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
- [摘要]本文从扩大社会保险对象、改进社会保险金的筹集与给付以及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和家庭保险功能的弱化,有必要将医疗保险的对象扩大到全社会成员,将养老保险对象扩大到全体劳动者。作者主张打破城乡界限和所有制界限,把保险对象分为有雇主的劳动者、无雇主的劳动者以及劳动者供养的家属三类。在保险金的筹集方面,有雇主的劳动者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保费,其他两类投保者由本人负责缴纳保费。为了建立统一的社会保...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605.0 KB ] 1995.10(4) 共有 1852 人次浏览
|
|
- 成都市婚姻家庭追踪调查综述
- [摘要]1982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的“五城市婚姻家庭调查”是我国社会学恢复以来最早的大型调查之一。成都市如是庵街道是那次的一个调查点。1992年,由本文作者——当时成都调查负责人与10年前原课题组成员又对当时的调查点进行了全面的追踪调查。这是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学研究中不多的追踪调查之一。调查结果认为,与10年前相比,在联姻区域、婚姻结合途径、婚后居处、生育及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有了较显著的变化,而联姻模式、家庭结构、婚姻关系等方面则比较稳定。
- 作者:
吴本雪
- 全文[ PDF 425.0 KB ] 1995.10(2) 共有 2164 人次浏览
|
|
- 现代、后现代与九十年代的社会学
- [摘要]本文从理论与时代背景互动的关系的角度,研究一些有关现代与后现代的基本理论问题。后现代理论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后工业化社会的复杂的社会变迁的产物。这些杜会具有非组织化、知识化、身份认同分离化、知觉影像化等特点。后现代理论正是基于对这些变迁的理论认识,重视对文化、话语、大众传媒的研究。经过去伪存真,后现代理论是可以对社会学的理论批评、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
- 作者:
张世平
- 全文[ PDF 355.0 KB ] 1995.10(5) 共有 1730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学大事记
- [摘要]补充1994年1—7月 1月—1995年1月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处辉两次赴日本名古屋学院大学访问,合作研究“中国学术信息的多媒体系统整理”。 1月—1995年1月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彭华民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讲学,主要讲授“中国家庭”。 1月18日 “上海社会学界如何参与浦东开发研究座谈会”召开。(《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2月 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社会学学会举办“第三次农村社会问题研讨会”。
- 作者:
张志敏
- 全文[ PDF 349.0 KB ] 1995.10(6) 共有 1762 人次浏览
|
|
- 1992年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已上升为世界67位
- [摘要]要比较准确反映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当前国际上已用社会指标来衡量,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计算的“人文发展指数”,还有“社会进步指数”等,因为社会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科技、人民生活等多方面因素的发展,它避免了用单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片面性。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314.0 KB ] 1995.10(3) 共有 1848 人次浏览
|
|
- 对于性交易的分析与预警
- [摘要]根据对桂林、广州、海口3市市区常住与暂住总人口的抽样调查,本文确定了总人口中自报投入过性交易者的发生率,显然比依据公安部门的抓获数来估计更为精确。本文在分别对购买与出售做出相关分析后,对性交易的规模做出3种简单预测,然后又运用逐步判别分析,制定判别模型,以便实际工作部门使用。本文最后提出性交易的警报标准与预警标准。
- 作者:
?潘绥铭
- 全文[ PDF 421.0 KB ] 1995.10(2) 共有 2195 人次浏览
|
|
- 中国HIV/AIDS的流行态势与防范措施
- [摘要]本世纪人类面临艾滋病(AIDS)的戕害,其感染源为免疫缺损病毒(HIV)。截止1992年6月,AIDS患者在全球有40万人,HIV携带者累计有1千万。令人瞩目的是,以往感染率很低的亚洲由于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社会文化卫生医疗水平低,近年蔓延速度呈蛙跃式上升,而毗邻中国的南亚国家尤甚,主要是印度、泰国、缅甸。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门户散开,HIV/AIDS魔影开始在大陆游荡,引起中国各方警觉与关注。自1985年中国北京发现第一例传入性艾滋病以来,迄至1993年5月30日,中国大陆已有1106名感染者,其中14名病患者,且有不断增多的态势。...
