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社会系统分析模型:马克思与帕森斯的比较
  • [摘要]文章对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模型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型进行了较富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检验。作者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马克思与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都体现为一种社会系统分析模型。二者之间既有一致的基础,又存在一系列显著的差别,甚至对立。它们的共通一致之处构成了某些沟通的基础,而它们的差异或许正是它们可以相互补充的原因和条件。作者寄希望通过对这两种系统分析模型的有效结合,以促进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
  • 作者:

    汪和建

  • 全文[ PDF 648.0 KB ] 1992.7(1)  共有 2779 人次浏览
  • 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外近期研究综述
  • [摘要]近年来,比较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是对“国家角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国家作为一个“体制建构”和“行动主体”来关注。就地区而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研究者认为国家有实行政治改革、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及同跨国公司交涉等作用;研究发达社会(包括北美和日本)的学者则把国家看成是制定社会发展计划、处理国内外问题的机构。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548.0 KB ] 1992.7(2)  共有 1879 人次浏览
  • 班组长的行为:如何对待班组成员
  • [摘要]与其他管理者一样,班组长要想对班组实施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对其下属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在我国工厂中,班组长不仅依赖于“奖罚影响力”,更依赖于不是以奖罚为基础,而是由其他促动因素形成的“自愿影响力”。为了获取和扩大这种自愿影响力,班组长在对待班组成员上普遍采用了许多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移植来的、在理想的科层制组织中不会出现的行为方式。
  • 作者:

    张小天

  • 全文[ PDF 1189.0 KB ] 1992.7(5)  共有 1572 人次浏览
  • 论“以经治国”对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功能
  • [摘要]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对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强的整合作用。本文选择了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即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丧葬与祭祀、复仇与报恩、谦让之风与艺术生活等,指出这些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皆体现了封建制度的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并成为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教化工具。一方面发挥了巩固汉王朝地主阶级统治的功能,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亦起到了促进作用。
  • 作者:

    ?晋文

  • 全文[ PDF 783.0 KB ] 1992.7(6)  共有 2478 人次浏览
  • 袁方会长的开幕词
  • [摘要]同志们: 中国社会学会1992年年会,经过充分准备,今天在这美丽的城市——杭州隆重举行。我代表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向莅临会议指导的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 作者:

    袁方

  • 全文[ PDF 165.0 KB ] 1992.7(4)  共有 1672 人次浏览
  • 对兴办老年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
  • [摘要]兴办老年经济是实现老有所为一种新的形式。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评价,倡导组织广大身体尚好的离退休人员和社会老人,兴办多种老年经济方式,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坚持养为结合,以为促养的方针,提高自我赡养能力,减轻社会对老年福利负担,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对策,有利于促进老有所为价值观和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作者对兴办老年经济的依据、评价、认识、方针、政策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 作者:

    陈锋

  • 全文[ PDF 385.0 KB ] 1992.7(4)  共有 1486 人次浏览
  • 小康问题研讨会纪要
  • [摘要]1991年1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主持召开了小康问题研讨会,到会的专家学者共40多人。在一天的研讨中,专家们就小康的涵义、指标的选择和确定、评价方法、实现小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158.0 KB ] 1992.7(2)  共有 1365 人次浏览
  • 企业社会学对象初探
  • [摘要]本文认为企业社会学是研究企业组织的内在社会机制和外部社会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并认为这一定义既体现了社会学研究企业的特殊视角,又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其学科特点、界定其学科内容和说明其学科历史。此文既论述了企业社会学与企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具有相同研究客体的学科的区别,又论述了企业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学、工业社会学等具有相同学术视角的学科的区别。本文认为,企业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或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即“企业中的社会”和“社会中的企业”;企业社会学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种轨迹,即...
  • 作者:

    刘祖云

  • 全文[ PDF 394.0 KB ] 1992.7(1)  共有 1761 人次浏览
  • 论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困境与实践可能性
  • [摘要]本文运用劳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总结和回顾劳动力市场有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客观上仍存在某种程度的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依据这一前提,作者认为,要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的劳动就业问题,有必要建立劳动力市场。进而比较详细地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模式,并指出劳动力市场成立后,还必须处理好如择业与充分就业、贫困与经济无保障以及计划与市场等关系或问题,从而使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
  • 作者:

    傅喜国

  • 全文[ PDF 531.0 KB ] 1992.7(6)  共有 1484 人次浏览
  • 关于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社会学思考
  • [摘要]本文以管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为依据,分析论证了影响企业凝聚力形成和增强的主客观因素,揭示了企业凝聚力的实质。作者认为,只有不断优化社会心理环境,以企业目标为轴心培养作为企业文化基石的企业价值观,尊重人的主体意识,善于挖掘人的潜能,企业凝聚力才可能得以形成并健康发展。
  • 作者:

