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刊编辑部讨论贯彻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本刊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反复认真地学习了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小平同志近期的几次重要讲话以及中宣部和国家出版局的有关通知、规定、选题等。 结合形势,大家对刊物的情况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检查和反思。
- 作者:
张
- 全文[ PDF 67.0 KB ] 1989.4(6) 共有 1525 人次浏览
|
|
- 上海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的形势及改革设想
- [摘要]一、“七五”期间形势与任务 解放近四十年来,在社会保障方面上海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长期积累的大量问题并没有都得到解决,而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七五”期间又将面临着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
- 作者:
陈如凤
- 全文[ PDF 546.0 KB ] 1989.4(6) 共有 1535 人次浏览
|
|
|
|
- 上海市社区服务现状
- [摘要]社区服务,是一个新概念,国外有称之为社会工作的。对社区服务,目前还无一致的定义,根据我国城市的实践,社区服务是指由社区组织为社区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旨在解决社区成员生活特殊困难,为社区成员提供生活便利,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发展。
- 作者:
陶志良
- 全文[ PDF 497.0 KB ] 1989.4(6) 共有 1638 人次浏览
|
|
- 微观水平向宏观水平过渡的理想模式——杭州市长庆街道社区服务调查报告
- [摘要]中国城市微形社区——街道,是最基层的行政区划。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区不单纯是构成社会的人们的地理区域组合,还存在着社会空间的互助,它既是社会的一部分,又可看作是地区社会。广义和狭义的社区服务是社区范围内各种社会角色间的微观水平的合作性社会互动。社会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对街道社区服务的更深刻思考,是微观水平服务的宏观水平效应。
- 作者:
高振荣,陈以新
- 全文[ PDF 621.0 KB ] 1989.4(6) 共有 1389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助人心理初探
- [摘要]一、前言 继攻击行为的研究以后,本世纪60年代末,西方社会心理学又开始了对助人行为、助人心理的探讨。
- 作者:
王小章,乐国安
- 全文[ PDF 451.0 KB ] 1989.4(6) 共有 1474 人次浏览
|
|
- 工业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与职工的人际交往——北京第三机床厂调查
- [摘要]在群体中与他人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承认、友爱和归属感,同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进行社会化,认识自己,形成自我概念。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这里所指的交往,包括了个人间的精神和物质交往。
- 作者:
罗桂芬
- 全文[ PDF 819.0 KB ] 1989.4(6) 共有 1894 人次浏览
|
|
- 职工参与意向的调查分析
- [摘要]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动员广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实行企业管理民主化。企业管理民主化进程,不仅受制于企业领导人的民主素质,而且还受广大职工参与意向的影响。
- 作者:
李庆善
- 全文[ PDF 422.0 KB ] 1989.4(6) 共有 1893 人次浏览
|
|
- 以发展为主题的国防建设
- [摘要]在国家寻求发展、实现现代化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国家实力的诸要素,以确保国家利益和完成国家的战略目标。为此,必须发挥国防系统的能量,建立经济、社会、科技、国防四位一体、共同发展、兼容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走增殖型国防的发展道路,从而使国防系统成为国家发展的直接动力。
- 作者:
王东
- 全文[ PDF 540.0 KB ] 1989.4(6) 共有 1894 人次浏览
|
|
- 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述评
- [摘要]一、发展与发展理论研究 (一)世界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关系有了转折性变化,由紧张显著趋向缓和,这两大主题中,发展问题便显得更为突出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 作者:
张琢
- 全文[ PDF 1186.0 KB ] 1989.4(6) 共有 1756 人次浏览
|
|
|
|
- 中国公众安全感现状调查及分析
- [摘要]198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课题组在京、津、沪等15个省、市区进行了“公众安全感”抽样调查,这项调查是由国家计委布置,国家科委支持,经公安部党组批准的“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总课题中的子课题
- 作者:
公安部“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课题组
- 全文[ PDF 583.0 KB ] 1989.4(6) 共有 2336 人次浏览
|
|
- 建国四十年社会发展指标的评价
- [摘要]这是一篇实事求是的有据有理有说服力的分析文章,对于我们冷静地总结过去,清醒地认识现在,把握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特此推荐给想了解中国的真实国情的读者。
- 作者:
社会发展和社会指标课题组,朱庆芳
- 全文[ PDF 622.0 KB ] 1989.4(6) 共有 1699 人次浏览
|
|
- 中国农村社会学十年:课题与观点
- [摘要]社会学在中国恢复十年以来,农村社会学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据粗略统计,1980—1988年底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近600篇,此外还有若干专著出版。
- 作者:
李守经,邱泽奇
- 全文[ PDF 996.0 KB ] 1989.4(6) 共有 2350 人次浏览
|
|
- 重新认识农民问题——十年来中国农民的变化
- [摘要]“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这句话有几位政治家、思想家讲过。实践证明,他们是对的。那么现在还适用不适用?我认为,现在还适用。因为直到现在,11亿中国人口中,农业人口还占79%,另外的21%非农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人、职员和干部,他们有的本人就是从农村来的,有的父辈还是农民,所以都同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作者:
陆学艺
- 全文[ PDF 1196.0 KB ] 1989.4(6) 共有 2430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警告”丛书问世
- [摘要]“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警告”一书,是由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编辑出版、《天津新华书店》负责发行的大型社会学丛书。 该“丛书”首批出版了11本书,即①《疲软的舆论监督》,②《人口危机》,③《在亚社会中沉思》,④《农村亮出了黄牌》,⑤《城市在转折点上》……
- 作者:
潘允康
- 全文[ PDF 82.0 KB ] 1989.4(5) 共有 1805 人次浏览
|
|
- 乡村建设运动:一个社会学的考察
- [摘要]在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就是自1926—1937年的10余年间,在我国发生了一场颇有声势的乡村建设运动,一大批自由派知识分子,企图在保存现有社会关系的前提下,用非暴力的方法,通过社会改良,振兴中国农村,刷新中国政治,进而实现社会的现代化。
- 作者:
李善峰
- 全文[ PDF 1117.0 KB ] 1989.4(5) 共有 2393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化:历史学的方向——对历史科学“范式”形成、完善的几点思考
- [摘要]历史学向何处去,现在已不是一个空泛的问题了。随着现代科学相互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一尤其是自然科学再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自然主义化的倾向也日益炽盛。历史科学因而也受到了来自这方面的强大冲击。
- 作者:
周德钧
- 全文[ PDF 412.0 KB ] 1989.4(5) 共有 1449 人次浏览
|
|
- 浅谈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和我国学术界的紧迫课题
- [摘要]近一、二十年来,文化人类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拓宽了研究领域,而且加强了理论深度,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社会科学。然而我国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仍处于初创阶段。有感于此,不惴浅陋,谈两点自己的看法。
- 作者:
蔡俊生
- 全文[ PDF 400.0 KB ] 1989.4(5) 共有 1969 人次浏览
|
|
- 论法律试行的反思机制
- [摘要]序论 敢于实验是当今我国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即使在必须具有能对抗事实变更的预期稳定性的法律领域中,也充满了实验主义的精神。除了立法和司法方面具体措施的试点工作以外,哈尔滨、沈阳、大连、西安、武汉、重庆、广州等7个城市被指定为法制建设的全面实验区域。
- 作者:
季卫东
- 全文[ PDF 922.0 KB ] 1989.4(5) 共有 148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