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乡村建设点滴累积
- [摘要]无
- 作者:
刘健芝,潘家恩
- 全文[ PDF 147.0 KB ] 2005.20(2) 共有 1893 人次浏览
|
|
-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
- [摘要]论文以北京的一个基督新教群体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社会生活中群体符号边界形成的社会心理过程和机制。论文发现,通过社会范畴化,基督群体和他群体之间的符号边界得以形成;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所形成的群体符号边界,同时也就是群际符号边界得以不断强化;而通过内群体惯例性的和典范性的社会行动,由群体记忆所承载的群体文化、群体风格和群体社会表征体系,以及群际符号边界得以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论文还期望为宗教研究和群体研究,甚至是普通群体符号边界论的构造,提供刺激和灵感。
- 作者:
方文;
- 全文[ PDF 1544.0 KB ] 2005.20(1) 共有 2676 人次浏览
|
|
- 低层政府干预下的软风险约束与“农村合作基金会”
- [摘要]本文在软风险约束的概念框架下对具有县乡银行特征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导致风险约束软化的两个结构性条件,即决策权分配和风险转嫁渠道;在决策权分配的讨论中,通过资金投放博弈和与之关联的等级博弈分析,指出合作基金会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的不可自我实施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决策权—责任结构和软风险约束之间的关系;在风险转嫁渠道分析中,归纳出三条和政府行为相联系的转嫁渠道;探讨了软风险约束下合作基金会对低还款率的漠视、低准备率的贷款冲动等行为特征。本研究的一个现实关怀是中央政府直接掌控之外的各种金融组织...
- 作者:
刘世定;
- 全文[ PDF 849.0 KB ] 2005.20(5) 共有 2013 人次浏览
|
|
- 技术与组织的互构——以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为例
- [摘要]在讨论技术与组织关系的研究中 ,有两种基本的理论模型 ,一为技术对组织的建构 ,认为技术引入组织后会重塑组织的结构或影响组织结构的变迁 ;另一为社会对技术的建构 ,认为技术是否适用取决于技术是否适应组织的结构 ,因而组织既有的结构直接影响了技术的创新。这两种模型均因为忽视了技术的实践性而没有获得技术与组织关系的机制。通过对传统制造企业引入信息技术过程的研究 ,我们发现技术与组织的关系是一个技术提供方和技术使用方之间相互建构的过程。信息技术因其技术结构性而具有组织刚性 ,同时也因其细节的可塑性而具有组织弹性 ;同样...
- 作者:
邱泽奇;
- 全文[ PDF 699.0 KB ] 2005.20(2) 共有 2900 人次浏览
|
|
- 共同体整合的制度环境:惯习与村规民约——H村个案研究
- [摘要]基于一个集体主义村庄的社区整合事实,本文从惯习和村规民约入手,考察共同体整合的制度环境。目的是想说明,尽管转型发生、分化呈现,但作为村庄共同体层面上的价值认同及集体经济秩序能够保持不变的重要因素在于村庄制度环境的制约。文章从集体消费、频繁的村庄内部流动和无闲暇时间的劳动三个方面,展现了村庄惯习作为无形的道德力量所起的整合作用;又以村规民约的比较分析,强调了作为村庄正式规范的刚性整合原则。它们的实践结果都是将个体整合于集体。
- 作者:
周怡;
- 全文[ PDF 990.0 KB ] 2005.20(6) 共有 3165 人次浏览
|
|
- “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
- [摘要]为了解决农民负担问题所引致的治理性危机,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农村税费改革来倒逼基层政府对自身进行改革。由于税费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农村基层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作为行政层级最末端的行为体,惟有被动地以“弱者的手段”回应上级压力,其客观结果却是农村公共产品阙如、基层政府运作困难,农村出现新一轮治理危机,由此形成向上的反倒逼现象,以致中央和省级政府只有采取新的措施,投放更多资源来解决农村问题。本文认为,朝着这个新趋向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农村社会的治理。
- 作者:
李芝兰,吴理财
- 全文[ PDF 648.0 KB ] 2005.20(4) 共有 2511 人次浏览
|
|
- 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利用GSS2 0 0 3的数据,集中探讨了中国城镇社会中客观阶层位置在有关社会领域中的后果和影响,居住模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阶层意识构成了这一分析的4个维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居住、交往和认同维度上,特别是在客观分层结构的两端,阶层化构成了主要的趋势;在生活方式维度上阶层化的趋势则比较模糊。在4个维度上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不对应关系。
- 作者:
刘精明;李路路;
- 全文[ PDF 815.0 KB ] 2005.20(3) 共有 3217 人次浏览
|
|
-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 [摘要]本文着重从意义关联的角度讨论社会科学田野工作中的深度访谈法。从深度访谈的性质出发,本文尝试分析了与访谈有关的诸种意义体系,并讨论相关的访谈方法。本文主张,访谈既应当以“悬置”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态度进入现场,同时又要随时保持反省;访谈的过程应以日常生活及生活史的结构为结构,以发现问题,追究问题,最后再讨论个案的普遍性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访谈将不仅仅是单纯搜集资料的过程,而已经成为研究的一个环节。
- 作者:
杨善华,孙飞宇
- 全文[ PDF 517.0 KB ] 2005.20(5) 共有 4307 人次浏览
|
|
- “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 [摘要]本文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 ,发现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丁字型结构造成了持续的“社会结构紧张” ,社会群体之间需求差异太大 ,社会交换难以进行。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 ,都可以从丁字型结构和结构紧张上得到解释。中国社会要想最终从“紧张”走入“宽松” ,需要等待丁字型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最后 ,本文提出了社会结构转变的基本战略。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551.0 KB ] 2005.20(2) 共有 3228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
- [摘要]布迪厄对“学究眼光”的批评着眼于后者终会造成“社会失却”的问题,但他的知识论思路试图将社会分析在社会学研究和认识论上双向展开,从而使得社会学的思考能构成实质意义上的对社会的思考。其进路逐渐体现为一种“社会学的社会学”,即把知识论的问题作为一种反思社会学来写作的风格。本文通过对布迪厄的重要概念“信念”(Doxa)在实践感、场域分析和符号权力三个面向上的整理,提供一种理解其作品社会学品质的路向。我们可以看到,于此意义上,他对学术场域的分析也是将后者作为科学理性本身的问题域来处理的。在他看来,惟其如此,社会学才能通...
