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 [摘要]本文以北京“浙江村”等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人类学调查为基础,修正了人们过去对“移民聚居区”的想象;讨论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社区”概念的含义。强调聚居区的聚合和开放是统一的。提出不能再把社区看成“实体”。单个的社区不再是整个社会的“具体而微”,而是人们在“大社会”的背景下进行实践的舞台
- 作者:
项飚
- 全文[ PDF 258.0 KB ] 1998.13(6) 共有 1999 人次浏览
|
|
- 国有企业管理的性别策略与女工的企业依赖——对经济改革前后广州两家国有企业的女工研究
- [摘要]近年来对国有企业与工人的关系的研究通常从分析国有企业的经济、政治、福利资源的分配机制入手,一部分研究注意到了企业资源分配中的性别差异,但人们普遍没有从企业管理策略中的性别内涵的角度来探讨这种差异的制度性成因。本研究通过对广州两家国有企业女工的深入调查,剖析了企业管理的性别策略,分析了改革前后女工对企业的依赖及其与男工的差别,对改革后女工对企业依赖的分化进行了分类
- 作者:
平萍
- 全文[ PDF 243.0 KB ] 1998.13(1) 共有 1673 人次浏览
|
|
- 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兼与英国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
-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关于老年社会支持网的分类方法,同时分析北京老年人不同社会支持网的类型特点,并与英国利物浦相应群体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60岁以上健康老人的问卷调查,对北京 利物浦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城市中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类型的特点与异同作了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与我们的常规知识相反,不是因为城市的社会制度背景不同,使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有着根本的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社会支持网类型的分布上,北京、利物浦两城市间的老年人有着更多的相似性,尽管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仍起一定的作用
- 作者:
珂莱尔·婉格尔,刘精明
- 全文[ PDF 326.0 KB ] 1998.13(2) 共有 1823 人次浏览
|
|
- 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
- [摘要]在近年来的社会学研究中,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主题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常常考虑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注意到了农民走出土地的社会成因和内在动机,但却极少有人分析流动及由此而来的城市体验对流动者本人——农民的精神世界或个人现代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浙江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流动历史的考察,探讨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变迁的作用和具体方式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378.0 KB ] 1998.13(5) 共有 1739 人次浏览
|
|
-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
- [摘要] “生活方式”从80年代初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科学(如哲学)、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中国的生活方式研究主要借鉴前苏联的理论方法,特别需要补充对西方(尤其是当代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了解。本文首先尝试梳理现代生活方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渊源,然后重点论述了自韦伯和凡勃伦以降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历史流变:从“生活方式”作为解释阶级、地位的变量到自身成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从以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转向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趋势,从注重整体性和群体性的“方式”到侧重个人化的“风格”的演化过程...
- 作者:
高丙中
- 全文[ PDF 334.0 KB ] 1998.13(3) 共有 1908 人次浏览
|
|
- 科层制与领袖民主——论M.韦伯的自由民主思想
- [摘要]韦伯的自由主民思想是他理论中理性与价值冲突的集中体现。理性的科层统治最终导致非理性的领袖民主这一结局,表明现代文明对精神价值的解构本身,也同时就是对超越精神的迫切呼唤。作者以为,韦伯对自由民主思想的理解,不应只视其为一种出于物质利益考虑的政治立场,而应把它看成是对现代人类命运的关怀。
- 作者:
?冯钢
- 全文[ PDF 250.0 KB ] 1998.13(4) 共有 1950 人次浏览
|
|
- 打工妹的内部话题——对深圳原致丽玩具厂百余封书信的分析
- [摘要]本文归纳了打工妹们书信中的五个主要话题,并通过这些话题分析了工厂打工妹的交往圈子的活动和功能,她们工作流动的原因和策略,她们与出生家庭的关系,她们的感情和婚姻,她们对打工生活的评价。分析特别注重了性别的角度,指出了打工妹们的处境、经历和态度形成中的性别原因
- 作者:
谭深
- 全文[ PDF 300.0 KB ] 1998.13(6) 共有 2606 人次浏览
|
|
- 网络家庭与乡村私人企业的发展
- [摘要]作者通过对13家乡村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现阶段中国乡村私人企业的管理、运作之主体,既非一般意义上的“家族”,亦非农业经济研究中惯用之“家庭”,而是传统的家庭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的组合形式——网络家庭,抑或是扩大的网络家庭
- 作者:
朱秋霞
- 全文[ PDF 346.0 KB ] 1998.13(1) 共有 1744 人次浏览
|
|
- 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
-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各种人口调查资料,对90年代以来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利用人口迁移模型对省际间人口迁移量的要因进行了计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长期迁往乡外、县外的人口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扩大;②在迁移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迁移人口的迁出地结构和流向都在发生变化;③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但总迁移人口中迁往省(市区)外的比率却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④省际间人口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省际间的人口迁移量主要受迁移人口存量因素的影...
