,《群经概论》指出:“《易》、《春秋》是孔子的哲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的思想所在”。 
  • 作者:

    陈树德

  • 全文[ PDF 888.0 KB ] 1989.4(4)  共有 2141 人次浏览
  • 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研究领域
  • [摘要] 一、教育社会学的起源 西方大多学者认为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把教育放在社会学领域中研究的学问。其前提是把教育作为社会事实来认识的。教育社会学最初是因为人们承认了教育的社会性而产生的一门学科。
  • 作者:

    孙传钊

  • 全文[ PDF 477.0 KB ] 1989.4(3)  共有 2329 人次浏览
  • 中美社会学的十年交流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
  • [摘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学像中国社会学这样命运多舛,中国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剥夺了生存权利达28年之久。1978年,与中美建交同一年,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79年3月,中国社会学会(原名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宣告成立,社会学在中国终于取得了它应当具有的地位。
  • 作者:

    邓方

  • 全文[ PDF 561.0 KB ] 1989.4(3)  共有 1582 人次浏览
  • 十堰市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摘要]十堰市位于鄂西北山区,是三线建设时形成的城市。1970年前后,一批批建设者从全国许多大城市来到十堰,从1970~1987年,十堰市的人口由17万增加到35万,其中机械增长人口多达12万。1987年十堰市汽车产量突破10万大关,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达19.28亿元和16.95亿元。大量学有专长的专业人才在十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以十堰市人才开发利用情况为例,对人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 作者:

    周际

  • 全文[ PDF 440.0 KB ] 1989.4(3)  共有 1843 人次浏览
  • 西北地区科技人才现状
  • [摘要]为了全面了解西北地区科技人才的现状,巩固这支宝贵的科技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于1987年底开始对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新疆五省区的科技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部分已经调离西北地区的科技人员也做了同样的调查。这次抽样调查,采取不记名书面答卷方式,调查对象均具有中专以上文化水平,共发出问卷1.08万份,其中有1万份问卷发放在上述五省区,800份发放对象为已调到内地的科技人员。
  • 作者:

    原华荣

  • 全文[ PDF 849.0 KB ] 1989.4(3)  共有 1532 人次浏览
  • 深圳特区第二职业状况调查
  • [摘要]开放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之也带来了城市劳动方式的变化。城市在职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第一职业)之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有偿的第二职业劳动,已在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普遍出现。当然,由于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人们从事第二职业的状况也不尽一样。 
  • 作者:

    张郧

  • 全文[ PDF 633.0 KB ] 1989.4(3)  共有 1809 人次浏览
  • 我国社会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研究初探
  •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体制被注入了商品经济机制,经济领域发生的变革已经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古老的国家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 作者:

    ?庞树奇,仇立平

  • 全文[ PDF 1071.0 KB ] 1989.4(3)  共有 1918 人次浏览
  • 论机制与机制研究
  • [摘要]近年,报刊上频繁出现探讨有关各种机制的文章,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标志着理论界对各类问题的研究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即从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动态联系去考察现实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等现象,来解决改革与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 作者:

    于真

  • 全文[ PDF 492.0 KB ] 1989.4(3)  共有 2771 人次浏览
  •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思路
  • [摘要]纵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史,如同孔德的实证社会学、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或者社会学的结构主义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等等一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对社会学的学科创立及其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 作者:

    常向群

  • 全文[ PDF 900.0 KB ] 1989.4(3)  共有 2151 人次浏览
  •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的比较与评价
  • [摘要]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过去往往单纯用经济指标,但实际上一个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还取决于社会结构优化,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的安定,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全面发展必须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

  • 全文[ PDF 212.0 KB ] 1989.4(3)  共有 1674 人次浏览
  • 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居世界第七十位
  • [摘要]用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主要社会指标和科学的方法,对每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从国际比较中找出本国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和差距,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国际比较研究。例如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学教授埃思蒂斯用36个社会经济指标对全世界124个国家和地区作出了定量评价,评出我国1983年社会进步指数为74.4分,居世界第77位;
  •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

  • 全文[ PDF 284.0 KB ] 1989.4(3)  共有 2088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实证研究
  • [摘要]十年前发轫于农村的改革,促成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奠定了随后的城市改革的基础,并开始动摇建国30年以牺牲农业支撑工业发展的城乡关系格局。但是,随着改革的全盘展开,长期城乡隔绝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的矛盾,在一度缓解后终因损失到业已“贵族化”的城市既得利益又出现强化趋势,这种局面已经阻滞了全局范围改革的逻辑和现实的进程。国际经验表明,城乡关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和道路选择。改革中出现的许多困难和矛盾应该到城乡关系中去求解。
  • 作者:

    李善峰

  • 全文[ PDF 696.0 KB ] 1989.4(3)  共有 1730 人次浏览
  • 社区研究十年
  • [摘要]社区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研究是社会学从整体上认识社会把握社会的重要视角。一个国家或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由若干类型的社区相互联系与制约构成的,作为社会最小细胞的个体又无不生存于社区环境之中,因而社区研究作为宏观与微观研究社会的桥梁在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承担了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 作者:

    王颉

  • 全文[ PDF 1641.0 KB ] 1989.4(3)  共有 2953 人次浏览
  • 中国的第一位社会学家——康宝忠
  • [摘要]香港大学的社会学讲师黄绍伦先生前些年在《中国解放前社会学的成长》一文中曾说:“康宝忠是在中国大学里教授社会学的第一位本国教授”。其实,客观地说,他首先应是我国最早拥有自己论著的第一位社会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 作者:

    木桥

  • 全文[ PDF 155.0 KB ] 1989.4(3)  共有 2278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