- 作者:
田耕;
- 全文[ PDF 1308.0 KB ] 2005.20(1) 共有 4299 人次浏览
|
|
- 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资本的阶层差异
- [摘要]本文采取了在社会网络领域长久被忽视的阶层分析的视角研究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通过对2000年北京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我们发现,阶层地位对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资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专业行政管理阶层的网络规模大于工人阶层,前者的关系种类比后者更多元化。专业行政管理阶层和白领阶层比工人阶层拥有更明显的“结构洞”社会资本,前两个阶层与网络成员的交往频率低于后者。专业行政管理阶层的社会网络在性别、年龄和职业异质性方面高于工人阶层。总之,占据高阶层位置的专业行政管理人员比工人拥有更丰...
- 作者:
张文宏;
- 全文[ PDF 543.0 KB ] 2005.20(4) 共有 2984 人次浏览
|
|
- 纵贯性数据与生长模型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 [摘要]这篇文章演示了如何使用纵贯性数据和生长模型来回答关于“变化”和“趋势”的研究问题。首先,我们讨论纵贯性数据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要优点;然后,通过比较几种纵贯性数据分析方法,揭示生长模型较之于其他传统方法的主要优势。我们还讨论了简单生长模型的几种延伸,包括对模型中固定效应的延伸和对随机效应的延伸。最后,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讨论的分析技术,并进而能够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这些技术,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范例来解释文中提到的主要概念和分析策略。
- 作者:
时歌,陈华珊
- 全文[ PDF 679.0 KB ] 2005.20(5) 共有 2174 人次浏览
|
|
- 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
- [摘要]本文对当前中国大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考察国家对多种社会组织的实际控制,提出了“分类控制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根据社会组织的挑战能力和提供的公共物品,对不同的社会组织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这是一套国家利用“非政府方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为社会提供公物品的新体制。通过与其他国家及社会关系类型的比较,文章指出,分类控制体系是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类型”。
- 作者:
康晓光,韩恒
- 全文[ PDF 582.0 KB ] 2005.20(6) 共有 4315 人次浏览
|
|
- 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
- [摘要]本文基于全国抽样调查数据 ,依据职业声望和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 ,考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状况。研究发现 ,在当前中国社会 ,决定人们声望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收入、权力、就业单位性质 ,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职业 ;主导声望地位评价的标准是工业化社会的普遍主义价值 ;但同时 ,相互冲突的多元评价标准仍有可能存在。
- 作者:
李春玲;
- 全文[ PDF 804.0 KB ] 2005.20(2) 共有 7328 人次浏览
|
|
- 社会、市场、价值观:整体变迁的征兆——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再研究
- [摘要]文章以全国3183名城乡居民抽样调查样本数据为基础,通过与以前所做相关调查进行比较,作者发现,人们职业评价和未来择业取向的变化以及实际的流动状况揭示出中国社会结构深层的变动趋势。首先,精英阶层的分化以及进入精英阶层渠道的增加开始引发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和社会结构的重组。第二,社会流动机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人们市场取向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企业家作为其社会成就的指示器。第三,价值观的改变引发了中国人整体人格提升的开始。种种迹象显示,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由发端时的单方面经济体制变迁时期进入...
- 作者:
许欣欣;
- 全文[ PDF 998.0 KB ] 2005.20(4) 共有 2252 人次浏览
|
|
- 社会分层、住房产权与居住质量——对中国“五普”数据的分析
- [摘要]迄今对中国社会分层模式变迁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收入和职业流动的分析上。本文则关心在分层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住房。通过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数据中的城市住户的分析,我们得以了解不同职业阶层在住房产权、房屋面积和房屋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在2 0 0 0年,72 %的城市居民户拥有住房所有权,比1 990年的2 4%增加了48%。户主职业地位高的住户在产权拥有率、购买租赁比、购房能力(特别是购买新建商品房)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另一方面,自2 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住房面积和房屋质量有非常大的提高。管理精英和专业...
- 作者:
边燕杰,刘勇利
- 全文[ PDF 545.0 KB ] 2005.20(3) 共有 257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