- 作者:严善平
- 全文[ PDF 246.0 KB ] 1998.13(2) 共有 1769 人次浏览
|
|
- 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北方两座孔庙之实地考察
- [摘要]布迪厄在对尼日利亚和法国的研究中提出了“象征权力”的概念。本文认为在将这一概念尝试性地运用于中国本土的分析时,必须加上若干其它维度。中国北方G省两个村庄重修孔庙的案例,突显出生活世界的行动者在这一行动中动用的四种知识资源:礼仪知识、文字知识、历史知识和政治经验。行动者对四种知识资源的不同掌有和运用,提示我们有可能将社会变迁和代际差异作为两个重要维度附加到布迪厄的理论模式上去,从而使分析工具更为完善。具体的案例分析将证明这一点
- 作者:
景军
- 全文[ PDF 476.0 KB ] 1998.13(1) 共有 1798 人次浏览
|
|
- 藏区家庭经济现代化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根据调查资料,对西藏、四川和甘肃藏区十个居委会或村的藏族家庭经济水平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藏族社区家庭规模、职业结构、文化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异同,对农牧区机械化和市场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 作者:
余振,郭正林
- 全文[ PDF 296.0 KB ] 1998.13(4) 共有 1657 人次浏览
|
|
- 对农业的促进或冲击:中国农民外出务工的村级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省八村的调查,认为土地的缺乏是促使农民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一个充分甚至必要的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是外出务工的必要条件;是农业收入的相对低下,使农民日益倾向于非农职业,自愿放弃农业、外出务工以挣得高于农业的收入。
- 作者:
黄平,E·克莱尔
- 全文[ PDF 322.0 KB ] 1998.13(3) 共有 1677 人次浏览
|
|
- 成年子女对照顾老人的看法——焦点小组访问的定性资料分析
- [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家,而成年子女是老年人家庭照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子女对老人照顾的看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目前城市老人家庭照顾过程中的问题和需要。本文通过焦点小组的方法,从对部分老人子女的访问中得到有关子女对“孝”、老人照顾需要的看法,以及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等定性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城市里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在老人照顾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同时反映出以女性照顾者为主的性别化趋势和照顾过程中出现的资源不足及冲突。基于研究资料,作者初步讨论了未来城市老人照顾服务发展应...
