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 [摘要]70 年代中期以后,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显现出局限和弊端, 并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之中。本文从经济 、政治和社会三个角度分析造成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困境的原因 ,并从西方各国的改革实践来探讨走出困境的途径,目的在于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 作者:
史柏年
- 全文[ PDF 190.0 KB ] 1996.11(6) 共有 1894 人次浏览
|
|
- 在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上的致词
- [摘要]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学学者聚集北京,举行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这对于亚洲社会学界和亚洲的社会发展事业都是一件盛事。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亚洲地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增长速度位于世界的前列,区域性合作发展的潜力巨大,是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与发展前景的地区之一。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保持亚洲经济的持续增长,不断促进亚洲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今年4月,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了首次以“社会发展”为主题的世界首脑会...
- 作者:
彭佩云,马洪,绵贯让治,罗斯德
- 全文[ PDF 270.0 KB ] 1996.11(1) 共有 1641 人次浏览
|
|
- “脑体倒挂”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 [摘要]本文重新研究了我国的脑体倒挂问题,并用数据证明了脑体倒挂主要是 80 年代
产生的现象 ,到了 90年代,脑体倒挂已让位于脑体正挂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本文进一步提出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体力劳动者最先进入市场, 因而 ,体力劳动者是市场改革中最先获利的群体;在第二个阶段脑力劳动者开始大量进入到市场中来,因而到 90 年代 ,脑力劳动者也逐步享受到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本文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出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也反映了社会群体变革的阶段性 ,即变革是从社会边缘群体开始的 ,然后才逐渐延伸...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225.0 KB ] 1996.11(6) 共有 3239 人次浏览
|
|
- 中日韩三国中青年未来意识调查分析
- [摘要]1994年9月,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有关研究部门合作完成了一项“中日韩三国青年未来意识”的调查,对21世纪的主人——目前的中青年人的未来意识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是首次在国内发表的该调查结果及分析报告。
- 作者:
何培忠
- 全文[ PDF 678.0 KB ] 1996.11(2) 共有 1583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
- [摘要]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旧式的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以“党的领导”和“民主集
中制”整合中国社会为现代社会 ,近年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 中国社会是否仍是伦理社会? 先提出“中国社会市场化的限度”问题 ,以“当今世界两大社会力量是市场原则和组织原则”判定 ,组织原则是市场化的限度所在。借用马克斯·韦伯
“理性主义社会”一词 ,分析理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间接性的 ,而在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性的,可以证明, 中国社会不是理性主义社会。在对现代中国社会分析基础上 ,指出一个事实——现代中国最基本...
- 作者:
谢遐龄
- 全文[ PDF 269.0 KB ] 1996.11(6) 共有 2385 人次浏览
|
|
- 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及社会意识
- [摘要]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报告旨在通过一项问卷调查,描述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的总体特征,并重点分析不同年龄阶层的科研工作者的不同点。中国的女科研人员比率较高。年龄阶层越往下,则:①女性的比率就越高;②父亲及母亲的职业越显多样化,且白领阶层的比率越高;③本人科研动机为“受到社会的尊敬”的回答率越高;④对下海的原因,就越多指出是经济因素作用;⑤也就有越多的人认为自己“较穷”、“非常穷”;⑥强调学术本身自主性和独特性的人也就越多。
- 作者:
星明
- 全文[ PDF 588.0 KB ] 1996.11(1) 共有 1458 人次浏览
|
|
- 广东省万丰村的社会发展——中国乡村都市化的一个案例分析
-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万丰村工业化与都市化关系的考察,说明了乡村都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现象。通过实证调查数据,描述分析了工业化和都市化后的乡村社会结构功能、社会职业变动及新生活方式的诸特征。