- 作者:
邵秦,戴晓明
- 全文[ PDF 228.0 KB ] 1995.10(1) 共有 2321 人次浏览
|
|
- 我国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 [摘要]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机构和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作者从宏观角度收集了大量的社会保障统计数据,初步测算了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社会保障总支出和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别。作者建议要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障的全貌,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保障指标体系。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288.0 KB ] 1995.10(4) 共有 1618 人次浏览
|
|
- 浅谈互联网络Internet
- [摘要]Internet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互联网络。它已覆盖了150个国家,连接了15000多个网络、220万台主机,拥有2500万个用户。它的综合能力和规模正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长,每小时增加100台主机。当前世界各国刮起了互连Internet的旋风,各个国家的信息网络—不论是商用的还是专用的,都争先恐后地建立直接或间接通道与Internet互接。那么,什么是Internet?对社会科学研究有哪些用处?怎样加入到Internet网中呢?现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有了现代化的统计、分析及写书论著的工具——电脑,本文想通过对Internet的介绍,使社会科...
- 作者:
邹新华
- 全文[ PDF 289.0 KB ] 1995.10(5) 共有 1594 人次浏览
|
|
- 站在世纪之交的思考——中国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丛书·序言
- [摘要]当人类即将进入下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关注中国命运的社会学家们向人民奉献出一份他们极其严肃认真的思考,这就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这套全面论述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系列丛书。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悄悄地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和亚太地区转移,处在亚太地区并具有12亿人口的中国,经过十六年卓有成效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正处在经济体制加速转轨和社会结构加速转型这样两个转变时期,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工业社会、城镇社会和开放社会转变。这...
- 作者:
雷洁琼
- 全文[ PDF 141.0 KB ] 1995.10(2) 共有 1973 人次浏览
|
|
- “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 [摘要]为促进全国的社会发展工作,迎接1995年3月在丹麦召开的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国务院于1994年10月20~2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社会发展会议。会议期间,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田纪云、邹家华、钱其琛、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全体代表,江泽民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邹家华副总理在会上做了题为《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大力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报告,并在会议期间主持召开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部分省会城市政府负责同志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大家对社会发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国家计委主任陈锦...
- 作者:
高岩
- 全文[ PDF 167.0 KB ] 1995.10(1) 共有 1585 人次浏览
|
|
- 开创东亚现代化研究的新局面——东亚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
- [摘要]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于1994年11月7日~10日在北京大学组织召开东亚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就东亚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与交流。 一、审视东亚现代化的新思路 本次学术讨论会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建树主要表现在诸多研究都注重将东亚的变革置于近代以来世界大变革的总进程中,将东亚一国、一地的发展置于这一地区整体变迁中加以考察,从而产生了一些审视东亚现代化的新观点。
- 作者:
李文
- 全文[ PDF 400.0 KB ] 1995.10(2) 共有 2476 人次浏览
|
|
- 读《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 [摘要]《中国社会史》丛书之一,唐力行先生的《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以下简称《商人》)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一唐著对商人的研究是从社会结构—功能及其运行机制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展开的。该书第一章“传统社会中的商人”,将商人置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时段中加以考察。
- 作者:
池子华
- 全文[ PDF 232.0 KB ] 1995.10(3) 共有 1968 人次浏览
|
|
- “老人危机对策研讨会”综述
- [摘要]世界银行关于“老人危机对策研讨会”1995年4月在北京召开。来自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劳动部、民政部、人事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政府部门和中国老年学会、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30余人应邀出席了会议。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在华国际组织及伦敦经济学院等机构的教授也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主持。与会人员认真讨论了世界银行政策研究系列报告《老人危机对策》,并就改革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看法和意见。...