- 作者:
熊跃根
- 全文[ PDF 414.0 KB ] 1998.13(5) 共有 2659 人次浏览
|
|
- 家庭政治中的金钱与道义:北方农村分家模式的人类学分析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分家习俗的某些变化来探讨经济改革对于当代农村家庭生活的影响。在农村家庭重新作为生产单位的同时,具有市场经济取向的农村经济改革也鼓励了个人财产观念的发展。积累家庭财产的新方式使得年轻一代具有更强的个人权利观念并要求提前分家;新的分家模式使得提前分家十分容易,同时又将新建立的核心家庭置于十分脆弱的位置;核心家庭的脆弱又导致了母家庭与子家庭之间以及各子家庭之间的相互依附与合作。这三项变化紧密相联,相互促进,将导致新家庭伦理观念的出现,并在更高层次上重塑人们的行为模式
- 作者:
阎云翔
- 全文[ PDF 311.0 KB ] 1998.13(6) 共有 1859 人次浏览
|
|
- 海外华商经营模式的社会学剖析
- [摘要]作为移民及其后裔,华商在主流社会的缝隙中努力寻求自身发展空间,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与机能在异域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得到延续和发展。家族(包括拟制家族)的凝聚力因外界的压力与共同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强化,企业通过不透明的封闭式经营而高效运作。源自祖籍国的血缘与地缘纽带,以其宽泛的弹性成为华侨华人社会有效的粘合剂,具有差序性特征的各种关系圈构成的商业网络为家族式企业经营提供了经济活动的便利舞台,人际信用以关系圈内有效的道德约束成为独特的商业机制,填补了不健全与无保障的法制真空。在内幕交易换取的政治保护伞下...
- 作者:
?龙登高
- 全文[ PDF 244.0 KB ] 1998.13(2) 共有 1912 人次浏览
|
|
- 从“知青一代”的职业流动看社会变迁
- [摘要]本文利用回顾性调查资料分析了知青一代人的职业流动特征,以及与其前后两代人的差别,论证了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对个人职业流动的决定性影响,和个人文化程度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应对知青一代这个特殊的人口群体作深入的研究。
- 作者:
彭希哲,任远
- 全文[ PDF 262.0 KB ] 1998.13(1) 共有 1702 人次浏览
|
|
- 发展与冲突:一个理论假说与经验实证分析
- [摘要]一切社会契约的达成都是交易,并发生社会交易成本。一切有利于降低信息传播成本,提高信息处理效率,从而降低谈判、监督成本的因素,都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从社会实际层面上看,影响社会交易成本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的宪法秩序、民族的文化传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物质基础结构状况和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本文的假设是:1、不同社会的社会交易成本具有可比性。2、合作性组织的总规模是社会交易成本的减函数。3、冲突性组织的总规模是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函数。据此,本文导出的理论模型是:合作性组织的总规模与社会交易成本呈负相...
- 作者:
党国印
- 全文[ PDF 314.0 KB ] 1998.13(4) 共有 1730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
- [摘要]自80年代中期起,中国出现了人口流动的浪潮,此浪潮逐年升高,90年代则形成波澜壮阔的流动大潮。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汹涌澎湃、浪涛不止的大潮呢?正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开放,在推动人口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人口流动反映和体现着一个社会或社区的文明发达水平和进展程度。当代中国出现的人口流动大潮,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本文描述和分析了今日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和政策的选择
- 作者:
周毅
- 全文[ PDF 261.0 KB ] 1998.13(3) 共有 2910 人次浏览
|
|
- 跷在京剧中的功能:性别研究的观点
-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京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200多年来,它曾以其丰富多彩的剧目、绚烂华丽的服装、高难优美的动作和韵味十足的唱腔吸引了一代代中外观众,还因为它和任何一种艺术一样,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中国历朝历代的重大社会变化或重要习俗,几乎无一不在京剧舞台上有所表现;各个历史时期居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角色期待,几乎无一不在京剧舞台上得到宣扬。而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两性之间关系基调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则更在京剧中得到充分反映...
- 作者:
黄育馥
- 全文[ PDF 282.0 KB ] 1998.13(2) 共有 1974 人次浏览
|
|
-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
- [摘要]20世纪初,由黄炎培等人倡导并发起的职业教育思潮影响了整个教育领域,科技救国的思想洗涤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面向现代化的新教育格局。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中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这是继近代职业教育思潮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变革”时期,推动这一变革的巨大动力就是“科教兴国”战略。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联,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变迁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变迁的条件和动因。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我们在不断地吸收外国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当发掘、整理和继承我...
- 作者:
钱民辉
- 全文[ PDF 395.0 KB ] 1998.13(5) 共有 2138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