- 作者:
?郭正林,周大鸣,王金洪
- 全文[ PDF 472.0 KB ] 1996.11(4) 共有 1956 人次浏览
|
|
- 温州农村民居的区域文化特征———以苍南县为例
- [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 ,根据第一手材料, 对温州农村流行的顶天立地式民居的结构特征 、功能优劣 、产生过程、历史沿革以及未来趋势进行系统描述和总结。同时通过与现阶段通行的公寓套房模式、房地产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得出这种独特的民居模式所蕴涵的诸种区域文化特征与意义 。
- 作者:
朱成堡
- 全文[ PDF 193.0 KB ] 1996.11(5) 共有 1938 人次浏览
|
|
- 厦门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
- [摘要]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本文从工作、居住环境、财产与消费、家庭生活以及业余文化生活五个方面分析了厦门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调查表明,厦门市居民对工作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愿意调动工作者却占很大比例;人们对环境不满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污染和卫生不好;人们对经济状况普遍表示满意;夫妻兴趣的差异是导致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由于家务劳动占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以及内容高雅、消费大众化的娱乐设施太少,致使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质量不高。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386.0 KB ] 1996.11(2) 共有 2271 人次浏览
|
|
- 宋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特征
- [摘要]本刊曾在1994年第6期上发表了葛金芳、顾蓉的《从原始工业化进程看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该文着重从经济、科技发展的角度剖析宋代的社会演进过程;本期登载的《宋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特征》则是从文化演进的视角剖析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如果将两篇文章对照起来阅读,几近可以窥视宋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
- 作者:
叶坦
- 全文[ PDF 867.0 KB ] 1996.11(4) 共有 2717 人次浏览
|
|
- 珠江三角洲农民角色的转化
- [摘要]本文根据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的调查资料, 分析农民转向农民工 ,农民工转向现代经营者和职员这种角色的转化趋势及原因。传统农民以自然耕作为主 。农民工以体力劳动为主并有“亦工亦农”的兼业性质 ,其角色转化引起的意识行为变化特征是操作技术性强、时间效率性强、组织纪律性强、集体协调
性强 。现代经营者和职员是以智力 、资金 、资源为基础而从事劳动、谋求发展的角色 ,
其意识行为变化特征是自主性强、知识性强、风险性强 、成就感强。促使珠江三角洲农民角色双重转化的社会原因包括:自然经济向初级商品经济再...
- 作者:
谭建光
- 全文[ PDF 182.0 KB ] 1996.11(5) 共有 1594 人次浏览
|
|
- “单位制”与住房商品化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天津两市关于‘居民住房与工作单位”问题的调查,探讨了中国城市居民住房与其所属工作单位的关系,以及单位在住房商品化、社会化改革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中国迄今为止的住房改革措施都是以“单位”为中介的,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目前尚无机会与能力进入房屋市场。
- 作者:边燕杰,约翰·罗根,卢汉龙,潘允康,关颖
- 全文[ PDF 1039.0 KB ] 1996.11(1) 共有 1751 人次浏览
|
|
- 对当前日本研究中国社会的方法的反思
- [摘要]作者曾多次来华,通过深入中国社会实地了解和与中国社会学家及其他各行各业人员广交朋友,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本文中,作者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对当前日本出版的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随笔、游记到对中国的专门社会学调查与研究,分三类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方法论上深刻地指出了日本社会学界在对中国社会研究中现存的弊病。
- 作者:
饭田哲也,张萍
- 全文[ PDF 392.0 KB ] 1996.11(2) 共有 1404 人次浏览
|
|
- 西藏农村的婚姻家庭
- [摘要]本文是关于西藏农村婚姻家庭的实地调查报告和初步分析 。笔者通过对藏南班觉伦布村的典型社区调查 ,指出西藏农村传统的婚姻规则是血缘外婚 、等级内婚 。社会制度的变革, 使得等级内婚日趋衰落, 在不违反血缘外婚的前提下 ,其婚姻有着广泛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文章从婚姻途径 、婚姻状况 、通婚范围、婚后居住方式以及婚姻形态、家庭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分析 。认为西藏农村的传统社会结构 ,是以家庭为中心、父
系母系血缘并重 ,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特有的“吉度”邻里关系, 并通过多偶婚、过继 、再婚等手段努力扩大家庭规模 ,其根源在于...
