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生活方式的宏观社会变迁
- [摘要]生活方式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系统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生活方式的社会变迁,就不能不考察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史。
- 作者:
?王雅林
- 全文[ PDF 142.0 KB ] 1988.3(2) 共有 1925 人次浏览
|
|
- 历史与发展研究中的假设问题——上古婚制转变原因的探讨
- [摘要]近代史学的发展,已经使得它从单纯的记述历史事实和考证史料,跨入更加广泛的、对历史现象之间的各种联系(特别是因果联系)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假设的新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作者:
小成
- 全文[ PDF 406.0 KB ] 1988.3(2) 共有 1466 人次浏览
|
|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 [摘要] 1.《周易》的阴阳学说 中国妇女观的源头要从本体论中去寻找。本体论是个哲学术语,指研究宇宙本源和本性的学说。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本体论无不反映着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它可以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伦理和道德的生活。中国的本体论思想埋藏在中国古老的史乘并沉淀在中国人的心理深层结构中。
- 作者:张允熠
- 全文[ PDF 376.0 KB ] 1988.3(2) 共有 3132 人次浏览
|
|
- 历史社会学再论
- [摘要]现存历史因素是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弄清历史因素的特征及历史因素在当今社会中的新趋势,弄清对于历史因素所应采取的继承方式,对进一步推动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试图就这类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求教于大方。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697.0 KB ] 1988.3(2) 共有 1083 人次浏览
|
|
- 迟发展效果与迟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制约条件
- [摘要] “迟发展效果”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在研究德国和俄国的社会发展时提出的一种分析框架,他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特殊条件及现代化的特殊性。 格申克龙认为,与英国这些早发展国家相比,日本和俄国这些国家由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在时间上起步较晚,其所面临的制约条件与早发展国家相比是很不相同的。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648.0 KB ] 1988.3(2) 共有 1839 人次浏览
|
|
- 广东省的涉外婚姻
- [摘要]涉外婚姻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外籍华人结婚;一个是国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内地人结婚。
- 作者:
周杏开
- 全文[ PDF 87.0 KB ] 1988.3(2) 共有 2052 人次浏览
|
|
- “迟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讨会纪要
- [摘要]1987年12月25日,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召开了“迟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讨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袁方主持了会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向会议提交了题为《迟发展效果与迟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制约条件》(本期另发——编者)的研讨提纲。与会同志就迟发展理论以及中国现代化的特点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作者:
黎平
- 全文[ PDF 618.0 KB ] 1988.3(2) 共有 1369 人次浏览
|
|
- “现代化理论”述评
- [摘要]一、现代化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方法 (一)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一次最具伟大意义的革命,这次革命就是所谓的工业革命。它是那么的悄然,又是那么的迅猛,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席卷了整个西欧和北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欧国家和美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陆续进入了工业社会。
- 作者:
?严立贤
- 全文[ PDF 925.0 KB ] 1988.3(2) 共有 2493 人次浏览
|
|
- 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国外政治发展理论述评
- [摘要]“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对象,最初是从经济学中开始的。随着这一研究不断深化,其范围和广度也逐渐扩大,实际的现代化过程所涵盖的一切领域之变迁无不引起理论家和思想家们的关注,各种不同侧面的“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其中政治发展理论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 作者:
冯钢
- 全文[ PDF 1021.0 KB ] 1988.3(2) 共有 1753 人次浏览
|
|
- 马克斯·韦伯论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
- [摘要]一、黑格尔、马克思、韦伯论东方社会 自从19世纪欧洲的思想家真正把他们关心的对象转向亚洲以来,人们一直把停滞和专制主义作为亚洲的特征。他们用亚细亚式的(东方式的)停滞、亚细亚式的(东方式的)专制主义等术语表达这种观点。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讲演录》中认为世界史的行程从东向西发展,并把世界史的发展阶段分为东亚、希腊、罗马以及日尔曼这四个阶段。
- 作者:
富永健一,李国庆
- 全文[ PDF 957.0 KB ] 1988.3(2) 共有 1748 人次浏览
|
|
- 新兴城市建设应有发展眼光
-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随着改革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的振兴而振兴,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据统计,到1987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已达381座,还有一大批初具城市规模的县级城镇尚未设立建制。
- 作者:
?夏丹
- 全文[ PDF 221.0 KB ] 1988.3(2) 共有 1601 人次浏览
|
|
- 关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探讨
- [摘要]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合理模式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学术界讨论得非常热烈的一个课题。笔者不同意那种把“遍地开花”地发展小城镇作为实现我国城市化基本模式的看法,认为,根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城市化的现阶段,必须选择以大城市 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这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合理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继续发展现有的大城市。