    何良

  • 全文[ PDF 559.0 KB ] 1992.7(4)  共有 1286 人次浏览
  • “小康”史考
  • [摘要]小康社会最初是由古代儒家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它以礼治为基本特征;近代维新派康有为也曾提出过“升平世”的理想社会模式,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为价值取向;现代,中国共产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小康”作为近期目标,“小康”成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阶梯。
  • 作者:

    王玉波

  • 全文[ PDF 522.0 KB ] 1992.7(2)  共有 1486 人次浏览
  • 群体心理学导论——对群体心理现象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探索
  • [摘要]作者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社会变迁中的群体心理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探索。阐述了群体心理的基本特征、群体心理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群体心理结构、群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群体心理与群体意识、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职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创立群体心理学的基本思路。
  • 作者:

    顾杰善

  • 全文[ PDF 713.0 KB ] 1992.7(3)  共有 2274 人次浏览
  • 开展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构想
  • [摘要]作者认为,灾害社会学是以与社会相关的一般灾害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它探索包括自然型、人为型和天人型在内的一般社会灾害运动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一般过程、特点和规律并寻求适用于一般社会灾害防治的通用理论、原则与方法。在中国开展灾害社会学研究,应在正确的哲学方法论指导下,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多个侧面和多个层次上逐项展开,从而在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基础上求得社会均衡、协调的发展。 
  • 作者:

    马成立

  • 全文[ PDF 385.0 KB ] 1992.7(1)  共有 1434 人次浏览
  • “家庭生产方式”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研究
  • [摘要] “家庭生产方式”(Domestic Mode of Production)是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界在研究传统社会及其变迁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理论模式。本文在吸收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这一理论模式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得与失。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也是一种小家庭农业经营(简称“小农经济”),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经济与社会关系。但中国小农家庭在内部构造、内部功能和外部社会关系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分析它们时需特别注意。
  • 作者:

    张永健

  • 全文[ PDF 679.0 KB ] 1992.7(6)  共有 1829 人次浏览
  • 亲属关系与我国农民企业的发展
  • [摘要]作者认为,目前在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民企业中存在的家族化半家族化现象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影响与作用,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对于一些私营企业来说,家长制管理手段能够更充分地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对于一些集体企业来说,家族化半家族化管理发挥的更多的则是消极作用。无论当前这种家长制管理方式的效果如何,其所适应的只能是生产技术要求较低、工序简单的小型企业。农民企业要向现代化发展就必须逐步弱化企业的家族化半家族化管理方式,不断扩大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分。
  • 作者:

    ?王满传

  • 全文[ PDF 571.0 KB ] 1992.7(4)  共有 1283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重建——兼评周晓虹主编的《现代社会心理学》
  • [摘要]社会心理学的重建,在于重建其社会现实性。本文从对《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书的评价入手,结合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成就与教训和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10年来的经验,探讨了重建社会心理学的社会现实性意义、方法与途径。 
  • 作者:

    王小章

  • 全文[ PDF 163.0 KB ] 1992.7(5)  共有 1785 人次浏览
  • 1990年各省市区小康目标实现情况的试测
  • [摘要]199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发展最后一年,也是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小康水平的起点,这一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自从1991年4月公布了《十年纲要》,正式提出了到2000年要实现小康目标以来,社会各界对实现小康目标都十分关注。
  • 作者:

    “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

  • 全文[ PDF 492.0 KB ] 1992.7(2)  共有 1550 人次浏览
  • 论我国社会政策的传统模式及其转变
  • [摘要]在论述了中国社会政策的传统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了新时期社会政策的调整与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的实践基础上,作者指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类型与运行机制,它也同时代表着新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与发展模式;商品生产与市场机制的发展与培植只有在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因此,建立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新秩序,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目前改革与现代化进一步深入展开的关键。
  • 作者:

    姜晓星

  • 全文[ PDF 859.0 KB ] 1992.7(1)  共有 1646 人次浏览
  • 社会学知识的形态
  • [摘要]定性社会学与定量社会学的区别在哪里?二者在社会学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作者首先探讨了因果关系和必然性问题,认为必然性是人们对事物充分原因的认识,而科学的目的是从类的层次探索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接着作者按知识的抽象程度把人类知识分为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三个层次。定性社会学强调人的主观意义,探讨的是具体的社会事件,因此十分接近生活经验;定量社会学通过大样本的调查,欲图在类的层次说明社会现象,故属科学知识。二者的研究都是实证知识。社会学理论不完全以经验观察为基础,而...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536.0 KB ] 1992.7(3)  共有 2558 人次浏览
  • 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研究
  • [摘要]本文分析了外来劳动人口在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分布特征、分类特征、总的人口规模以及形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东线对外来劳动力需求将减少,外来人口会流向西线及一些新的开放区县市。本文还对如何控制和管理外来劳动人口提出了5点建议。
  • 作者:

    周大鸣

  • 全文[ PDF 682.0 KB ] 1992.7(5)  共有 1637 人次浏览
«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