- 作者:
徐平
- 全文[ PDF 180.0 KB ] 1996.11(5) 共有 1709 人次浏览
|
|
- 改革时期的农民家庭和乡村组织及其变迁———萧山农村变革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在实证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萧山农村组织的历史与现状, 探讨了乡村组织变迁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联。文章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作为生产单位的农户
家庭推动和保障了当地乡村工业的发展;改革初期家庭作为生产组织形式并未扩展到二三产业中去 ,如何对其整合是当地农村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目前的村落共
同体, 是村民共同的生产单位、利益单位和价值纽带, 是农民在共同拥有土地的基础上、面对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时的一种群体结合方式, 它内部的经济网络和人际网络是当地农村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论文最后指出,乡村政权组织在保证农...
- 作者:
何兆永
- 全文[ PDF 227.0 KB ] 1996.11(6) 共有 1687 人次浏览
|
|
- 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私营企业家——论“体制资本”与私营企业的发展
- [摘要]本文讨论的是:私营企业家的体制资本对私营企业家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什么影响,以此从一个方面透视中国大陆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基本结论是:体制改革所引发的市场体制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制度结构和机会结构,仅就进入市场经济来说,更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了改变社会地位和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但是,再分配权力的主导地位和自由流动资源的缺乏,使得那些拥有体制资本的私营企业家在发展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 作者:
?李路路
- 全文[ PDF 868.0 KB ] 1996.11(2) 共有 1659 人次浏览
|
|
- 新加坡儒家文化三特征
- [摘要]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新加坡的儒家思想是由早期移民带入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随着新加坡的社会变迁而重塑自己,本文认为摆脱宗法势力,与科学管理模式相结合,以及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广是儒家在新加坡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儒学之所以在新加坡取得成功的关键。
- 作者:
王文钦
- 全文[ PDF 387.0 KB ] 1996.11(4) 共有 2233 人次浏览
|
|
- 农村家庭财产的分割继承———河北省辛集市新垒头村调查
- [摘要]家庭财产的分割继承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着农村社会多彩的现实 。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始终占农村主体地位,但各自本身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大家庭的离心力和小家庭的凝聚力十分强烈 ,分家势在必行 。家庭财产要平均分割给儿子继承。分单要“立字为证” , 以免日后“空口无凭” ,并要举行一定仪式 。继承
权男女平等 ,但在农村行不通 。赡养老人办法是分单上的必备条款,年代不同 ,规
定各异 ;家庭之间又有很大差别。1985 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对农村居民来说无太大约束力 ,财产的分割继承仍按流传多代的乡俗办理 。...
- 作者:
刘增玉
- 全文[ PDF 128.0 KB ] 1996.11(5) 共有 1824 人次浏览
|
|
- 试论21世纪的社会保障
- [摘要]本文提出21世纪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将出现被称作“九化”的发展趋势,即社会保障地位升高化、资金多源化、制度法律化、体制统一化、社会保障人员公众化、结构多元化、覆盖全面化、机构多样化与项目丰富化。同时就社会保障的模式特征、社会保障的重点与难点等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 作者:
张永春
- 全文[ PDF 710.0 KB ] 1996.11(1) 共有 1142 人次浏览
|
|
- 非农化与农民家庭观念的变迁——浙江省芝村乡调查
- [摘要]通过对非农化程度较高的浙江省芝村乡的调查,作者分析了农民的家庭观念中有关权力、消费、生育、交往和支持、隐私等观念在40余年间的变化,认为农民的家庭观念正受到非农化的影响而变化,特别是1985年后非农化长足发展,这种变化更为显著。但这种影响不是唯一的,比如由于农业以外组织的建立使“单位”观念进入农户等。
- 作者:
王金玲
- 全文[ PDF 478.0 KB ] 1996.11(4) 共有 176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