- 作者:
李迎生
- 全文[ PDF 707.0 KB ] 1988.3(2) 共有 1618 人次浏览
|
|
- 论小城镇与城乡协调发展
- [摘要]一、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方针,把我国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作为整个社会改革先导的农村改革,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农村改革是紧紧围绕着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而展开的。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繁荣,小城镇的崛起,由衰到兴,成为社会变迁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至今,我国已有县城镇和建制镇1.2万个,乡级镇4万多个。
- 作者:
吴大声,邹农俭,居福田
- 全文[ PDF 958.0 KB ] 1988.3(2) 共有 1477 人次浏览
|
|
- 北京城镇个体户中的流动人口
- [摘要]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和市劳动服务公司根据市政府领导同志的意见,最近对北京市城镇地区个体工商户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目前北京城镇地区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其中关于个体户和雇工的资料,为我们正确分析城乡劳动力流动情况、更好地认识流动人口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调查也表明:随着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个体和私营企业用工已成为流动人口管理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 作者:
李豫,唐步
- 全文[ PDF 214.0 KB ] 1988.3(2) 共有 1812 人次浏览
|
|
- 首钢知识分子的结构、作用和特点
- [摘要]?1978年10月15~25日,我们以“改革后首钢职工队伍的变化”为题,在首钢进行了短期调查。知识分子问题是这次调查的内容之一。 一、知识分子的结构 关于知识分子,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科学的定义,首钢划分知识分子的标准是有技术职称的和有中专以上学历但尚未取得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 作者:
首钢改革后职工队伍变化状况调查组
- 全文[ PDF 310.0 KB ] 1988.3(2) 共有 1922 人次浏览
|
|
- 首钢改革后职工队伍变化状况
- [摘要]1987年10月15日~25日,我们在首都钢铁公司进行了短期调查。现将了解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保证了首钢工作者的主人翁地位 首钢1979年开始改革,试行基数利润留成办法,1980年改行以税代利,1982年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递增率为6%,1983年首钢主动提出将递增率提高到7.2%)。8年来,首钢创造了实现利润平均每年递增20%的奇迹。改革以来公司兴建各种集体福利设施达12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6.93万平方米,相当于改革前30年建房面积的2.2倍。
- 作者:
首钢改革后职工队伍变化状况调查组
- 全文[ PDF 769.0 KB ] 1988.3(2) 共有 1458 人次浏览
|
|
- 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学的发展研讨会综述
- [摘要]“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学的发展”研讨会是由这篇综述所列八单位联合召开的。这次讨论会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本综述,也仅代表一家的综述,未经与会者和领导小组共同讨论通过,本刊发表时仅略作删改。综述所列代表们的发言意见,均属个人或部分人之见,不同意见也未能详述。我们将这些信息发表在这里,仅供读者参考。与会各单位代表众多,对会上发言“见仁见智”,各有所见,定然各有各的述评。我们翘盼中国社会学的园地上,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因此,就是综述之类,我们认为也是多种“版本”,不要统一为好,不知与会各单位、代表和读者诸君意下...
- 作者:
黎宗剑
- 全文[ PDF 487.0 KB ] 1988.3(2) 共有 1830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调查系统简介
- [摘要]经国家体改委批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于1987年5月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民意调查机构——中国社会调查系统。 该系统是在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第四研究室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的。1984年以来,该研究室组织了关于价格改革的社会心理反应、劳动制度改革的社会心理反应、改革中的价值观变迁、改革中的行为规范等14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为改革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社会心理背景材料。在国内外舆论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 作者:
- 全文[ PDF 65.0 KB ] 1988.3(1) 共有 1741 人次浏览
|
|
- 第十一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在新德里举行
- [摘要]由国际社会学会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社会学大会于1986年8月18~22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这次世界社会学大会的主题是:“社会变迁——问题和展望”。 近年来,国际社会学界关于西方社会学思想的未来危机的看法甚嚣尘上。当结构功能主义面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僵硬的现实而不得不退却时,理论社会学的危机就变得更为明显了。
- 作者:
陈永龄
- 全文[ PDF 91.0 KB ] 1988.3(1) 共有 1298 人次浏览
|
|
- 高等学校首届社会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 [摘要]由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五校社会学系联合发起的“高等学校首届社会学理论研讨会”,于1987年9月20日至9月25日在山东省恒台县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编辑部门的70多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36篇,还收到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雷洁琼先生给大会发来的贺信。会议期间,代表们就社会学中国化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代表们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明确了分歧的焦点所在,并对我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许多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意见。...
- 作者:
- 全文[ PDF 306.0 KB ] 1988.3(1) 共有 140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