- 作者:
董之鹰
- 全文[ PDF 221.0 KB ] 1995.10(4) 共有 1499 人次浏览
|
|
- “’94社会热点研讨会”述评
- [摘要]社会热点是社会变革的晴雨表,研究中国的社会改革,不可不关注和研究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社会热点及其走势。鉴此,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及武汉市社会学学会在1994、1995年新旧交替之际举行了“’94社会热点研讨会”。武汉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部分社会学家以及新闻单位和有关方面人士3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一、关于“社会热点”的涵义 与会者对于“社会热点”这个概念作了界定。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社会热点是表征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社区)范围内,众多的社会成员所关注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显然,这...
- 作者:
刘崇顺
- 全文[ PDF 228.0 KB ] 1995.10(5) 共有 1540 人次浏览
|
|
- “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北京座谈会”纪要
- [摘要] 1994年7月底在北戴河召开“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之后,“中国生育率下降后果与对策”研究组又于1994年8月30日在京组织召开了同一主题的座谈会。座谈会为时一天,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就中国生育率下降本身及下降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人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将本次座谈会发言的要点整理如下: 研究组总负责人乔晓春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主持了本次座谈会。他指出,本次座谈会是7月份北戴河会议的继续,目的有三:一是通报北戴河会议情况;二是听取政府有关部门对本项研究的意见;三是进一步对有关问题...
- 作者:“中国生育率下降后果与对策”研究组;
- 全文[ PDF 254.0 KB ] 1995.10(1) 共有 1786 人次浏览
|
|
- “儒商现象”析
- [摘要]作者认为,“儒商现象”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第三次“商潮”。如若将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各个历史阶段中的知识分子划为“五代”的话,当代“儒商”的出现是五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理想与价值取向的一次成“建制”的出新。“儒商”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经济范畴,它把社会改革的经济目标与人文目标结合起来,对减轻“官场”压力、深化教育改革以及重塑知识分子自身有着深刻、久远、始料未及的重要意义。
- 作者:
谷迎春
- 全文[ PDF 473.0 KB ] 1995.10(4) 共有 2731 人次浏览
|
|
- 住宅社会学的兴起及在中国的发展
- [摘要]住宅社会学的兴起与住宅问题研究紧密相连,其正式命名是在1978年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上。我国学者在本世纪20年代初对住宅问题已开始研究,80年代已来对住宅社会学的研究有长足进展。当前着重研究的问题是:学科建设、住宅建没预测、住宅社会消费、住房政策上体现社会公正。作者认为,住宅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住宅的历史、作用、地位以及人与住宅、住宅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属于应用社会学的分支,是介于建筑学、规划学、经济学、消费学、人类学、生态学等的边缘科学。
- 作者:
张仙桥
- 全文[ PDF 601.0 KB ] 1995.10(1) 共有 2076 人次浏览
|
|
- 论社会现象的性质
- [摘要]本文首次提出社会学本体论,认为对社会现象的性质的不同认识是社会学中两种对立的根源。作者通过哲学分析的方法,建构了一个主、客观性分析框架,并运用到对迪尔凯姆社会现象客观性的澄清上,论证了迪尔凯姆所谓sui generis的核心含义,即主客观二项性。继而通过对伯杰(Peter L.Berger)和卢克曼(Thomas Luckmann)的现实的社会建构的探讨,使主客观二项性的含义进一步明确。
- 作者:
焦永刚
- 全文[ PDF 609.0 KB ] 1995.10(6) 共有 2742 人次浏览
|
|
- 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
- [摘要]在西方文化中,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是割裂的,因为前者纯属价值判断问题,而后者则是经验实证问题。本文作者从中国大道文化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与知识论之相统一出发,论述了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的统一性,以及信念道德与责任道德的一致性。作者认为,中国不论是搞市场经济,还是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都不能片面地追求目的工具合理性,而必须把价值合理性放在重要地位,努力实现价值与价值判断、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以及信念道德与责任道德的统一与一致。
- 作者:
司马云杰
- 全文[ PDF 486.0 KB ] 1995.10(6) 共有 307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